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数字农业发展建设研究

2021-04-04翟续程潘玥

农村实用技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粳稻吉林市产业园

翟续程,潘玥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 吉林 132101)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重要的“实验田”与示范基地,在吉林省和吉林市的农业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领军作用,在吉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吉林市农业现代产业园区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走出了“公司+农户”的成熟稳定的增收发展路径。在吉林省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要求下,吉林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始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武装农业生产,积极发展数字农业生产和数字农业销售,以数字农业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升级转型,以数字农业促进产业融合纵深发展,以数字农业推动吉林市特色农产品走出可持续发展的高标准、现代化新趋势。吉林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基于数字农业创新发展的产业融合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吉林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基于数字农业创新发展的产业融合路径

1 吉林市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建设的基本情况

吉林市依托丰富的山地资源与水利资源,在40年的农业生产建设布局中,逐步形成了玉米、水稻、食用菌相结合的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业生产布局。同时,吉林市通过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区的布局与发展,使吉林市的农业生产逐步成为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

1.1 粳稻产业园

吉林市经过几年的农业布局,形成了以永吉县万昌镇为中心的粳稻特色产区,永吉县也成为吉林省内最重要的粳稻核心产区之一。2012年,永吉县就率先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经过几年的建设,2015年又被吉林省确定为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县。同时,吉林市继续做大做强水稻生产的优势,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带动下,继续进行种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继永吉县之后,积极建设昌邑区水稻农业产业园区,规划67.42万亩土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吉林省首个国字号以粮食作物为基础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1.2 食用菌产业园

吉林市依托山地优势,率先在吉林省内开展食用菌种植和加工。吉林市以蛟河市黄松甸镇为中心,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建成了北方地区有一定影响力和规模的黄松甸镇食用菌批发大市场,目前,黄松甸镇食用菌批发市场有经营业主千余户,食用菌相关产业的经纪人三千人。蛟河市通过食用菌产业带动农户超千余户,截止到2019年,全市食用菌种植基地达到五千公顷,培育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两家,2018年,蛟河市木耳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1.3 特色农业产业园

吉林市在粳稻产业园和食用菌产业园快速发展的同时,多重并举发展建设了特色农业产业园项目。吉林市宇丰集团,通过开展“南果北种”新技术,将木瓜、火龙果通过温室栽培技术,在吉林市形成了兼具产品价值和旅游观赏的温室大棚项目,项目不仅仅实现了吉林省内特色的水果种植项目,为吉林省发展经济作物做出了开创性和示范性的技术试验基地,截止到2019年,产业园内的标准温室棚室达到四千亩,兼具有机蔬菜和园艺产品,实现总产值超二百亿元,又开创性地形成了旅游参观基地,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示范产业园项目。吉林市昌邑区依托农业产业园项目兴建了十五个田园综合体,发展温泉旅游、园艺参观、稻渔种养等特色项目,不仅带动周边农户实现了农业增收,还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产生的多元化综合收益,

目前,吉林市拥有昌邑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永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蛟河木耳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三家高标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高标准水稻生产、加工为基础,以食用菌种植、加工为地域特色,以水果、园艺、温泉等特色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夯实一二三产业融合与数字农业建设,成为吉林省内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带动农业实现现代化升级转型的排头兵和重要的农业生产创新示范基地。

2 吉林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数字农业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是“十三五”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下一阶段吉林省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吉林省的两次考察中都指出,吉林省要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排头兵”。我国的农业生产属于典型的“大国小农”,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农业生产有其重要的意义,但是,从发展现代农业技术的趋势,小农分散生产的经营方式不利于现代农业技术的规模性的实验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要求土地集约化、生产和种植管理规模化。

2.1 数字农业建设的必由之路

吉林市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之前,农户在粮食作物的种植选择时,对于各户种植的比较优势和种植成本的评估方式,各家各户各不相同,农户在开展集约化、高标准、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水稻种植过程中,面临巨大的设施成本投入和种植管理成本高的问题。吉林市永吉县和昌邑区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规模化、集约化地发展粳稻生产,突破一家一户的传统种植模式,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让有合作意愿的农户成为农业产业工人,让没有生产意愿的农户实现土地流转,在获得土地租金和土地分红的同时,有效的提高了吉林市农民劳动力转移水平。

自2000年至今,吉林省农业建设硬件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保障了吉林省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高产出能力,同时提高了吉林省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成果转化能力。近几年,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从设施建设、水利建设、道路建设、田间设施建设向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水灌溉技术、耕作技术等现代化和产业化高新技术发展。

2.2 数字农业落地生根

农业产业化是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实现农业产业化重点是现代农业技术加持下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融合。新一批现代农业技术的实施需要农业生产规模化,传统的分散经营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和发展。近几年随着国家农业卫星技术的发展,以及农业数据库、互联网技术的建设,智慧农业开始在吉林省农业生产建设中发展起来。

吉林市万昌现代农业产业园利用先进设备,实现稻米生产全程可追溯,利用网络平台技术,实现“互联网+精准农业”管理技术,创新实践高级会员“私人定制”模式,消费者对定制的水稻全程可视,在手机上就能看到从水稻生长、田间管理到收割、脱粒包装的全过程。吉林市通过现代农业技术武装生产,通过高清监控器和湿度传感器进行田间监控和温度、湿度监控,对于土壤墒情、作物的生长数据、病虫害情况可以通过集成数据中心全程掌握,远程遥控进行田间机械生产作业。借助田间信息技术的使用,吉林市万昌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新的推动发展“可视农业”和“一码通查”两个全产业链的农产品可追溯生产方式,让消费市场和生产市场零对接的同时,强化了吉林市粳稻的高品质的产品标签,成为吉林省数字农业发展的排头兵。

现代农业产业园最大特点就是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设立目标,通过产业园区建设,落地最新的农业产业技术,开展最新的农业技术实验与创新,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新性的生产实践示范作用,为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实验平台和传播基地。吉林市利用永吉、昌邑、蛟河三地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新性地进行智慧农业建设与示范,通过近五年的建设,在产业融合的发展中积累了吉林经验,又利用智慧农业建立以信息技术支持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销售方式,不仅实现了当地企业创收,当地农户增收,更重要的是夯实吉林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吉林市其他地区的农户和企业提供了发展经验和创新模式,凸显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农业升级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3 数字农业助力吉林市农业产业园区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建议

3.1 保证农业产业园区在新时期粮食安全中的示范作用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国家粮食安全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口粮基本自给的条件下,“十四五”时期国家粮食安全着力转向食物安全,即如何让中国百姓吃的好,吃的健康。吉林市作为“中国粳稻贡米之乡”、“全国产粮大市”,全省优质水稻、玉米主产区,在吉林省粮食安全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吉林市目前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10万公顷,截止2019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了67.9万公顷,同时,吉林市前瞻性地划定了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在确保吉林市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为下一阶段吉林市粮食生产的口粮安全和质量安全的方面奠定了发展条件。

“十四五”时期,吉林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要积极发挥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区域性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优势,不仅要继续满足消费者对优质水稻、食用菌、玉米等的粮食需要,要积极发挥产业园的示范作用,提供绿色、生态、高品质的农产品,发挥吉林市优质粮食产区在食物安全中的重要功能。

3.2 发掘农业产业园区现代农业的生态功能

生态农业通过发展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利用集约化经营实现现代化农业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起来,主体农业模式是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生态农业强调的就是农业各个生产部门间的融合发展和系统发展,利用生物技术的同时,遵循农业生产的规律,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多年来一直坚持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基地和农业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为探索高质量的粮食生态奠定基础,还可以通过生态农业丰富产业园产品种类和服务种类,更好的激发一二三产业横向融合的同时,积极发展农业产业部门内部的纵向融合。

吉林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多年来的经营发展中,通过水稻种植和“南果北种”的技术积累,“十四五”时期要持续发挥现代农业的生态功能,吉林市在立足发展食物安全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农业技术,从农业生产全程可追溯技术作为突破点,不仅仅发挥全程可追溯数字技术的商业功能,也要利用现有的技术,在生产销售之外,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粮食绿色生产相结合,提高吉林市粳稻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吉林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粳稻生产的生态标签。

3.3 延展农业产业园区产业融合的社会功能

产业融合之下的生态农业、旅游农业、能源农业、医药农业等产业形式,在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的同时,扩展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农业产业的社会功能。

吉林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发展建设中,要持续扩大产业园产业融合过程中的外部效应,通过“公司+农户”的产业融合模式,持续为吉林市水稻、食用菌农户提供农业产业工人的工作岗位,发挥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作用,带动有条件的周边农户,发挥产业示范区的功能作用,提供种植技术培训、优良育种输出、产业工作岗位,带动吉林市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通过不断强化“吉林市”优质粳稻产区的品牌形象,带动周边农户积极开展高质量粳稻种植,夯实吉林市粳稻产区的市场地位。通过产业园区的示范作用,积极开展与高校、院所等技术单位的多元合作,通过育种、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的科研合作,为吉林市区高校院所提供可能的科研实验平台和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共赢。

3.4 开发农业产业园区农业文化的商业转化功能

吉林市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十四五”时期,要拓展农业文化、生态功能的产业链条,要积极挖掘农业文化的深层次商业功能,发展创意农业,通过对中国农耕文化的挖掘,利用现代农业设施开展创意农业种植,延长文旅文化的参观时间,从种植阶段到收获阶段,全产业链引入农业文化生产体验。探索水稻文化、食用菌文化的农业文化内涵,发展多形式的农业文化产品,不仅仅关注果实产品的新产品发展,要适应新时期消费变化的特点,挖掘农业文化产品的多样性,如对农耕历史、农耕技术、农耕文化、农户等内容进行创意农业设计,依托专业的设计团队和运营团队,通过新型文化传播平台,如短视频、影视作品等,发挥互联网的聚集效应,让吉林市农耕文化走出创意农业、商业农业的发展路径。

猜你喜欢

粳稻吉林市产业园
我国双季早粳稻实现“零的突破”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解读粳稻品种南方种植播期
粳米价格短期上涨,后市行情难言乐观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粳稻收购为黑龙江省农民增收58亿元
中国文化产业园100强名单
雨花——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
吉林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