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琵琶行》想到的语文课堂

2021-04-02朱晓波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课堂活力琵琶行课堂导入

朱晓波

摘 要 一堂好课最核心的标准是能让学生尽情发挥并且有所得,而取得这样效果的前提是课堂能抓住学生的心,让更多的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的活动中,这就要求老师根据学情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和调控好每一个课堂环节。本文从《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琵琶曲的过程联想到了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关键词 《琵琶行》;语文课堂;课堂导入;课堂活力

白居易在千古名篇《琵琶行》中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身世之感。由此我想到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想要过程完美并且让学生学有所得,并且回味无穷,也不能少了这些要素。下面以《听听那冷雨》的教学为例,谈几点看法。

一、精彩的语文课堂需要“未成曲调先有情”

重“情”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因此,有人提倡语文课堂要有“情感浸润”。要做到“浸润”,那就不能忽略每一个环节,包括课堂导入。导入属于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是课堂的前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确定课堂的情感基调等。导入的方式也有多种多样,或欣赏音乐、或讲述故事、或呈现图片视频、或复习旧课,但不管采用哪一种方式,都应该为整个课堂服务,和课堂所教的内容应该关联契合,而不是为博人眼球随意为之。由此可见,教师的课堂导入,就好比琵琶女的“转轴拨弦”,要能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所以,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序幕,拉开之时就应该成为整个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鸡肋。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一文,借助凄风冷雨,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笔者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导入用的是余光中脍炙人口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相同的人物,相同的处境,相同的情感,无论对于课堂情境的创设,还是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是有所帮助的。

二、精彩的语文课堂需要“大珠小珠落玉盘”

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课堂的热热闹闹,也没有哪一个老师能忍受课堂的沉闷无趣。可事实又是如此呢?进入高中,不少老师发现课堂上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回答问题,哪怕自己有所思有所想,也不愿意主动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的课堂想要有活力,简直是天方夜谭。究其原因,除了进入高中,语文学科的难度呈跨越式增加外,还在于我们老师不善于在课堂上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表达的积极性。正因为如此,也就很难在课堂上营造“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氛围。哪如何改变这样的状况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增加读与说的环节。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能读会说,课堂自然也就不沉闷了。《听听那冷雨》这篇课文,本身语言就是它的一大特色,叠词、长句、短句等比比皆是,多组织学生个体或集体朗读,一定能读出其中蕴含的音韵美和情感美。比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用不同的感官写出了作者思乡欲归而不能的种种复杂感受,短句加排比读起来更加富有节律感,感情的抒发也愈加强烈。

二是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让学生有话可说。课堂有效开展离不开老师精心地备课和预设,所谓课堂的预设,简单说就是课堂教学设计,它是建立在对学情和教材的准确把握基础上的,具有计划性、封闭性和科学性的特点。课堂要解决什么,通过哪些问题逐层展开,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哪些障碍,学生的基础和认知水平怎样,这个问题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等等。备课充分的老师应该都有所预见,这也是能够保证课堂活跃和正常推进的基本保证。如果学情把握不准,抛出的问题过难,课堂氛围沉闷不说,还不利于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听听那冷雨》一文中作者的家国之思这一点学生不难理解,但是余光中把乡愁放在广阔的文化、历史视域中,表达了对更为厚重的传统文化的依恋,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好好引导,否则很容易造成课堂的不知所措,因为学生能说首先取决于能思、能悟。

三是要重视倾听、对话与交流。有的老师只要学生一开口听到的不是自己所要的答案,就急于打断学生的回答。殊不知,有时一次无心的打断,会挫伤学生课堂表达的欲望和积极性。所以,课堂上老师要善于倾听,善于从学生的表达中找到交流的切入点,哪怕学生回答的是错的,也要能从错误答案中找到深层次的原因,加以引导、对话。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不是孤立的,真诚的对话与交流能够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当然,在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中要重视评价功能,多鼓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能做到这样,语文课堂就一定能达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境界。

三、精彩的语文课堂需要“凝绝不通声暂歇”

本来流畅的合作学习突然停止了,本来滔滔不绝的交流突然卡壳了,本来热闹的氛围突然静默了,很多老师怕课堂出现冷场的现象,认为这很尴尬,尤其是公开课的时候。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真正真实的课堂其实是很容易出现冷场的,哪怕你备课再充分,课堂预设再好,总有一些问题是你意想不到的,因为毕竟老师在课堂上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的鲜活的人。作为老师来讲,碰到冷场不要急于打圆场,而应该快速度思考,是预设的问题太难了,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是属于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这个时候,如果老师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学生一脸茫然,那才是真正的“冷场”。笔者在教学《听听那冷雨》的过程中,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冷场”是这样处理的。一个是在分析语言的时候,学生对于叠词、长短句、比喻、拟人等没有多大问题,而且都能说出使用的妙处。但是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学生分析的时候有些无从入手。不少同学抓耳挠腮、左顾右盼、面面相觑。这个时候,我并没有急于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结合上下文,调动所学过的知识自己思考琢磨。两三分钟过去了,我看到有的学生和同桌嘀咕,但同桌面露难色摇了摇头;有的同学翻看自己的笔记本,希冀能寻求到答案;还有的同学轻声朗读上下文,等等。五六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同学勇敢地站出来阐明自己的想法。后来,我作了两点提示,一是這句话是从哪个角度写雨的;二是还记得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的那句话吗: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学生一下子明白过来,沉寂的课堂一下子又沸腾起来,原来这里使用了通感的手法,用触觉去写听觉。

另外一个应该是属于课堂“生成”的问题。有学生突然举手提出,文章中“把晌午一下子奏成黄昏”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说实话,这个问题本来没有在我的课堂教学设计范围之内,但是我也没有为了课堂进度而刻意回避,采用“课后再讨论”等说辞敷衍过去。一时间,课堂陷入了沉寂。我一边组织所有同学和学习小组一起来思考、讨论,一边脑中快速飞转,“晌午”“黄昏”是两个表示时间的词,“晌午”一下子到“黄昏”,说明时间过得快;为什么会感觉时间如此之快,表明作者沉浸在故乡的雨趣之中,沉浸在对故乡的思念之中。虽然我自己心中已经有底了,但是我也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几分钟过去了,我看有的同学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教室里同学间的讨论声也越来越热烈,我知道学生应该找到答案了,一问,果然想法和我不谋而合。我想这样的结果比我直接把答案抛给学生要好得多,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要深刻得多,对课堂的体验也真切得多。

所以课堂上遇到“凝绝不通声暂歇”的时候,老师不要急于去打破,处理得当的话,一定会是一个“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随之迎来的便是“铁骑突出刀枪鸣”。

[作者通联:江苏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课堂活力琵琶行课堂导入
吕楠作品
朋友
浅谈怎样营造愉快的语文课堂氛围
谈中职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从《琵琶行》浅谈知音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