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溪如许,碧云深处

2021-04-08容本镇

西部散文选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草鱼小鱼

通往六万大山的公路弯曲狭窄,盘山而上,沿途山峰高耸,峡谷幽深。一朵朵轻盈的白云贴着茫茫林海缓缓移动,宛如一团团巨大的棉絮飘落在绿色波涛之上。虽已是深秋时节,但六万大山却没有一丝“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之气。纵目远眺,唯见天高气爽,林木森森,青山滴翠。

我们一行四人,专程前往六万大山考察采风。汽车在高山峡谷中盘旋爬行,随时都有可能撞向峭壁或翻下深谷。有时候急转弯上坡,路面宽度不够,车子还得往后退一退,调整好角度,才能继续往上行驶。两车相会,必有一方靠边停下,让对方小心翼翼通过。遇到只容一车通行的路段,还得往后退到路面稍宽的地方,才能让对面车辆擦身而过。但驾车的龙茂呈并无紧张之态。他长期在县里工作,在山区公路开车早习以为常。做过县志办主任的他对浦北人文历史十分熟悉,他一边开着车,还一边给我讲述一些民间能工巧匠的趣闻轶事。王访是位作家,也时不时地介绍一些本地的风土人情。汽车不断盘旋而上,一座座山峦渐渐退隐到缥缈的云雾下面。位于六万大山腹地的官垌镇古称“石梯”,看来并非虚言。

上午十点多,汽车爬升到了两座山峰之间的垭口上。容钊事先联系好的官垌镇国土规划环保安监站负责人黄满传和正农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庞俊匀还没有到。或许他们以为我们不会这么快到达。垭口的风很大,凉爽宜人。不远处,一只山鹰正在蓝天上翱翔俯视。没多久,黄满传和庞俊匀开车赶来了。庞俊匀是我们这次要重点采访的对象。乍一看,这位山里汉子身材高大魁梧,浓眉宽额,脸堂方正,身上透出一股沉稳刚毅之气。简单打个招呼后,他们便在前头带路,继续往六万大山腹地驶去。顺着盘山而下的险峻公路,来到了一个溪流奔腾、满眼翠绿的山谷。穿过山谷和一个绿树环绕的小村子,又开始沿着蜿蜒起伏的山间公路进发。记不清转了几个弯,爬了几个坡,终于来到了庞俊匀的老家松木水村。

松木水村是个小村子,四周高山环抱,山谷间几乎没有什么平地,整个村子就像坐落在大山的皱褶里。在村边狭窄的空地停下车,回头一看,进入村子的路已被山崖挡住,只能看见一个路口,继续往前延伸的路拐个弯也隐没在茂密的森林中了。村民们的房屋零零散散地建在陡斜的山坡上和溪流旁,混凝土房、砖瓦房、木板房等参差错落,朝向不一,形态各异。庞俊匀告诉我们,这里是六万大山腹地,钦州市、玉林市交界,翻过这座大山,便是玉林市博白县永安镇的地界。村子倚靠的山峰,是南北分水岭。松木水村在山的北面,武思江的支流从村前流过,一直通往西江干流郁江;南面的水流汇入南流江后,则一直通往北部湾进入辽阔的大海。

从停车处往上看,一股流量很大的山泉水,从峡谷中穿越而出,流经村子中间的深沟,向山下奔腾而去。溪水清澈冰凉,轰然有声。六万大山沟壑纵横,树木茂盛,水源丰沛,像这样的溪流,山里到处都有。这里缺平地,缺稻田,但不缺水。六万大山,壮话的意思就是“泉水甘甜的大山”。

六万大山的居民们懂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之道。在交通闭塞的古代,他们出一趟山很不容易,与外界交往极少,但他们却充分享受着大山丰富的蕴藏与馈赠。不知从何时起,他们发现,清澈的山泉水可以养草鱼。草鱼喜欢吃的青草,村边地头到处都是,一年四季蓬勃茂盛,取之不尽。于是,他们依山就势,挖出一个个小鱼窝,引入山泉水。山泉水是活水,流进小鱼窝后,又直接从插着木条栅栏的出水口流出,各种残渣和排泄物也随之被水冲走,不会淤积在鱼窝里。活水,又保持了水质的干净和氧气的充足。山泉水放养的草鱼,肉质结实,味道鲜美。因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过去每户人家养的鱼都不是为了卖,平时也不吃,只有逢年过节或招待亲戚朋友才会捞上一两条作为上等佳肴。

我们沿着松木水村的溪流往上走。溪岸狭窄崎岖,必须小心地看准落脚的地方并保持身体平衡,防止摔倒。来到一户人家的房屋边,没有堤岸了,房屋的一面墙直接伸入了溪流的底部。这一段通道,是用木板架起的“浮桥”,走在上面,木板摇晃得吱吱作响。踏过浮桥,转过屋角,却是别有洞天。峡谷两旁山峰耸立,林木苍翠,八角飘香。一个个小鱼窝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大小不一,大的十几二十平方米,小的只有七八平方米。清澈见底的溪流像一条巨大绳子,把一个个小鱼窝连成了大葫芦串。庞俊匀说,每个小鱼窝都养有几十条至一两百条不等的大草鱼。站在鱼窝边上,游动的草鱼清晰可数。

松木水村分散在两处,姑且称为上屯和下屯。庞俊匀老家在上屯,也就是松木水村的后背山上。我们沿着溪流原路返回到停车的地方,重新上车。庞俊匀带着我们拐过几个陡坡急弯,再爬上一个长山坡,来到了后背山上。这里的地势更加陡峭,房屋大多建在峭壁和斜坡上。庞俊匀家的祖屋就建在一个斜坡上,屋脚下面就是一个小鱼窝,鱼窝里游动着几十条大草鱼。庞俊匀一家和父母已搬到镇上居住,但爷爷不愿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仍住在村子里。我们来到的时候,他正坐在屋外的凳子上眯缝着眼睛晒太阳。庞俊匀说,爷爷今年92岁了,身体仍很硬朗,头脑也很清楚,平时的生活都是自己打理。山里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多,有的已经过百岁了。

再往前走几十步,我突然看见,在村道的下方,一条溪流潺潺流过,有一户人家的房屋建在溪流边的陡坡上,进出都要经过一条小桥。小桥坡度很陡,高的这头连着村道,低的那头连着房屋门口。令人称奇的是,桥面居然没有台阶,只在桥的两边用木头搭建有简易扶手。整个小桥实际上就是一个斜坡,就像儿童乐园里的滑梯,人走在上面,脚下一滑,就会顺着桥面“哧溜”一下滑落下去。但这户人家上下小桥却如履平地,我不禁惊叹于山里人超乎想象的行走能力和生存技巧。

我们今天来到这里,主要是为了想一睹“鱼王”的风采。我们跟着庞俊匀,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杂草丛生的泥埂,来到对面山坡一个不起眼的小鱼窝前。小鱼窝四周长满了灌木丛和杂草。鱼窝上面大约三分之二的面积,随意架着木条和竹杆,形成一个透光透风又透气的凉棚。因长年日晒雨淋,木条和竹杆已干枯腐朽。透过凉棚的缝隙和敞开的地方,我们看到了四條硕大的草鱼,其中最大的那条便是大名鼎鼎的“鱼王”。在光影斑驳的清澈水中,“鱼王”体态健壮,线条优美,色泽光亮,灵活生猛。庞俊匀说,这条“鱼王”已有32岁,体重50多斤,是六万大山寿命最长重量最大的一条山泉水草鱼。

1988年,庞俊匀两岁的时候,父亲庞承锋在小鱼窝里放养了一批草鱼。草鱼长大后,大多被吃掉或卖掉,其中有四条留了下来。年过一年,草鱼越长越大,全家人都对这几条鱼有了感情,再也舍不得卖掉。庞承锋是村里小学的民办教师,每天放学后,都要来到小鱼窝,看一看这几条鱼,在周边扯一把青草丢进鱼窝里。小俊匀长到四五岁的时候,更是把这几条鱼当成了宝贝,每天都要投草喂鱼。大草鱼似乎也有灵性,看到小俊匀拿着青草站在鱼窝边上,就会欢快地游过来,像是欢迎自己的小主人。草鱼伴随着小俊匀一天天长大。因家里穷,为了让孩子读书,庞承锋也曾动过卖掉这几条大鱼的念头,但最终还是没有卖。最担心大草鱼被卖掉的是小俊匀,每到春节,有外地人来收购草鱼,他就会守住小鱼窝,谁也不许把那几条大草鱼卖掉。有一年春节前,他居然在小鱼窝守了三四天,直到父亲保证不把这几条大鱼卖掉才肯离开。

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许多鱼窝里的鱼都染病了,当地人叫“发鱼瘟”,放养的鱼成片成片地死去。大人们眉头紧蹙,束手无策。小俊匀急得坐卧不安,守着小鱼窝不知如何是好!一天偶然听说苦楝树的叶子可以治鱼瘟,便急匆匆的去找苦楝树。他采回一大堆苦楝树叶,通通投进了鱼窝里,心里默默祈念着药到病除,鱼儿们转危为安。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小俊匀就一骨碌地爬起床,飞快地跑到鱼窝看鱼。这一看,整个人都傻了。鱼窝里,一大片草鱼都白花花的翻了白,有的还在痛苦地扭动挣扎着。他用力擦了擦溢满泪水的眼睛,跳到水里寻找那几条大鱼,看看死了没有。在小鱼窝的一角,他看到了四条大鱼。令他欣喜万分的是,四条大鱼都没有死,活得好好的,而且一改前几天蔫巴巴的样子,又变得生猛起来。看来,苦楝树叶起作用了。可惜的是,那些年龄小的鱼或许病得太重,或许承受不了这样的猛药,几乎全都翻白了。小俊匀飞快地跑回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父亲,全家人都乐得心里开了花!逃过这一次大劫难,四条大草鱼平安地活到现在,长成了“鱼王”。前几年,一位玉林兴业县的石材老板慕名专程前来,开价一万元要买走最大的“鱼王”,作为观赏鱼供养起来,寓意生意旺旺、年年有余。但全家人客气地回绝了。

草鱼的寿命一般为七八年。六万大山的草鱼生活在清凉的山泉水中,新陈代谢慢,生长也就慢,比起那些池塘喂养的草鱼和大江大河的野生草鱼,寿命要长得多。庞俊匀家的这条“鱼王”,至今已活了32岁,是草鱼正常寿命的四倍,是真正的“老寿星”了。在六万大山,许多人家的鱼窝里都养有十几二十年的草鱼。

中午,我们随庞俊匀来到他的鱼王山庄。鱼王山庄位于半山腰的溪流边上,下面就是两个小鱼窝,数十条生猛的大草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弋着。在鱼王山庄大堂的墙壁上,挂着几幅中央电视台前来拍摄“鱼王”的大幅照片。庞俊匀家养有六万大山最大“鱼王”的消息传开后,松木水村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鱼王村”。这条“鱼王”也成了全国各种媒体的“明星”。中央电视台《致富经》《科技苑》《每日农经》《美丽乡村行》等栏目曾多次前来拍摄报道官垌草鱼养殖情况,每次报道,都少不了“鱼王”的丰姿。庞俊匀抱着“鱼王”的照片也成为代言官垌山泉水草鱼的经典照片。庞俊匀特意为我们安排了全鱼宴午餐。这是直接从山庄小鱼窝里捞起的一条十多斤重的大草鱼精心烹制的。全鱼宴也称为“一鱼十吃”,即一条鱼烹制成十道菜、十种吃法。每道菜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每“一吃”都让人唇齿留香。全鱼宴让人真切体验到了什么是舌尖上的享受。

我们边吃边聊,在轻松愉快的饭桌上,我们对庞俊匀的人生经历有了更多的了解。2007年庞俊匀在福旺职教中心职校毕业。或许是对养鱼有着特殊的情感,或许因为有过养鱼经验而心中有底,庞俊匀刚毕业就把母校的鱼塘承包下来,开始了迈向社会的第一步。福旺镇与官垌镇紧邻,都属于六万大山地区。虽然承包鱼塘颇为顺风顺水,收入不错,但年轻的庞俊匀终究不甘心永远留在大山之中。2009年,像许多年轻人一样,他毅然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深圳打工。他凭着中等职业教育学历、强壮的身体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他做过工厂工人、汽车销售员,还做过消防员和保安。但在深圳这个打工者的天堂里,他却有一种漂泊无依的感觉,总是找不到能让心里踏实的归属感。闯荡两年后,他又回到了熟悉的六万大山。他明白了,他是属于大山的,就像一只山鹰,只有高山才是最适合自己的狩猎场和栖息地。他一回来就被聘为官垌镇派出所的一名兼职辅警。他有过外出打工阅历,身材高大强壮,对当地粉仔(吸毒人员)、小偷、刑满释放人员等又十分了解,因此做兼职辅警得心应手,表现突出,他管辖的区域治安状况明显好转。不久他被选中担任村委团支书,没多久又被村民们选为村委主任。经过一番淬炼,此时的庞俊匀早已不是几年前未曾走出过大山的青涩少年,而是蜕变成一个真正的山鹰了。

庞俊匀把目光转向了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六万大山。他要把这座大山蕴藏的宝物挖掘出来,推销出去。山泉草鱼、八角林香土鸡、生态鹅、生态鸭、生态茶、生态竹笋、野生灵芝、八角香料、农家腊肉、富硒大米、石磨米粉、无公害水果蔬菜等等。他注册成立了官垌镇正农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由一名村干部转身成为董事长,从此又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他经营的那些带着山野气息和八角芳香的土特产品,源源不断地远销到了山外,受到了外地人的喜爱。

离开鱼王山庄,我们驱车来到官垌镇上。在武思江边解放北路的一栋楼房前,我们见到了山泉官垌鱼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振寿。走进一楼大厅,一面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樣的荣誉奖牌和证照。年过五旬的张振寿个头不高,身体壮实,短发花白,T恤衫,大短裤,脚穿凉鞋,活脱脱一副农民模样,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大学毕业生,一个曾在基层工作过十年的国家干部。他是浦北商界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县科协主席容钊与他有工作上的联系,彼此熟悉,谈起话来气氛轻松,开门见山。张振寿十分健谈,也很坦率。在他简朴的办公室坐下后,他就爽快地为我们讲述他的人生故事。

张振寿1986年毕业于广西农学院农学专业,原被分配到灵山县,自己要求分回浦北县。到浦北县农业局报到后,他被安排回到家乡,在只有三个人的乡农业站做一名技术员。那时候分配到乡镇工作的大学生还非常少,但张振寿没有怨言,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年。他回来的第二年父亲就病重去世了。他共有六兄弟,没有姐妹,他排行老二,是全家唯一领工资的人,因此全家的重担就落在了他的肩上。微薄的工资收入,除了自己生活,还要照顾两个弟弟和大哥的孩子读书,日子过得十分窘迫。1996年,因为工作和个人原因,他毅然辞去公职。这一年,他34岁。一个拥有大学本科文凭的国家干部辞去公职,许多人都感到惋惜和难以理解,这件事也成为当地一大新闻。这个重大决定,意味着他一下子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但他已没有退路,也不能再犹豫等待。他利用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四处推销农作物种子。他的大学同学大多在农业部门或科研机构工作,知道他的情况后,也伸出援手,尽可能帮他的忙。但这项工作没能给他带来多少收入,不足以养家糊口。后经熟人介绍,他到深圳给一家企业老板当助手,工资相当丰厚,是他当国家干部时的好几倍。但他受不了要经常陪客户喝酒,刚做几个月便辞职不干了。

张振寿又回到自己的家乡。在四处奔波的时候,他一直都在思考和抉择。他从六万大山的小鱼窝中,敏锐地看到了潜藏的商机。他投入所有积蓄,毫不犹豫地加入小窝养鱼的行列。科班出身的他,比一般农民懂得更多的养鱼知识和方法,他养的鱼品质更好,产量更高。几年下来,他的口袋渐渐鼓起来了。他在镇上买地建楼,把公司牌子也挂到了这里。他过上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生活。2003年,经过深思熟虑,他又做出一个重要决定:牵头成立官垌鱼养殖协会。他要把分散在各个村寨的养鱼户组织起来,实行分散养殖,集约经营,统一销售,抱团出海。他要把官垌泉水鱼的产业做大做强,为自己也为乡亲们创出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过去的鱼窝,大多是天然形成的窝坑,只是稍作挖掘修整并在下游出水口安装栅栏即可。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和人们对官垌泉水鱼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张振寿指导和引领养殖户对部分小鱼窝进行改造。改造后的鱼窝,不仅更加坚固安全,经得起山洪冲击,还使得流经鱼窝的山泉水更加畅通,对鱼窝的冲刷更加干净,水质保持得更好。鱼窝加深,空间扩大,还可以放养更多的草鱼,从而提高每个鱼窝的产量。

张振寿头脑聪明灵活,不仅善于经营管理,还善于钻研技术。他潜心研制的“卧式无损伤活鱼捕捞装置”、“立式无损伤活鱼捕捞装置”、“并排无损伤活鱼运输装置(移动式小池塘)”、“车载用活体水产物无损伤运输装置”等,相继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他的专利技术,有效解决了活鱼捕捞、远距离运输保鲜等大难题。现在,他的官垌草鱼销售点已开设到了南宁、钦州、玉林等地,几百公里外的人们,都可以就近买到正宗的活蹦乱跳的官垌草鱼了。“做月饼是一个月的生意,官垌鱼是365天的生意。”张振寿十分自豪地说。

张振寿成功了。他打造的示范养殖场相继获得“广西无公害淡水养殖草鱼示范基地”、“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等称号。2010年“官垌草鱼”获评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品牌。张振寿本人也先后获得广西“科技种养大王”、“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带头人”等荣誉头衔。他成了农业和商界的知名人士,各种活动的邀请也多了起来。他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是2010年获选为大陆首批19位农业领域带头人赴台湾进行为期十天的培训。这是由广西农学会和台湾省农会联合举办的大陆农民台湾培训班。正率团在台湾访问的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台湾省农会总干事张永成等出席开班仪式。十天的课堂授课和实地考察,给张振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台湾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以及组织管理方式等,极大地拓展了张振寿的视野和思路,为他的合作社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采访过程中,不断有养殖户打电话给张振寿,还有客商等着同他谈生意上的事。为了不影响他的工作,下午三点多我们告辞了。张振寿表示歉意,送我们上车后,就匆匆赶去和养殖户们见面了。

在返回县城的路上,我的脑海里一直交替叠印着庞俊匀和张振寿的身影,心里不由自主地涌起一阵阵感慨。我在想,千百年来,世世代代居住在六萬大山的乡亲们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始终未能摆脱贫困的命运,他们似乎已习惯和适应了这样的命运。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张振寿,有过外出闯荡经历的庞俊匀,也是喝六万大山泉水长大的,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他们的生活与祖祖辈辈却迥然不同。他们的生活与命运,一头连着丰饶的大山,一头连着外面多彩的世界。他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人生故事,也昭示着古老的六万大山已然觉醒。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作者简介:容本镇(1958.2—),广西浦北人,教授,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教育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著有长篇小说《古海角血祭》,长篇散文《岭外汉风》,学术著作《文学的感悟与自觉》《凝望八桂》《广西当代文艺理论家丛书·容本镇卷》《广西文学艺术六十年》(执行主编)、《悄然崛起的相思湖作家群》(主编)等。

猜你喜欢

草鱼小鱼
草鱼价格止跌反弹
小草鱼的新邻居
屋檐下的小草鱼
小鱼
小鱼
小鱼
小鱼小鱼转悠悠
小鱼
草鱼为何吃草?
喂食蚕豆的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