APP下载

以全学科阅读推进全人教育

2021-04-12卢元伟

中国教师 2021年4期
关键词:电梯师生学科

卢元伟

全学科阅读课程是指涵盖某学段各个学科的阅读课程,它通过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突破校内外的界限,使阅读者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实现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利用。在课程设置上,全学科阅读课程包括大文科课程、大理科课程、文理交融课程三大板块,以学科交融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旨在实现由全学科阅读到全人生长的育人发展模式。这里的“全人教育”强调人发展的完整性,倡导通过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过去的九年中,以全学科阅读为抓手,在探索推广师生阅读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累积了一些经验教训,在此与同行分享。

一、以民间读书社推动教师阅读

我们学校里有一些热爱读书的教师,大家聚在一起,成立了“地平线读书社”。这个教师社团的最大特色就是民间性,由教师自发成立,自主运营。教师们有时间就聚在一起,聊聊彼此推荐的书,谈一些和教育相关的话题。入社、退社机制灵活,正所谓“来者不拒,去者不追”,参加活动也允许迟到早退。之所以强调社团的民间性,是因为我们觉得在过往组织的各种阅读活动中,很多教师是被裹挟进来的,阅读的积极性并不高。因为兴趣而发生的热爱才是阅读最好的姿态,因此我们希望阅读活动能办成自发生成的状态。

在阅读作品的选择上,我们将其定位在人文通识和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内容上。这些类别不受专业限制,和教师的工作实际也有比较大的联系,容易引发教师的阅读兴趣。在具体活动环节,我们一般采用导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先由一位教师介绍全书的内容框架,然后大家自由发言。討论活动中,我们有一个心照不宣的规矩——大家以平等阅读者的姿态参与活动,无论发言呈现什么样的状态,都不做优劣评判。这种轻松自在的氛围,让读书社吸引了更多同事,学校中的非教职工作人员也加入了读书社,这令我们备受鼓舞。读书社举办大型公开讲座时,常常吸引三四百人参加,而进行小范围读书交流时,有时只有三四个人参与。但无论人多人少,大家秉承的宗旨都是“认真读书、深入思考、不因外在的兴衰荣辱而扰动安静的书桌”。就这样,大家摸着石头过河,读书社越办越有影响力。

有时,因教学任务重,或因各项工作安排多,读书社只能选择在周末活动。有一次周末活动前,社员保志明老师在QQ群里写道:

“休息日,一大早,要送小孩,要赴约会……这次就不去了吧!的确,累了一周了!不过,我们讨论的话题有意思。读书社里关乎‘教育‘儿童‘学习‘人性‘道德等方面话题的讨论,不仅与我们的职业相关,更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家人相关。挪出陪伴儿子的一点时间,去参加一下关于‘哈维尔的讨论,去听听‘上学真的有用吗,去读几行‘教育让人成为人,说不定回家的路上当妈妈的会反思:对孩子怎么少点抱怨、多点引导;当爸爸的会反思:怎样将男性的阳刚与理性传递给孩子;未来的娃爸娃妈会反思:生命的传递到底是什么……”

在这样相互激励的氛围中,我们先后完成了《教育:让人成为人》《人的境况》《为自己的人》《逃避自由》《爱的艺术》《卡拉马佐夫兄弟》《悲惨世界》《百年孤独》等一系列人文社科类通识著作的阅读,教师们的阅读水准和品位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有人说,很多大张旗鼓的阅读活动多数流于形式。从我们举办读书会的经验来看,读书是自己的事,尊重阅读者的意愿是非常重要的。在尊重的前提下,不需要任何行政命令,也不掺杂任何利益瓜葛,大家聚在一起就是为了纯粹的阅读,是一件幸福的事。

二、用教师的阅读带动学生的阅读

经过三年的发展,读书社的教师们认为应该以阅读课程的形式,来进一步带动学生的阅读,于是大家就设计了“全人教育阅读课程”。课程的形式非常简单,读书社贴出一张海报,告知一学年课程的内容,欢迎学生自由参与。每周六上午八点到十点,师生一起读书;十点到十二点,师生围绕着阅读内容一起展开讨论。在讨论环节中,教师只是讨论的组织者,并不预设立场,而是让学生之间展开热烈的讨论。在阅读内容方面,教师们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主要包括四大板块:公民素养、人文精神、经典电影、运动健康。公民素养方面,主要读《人是寻求意义的生物》《政治人的人文素养》《公民诞生的条件》《明亮的对话》这些文章和书籍;人文精神方面主要是读《月亮与六便士》《西方哲学史》《幸福的方法》《乌合之众》等不同类型的作品;电影方面看了《刺猬的优雅》《怦然心动》《浪潮》《闻香识女人》等和人的成长有关的电影。另外,我们还定期举办一些跑步活动,形式也非常新颖,对参与活动的学生只提出一个要求——尽全力,跑到跑不动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生发了很多感触,比如,有一位学生说道:“我们跑啊、跑啊,就是为了追上那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自己。”

活动中最为精彩的是同学之间展开的真诚的讨论。比如,读完关于公民素养的文章,学生们围绕着为什么要打扫教室卫生这个话题展开讨论。以前教师在动员学生打扫教室卫生时会经常说:“教室是我家,我要爱护它。”但是通过阅读一些公民素养的文章,学生们明白了公和私的分明、群与己的界限,就会发现这种观点的不妥之处。于是学生们展开了讨论:

“就因为教室不是我的家,所以我要认真打扫。如果是我自己的家,不打扫并不会影响到别人,只要自己能忍受,随便怎么脏、乱、差都可以。但教室是公共空间,如果不好好打扫卫生,就会影响别人。”

可以看到,这种阅读与讨论的背后,包含着学生对思想、态度与价值观的厘清,对自我中心樊篱的突破,如此获得的观念转变才有可能转化到行为上,促成真正的知行合一。

有时我们会花上两小时看电影,再用两小时讨论电影。我们认为,好的电影可以更生动地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观,通过认真讨论,可以将这些价值观内化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动力。以电影《怦然心动》为例,这部电影表面上看起来是讲述男孩、女孩之间的情感故事,其内核却在探索人究竟应该如何长大,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其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台词是电影中外公说的:

“有的人浅薄,有的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烂的人,当你遇到这个人后,会觉得其他人都只是浮云而已。”

于是,当天的讨论就围绕着“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彩虹般绚烂的人”“怎样才能成为彩虹般绚烂的人”这两个核心问题展开,学生们对于成长这一主题做了深入的思考。有学生在随笔中写道:

“我很开心,人性里还有着这样美好的诗意和情怀,让我们互相点亮了彼此的生命,让这个世界显得那么温暖美好。”

教师和学生在一起用一个上午的时光,真诚而平等地讨论,一起去触碰那些教育成长中的真问题。有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说:

“坦白讲,如果单纯从考试成绩来说,好像也没什么特别大的提升,但要从人格的健康成长方面来说,我觉得还是对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更像是一种隐形的存在。它并没有表现于外在成长的枝繁叶茂,而是内在的根系发达,它是往泥土里进一步扎根的过程。这一点我自己最清楚了。”

对于活动的组织者而言,赢得学生这样的评价就是最好的回馈。我们也认为,决定学生未来高度的越来越仰仗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他们是否具有开阔的胸襟、承担责任的勇气等。即便他们将来是在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有了这样的精神积淀,他们今后的生活也会充盈着旺盛的生命力。

“全人教育阅读课程”进行到一年多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些学生利用暑假时间成立了“海平面读书社”,他们开始阅读《卡拉马左夫兄弟》《悲惨世界》等名著,还出了自己的内部刊物。无论是教师的“地平线”,还是学生的“海平面”,都是一个人触目极望的最远端,不知是“地平线”唤醒了“海平面”,还是“海平面”启示着“地平线”,总之,师生在阅读中构建起了“生长共同体”,成全着彼此的生命。

三、用学科融合来提升全科阅读

隨着实践与思考的步步深入,我们的阅读自然发展到了第三阶段——全学科阅读课程,主要通过跨学科融合的方式,来进一步推进师生阅读活动的发展。全学科阅读课程的设计,要以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为来源,通过选择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将其转化成相对复杂的综合活动主题,供学生阅读探究。基于上述的课程设计思路,读书社的教师研发了全学科阅读课程,并通过学科合作的形式,将之贯彻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对少数人权利的关注”是英语、历史、政治三科合作的阅读案例。英语教师引入一条《经济学人》的新闻: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为变性人究竟去什么类型的卫生间而进行权力博弈。读完后,学生们哄堂大笑,觉得这个新闻很无聊,这种事情竟然会上升到州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权力博弈。教室的气氛乱哄哄,说来说去也就是嘲笑。这时,有一位男生站起来质问老师们为什么要讨论这个话题:“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于是政治老师登场,首先肯定了这位男生大胆表达看法的勇气,同时引导大家思考:

“仅仅因为人数少,我们就可以忽视他们的权利吗?是不是多数人的决定就要无条件地遵守呢?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中间有没有人在某一个方面做过少数派?作为少数派,你的感受是什么?另外,是不是有一些基本的权利,无论是多数派还是少数派都应该享有呢?”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又阅读了相关材料,讨论逐渐严肃起来。一位女同学站起来发言说:

“我觉得生活对于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如果今天有人遭遇不公,你说‘这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不站出来。明天还有人遭遇不公,你说‘这也与我无关,我也不站出来。那么有一天,如果你遭遇了不公,也就不会有人为你站出来了。”

从身边的小事出发,走向对于严肃公共事件的深入思考,学生们有更强的动力去主动阅读有深度的学术著作,对自己所面临的真实问题发起更深刻与全面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收获都很大。

校园电梯使用问题也是师生关注的重点。学校规定电梯只能供教师使用,但很多学生经常违规使用电梯,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于是语文、政治、历史等教师联合上课,就学生能否使用电梯进行公开讨论。学生们认为学校在电梯的使用上违反了公正平等的原则,这正好提供了师生一起理解这些宏大理念的机会。平等是不是就意味着所有人都应该被同样对待?如何分配公共资源才是公正的?为了理解这些问题,罗尔斯的《正义论》成为师生双方一起阅读的重要著作。罗尔斯提出了“无知之幕”的观念,在人类的“无知大幕”被打开前,每个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那么他在做决策的时候就会考量弱势群体的利益。比如,在做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时,如果一个人并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身体健康,那么其就会考虑到身体不方便人群的特别需求。在关于“什么样的人可以乘坐电梯”的讨论中,大家所忽略的少数弱势群体正是那些身体不适的学生以及年龄大的教师。罗尔斯的正义论,让师生都同意弱势群体对于电梯拥有优先的使用权。

针对“应该保障弱势群体使用电梯”的讨论,有学生指出学校的规章允许了所有教师使用电梯,其中包括那些完全有能力使用楼梯的年轻教师,这又涉及公共资源如何合理配置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功利主义关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相关阅读材料就特别合适。2013级的毕业生黄众威也参与相关讨论,并用功利主义的理论解决了这一问题。他写道:

“公共资源的设置本身是为了解决相应的社会需求,但同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公共资源所实现的效益也需要与其成本相匹配。如果一项公共资源耗费了极大的财力人力,其所实现的效益却远远低于预期,那么这样的资源配置显然是极不合理的。如果电梯只允许那些身体不适的学生以及不便使用楼梯的教师乘坐,将导致电梯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与投入的成本相比其效益无疑是负数;而向全体学生开放的可操作性太低,如此一来,在整个学校中,似乎也只有允许所有教师和身体不便的学生使用才能实现这个特定情况下相对的‘帕累托最优。”

师生的讨论从一个具体的问题出发,进一步上升到对罗尔斯《正义论》和功利主义哲学的阅读,不断将师生的阅读水准引向新的高度。

全学科阅读课程已经走过了九个年头,在这里所分享的师生日常阅读生活也都是非常原生态的,并没有什么润色和修饰。这些阅读和讨论活动,本质上都是围绕着师生自我成长这个主题。一所学校里,如果教师和学生都能共同成长进步,那么这所学校就充满了生命力。教师和学生在一起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成为“彩虹般绚烂”的人,可以照亮自己的生命,也可以照亮别人的生命,这大概就是学校应该有的样子吧。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全人教育视阈下高中全科阅读课程的建构与实施”(课题批准号:B-a/2020/02/1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

电梯师生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电梯,电梯,“飞”起来
“超学科”来啦
电梯不吃人
被困电梯,我不怕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