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地方文化和美育教育的融合策略

2021-04-07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学生会美育美的

◎ 王 婷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美育教育学会审美和感受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鉴赏能力。学生主动体验和感悟会促进学生沉醉在美的环境中,积极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当地文化进行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借助审美的文化进行思考和分析,通过主动加工和分析的方式来感受美,欣赏美,提高对美的理解和认识。

一、结合当地文化创设情境,拨动美的心弦

情境是把学生带入到音乐鉴赏和美育学习的最好方式。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主动进行联想和想象,在遐想中感受美,体验美。情境为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学生会在情境中感受音乐知识和音乐表达技巧,体会到音乐表达的魅力。教师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创设有效学习情境。教师结合当地文化的情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使学生借助已知的知识来探究未知的知识促进学生在思考中强化认识,感受音乐作品的美感。例如在学习《生活之音》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倾听当地著名五音戏的传统曲目《王小二赶脚》。这是当地非常著名的一首五音戏,很多学生从小就开始听,可以说是生活中最熟悉的当地戏曲名篇。学生对戏曲中表达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生活状态非常熟悉,会感受到生活中就具有如此美妙的音乐。学生会在五音戏中感受到地方特色,体会到浓郁的地方特点,感悟到方言的淳朴自然,也能够理解民间谚语和形象比喻。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地方文化来创设情境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看到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美好音乐,从而通过美妙的音乐进一步探究生活之音。学生在情境中会感受到音乐氛围,体会到音乐的优美和生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主动想象,在情境中对音乐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感受到音乐的内涵和美感。

二、选择当地名曲品歌赏曲,领悟美的意蕴

在培养学生的美育鉴赏能力方面,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出发,选择当地名曲来引导学生进行鉴赏,促进学生体会歌曲的流畅舒缓,感受歌曲的优美动听,了解歌曲的节奏严谨,实现学生对歌曲表达的美的深刻认识。学生通过对当地名曲进行品歌赏曲会更好地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营造的意境,促进学生感受歌曲的平易亲切,理解歌曲中的质朴深情。例如在学习《民歌篇》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当地的地方五音戏选择学生熟悉的地方名曲进行品歌赏曲,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学生在深入探究中感受到音乐带来的美和音乐的魅力。如教师可以选择《亲家婆顶嘴》中的“骑着毛驴走漫洼,抬起头来四下撒。秫秫带着红缨帽,芝麻头上挂百花。谷子弯腰点头笑,玉米赛过大豆角。”以及《大卷帘》中的“一朵鲜花马家采,半路采花怕我嫌俗”。让学生品味其中的方言读法。通过思考和分析,学生会看到其中的“角”和“俗”都是通过方言唱出来的。两个字在唱的过程中是押韵的。正因为押韵所以歌唱起来具有不可言表的美和韵味。在《刘湘莲》中,“这就是贤德人遇见贤德人。叫上一声宫院进,转上延明跪当心……连把皇姑尊又尊……论起臣来俺是臣……”通过欣赏,学生会看到第一句末的“人”是押韵,而且是平声。之后的“心”“尊”“臣”等也是押韵,而且也是平声。通过这样的押韵展示出了歌曲的格式,使人唱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亲切感,展现出来其中蕴含的独特韵味,值得深深品味。

三、带领学生参与听学实践,感受美的魅力

在音乐学习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感受美、体会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实践,通过参与的方式来感受美,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深化认识,提高鉴赏和审美能力。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听唱、学唱、跟唱、独唱、合唱等不同的方式来参与到音乐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音乐,充满激情,更好地抒发情感。学生的学唱会促进学生主动感受,发现音乐中的美,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多彩的华夏之音——说唱篇》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共同学习山东琴书《正反话》。山东琴书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表演方式独特,通过说唱的方式展现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些的艺术形式。在钟灵毓秀的齐鲁大地,它不愧是地方文化瑰宝。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播放《正反话》的视频,让学生主动感受和体会,形成自己的认识,体会琴书的艺术表达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加工,内化理解。在品味中学生会形成初步认识。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学唱和表演的方式来展示这种地方艺术形式,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艺术的表现形式,促进学生感受到音乐朴实无华的美,把握歌曲的情深意长。学生通过听学实践会融入学习氛围中,体会到音乐的美,提高鉴赏能力,进而推进美育教育。

四、引发学生积极延伸拓展,体会美的激情

课堂延伸拓展是一个拔高性的教学环节,学生通过课堂延伸拓展会活跃思维,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和品味美,产生主动创造美的激情。教师要在延伸环节促进学生思维向着不同方向拓展,对音乐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心灵感悟,促进学生生成积极的情感体验,用创造性的方式来表达美,展现出学生对美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学习《抗日救亡的歌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保卫黄河》《新编“九一八”小调》《大刀进行曲》等歌曲,让学生思考歌曲表达的情感和内涵。之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择他们最喜欢的一首,通过创编表演的方式来表达音乐。通过小组表演的方式展示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促进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表达的内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体会学生会形成客观性的认识,了解歌曲表达的柔静美,雄壮美和人格化的美。学生在表演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延伸拓展,使学生感受到歌曲表达的抗日热情,体会到歌曲中浓浓的爱国之情。学生在鉴赏和品味中会体会到歌曲中展现的我国遭受日本侵略的悲惨,感受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进而体会到歌曲表达的强烈爱国之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延伸拓展,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主动地感受美,创造美,达到对学生美育教育的目的。

总之,通过结合地方文化的美育教育会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彰显音乐课程对学生美育教育的积极作用,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形成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实现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猜你喜欢

学生会美育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学校“书记有约”走进学生会改革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学联选举结果名单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高校学生会组织的构建及运行
基于Grails的学生会工作管理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