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说他留

2021-04-08成俊

壹读 2021年4期
关键词:祖籍永胜留人

◆成俊

丽江永胜他留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多少人研究他留人,都从他们的婚俗开始,从他们的“青春棚”开始。研究者认为,从婚俗开始,其本质就是从“人”开始,从人性开始,然后再回归到人和人性上来。应该说,最能体现人性的,是两性的情爱、由两性情爱发展演变而产生的情感、婚姻。所以,大多数人都认为,“青春棚”是他留人情爱生活的产物,是他们多少年来封闭生活状态中最具有生命力的东西。

然而,在人们研究他留人的时候,很少有人想到,这支看似封闭的少数民族,却一开始就与流浪有关。

在我国,多个少数民族历史上都进行过大规模的迁徙活动,他们的生活,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和流浪联系在一起。彝族人他留人也不例外,也曾经历过重要的迁徙。说到我国少数民族的迁徙,我们也就很自然地想起了以迁徙流浪闻名于世的吉普赛人。吉普赛人原来居住在印度的北部,十世纪开始向外迁移,周游世界各地,流浪在西亚、北非、欧洲、美洲等地。他们在流浪中产生了占卜和歌舞,同时也产生了他们独特的风俗文化。是的,是迁徙和流浪生活构筑了吉普赛人的生命真谛。

同样,世人关注的犹太人,也和迁徙流浪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古代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曾建立以色列和犹太王国,后来为罗马所灭,所有犹太人就全部向外迁移,过上了流浪生活,散居在欧洲、美洲、西亚和北非等地。犹太人漂流四方,但其根深蒂固的犹太教没有被流浪掉,许多千古不变的风俗为我们所不知。

现在,我们考察的他留人,生活在滇西北丽江市永胜六德的一座大山上,他们祖先的生活,深深地打下了迁徙和流浪的烙印。他们的语言、歌舞、饮食、乃至青春棚,都与流浪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他留人对流浪生活的认识也非常独特。我们在调查他留人的时候才知道,在他留语中,他留人,就是“远方人”,或者是“从远方迁来”的意思。他留人用“远方人”这个特殊的话语来为自己命名,可以肯定,他们对迁徙流浪有着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

在他留山,一个古城堡,一座大碑林,一个个奇异的青春棚就这样和迁徙与流浪联系在一起了。迁徙流浪中容易产生诗意的东西,迁徙流浪本来就是诗意的,富有浪漫情调的。

研究他留人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历史档案。档案也许只是一个过程,它是留给我们或者是留给后人的一个背影。但我们同时也承认,档案永远只可能是世界的局部,所以,真正的“档案”深藏在历史的背后。我们都在创造档案,我们也在抛弃档案。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档案,我们也有理由冲破档案的封锁。那么,对于他留人,对于他留人的青春棚,到底有多少档案值得我们留意呢?

其实,他留文化一开始是从青春棚的婚俗引起了各个方面关注的。从他留人的青春棚出发,又引申到他留人本身。因此,人们正本清源,又从他留人本身开始。不从他留人开始,不知道我们会得到什么?所以,多年来,揭示他留文化的工作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内进行。人们试图寻根溯源,从这些“远方人”本身去找到规律性的东西。

从60年代起,云南民族学院的教授,华裔日本学者都到他留山作民俗研究,最先取得了第一手资料。永胜县文史爱好者简良开,他留山人兰绍吉、兰绍曾、王金龙等人,在他留山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获得了宝贵详实的资料。

1991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宋豫秦博士慕名来到他留山考察,作了一篇关于他留坟林的调查报告。他在报告中说:“我三次到过山东的孔林,没有想到他留坟林的规模比孔林还要大。”

1996年夏天,《丽江探秘》摄制组一行百十来人到了他留山上安营扎寨,紧锣密鼓拍摄他留风情。原来只准备在这里拍摄一集,但导演临时决定增加一集,因此,《丽江探秘》就多了一集他留人的婚恋故事。

他留山在1998年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夏天,中央民族学院的几十个毕业生也到他留山考察,对他留文化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他们在临行前流着眼泪对他留山文物管理员说,他留文化给他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没有想到在云南滇西一个不起眼的山上,还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他们希望有一天再次来到他留山……

所有到他留山考察的人,从他留人、古城堡、坟碑开始,对青春棚这一婚俗作了研究和探讨。他们考察他留人在青春棚中的活动,一般都认为青春棚多少带有原始的群婚制的痕迹。群婚制,是人类原始时代的产物。无可否认,我们的祖先,都走过这条路,只不过它早己被我们人类的祖先所抛弃。那么,为什么这支号称他留人的民族,会在社会变革风风雨雨,大起大落以后,还把青春棚如此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至今还散发着迷人的光泽的呢?这是像谜一样的谜,诱发我们的感情和联想的谜。历史在这里就是这样的具有意义,这样地让我们乐此不疲地思考和梦呓。

然而,还是有不少人在研究他留人历史的时候对青春棚的婚俗大彻大悟,他们头脑非常冷静清醒,说他留人青春棚的婚俗,可能和他留人本身多年的迁徙性、流浪性、不稳定性有关。而且,他留人是两种民族结合而产生的“异化民族”,所以,他们对婚姻有着独特的看法和理解,这也就不足为奇。

他留人在流浪的过程中创造了语言、歌舞、青春棚等等风情的同时,他们还给我们设下了一个祖籍之谜。这个祖籍之谜是一条不归之路,犹如一个陷阱,一个留给后人的圈套。我们从一开始研究他留人的祖籍,就仿佛进入了一个迷宫。

所谓他留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俗称他鲁苏,他倮人,他谷人等。他留人,在他留语中的意思是:从远方迁来的人,或者说是外路人。从他留语中的意思,说明他留人是从外地迁来的,不是本地土著。那么,他留人来自哪里,是什么时候迁到他留山上来的呢?现在,翻开各种民族志书,都找不到关于他留人的记载。一支只有万人的土著人,轻而易举地就被遗漏掉了。

所以,这支“从远方迁来的人”,就给世人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谜。号称“远方人”的他留人,他们的祖籍,一直都蒙上了一层面纱。多少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虽然如此,还是有不少史学专家不断地在破解这个“他留之迷”。多年以后,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丝线索。这个线索在他留人的墓碑上。

文史工作者经过在他留坟林中认真考察,发现了碑墓上有关他留祖籍的记载:

“自洪武调卫入永,原籍湖南长沙府麻林县,世壤北胜州,属他留目民……”

“原籍江西吉安府,迁澜沧卫(明朝,永胜县曾名澜沧卫)。自明时始祖蓝公喇太爷入永,身居北胜以来,遗流东部,迄今,于有年矣。发祯公乃十世后裔孙也……

从这些墓志上看,他留人是“洪武调卫”到云南永胜来的。那么,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说一说什么是洪武调卫?《云南简史》记载,“公元1881年(洪武14年)农历8月,朱元璋亲自部署,调集30万军队,以傅有德为统帅,蓝玉、沐英为副,对云南出兵进讨。”这就是明朝历史上在云南“寓兵于农”的“洪武调卫”。据载,此后又有三次湖南江西籍军队和屯田农户入征云南的活动,共有八十余万人之多,光是到达丽江永胜的人数就有二万多人。从他留人的墓碑上的文字判断,他留人应该是来自明洪武年间的这些“调卫军”。

难于说清楚的是,湖南江西籍的“调卫军”,都是纯正的汉族,而他留人,却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这又是一个“迷”。根据这一情况,史学专家调查分析后认为,明朝军队到达云南以后,同时也带来了中原的文化,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民情。在他留山上,由于少数民族众多,又处于封闭地带,因此,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改变着“调卫军”。久而久之,一支独特的人群产生。他留人就成了朱元璋的“调卫军”和当地土著人结合产生的后代,即当地人称的“彝娘汉老子”。青春棚,也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

历史就是这样喜欢和我们开玩笑。时间一年年过去,过去了的事物,我们只能是“考察”、猜想。依照事实的猜想是有意义的,在没有任何偏见的假设中,我们得到乐趣。

随着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深入,随着西部大开发开始,与他留人祖籍之迷有关的“洪武调卫”已经不止在一个地区提起。通过大量的资料,我们基本上已经认定,他留人是由朱元璋开发西南时调卫云南的军队异化而来的。说到这里,我还要告诉大家的是,朱元璋在云南的“洪武调卫”,它就不是一件孤立的事件。

在翻阅有关他留人的资料时,我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了一篇介绍贵州云山屯的屯堡文化的文章。在文章中,就出现了与云南所说的“洪武调卫”一样历史。文中说到,“据《贵州府志》《安顺府志》记载,屯堡人大多数是汉族。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为彻底消灭元朝在西南的残余势力,同时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派大将军傅友德和副将沐英领大军进入西南地区……”不过,贵州不说“洪武调卫”,他们称这一事件为“调北征南”。说法不同,但其意思如出一辙。

同样,在云南作家杨杨的《小脚舞蹈》中,也提到六一村的祖籍。这个村庄里那些产生和延续小脚历史的人,也是由朱元璋的副将沐英带领的部队留下的后裔。可见,洪武年间朱元璋的军队对整个大西南都进行了军事文化的渗透,其气势和规模都不同一般,对整个西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只是像他留人一样,对一个山区,一支少数民族的形成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还是第一家。

所以说,他留人产生于一个浩如烟海的历史当中,他们的存在,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他留山也就不是独立王国。只不过,自古以来,他留都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小天地里,中原的汉族军士,受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同化,发生了质的变化,创造了自己的风俗和文化。所以,我们对他留人的历史,应该融合在整个云南、乃至整个西南的历史中来考察。

青春棚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神神秘秘的青春棚,可以成为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婚俗的一条轨迹。纳西人的“情死”,摩梭人的“阿夏婚姻”,都可能与青春棚的婚俗有着血肉联系。现在,他留山已经不再封闭,在他留山下,有一条四川达云南,达缅甸,达西藏和印度的交通大动脉。青春棚在这条大动脉之上,神秘而诱人。每年到他留山考察观光的人一批又一批,他们去了又来,频频再回首。似乎是,人们开始怀疑一些自视文明的东西,才开始把目光投向远古。我们同时也已经注意到,青春棚这个有群婚制痕迹,又不乏道德规范的青春棚,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他留人祖籍的迷宫,是他留人在流浪的过程中就为我们设下的。他们的迷宫已经设下了600年,随着时间的延长,就更具有“迷宫”的味道。我们还说不清,穿越这样的迷宫,有多少价值和意义。我还想知道,有多少人愿意在这个迷宫中过夜。

但谁都没有想到过,首先在他留人的墓碑上查到有关他留人祖籍记载的是一个叫简良开的人。简良开生长在宁蒗县,本人是汉族,从部队退伍后在永胜安了家。60年代后期,作为县委的工作人员,简良开曾经被分配到他留山当过工作队员。到了他留山,除了他留人的青春棚外,他最感兴趣的是他留坟林。据我了解,作为一个汉族,没有谁比他对他留文化热心。就是在热心他留文化的人当中,要数他到他留山的次数最多。他说,在他留山上已经跑坏了两双胶鞋了。

简良开到他留坟林的次数也最多,差不多每一座坟碑上的碑文都读过,都研究过。我们引用的他留坟碑上的记载,都出自他的手。从他抄下来的文字来看,碑文上记载他留人的祖籍,都说来自湖南江西和南京。石头上的字文,本不应有什么怀疑了。但事情有点怪,就是这个喜欢从石头上寻找历史语言的人,首先对墓碑上的记载提出质疑。他在《神秘的他留人》中说:根据他留墓碑修建的年代和他留古城堡建筑的年代来考察他留人的历史,他留人是明朝“洪武调卫”到他留山来的说法不成立。他的理由是,明朝朱元璋“洪武调卫”的年代,调卫到丽江永胜的江西湖南籍的人固然多,对他留人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在时间上,却吻合不起来,即“洪武调卫”的年代应在他留人定居之后。于是,简良开推断说,他留人应该是云南土著民族。他留人自称从远方来,这个“远方”应该是滇西的昆弥河,即大理西洱河一带。

这一说法和他留墓碑上的记载大相径庭,人嘴如何来和石头争论呢?简良开考证说,关于墓碑上的记载,很有可能是他留人的“冒籍”。在当时,滇西“冒籍”的少数民族不只是他留人,一些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为了避免受到“大族”的排斥,有利于他们的生存发展,就冒充与“大族”同籍。当时,他留人在滇西一带人口稀少,“洪武调卫”到滇西的民族是多数,所以,他留坟碑上称祖籍为“洪武调卫”,很可能是冒充“调卫”籍人。

当然,关于他留人的祖籍来历,还有其他声音。著名白族学者张旭先生在著述《南诏浪人子孙的下落》中认为:他留人是汉代称浪人,唐时六诏中的北方三诏的后裔。一些专家学者又这样认为:他留人与大理鹤庆的“白依人”属同一支脉,具有最为接近的血缘关系。他们也认为他留人不是外地迁来,而是云南土著。

但有一点是统一的:学者们都一致认为,永胜他留人为正宗主支,其他地方的他留人分支,都是从永胜迁出去的。

我最近看了梁波先生的文章《关于他留人》(载《玉龙山》),文章中称,大理鹤庆县六合乡的白依人自称是从永胜县的“莲瓦塔鲁”(塔鲁与他留偕音)迁到鹤庆的。杨知勇教授在《彝族支系白依人的精神文化》中也讲到:传说中“白衣人是从永胜他留山迁到大理去的。白衣人还记得,他留山上的城堡中有巨大的柱墩石、有两人合抱的杉木林。”

实际上,与永胜一江相隔的鹤庆六合乡内的白依人,最近也倍受人们关注。这里的白依人也和他留人一样,喜欢用火草织布,妇女束腰,戴帽,打扮成“女似蜜蜂男似鹤”。白依人在婚俗上也有他留人一样的“公房制”,男女在公房内恋爱,旧社会,还兴有了孩子后再结婚的习俗。据梁波先生介绍,白依人和他留人一样喜欢音乐,吹唢呐,弹三弦,最爱唱“差巴儒”的曲子。白依人,和大理白族一样,在整个大理都很有名气。1999年中央电视台曾多次拍摄报道,报道白依人风情,在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到现在为止,鹤庆白衣人还保留着从永胜迁到大理的一些传说。白衣人从永胜迁到鹤庆的途中,他们的部落女首领及祖先随密息大将军在金沙江沿岸征战,一路战斗一路行走,最终在鹤庆安家落户。他们在农历三月古五这一天,有一个纪念先祖,纪念祖先迁徙的节日。这一天,他们齐唱纪念祖先迁徙的叙事古歌《苏别阿里罗》。

由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留人的祖籍是一个迷,一个看似明白,但又难于说清楚的祖籍让人们都难统一到一个答案上来。引用各家之言,借于说明他留人祖籍的神秘性。

他留人的一切风俗,都只能是从他们的流浪性,生活的不稳定性来解释。我想要说的是,他留人在流浪中产生了青春棚的同时,也产生了优美的语言和歌舞。

一般说来,歌舞应来自于喜悦,来自于乐观向上的态度。但我不知道,有多少歌舞是出自于人们对生活的无奈,有多少歌舞来自我们对世界的恐惧。流浪的生活使他留人更加贴近了自然,他们与山川河流、树木鸟兽熔为了一体,他们一路行走一路载歌载舞。流浪生活给他们巨大的压力的同时,也给他们了无比的想象。所以,他们的生活与其他民族有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用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战胜自然,征服自然,赢得自己。除此之外,我已经无法说清,他留人为什么会那样喜欢歌舞。

我同时也想过,作为他留人,他们创造了青春棚的同时,就可能注定要用歌舞来相伴,与之适应。

有意思的是,连他留人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会那样喜欢舞蹈,爱好歌舞的秉性好似与生俱来。因此,他留人始终生活在歌舞之中,在我看来,没有歌舞,他们似乎就无法生活下去。在他留山上,老人能跳舞,小孩能跳舞,不会跳舞的,就好象不是他留人。最让我难忘的是,那些看似愚笨的他留老人走到了跳舞场上,用纯熟的舞步载歌载舞。这似乎注定要使我们这些自视聪明的人感到难堪。

到了他留山以后,我认定了这样一个事实:他留人在创造了自己的歌舞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理想的世界。他们的歌舞和节日,是不是由于他对世界的热爱或恐惧。他留人在劳动中有歌舞,在节日里更有歌舞。唱歌跳舞在三个时候,一是节日里,二是有婚礼的时候,三是在有人去世的时候。各种时候的歌舞,乐曲、舞姿都不一样。他们的乐器,只有笛子,葫芦笙,三弦。这是一个产生艺术家的民族,我在他留山上,曾被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而折服。

那么,他留人的歌舞与青春棚有什么联系呢?他留小伙子对我说,他们跳舞,有一个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有一个和姑娘接触的机会。和姑娘接触是需要理由的,不能平白无故的和姑娘说话,在跳舞的时候,你可以拉起任何一个姑娘的手,你绝对不会遭到拒绝。在跳舞场上,他留姑娘变得无比的温顺,她们已经在歌舞中得到了激情,这种激情早己让她们燃起了渴望之火。她们觉得世界上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充满了希望。

他留姑娘不能没有音乐和舞蹈,她们听见葫芦笙就会脚痒,没有歌舞,就等于没有她们的日子。她们对歌舞的理解很单纯,就只因为她们需要舞蹈,所以才爱跳舞。她们不希望成为歌唱家,不希望成为舞蹈家,她们的歌舞就在她们的日常生活里。把日常生活安排在歌舞里,是什么样一种浪漫的生活,我们不得而知。我接触到一些他留姑娘,她们就说,她们到外面去打工,什么都受得了,就是受不了没有歌舞,所以,她在城市里的生活,远远没有在他留山有味道。她们没有想到,在城市里,进歌舞厅里要付钱,和人跳舞会得到报酬。

当然,在青春棚里,也有歌舞的内容。在青春棚里,年轻人谈情说爱,也要有歌的韵味,歌的品格的。在青春棚里,做事要含蓄,说话要有韵味,姑娘不喜欢小伙子直来直去,平铺直叙。你要用舞的姿态面对姑娘,用诗的语言和姑娘说话。

猜你喜欢

祖籍永胜留人
韩永胜
唱一首祖国的赞歌
一种两级双吸管道输油泵
新加坡华人语句称呼形式的改変和归属意识的确立
引才难留人难 西部高校如何突围
谢永胜
点把点的他留人
因病施治化解医院“留人难”
唐朝皇室祖籍问题辩证
新竹市世居家族之祖籍空间分布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