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读《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

2021-04-01任栩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文学梁实秋反思

摘 要: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受关注的文学批评家,他以坚持新人文主义和古典主义的观点而闻名。对于五四时期的文学他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尝试运用新人文主义的观点对五四新文学进行批评,在当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虽说他对于五四新文学的论断并非完全正确,但也对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是他对五四新文学反思的代表作品,能够集中体现他早期的批评特点,了解梁实秋对于五四文学的态度,重读此篇论文十分必要。

关键词:梁实秋 新人文主义 新文学 反思

作为批评家的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较大影响的同时也是颇受争议的。他的文学批评活动开始于五四之后,加之他曾经留学美国,师从美国新人文主义大家白璧德,因此在文学批评的观点和立场上多受到新人文主义的影响,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当时主流文学批评的态度,对五四新文学运动表现出否定性的批判。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批评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他对五四新文学的批评和反思中,他的观点与当时的主流格格不入,但不得不说他对五四文学的苛责与反思中体现了他独特的批评视角,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具体问题。《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是梁实秋第一次将其新人文主义思想运用到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实践,也最能集中体现他早期的批评特点和得失。

一、初试新人文主义批评方法

《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写于1925年底,当时梁实秋还在美国留学。这篇论文开篇提出证明新文学运动趋于浪漫的工作有两层困难,但很快他也又说道:“但我们若悉心的研究西洋文学批评的原理,再审慎的观察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内容,就觉得这两种苦难不是不可超越的。”a很明显他在这里提到的西洋文学批评原理指的就是新人文主义。温儒敏也说:“这篇论文开明宗义,表明了作者对新文学的评论所使用的是西方的‘正统的批评理论,所谓‘正统指的是新人文主义,尽管他并没有明确说出这个词。”b由此可见这篇论文是梁实秋将新人文主义运用到中国文学批评实践的最好例证。

“梁实秋写这篇论文有双重的目的,一是对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性质及存在的问题作总结,二是试验新人文主义批评的观点与方法。这篇论文的框架和主要观点都是从白璧德那里借鉴来的。文中判定新文学为‘浪漫的混乱有四个根据,一是盲目受外国文学的影响,二是极力推崇情感,三是印象主义,四是追求自然与独创。除了第一点之外,其他三点论证角度都参照了白璧德的《卢梭与浪漫主义》一书。梁实秋的这篇批评带模仿性和试验性,他试图把中国现代文学当作新人文主义批评的尝试对象。”c根据温儒敏的说法可以判断梁实秋所做《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的确有对自己新人文主义批评方法初步尝试的目的,从这篇文章所作的时间和背景来看,都足以说明梁实秋这一目的是十分明确的。

梁实秋将白璧德对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分析和批评用来分析五四新文学运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仅仅从标题就清楚地揭示了他的意图,除了所批判的对象不同以外,这篇文章几乎就是《卢梭与浪漫主义》一书的缩写。在文章中梁实秋明确地提出:“浪漫主义的步骤,第一步是打倒中国的固有的标准,实在不曾打倒;第二步是建设新标准,实在所谓新标准即是外国标准,并且即此标准亦不曾建设。浪漫主义者的唯一标准,即是‘无标准。所以新文学运动,就全部看,是‘浪漫的混乱。”d为了证明他提出的“浪漫的混乱”的概念,他列举了外国的影响、情感的推崇、印象主义和自然与独创等四个理由。他这一观点不无合理之处,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确包含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并且也多少存在一些过度的浪漫问题和缺陷。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五四新文学运动不仅仅是一场浪漫的文学运动,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思想启蒙、个性解放占据着新文化的主体,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是中西文化冲撞下对民族文化发展觉醒的启蒙救亡运动,有着更为复杂深刻的动因。在这一点上梁实秋并没有顾及。这也能够更进一步说明他的目的不是要对新文学运动进行客观的描述,而是要尽可能地运用白璧德的理论模式。因为白璧德是极力反对卢梭的,所以梁实秋也将卢梭的思想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导火索”。

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是建立在“人性论”基石之上的,不同于“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人性论,梁实秋坚持的是新人文主义的特殊二元人性论。他最初提出新人文主义的“二元人性论”是针对五四以来所普遍张扬的人道主义,他反对浪漫主义,认为浪漫主义者唯一的标准就是“无标准”。在他后来很多论文中也都是以二元人性论作为立论基点的。《文学的纪律》中说:“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文学的目的是在借宇宙自然人生之种种现象来表示出固定普遍的人性。”e梁实秋认为文学只有写普遍的、固定的人性,才有“永久的价值”,也才有利于“人生的指导”与“人性的完善”,他由此出发审察和批评新文学,力图在新人文主义人性论的基础上树起自己理论批评的框架。他的“二元人性论”的理论来源是白璧德的概念。白璧德是在“人性论”的基石上树起自己的整个理论支架的,他赋予人性论以新的内涵,企图从根本上改变人们所习惯的对人性的看法。f白璧德是反對卢梭的“自然人性论”的,他认为人性是有善恶之分的,在这一点上梁实秋也继承了他老师的观点。他推崇人性有善恶之分,并强调善对恶的节制作用。他在另一篇文章中也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所谓‘人性是什么?一方面,人性乃所以异于兽性。简单的饮食男女,是兽性;残酷的斗争和卑鄙的自私,也是兽性,人本来是兽,所以人常有兽性的行为。但是人不仅是兽,还时常是人,所以也常能表现出比兽高明的地方。人有理性,人有较高尚的感情,人有较严肃的道德观念,这便是我所谓的人性。在另一方面,人性乃一向所共有的,无分古今,无间中外,长久的普遍的没有变动,人的生活形式,各时各地容有不同,所呈现出的问题亦容有不同,但基本的人性则随时地处皆是一样。”g他试图用清晰明了的例子来说明自己对于二元人性论的理解,将其运用到文学批评中,这也是其对新人文主义批评方法的大胆实践。

二、對五四新文学的总结反思

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这篇文章中,梁实秋的批评方法是认定文学有两个主要的类别:古典的和浪漫的。他认为这是西洋文学的正统,从外国的影响、情感的推崇、印象主义、自由与独创等四个方面来分别批评新文学,以此得出结论认定新文学是一场“浪漫的混乱”。在梁实秋看来,五四新文学是受外国文学影响而产生的文学,极端地承受外国的影响是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征,新文学最大的弊病就在于无限制地欢迎外国影响。在这一点上梁实秋的态度是否定的,在他看来,对待外国的文学不能不加选择无限制地进行吸收,他并非是反对外国的文学,而是要求必须要有选择。在论文中他明确地指出:“外国影响之来是不可抵御的,因为外国影响未入之先,必其本国文学有令人可乘之机。承受外国影响,须要有选择的,然后才能得到外国影响的好处。”h关于新文学受到外国的影响他列举了文字、小说、戏剧和翻译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对白话文提出批评,认为白话文运动的导火索是外国的影响,指出中国倡导的白话文运动的主旨和影像主义的宣言几乎条条吻合,并且标点符号也是完全模仿外国。但他在这里并没有根本上否定五四新文学,他指出了白话文运动的根本原理,讨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趋势的角度,从理论上阐述五四以来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点与问题,表现他自己的文学观念和主张。i在这里应该把梁实秋的观点看作是他从另外的角度对新文学的理论建设。在论及小说、戏剧等问题的时候,梁实秋坚持文学无古今之分,唯有中外可辨的观点,将中国的小说和戏剧作品同外国的进行比较,得出浪漫主义者对于外国作品模仿的结论。他认为:“外国影响侵入中国文学之最大的结果,在现今这个时代,便是给中国文学添加了一个标准。”j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是根本上的影响,古代认为只有四书五经是文学,但是到了现代,无论是小说、散文、诗歌都转换成了文学的主流,文学的范围更加广泛,表现形式也更加多元化。梁实秋认为这种标准并不可靠,这种盲目的选择容易造成混乱,而且他的论断也有根据,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

其次梁实秋谈到情感的推崇,他围绕这个问题,从理论上区分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差别。梁实秋是反对五四时期浪漫主义者对新文学的态度的,反对他们无节制的情感抒发,他说:“古典主义者最尊贵人的头,浪漫主义者最尊贵人的心,头是理性的机关,里面藏着智慧;心是情感的泉源,里面包含热血。”! 1浪漫主义者过度的不加节制的抒发自己的感情,任由其自由地表达,这一点就造成了梁实秋所说的现代中国文学到处都弥漫着抒情主义这一现象。钱理群等人也认为:“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笼罩于整个文坛的空气主要是感伤的。新作家们很少不曾表现苦闷感、孤独感、彷徨感。”! 2梁实秋是崇尚古典主义的,强调以理性节制情感,所以他是不看好这种感伤的浪漫的,认为这是一种混乱。梁实秋并不是拒绝文学表达情感,而是反对情感的放纵,主张文学多一些理性的精神。他提到了“普遍的同情心”的概念,这是一种无限制的同情,在一切的浪漫文学作品中都常表现出来,在我们的新文学里极为显著。梁实秋对近年来新诗中产出的“人力车夫派”加以批判,这是普遍的同情心泛滥的最为恰当的例子,他强调:“同情是要的,但普遍的同情是要不得的。平等的观念,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在理论上是不应该的。”! 3由此可见,梁实秋对于情感的节制态度是非常明确的。

梁实秋认为现代的文学批评里,大多是“灵魂的冒险”,并且说这“灵魂的冒险”是印象主义最适当的注脚。关于文学批评他推崇的是理性主义原则,在论文中他说:“考西洋文学批评的方法,最根本的只有两个:一是鉴赏的批评,批评者必先承认文学有一客观的固定的标准,然后根据这个标准而衡量一切。凡主张鉴赏批评者必于自己性情嗜好之外不承认有任何固定的标准,固其批评文学只根据其一己好恶。概言之,前者是古典的,后者是浪漫的,前者是理性的,后者是感情的。”! 4梁实秋对这种浪漫的印象主义批评是否认的,他认为印象主义批评的错误就是把批评当成了创作,以品位为天才,根据自己的个人情感来审视作品是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评价的。印象主义批评的特点刚好是与梁实秋的理性主义批判精神相违背的,所以对印象主义批评他持强烈批判的态度,对新文学运动所采取的对人生的态度是印象的这一点他也是极不认可的。

关于新文学中推崇自然与独创的趋势,梁实秋也是不认同的,在他看来浪漫主义者的自然与独创打破了以人性为中心的纪律法则,也可能导致“混乱”,这与他所坚持的人性论是不相符合的。他将五四时期的文学看作“儿童文学”,笔者以为这时梁实秋对“儿童文学”的理解有失偏颇。他用古典主义的观点来评判五四时期的文学,将儿童文学看作是不完整的难免有点牵强。

三、总结

“梁实秋是上世纪20年代最重要的新人文主义批评家,他的观点反映了对五四新文学的严重反思,人性论是他的哲学基础,充分重视文学作用人的根本目的以及它在形成人的观念和态度中的影响。”! 5如果说梁实秋是最先对新文学作出系统批判的评论家,那么《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无疑是他最杰出的代表作品,这篇文章提供了梁实秋在批评界出场的资格,同时也提高了他在文坛的知名度,是了解他早期批评思想的重要资料。

梁实秋对于五四文学的批判带有自己的理论色彩,面对那个意气风发、充满着自由解放精神的时代,梁实秋用自己独有的眼光和风格对五四文学做出了自己大胆的批判实践。温儒敏也肯定他对新文学运动作出系统的理论,自足性的批判是新文学诞生以来没有过的,可见《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这篇文章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他对五四文学的反思的确是击中了新文学运动中的某些实际存在的问题,很多观点一针见血总结得非常深刻。他在论文结尾强调说明:“中国文学不该用西洋文学上的主义来衡量,但是对现今中国的文学则可,因为现今中国的新文学就是外国式的文学。”! 6这充分说明他对中国新文学的现状把握得十分准确,分析得也十分透彻。“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形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主导思潮之外的另一种声音,在主导性批评话语的对峙、抗衡中实现了对主导批评的互补价值,共同构筑了文学批评史的整体景观,并在相互不断的冲突整合中推动了二十世纪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 7

当然,这篇文章也并非十全十美,也是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的。虽然他提出了一些新文学中的问题,但他没有完全考虑新文学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背景和必然性,忽略了五四新文学是从封建旧垒中突破出来的以个性解放为标志的新文学,所以他的批判中不乏保守和偏颇的成分。关于这一点温儒敏做出了十分明确的批评:“梁实秋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为他所要试用的新人文主义总的是一种向后看的守旧的文学观,用来评价像五四新文学这样一种变革的激进的文学潮流,当然就要南辕北辙。梁实秋只好用非历史的观点去历数和指责新文学的‘浪漫的混乱。这个定论限制了他,成了他的盲点,使他不能从本质上肯定这‘浪漫的混乱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进步性。”! 8事实证明梁实秋对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效法的确存在着一些局限,这对我们也是一个巨大的启示。对西方的理论继承固然有时候对我们的文学批评是有利的,但并不是任何时刻都可以照搬照抄,将其理论方法直接复制套用或许会造成南辕北辙的不良效果。对《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的重读不仅进一步了解了梁实秋的批评思想,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对理论方法的继承一定要为我所用。

acdhjkmnp! 8梁实秋:《梁实秋文集·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第一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第41页,第36页,第41页,第41页,第45页,第48页,第54页,第72页。

bcf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第67页,第55页。

e 梁实秋:《梁实秋文集·文学的纪律》(第一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143页。

g 梁实秋:《梁实秋文集·文学讲话》(第一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577页。

i 周海波:《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0页。

l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o 许道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

q 胡博:《梁实秋新人文主義文学批评思辨》,《东岳论丛》2001年第6期,第135—138页。

参考文献:

[1]罗钢.梁实秋与新人文主义[J].文学评论,1988(2).

[2]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3] 周海波.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5] 许道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 谢保杰.从白璧德到梁实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述评[J].语文学刊,2013(17).

[7] 罗燕兰.浅论《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31(2).

[8] 刘聪.论梁实秋对五四新文学的理性反思[J].齐鲁学刊,2005(2).

[9] 刘锋杰.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0] 宗培玉.理性的批评——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文学观及批评理论剖析[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2).

[11] 付佩佩.论梁实秋对五四新文学的反思——从《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解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2).

[12] 马利安·高利克,张林杰.梁实秋与中国新人文主义[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 (4).

[13] 葛红兵.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批评论[J].海南师院学报,1995 (1).

[14] 胡博.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思辨[J].东岳论丛,2001 (6).

[15] 温儒敏.梁实秋:现代文学史上的“反主题”批评家[J].河北学刊,2007 (5).

作 者: 任栩,西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新文学梁实秋反思
北平的零食小贩
半路夫妻情也深
小报文学与新文学的论战
梁实秋守规矩
迟到的文白交锋: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概念之生成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不怕得罪人的梁实秋
论“言文互动”对中国新文学的建设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