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出血影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2021-04-07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4期
关键词:病死率颅脑脑出血

白 梅

(吴川市人民医院磁共振室 广东 湛江 524500)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区内部血管破裂所致出血。脑出血的高发群体是中老年,发病后的典型表现是恶心呕吐、头痛及嗜睡等,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脑出血发病率及致死率也越来越高,这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尽早诊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1]。对脑出血的诊断,CT 检查方式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诊断效果满意。本次研究中就具体探讨了将颅脑CT 用于脑出血诊断中的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 年1—9 月收治的237 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出现程度不一的肌力下降、意识障碍、头痛等典型症状,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患者资料如下:男性130 例,女性107 例;年龄47 ~74 岁,平均年龄(63.4±1.8)岁;临床表现:103 例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症状,65 例出现尿失禁、头痛症状,26 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肌力下降、瘫痪失语症状。疾病危险因素:高血压65 例,冠心病26 例,糖尿病40例,肾功能不全12例,大量饮酒21例,吸烟23例,合并两种危险因素者8 例,合并三种危险因素者9 例。本次研究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所有的患者均进行颅脑CT 扫描,具体采取西门子公司somatom perspective 64 排螺旋CT 机。检查操作具体如下:取患者仰卧位,让头部先进,头置于头架上,内收下颌,保持头颅同身体正中矢状面、检查床面中线重叠,正中冠状面则同扫描定位线水平保持重叠,扫描基线自舌骨到颅顶,自足侧向头侧扫描,实施平扫。CT 基础扫描参数为层厚5 ~10 mm,层距5 ~10 mm,螺距1 ~1.5 mm,重建间隔0.5 mm,扫描视野250 mm,发现比较小的病变可进行薄层扫描,设置管电压为130 kV,管电流810 mA,颅骨窗宽1500 ~2500 Hu,窗位400 ~700 Hu。完成颅脑CT 扫描后嘱咐患者需定期复查。主要根据病程的差异,实施扫描诊断时间也存在差异,具体分成急性期1周内;吸收期2~周;囊腔形成期9 周后的三期。在完成扫描后,对不同部位出血情况以及诊断准确率进行分析,如急性期CT 影像表现脑内的密度保持均匀,在边界存在清晰的高密度影,基底节区的血肿则表现为肾形。

观察并且比较不同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患者病死情况,在出血的部位上具体涵盖基底节区、小脑半球、脑叶、丘脑与脑干等。分析不同时期的CT 表现,计算出血量,出血量为血肿长径与宽径及层数层级的π/6。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患者病死率

在不同的脑出血部位患者的病死率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出血量的脑出血患者中,随着出血量的增加,病死率也增加,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脑出血不同出血部位、不同出血量患者的病死率对比

2.2 不同发病时期的颅脑CT 表现

脑出血发病7 d 内,对患者进行CT 动态检测,经检查发现病灶的区域显现为肾形或者圆形的高密度影,出血量大小在8 ~33 ml,CT 在60 ~90 Hu,其中出血直接破入到脑室7 例,发生占位效应24 例。入院后14 d 复查CT 显示脑出血面积明显缩小,影像表现为等密度影,出血位置边缘模糊,CT在40~70 Hu,其中2例出血直接破入到脑室,8 例发生占位效应。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快,各种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升高趋势,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威胁生命健康[2]。在发生的脑血管疾病中,脑出血是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类型,该病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的病死率在30%~40%。脑出血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如高血脂、糖尿病、血管老化等均可引起脑出血发生[3]。脑出血的死亡率非常高,相关医学统计结果表明,全病因死亡的患者中,大约有22.35%的患者是因为脑出血这一原因而死亡,并且不同地域发病的脑出血患者在死亡率上也存在差异,相比之下北方区域发生的脑出血患者死亡率更高[4]。而脑出血此类患者即便存活也有很多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认知及吞咽障碍等后遗症,这使得患者生活能力与劳动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降低,影响预后[5]。所以为了取得良好预后以及有效治疗效果,需要尽早的诊断及治疗疾病。

一直以来,放射科的医师在对相关疾病的诊断上,通常是依赖肉眼对获取的影像图片进行观察,从中寻找出区别与正常群体的影像差异区域,对出现差异的具体原因分析以完成对疾病的诊断[6]。随着医学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中出现快了越来越多影像检查技术,这极大的丰富了各类疾病的诊断手段。对脑出血的影像诊断方式多种多样,在诊断效果上也存在明显差异,而考虑到技术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及经济性,颅脑CT 诊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广[7]。本次研究中选取了237 例脑出血患者,均给予颅脑CT 检查,结果显示在不同脑出血部位的病死率上无显著差异,而在不同出血量病死率上以大于30ml 出血量的病死率高,提示采取颅脑CT 检查对明确出血部位及观察病死率有满意效果。主要经颅脑CT 观察基底节区出血常可发现鞍上池、外侧裂脑沟密度增高及出血;丘脑出血颅脑CT 检查可见椭圆形与圆形高密度影,并可发现占位现象;脑叶出血颅脑CT 表现以顶叶常见。而利用颅脑CT 观察出血量可显示不同程度的高密度影,用于疾病预后的评估。在研究中也观察了脑出血在发病后7 d 内与14d 采取颅脑CT 检查的影像表现,结果显示在首次与再次复查时的结果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入院7 d 内的颅脑CT检查影像以密度高、CT 大及出血直接破入脑室常见,而入院14d 的颅脑CT 影像表现在影像密度、CT 及占位效应比值上也降低,这也提示颅脑CT 对临床预测脑出血的预后情况有重要价值。利用颅脑CT 的影像检查方式对诊断脑出血的效果相当可靠,主要因为脑出血患者,血肿常呈现显著特征的高密度影,对经常规X 线不能检测到的小血肿情况,借助颅脑CT 的检查方式也可以直接的显露患者颅内血肿的情况以及脑部挫裂伤情况,并且经检查还可以明确具体病变部位以及病变范围,掌握颅脑出血分期,通过掌握各种准确的数据信息,便于临床医师尽快的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及稳定体征[8]。比如如果患者的颅内出血量比较高,通过及时的进行诊断并且制定及实施有效的治疗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脑疝形成,改善患者的占位效应,这样能够为评估患者预后提供科学有利的证据。

综上所述,将颅脑CT检查方式应用到脑出血的诊断中,可取得满意的诊断效果,为医师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有利参考,同时还可评估患者预后情况,这样可最大程度的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病死率颅脑脑出血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67例颅脑疾病神经介入的诊断及治疗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呼吸科医生应当为降低人口全因病死率做出更大的贡献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