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心电图应用在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

2021-04-07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4期
关键词:房性心电图检出率

李 华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医院动态心电图室 北京 102100)

冠心病有称之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是因冠状动脉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致的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或坏死,进而引发心脏疾病[1]。该病患者通常表现为乏力、心悸、胸痛及心力衰竭等症状。心律失常是该病的较为常见的类型[2]。现如今,针对该病最便捷、且无创的诊断方式为心电图检测。有相关研究发现,常规心电图检测仅可记录患者短时间内一段心电波,难以有效记录患者发病时间段心电波形,为此,极易出现误诊、漏诊的状况[3-4]。而动态心电图能记录24h 连续心电活动状况,有利于及时发现偶发或阵发心律失常,提高检出率,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为此,本文就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316 例,其中男性167 例,女性149 例,年龄46 ~78 岁,平均(59.73±3.18)岁,病程2 ~6 年,平均(4.16±0.62)岁,其中合并糖尿病153 例,高血压163 例。

1.1.1 入组标准 ①入组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相关诊断标准,并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②患者及其家属对本实验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患者临床检查资料完整,无缺失。

1.1.2 排除标准 ①患者合并心房扑动、肥厚型心肌病、心室颤动等疾病;②伴有肝脏、肾脏功能紊乱;③患者伴有认知障碍、精神疾病等;④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入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1)常规心电图检查:日本光电ECG-2360 心电图机,检查时保持患者静息状态,选取平卧位,根据操作规范连接胸与四肢导联进行检查。走纸速度为25 mm/s,增益为10 mm/mV,尽可能在自觉心悸等临床症状时检查。(2)动态心电图检查:使用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软件版本(美林公司)型号:H-Scribe4.21,患者选择立位,消毒电极安置区域,将电极固定于相应部位并固定妥善。将记录盒放置于患者腰部,于24 h 后取下。叮嘱患者避免剧烈运动、洗澡,以防电极脱落。

冠心病诊断标准[5]:(1)常规心动图诊断标准:R 波的1/10 超过同一导联的T 波,ST 段下移0.05 mV。(2)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①ST 段持续下移,时间段≥1 min;②ST 段水平下移或下斜,相较于电位线基线降低0.1 mV;③符合上述条件,ST 段下移时间间隔≥1 min,同时测量以J点后80ms为七点,T波起点为终点。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结果,并进行组间比对。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常规心动图相比,动态心电图室性、房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及成对期前收缩以及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检出率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室性、房性频发期前收缩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心律失常的诊断结果(n=316,%)

表1(续)

3 讨论

流行病学显示,冠心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且随着年龄逐渐增长,该病发病率显著上升,已成为我国老年人群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6]。心律失常指的是机体心脏冲动发生心搏频率、起源部位和冲动传导异常,其产生原因与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等相关。心律失常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症状,而无症状心肌缺血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比率相对较高,对其生活质量、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患者并无心绞痛症状出现,且目前此类患者症状的产生机制尚未明确。对冠心病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能有效改善其预后状况。该病临床诊断主要采取冠状动脉CT 血管造影或冠状造影,但因上述两种检查方式对医师技术及设备需求较高,难以在基层医院普及[7]。此外,冠状动脉CT 造影等检查方式均属于侵入性检查,价格昂贵,难以反复检查,患者接受度不高。

心电图是各部分心肌细胞激动、兴奋过程中表现出的生物电改变。借助心电图改变,能直接反映心脏各部分的激动、兴奋传导及恢复过程。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均是临床上常用的心电图检查方式。由于该方式具有无创性,操作简便,经济实惠,受到临床医师与患者的青睐,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冠心病筛查的有效方式。常规心电图仅在短时间内对患者心脏状况进行分析,通过1min 内心脏状况,但通常临床心脏病患者为间歇性异常,难以及时判断其是否存在异常状况,筛查作用不佳。相较于常规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查能在一定时间段内连续收集患者心电信息,显著增加心电信息量。为此,动态心电图在诊断一过性的心肌缺血或偶发或阵发心律失常方面,就有显著优势。本文研究显示,与常规心动图相比,动态心电图室性、房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及成对期前收缩以及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检出率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室性、房性频发期前收缩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作为一种可长时间记录、编集并分析机体心脏在不同状态下的心电图改变状况,是心血管领域非创伤性检查主要诊断方式。其通过12 导联对动态及静息心电图资料进行科学性分析,为临床提供有效的依据。此外,谢金玉等人[8]研究发现,12 导联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中检出率高于常规心动图和3 导联动态心电图,有利于心律失常分型。肖姗姗[9]研究显示,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诊断时采用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阳性率和心律失常检出率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检测阳性率高达63.10%。与本文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证实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而言之,针对冠心病患者开展动态心电图,能有效进行早期诊断,特别是无症状患者,能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评估依据。

猜你喜欢

房性心电图检出率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房性期前收缩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房性期前收缩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入职体检者心电图呈ST-T改变的意义
动态心电图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