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剂量CT 诊断早期肺癌的效果分析

2021-04-07张大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4期
关键词:征象低剂量准确率

张大志

(襄阳市南漳县中医医院影像科 湖北 襄阳 441500)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存环境的变化,使得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地加剧,我国的居民癌谱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某些恶性肿瘤的死亡率有所下降,然而肺癌却一直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在于很多患者的肺癌状况在初期并未产生非常明显的异常情况,直至体检或其它并发症产生后才得到确诊,因而很多患者肺癌发现时已经处于中晚期,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5 年生存率也比较低。所以早期诊断并采取早期治疗措施是提升患者生存率的主要措施。低剂量CT 比起常规CT 扫描的优势在于患者不会面临过度检查情况,且接受的射线剂量要低于一般CT。为了提升肺癌的早期检出率实现早期切除,本次研究也将围绕低剂量CT 的优势进行说明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1—12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 例早期肺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最终的参考依据。按照照射剂量的差异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 例。观察组男22 例,女13 例,年龄44 ~76 岁,平均年龄(62.6±0.3)岁;对照组男23 例,女12 例,年龄48 ~75 岁,平均年龄(62.4±0.2)岁。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在诊断前均为肺癌高危人群,具有吸烟史或是肺癌家族史。部分生活、工作环境日常接触粉尘者也被纳入研究范畴之内。此外部分患者有既往肺部疾病现象(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等)。

排除标准:患者其它部位肿瘤出现肺部转移情况;有肺部手术史;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者;因个人特殊原因需要退出本次研究者。

患者与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美国GE16 排螺旋CT 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直至后肋膈角尖端水平,先进行平扫,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30 mAs,矩阵512×512,视野设置28 ~33 cm,层间距5 mm,层厚度5 mm,时间为0.5 s。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剂量平扫,观察组患者采取低剂量平扫。在发现局部小病灶之后再使用1024×1024 矩阵进行超高分辨率的局部靶向扫描。所有扫描结果均通过2 位高年资的医师分别进行读片,了解患者肺癌的具体情况、内部特征或是边缘情况等,然后通过分析软件进行辅助诊断最终讨论得出结论。

1.3 观察指标

在扫描工作结束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与毛刺、分叶、钙化等情况,判断低剂量CT 诊断的临床价值。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准确率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诊断准确率方面,观察组诊断准确率为94.3%,与对照组的准确率91.4%非常接近,数据对比差异不显著,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所示。

表1 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数据对比[n(%)]

2.2 征象检出情况

在征象检出情况上,两组患者在各种征象的检出情况数据上都比较接近,数据对比差异不显著,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征象检出情况(n)

3 讨论

肺癌患者的发病初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因此一般情况下等到疾病确诊时已经发展至中期或晚期阶段,且部分患者还会伴有淋巴结远处转移等现象,病死率非常高。早诊断、早治疗是疾病的主要治疗原则,常规检查方法是通过痰液检测配合X 线检测等。以现阶段常见的DR 成像为例,是通过人体的X 线利用模-数转换器转为数字信号之后,让这些数字信号带有人体部位信息,在屏幕上显示出人眼可见的灰阶图像。对于放射科医生而言,可以直接对这些图像展开观察和分析,并根据实际需求将需要的图像进行打印,或是存储在光盘、磁盘当中。平板DR 系统比起传统的X 线检查在数字化程度上更高,可以实现多角度和多轴位观察,图形形成之后可以进行体位变换,不会干扰对于病灶的观察角度。虽然图像质量较高,但以X 线检查为代表的方法在胸部疾病的诊断环节仍然具备局限性,对于早期肺癌结节而言,病变较小,密度不均匀,边缘比较模糊,与周围肺组织的对比比较差,此时通过X 线检查很可能出现盲区,也会产生假阳性率,如果不进行进一步检查,必然会出现临床过度治疗或是误诊、漏诊情况[1]。

CT 诊断一直以来就是肺癌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扫描过程当中速度快、准确率有所保障,只需要患者单次屏气就可以完成对胸部区域的扫描过程,将病灶的基本形态展现在医生面前,也可以避免呼吸伪影对图像质量产生的不利影响[2]。现代人群的安全保健意识越来越突出,使得低剂量CT 扫描成为了今后检查时的主要发展趋势,同样可以获得比较准确的诊断结果,且临床中多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不仅分辨率良好,且成像相对清晰,肺癌的诊断准确率比较高。但需注意的是多层螺旋CT 在检查时的辐射量比较大,在短时期内并不能多次进行重复检查,否则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在保障图像质量要求的前提之下,如何降低CT 扫描时的剂量成为了影像学检查中的关键问题[3]。

从本次研究的数据结果来看,两组患者在诊断准确率和征象检出情况上的数据都非常接近,说明CT 检查不会因为降低扫描剂量而严重干扰到检查过程,获取的图像仍然具有良好的清晰度不发生图噪等现象。例如通过低剂量CT 检查可以将叶段的支气管病灶清晰地展现出来,即便是一些在5mm 以下的肿瘤也能比较清楚地展示在医生面前。

在临床影像学当中对于早期肺癌的定义存在差异,但一般认为早期肺癌的肿瘤直径在2 cm 以下且无明显转移现象,此时早期肺癌可能会出现某些特殊表现,但并不一定出现肺癌的典型症状。因为肺癌比较小,在形态方面会出现毛刺现象,因此通过CT 监察往往有比较高的检出率,不过分叶与胸膜凹陷等情况的检出率则因人而异[4]。多数早期肺癌尚未完全密实,一些早期恶性结节可能会出现空气支气管征、肺小泡等,早期周围性肺癌在CT 中的表现也会表现出实性结节、玻璃结节等。通过多层螺旋CT 扫描后可以有效地提升肺内结节的主要特点以提升病变诊断过程的准确性[5]。例如肺部结节经过扫描之后能够让医生掌握结节区域的内部结构,例如气道受浸情况、混合磨玻璃结节的纤维支架结构等,这些信息在平扫时的现实难度比较大,但此类征象可以作为早期肺癌诊断时的主要判断标准。国内大多数医院都已经开展了低剂量CT 扫描,与传统扫描方式相比可以大幅减少患者接受的射线剂量,但是不会因此而严重影响肺癌的检出率[6]。因此当常规的肺部筛查发现有小病灶征象时可以考虑进行进一步检查,因为常规CT 影像的空间和密度分辨率比较有限,诊断过程的正确性并不能得到充分保障。此时再通过高分辨率CT 或是超高分辨率(例如本次研究中的1024×1024 矩阵)检查后,就可以提升小病灶细微形态结构的特点,获取更加客观和低密度灶的显像信息,有助于提升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低剂量CT 在诊断早期肺癌方面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放射剂量,安全性更加稳定,因此可以作为今后临床诊断时的主要方法。

猜你喜欢

征象低剂量准确率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2015—2017 年宁夏各天气预报参考产品质量检验分析
高速公路车牌识别标识站准确率验证法
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腹部中的应用
Ki-67、p53、CerbB-2表达与乳腺癌彩色超声征象的关系
急性球形肺炎的CT征象分析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在头部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