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逻辑建构与实践进路

2021-04-08王友明张敬玲

职教通讯 2021年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王友明 张敬玲

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一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内涵、逻辑建构与实践进路。在高职院校中,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有效的手段,课程思政难以广泛实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因此,有必要厘清课程思政逻辑建构中的基本点、关键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在课程思政实践中,核心问题是合理挖掘课程思政资源,难点是实现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关键在于有效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而科学考核评价则是重要保障。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价值内涵;逻辑建构;实践进路

课程思政是在新的时代党和政府对高校以及教师提出的政治任务与要求,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教书育人主体责任,实现“三全育人”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年,课程思政被纳入《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之中,上升到了国家重要政策层面。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彰显出了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重要性。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讲座会上对思政课提出“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2],也为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指出了路径。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只有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髓要义,准确理解党中央、国务院的戰略部署和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明晰其逻辑建构,不断探索和创新方式方法,才能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发挥全体教师的育人作用,实现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五度”共生——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

(一)课程思政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有效拓宽思政教育的广度

办教育需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所有课程都应围绕这一培养目标,确定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思想引导“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明确思政理论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通识教育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支撑作用,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基础地位。课程思政体现的是一种连续性、系统性的课程观[3],要抓住大学生“思想”这个重点问题,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为途径,通过将思政教育的目标融会于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使得各门课程都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责任,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破解思政理论课单一课程育人的“孤岛”困境,拓宽学生思政教育的广度,成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载体。

(二)课程思政依托专业课程的价值渗透,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信度

思政教育的信度与知识教育信度紧密相关,前者是通过后者实现的。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术技能的重要渠道,也是其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主要途径。思政教育涉及意识观念变更、思想关系变化、价值认知变革和素质觉悟变置,是一个复杂的教育活动。传统思政课虽是一门理实结合的课程,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过于偏重理论传授,容易产生思想与实际间的隔阂,难以达到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效果。在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资源,课程思政可以借由专业课程教学系统连续地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以“润物细无声”方式促成知识技能传授与思想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同时,课程思政教育因有专业知识的依托而有趣有味,能够让学生产生即时可用的获得感,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更强、可信度更高。

(三)课程思政丰富知识技能的核心内涵,有效增强专业教育的力度

专业课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核心课程。高职课堂教学借助课程思政,有利于统筹专业特色与思政底色,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增强专业教育的吸引力和思政教育的渗透力。例如,高职教师在讲授专业内容的同时,可以适时恰当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专业与行业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科技工作者的报国情怀等内容,既能增加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思维能力,又能引导学生正确关注世界、熟悉国情、了解社会和本行业,增强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提高专业教育的力度。

(四)课程思政激发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有效凸显课堂教学的温度

课程思政实施过程就是传递真、善、美的过程,是通过抒情言志实现思想引导的过程。课程思政能使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相结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将课堂变成充满激情而又温暖、富有知识而又焕发生命活力的场所,成为学生增长知识、丰富人格、快乐成长的殿堂。课程思政要求高职教师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技术技能,又能运用合适的方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内容有机结合,通过教师富含思政内容的专业课程教学,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课堂教学更有温度,让学生更能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技术技能的可贵和思政教育的温暖。

(五)课程思政构建协同联动的育人格局,有效延展思政教育的深度

课程思政是融入式、嵌入式教育,是润物于无声、育人于无形的教育形式。课程思政通过“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4],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需要各门课程任课教师一起找到通向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契合点;需要教师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高职教师应通过课程思政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人、引导人的功能,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往深处走、往心里去,即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社会的正确原则;教会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吸取最先进的思想观念和当代先进文化中的营养,时刻不忘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多彩的社会现象,解除心理迷惘与困惑,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健康成长。

二、“四点”共振——课程思政的逻辑建构

(一)人文知识和专业素养是基本点

人文知识培育能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追求、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文化素养与乐观的生活态度。高职院校各门课程都涉及到大量的人文知识,而人文知识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思政在其中的作用就非常重要。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专业、学科、教材等诸多体系之中,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因此,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以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课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观、社会观和历史文化观融入课程中。课程思政传播人文知识时应把培养大学生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作为首要任务,将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作为重要内容,使大学生在政治上拥护、支持和追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专业课程的内容也极为丰富,有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有本专业发展史、人物史,特别是优秀人物的成长史、报国史,也有本专业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贡献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比较状况,还有基于本专业的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元素。高职教师只有运用好这些思政教育资源,才能发挥其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政教育的渗透和传递;引导学生用人文视野关注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了解把握技术技能的形成过程和动态状况;激发学生树立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熟悉和遵从技术技能工作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甘于努力奉獻、乐于求真务实、善于精益求精的专业素养。

(二)职业精神和专业伦理是关键点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应该把学生职业精神与操守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任课教师要准确把握本专业的职业精神与职业操守的内涵,将本专业领域从业人员所应具有的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应具有的责任心和自觉性,以及在工作中所需要的思维习惯和意志品质,塑造其专业化的职业精神。

专业伦理渗透是课程思政的价值依托。高职院校直接培养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其专业设置与地方行业发展应具有良好的“适切性”,专业服务行业的发展,行业支撑专业的建设。良好的行业风气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虔诚之心和敬畏之感,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因此,各个专业都应要求学生养成最基本的专业伦理观念。高职教师将专业伦理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判断是非,直面“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使学生步入社会后能自觉遵行专业伦理规范,作出正确的伦理决策,运用技术技能很好地服务社会。课程思政在专业伦理教育方面具有较强的亲近感、说服力和感染力,有着思政理论课不可比拟的育人优势。

(三)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是着力点

高职院校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这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需求,更是课程思政应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思维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在学习时,学生能掌握获取及运用知识的方法;在工作上,员工能从个别中看到一般、从现象中透视本质、从偶然中洞察必然;在生活中,个人能正确地看待和处理成功与失败、顺境和逆境,这些都是科学思维的体现,也是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所普遍缺乏的。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系统辩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能科学合理地驾驭自己的思维。虽然专业教育通过传授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学生对思维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但课程思政更能正向地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实践思维,培养学生形成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5]。党和政府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课程思政理当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上,发挥课程培育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意志、创造兴趣和创业情感,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以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带动全社会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服务人民和贡献社会是落脚点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的社会价值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存在、延续和发展的需要,无论是自然科学知识还是人文知识都是由人类创造和发现的,最终也是为人类服务的,因此,“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应是学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但有部分高职学生认为,“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只是“高大上”的口号,离自身的距离十分遥远,以至于对待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比较淡薄甚至是缺失,所以,借助课程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报效国家和服务社会的志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就显得尤为迫切。

奉献社会是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高职院校要通过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立志做奉献社会的奋斗者、实践者。例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让其认识到掌握技术技能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人民、贡献社会;掌握好一门技术,练就好技能本领,同样能在工作岗位上成长成才,在社会劳动中体现人生价值,活出人生精彩。为此,高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自觉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与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将自身发展与国家需要和社会发展相结合;鼓励学生勤奋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实践技术技能,克服成长道路上的困惑与迷茫,培养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用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人民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出力,自觉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三、“四维”共进——课程思政的实践进路

(一)核心:思政教育资源的合理挖掘

无论是通识教育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蕴藏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都有大量的思政教育元素,核心问题在于任课教师如何科学有效地去挖掘。高职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主阵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引领课程思政的建设;高职教师还需发挥其他课程的专业优势,总结提炼挖掘其隐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以此来促成思政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相互补充、良性互动[6]。例如:挖掘人文社科类课程中的人类优秀精神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地优秀地域文化和红色文化等思政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培育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挖掘自然科学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技术文明等元素,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献身精神;挖掘体育类课程中的永不言输、永不放弃和团队合作的体育精神,引导学生热爱运动、科学锻炼、珍惜生命,发展健全体魄;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实践创新、求真务实和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追求卓越、踏实严谨、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挖掘本专业所对应的行业的历史、现状和建设成就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使其成为心系社会、有时代担当的人才;挖掘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文化资源,传授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纪律和职业礼仪等,用优秀的职业文化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创新创业、精益求精等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挖掘思政教育资源是二次开发教材的过程,要加强各门课程的教材建设,重构教学目标,优化教材结构,改革教学内容,使各门课程都具有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的多重功能,都能呼应国家发展的方针政策、反映国家发展成就、体现中国文化元素话语权等,真正实现各门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程的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二)难点:思政教育同课程知识的有机融合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实施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正如有研究者所提出的,在职业课程教育中不着痕迹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是课程思政的最高境界[7]。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照搬思政理论课相关概念、应用太多政治理论术语,也不是强加或生硬套用思政理论课内容,而是结合课程实际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将思政教育元素自然而恰当地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使思政教育内容与课程知识水乳交融,使其自然而有机地融合,这也是课程思政的难点所在。高职教师要解决这个难点问题,就必须把握思政教育规律,遵循课程教学规律,着力推進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用贴近大学生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讲道理、谈思想、说素养、讲故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提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专业话语体系讲解和阐述思政教育内容,以思政教育元素升华专业教育的内涵与层次,实现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知识性与育人目标的价值性的有机统一。

(三)关键:过硬师资队伍的有效打造

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师是关键。如何让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都乐于课程思政、胜任课程思政、善于课程思政,以“专业教师+思政教师”打造课程思政共同体,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需要高职教师提高与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综合素质。

1.要政治过硬。高职教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身体力行地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导责任意识,自觉把“立德”作为教育的灵魂,把“育人”作为教育的生命,将思政教育视作份内之事;要自觉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专业、进课程、进教材,自觉弘扬并壮大主流意识形态,旗帜鲜明地同错误言行作斗争;要关注世界、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把正确思想价值引领、共同理想信念塑造作为教育教学的鲜亮底色,当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要业务过硬。高职教师既要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又应学习一定的思政教育理论;既要有“政治”的高度,又要有“思想”的深度;既要具备深厚的专业底蕴,又要善用学术话语讲思政、用生活话语讲道理,观照社会热点,贴近学生需要;既要能传授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又要能发挥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作用,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学生解疑释惑;既要精研本课程教材,又要研究相关思政教育知识,掌握思政教育特定的要求、规范和话术,具备思政教育基本能力与素养。

3.要加强思想引领。高职院校要引导教师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科学内涵,强化教师对本专业内在价值、社会价值的认识,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要求每门课任课教师都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用知识体系教学、用思政体系育人、用创新体系实践、全体教师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良好局面;要充分运用校内外专题培训、教师传帮带、专业研讨、教材教案编写、集体备课、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教师思政教育能力培养;要鼓励任课教师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网上互动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并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四)保障:考核评价机制的科学构建

1.构建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评价体系。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到教学过程实施,都要强化“所有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要将思政教育作为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思政教育”同步提升;在示范专业、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验收中都设置课程思政方面的指标,在制定课程评价标准和教学测评中设置思政教育观测点。为此,高职院校应建立科学的课程思政学生评价、督导评价、教师自评和同行互评等评价方式,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挂钩,促进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上下功夫。

2.构建教师主动投入课程思政工作的激励机制。为了调动任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高职院校要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评奖评优、培训选拔等的重要依据。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搭建“课程思政工作室”平台,整合教师资源,组建多学科背景的课程教学团队[8]。

3.建立思政理论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的互动机制。高职院校需要按同一门或同类课程分类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实现跨界建立课程思政教师共同体,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中的表现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遴选合适的课程思政带头人,由其牵头负责把专业课、通识教育课教师与思政理论课教师整合在一起,开展课程思政教研、开发校本教材、商讨挖掘案例、开展教法研究等活动,共同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共同想办法解决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有计划地安排任课教师就思政教育外出研修、学术交流、考察、访学、挂职和实践锻炼,增强教师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和组织课程思政教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光明日报评论员.思政课改革创新应深刻把握“八个相统一”[N].光明日报,2019-03-21(1).

[3]谭晓爽.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4):44-45.

[4]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4-66.

[5]新华网.习近平与“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创新[EB/OL]. (2015-11-01)[2020-12-0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01/c_128380546.htm.

[6]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7]马蕾.课程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学理逻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3):63-68.?[8]敖祖辉,王瑶.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128-132.

[责任编辑    秦   涛]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