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城中村改造景观设计方法探究

2021-04-03王革予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1年21期
关键词:城中村景观设计居民

王革予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00

1 引言

当前我国正在从增量发展模式到存量优化模式逐渐转化,以往的“激进式”城中村改造模式已不再适合当今的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可以更符合当代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城中村改造道路尤为迫切。城中村改造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盘活城市存量用地,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对改造模式的进一步探究应较以往应更全面深入的关注一些非具象问题,从而将城中村改造的进程发展更进一层,达到由量到质的改变。

2 相关概念辨析

2.1 城中村

“城中村”是一个综合性名词,呈现的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状态。“城中村”属于城市化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城市状态,别称城市中的“内飞地”[1]。“城中村”在某种程度上兼具“城市”和“农村”的两种特色,是两种发展模式的融合产物,如“城中村”在生活的习性层面,一方面拥有属于城市的繁荣,另一方面也拥有农村固有的乡村气息。如果从比较狭隘的层面上定义“城中村”的话,它简而言之就是在城市中生存但是依然保有农村村民自治管理的乡村[2]。如果从较为宽泛的角度定义“城中村”的话,“城中村”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我国城镇化高速度发展的一个过渡性名词,即与极其繁荣的城市相比,“城中村”经济、文化等相对处于滞后的状态,其在管理层面也相对落后,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人民的生活状态也处于较为低层次的状态。

2.2 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指利用景观造景手法对某片区域的规划改造或再利用再建设,这个概念更多的是从规划及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关注人的使用,即与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然而景观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自然界的美景,第二层含义是人为创造出来的美丽景色。景观不单单指景色,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名词,景观中我们可以看到地理、生态、人类的和谐共生,不仅富有极强的美感冲击,还具有一定的文化涵养。不同环境下的景观所承载的含义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即景观与其共存的城镇是具有紧密联系的,如景观可以彰显一个区域的生态、历史、文化等宝贵内涵,是自然界与人类和谐与共的见证,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3 城中村主要现存问题

3.1 基础设施及卫生条件差

“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和卫生条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城中村”中生活的大多数为外来务工、外来求学以及城市中的上班族,这使得“城中村”当地的居民为了赚取更多的利益将自有住房进行改造之后出租给外来者,这些廉价的出租屋布局层次不齐,管理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景观环境的滞后。此外,“城中村”处于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其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如供电设施的安全性无法保障、没有良好运行的垃圾处理站,致使“城中村”形象受损,脏乱不堪,既不利于居民的健康生活,也有损城市的形象[3]。

3.2 缺乏适龄性公共活动空间

当下城中村公共空间处于日益分化的农村社会中,公共生活较空洞化,并且公共空间无法承担社会整合的功能,部分城中村的老龄化现象凸显,城中村的养老条件较为落后。尤其是老年人公共空间。城中村略混乱的空间结构及路网系统结构难以形成具有自主性的社会空间。大多数城中村缺少为不同年龄阶层单独分化的空间,再加之城中村较普通村庄人员构成更复杂,人口流动更频繁,更无人在意对整个城中村公共空间的合理营造,对城中村本土居民影响较大[4]。更加剧了村中人想去城中生活,城中村无人再想用心经营改造的消极现象。

4 我国城中村主要改造模式分析

针对城中村的不同特点,不同城中村的改造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有所不同。就目前改造主体的一些特点来看,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三种:政府主导模式、开发商主导模式以及村集体主导模式。

(一)政府主导型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的特点是其主要集中在对土地规划使用、居住环境改善以及项目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关注。而这种主导模式优势在于最大化的整合各个部门的相关资源,各项工作进展效率较高、改造速度较快。且这种模式投资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于村民来说是可以得到较可观的补偿,但是在资金方面很难做到持续有效的供给,另外还要考虑到流动人口以及其他人员的相关问题,所以在后期的改造难度相对比较大。

(二)开发商主导型模式

开发商的主导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开发商作为利益主体进行改造,其行为的出发点是在项目完成之后获得经济利益。以这种模式主导城中村改造的优点是开发商的资金比较雄厚,且项目运营经验比较丰富,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开发商可能会出现为过大化的追求商业利益,从而容易在补偿方案过程中和村民产生相关的利益争执,很难达成对各方主体比较公平的补偿方案,往往与村民难以达到良好的沟通模式。

(三)村集体主导型模式

村集体主导的模式,最显著的特征是村集体获得的利益最大化,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并获得城市户口带来的相关红利等。而这种改造往往能够很好地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护村民的相关利益,改造过程相对会比较顺利。但在研究过程中,但多数村集体主导模式容易出现资金不到位的情况,改造质量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5 城中村改造中的景观设计方式

5.1 基于各类居民的心理及行为需求创造景观

景观的选择与不同居民的不通过心里及行为特征联系密切。从纵向角度来看,不同居民在观赏同一个景观时所获得的心理层面的体验是极其不同的;从横向角度来看,同一个居民由于年龄、学识的丰富程度对不通过的景观也会产生别样的体验。在改造城中村的过程中,深入探究不同居民对于景观所产生的差异化心理层面的需求是具有深刻的意义。在改造城中村的初始阶段,设计团队首先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在城中村生活的居民中展开调查,根据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来探索改造城中村比较适宜的景观设计概念。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到城中村居民的生活状态、习性、不同年龄、不同学识人们的差异化需求,让不同居民感受到城中村空间的多样性和多变的可能性,让城中村不在简简单单的只是城乡结合部的代名词,让城中村散发更加灿烂的光芒。

城中村的主体是居民,在对城中村进行改造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将居民繁荣心理层面的需求放在首位,达到人与生态的和谐共生,让生活在城中村的居民更加具有幸福感和归属感。

5.2 营造生态景观及绿色公共空间

城中村景观的建设属于城市景观建设体系的重要部分。在改造城中村,打造城中村特色景观的过程中,要尤其注意空间的综合利用,彰显城中村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和谐之美。如在城中村景观的建设中,可以选取人民广场、道路两旁以及小区内进行绿化,不仅可以美化环境,也可以让城中村的居民生活的更加健康。在景观建设中可以采用竖向的绿化设计,一方面能够减弱高楼的玻璃反射光造成过的光污染,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让建筑与城中村进行融合[5]。当在城中村的高大建筑进行竖式绿化时,在设计结构中可以综合利用空间使得层次更加的多元化,在不同的层次可以运用不同类型的绿植和鲜花以及石山等,形成幽静的空中景观。改造城中村,进行景观建设的过程中要全方位考量,将城中村的朴实健康之美与生态的灵动之美进行完美的结合,将植物的生长特性、色彩以及季节更替等与景观融为一体,达到城中村景观层次的鲜明性和多样性。此外,绿化的过程中进行植物的选择上,要注重树种的层次性,如乔木和灌木不能混合种植,要讲究层次感,从而达到生态效益的最优效果。

5.3 因地制宜,注重提取地域特色

改造城中村的进程中,要根据城中村的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凸显地区的特色,从而更好地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效果。在改造中建筑的规划要与绿色景观紧密联系,同时用当地的传统特色进行加持,让城中村在改变中追求创新。如城中村传统的农耕文化等,对长期生活在城中村的居民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加入在改造城中村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些特色农耕文化寓于现代城市文明之中,那将会是极为成功的建设。城中村的建筑大多空间有限,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要冲分的考虑建筑空间和绿化空间的延伸度和重叠度,用庭院型设计理念,将空间综合利用,凸显建筑与绿化的和谐。此外,还可以使用多样的水生物等构筑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与美好。

不同的地区拥有自己独特的时代烙印,所以在改造城中村的过程中,不能遗忘城中村原始的器物和文化,通过现代艺术的变现形式,将经典再现,让人们既能够感受到城中村的新变化,又能够拥有城中村的宝贵记忆,这份记忆是居民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的来源,会让新的城中村散发更多的魅力,让城中村更加的繁荣,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与此同时又能体现当地独有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从而使城中村不再是城市“毒瘤”般的存在,而是在繁忙嘈杂的都市生活中的一片“世外桃源”。

猜你喜欢

城中村景观设计居民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石器时代的居民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