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村落形态特征与再利用方式研究以朱仙镇为例

2021-04-01陶莎

中华建设 2021年11期
关键词:朱仙镇镇域街巷

陶莎

古村落是中华文明的载体,近些年在古村落快速且大规模消失的背景下,正在积极地开展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并根据古村落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产业发展,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以及文化的传承。本文主要通过当地的走访以及相关资料的查阅,了解朱仙镇西街村的规划形态、建筑形态以及目前的产业发展,并根据目前的市场发展和朱仙镇的文化传承等方面提出更进一步的发展措施,更好地促进当地的创新性发展。

古村落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以及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独特的建筑风貌、重要的历史价值、深厚的文化积淀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对古村落在保护的同时,进行相关的发展,也能更好地促进其自身的发展。

一、朱仙镇古村落形态特征

1.朱仙镇概况

朱仙镇是历史上重要的贸易重镇,目前有京货街、复兴街、岳庙大街、仙人街等等商业街,现存有岳王庙、关帝庙、清真寺等多处古建筑,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丰富。不仅如此,朱仙镇还是河南豫剧中祥符调、木版年画的发源地,朱仙镇依托现有的文化资源,以文化旅游的形式发展地区经济,在展现了自身文化特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朱仙镇典型建筑类型代表及其特征

(1)历史建筑—清真寺

朱仙镇的清真寺是典型的伊斯兰建筑,东西朝向布局,两进院落,入山门,两侧为南北向厢房,正中为大殿、窑殿,南侧为沐浴房,后一进院落正中为后山门,南侧有厢房。朱仙镇的清真寺具有典型的民族特征,是封建时期伊斯兰教建筑的精品,屋顶形式包含了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以及悬山顶多种样式,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清真寺承载了穆斯林进入中原地区一切社会活动的记忆,也是教民进行宗教活动处理宗教事务等多种宗教职能的处所。与此同时在建筑方面,承载了古代人民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彩画,清真寺的砖雕、石雕、木雕雕刻内容丰富、样式精美,并且存有绣雕、线雕和浮雕等等雕刻技法,山门两侧精美的“经文花草图”砖雕,柱础、柱身及抱鼓石等部位精致的“梅兰竹菊”、“八仙宝瓶”图案都是石雕的典型代表;木雕在寺内更为常见,主要是山水树木、花鸟鱼虫、亭台楼阁、人物故事等等,这些内容不仅运用传统的技法满足伊斯兰的装饰要求,还具有浓厚的河南地域特点。

(2)传统民居

朱仙镇至今仍然保存有部分现状较好的清代民居,其中西大街和京货街最为集中,还有一些民居散落在镇域当中。最具代表的为西大街的黄家大院,屋脊采用精美的砖雕,多层次的隔扇、屏风划分室内空间,并且隔扇上雕有云纹、龙纹和梅花鹿等装饰图案,但该建筑于2006年拆毁,仅有装饰构件进行保存。在目前遗存的住宅中,三两栋单体建筑形成了简单的二合院和三合院,这些建筑简洁平实,主次分明,北方粗狂的庭院中又透出一些南方紧凑集约的特点,还有一些单体建筑多为两层,在有限的用地面积中获取了更多的使用和储存空间,也在一方面反映出了朱仙镇的贸易文化,还有一些传统民居是商住结合的形式,这些建筑大部分是分布于运粮河两侧以及主要的商业街,有上居下店式和前店后居式两种,还有一些建筑还融入了一些南方骑楼的建筑特点,也反映了贸易带来的南北方文化的交融。

二、朱仙镇古村落面临的矛盾

1.街道格局不被重视

一般传统的村镇街巷应该顺应自然地形以及风俗习惯等等,朱仙镇居民用地是相对自由的,街巷组织方式更多的也是对现代社区的简单复制,街巷的组织也缺少了原有的空间尺度和文化特征等等。主要表现在街巷内的新建建筑侵占原有的街巷空间,破坏了原有的街巷肌理、界面以及天际线,久而久之也使得居民丧失了对于传统的记忆。在对朱仙镇的调研中发现,镇域内部新建设的社区选址靠近交通干道,与传统街巷完全脱离,并且周围土地空旷平整,容易对现代小区的形式进行模仿,呈现出一种与镇域脱离的态势,也就造成了街巷文态空间传承的困难,丧失了传统习俗文化等生存空间。

2.传统民居被破坏

朱仙镇中有很多错落分布的明清古民居,但是在走访调研中发现,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古民居居住功能已经丧失,只剩下舍门,还有一些没有完全丧失使用功能,也被用作饲养牲口或者堆放货物。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当地政府没有正确意识到古建筑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重点保护,同时也是当地居民没有其他的住地,只能将这些破旧的房屋拆除,进行新建筑的建设。

三、朱仙镇古村落保护与更新设计

1.整合古镇环境与格局

首先是强化古镇周围水体资源丰富的自然景观特征,明确划分保护区域,将青龙背和运粮河东支作为大面积的生态景观区域,增加对于朱仙镇自然环境的保护,形成小区域的气候环境,增加生活的宜居性;其次是在进行自然环境改善的同时,注意对于环境的维护,在现代化的生活下,也需要满足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也需要对历史环境要素进行有效的整合。

2.调整街巷产业功能

历史文化名镇的街道在传统时期是城镇中最主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容纳了居住、商业、文娱等丰富多样的功能。朱仙镇的街巷有和商业有关的,也有和历史典故相关的,众多街巷类型反映了朱仙镇街巷产业的丰富程度,在对其进行保护以及更新的时候,对街巷的产业功能进行调整和强化,也更加有利于提升街巷空间的文化氛围以及文化体验感。在对于进行更新的时候也必须要从原街巷自身的现状和实际情况出发,首先是对于街巷原文态是以商业命名的,并且现在处于镇域商业区内或者是附近的,可以引导该街巷继续发挥自身的商业功能;其次是原本以商业、商品命名的,现在不处于镇域商业地段以及庙宇消失的,这些街巷不能一味地对其进行复原,也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适当地增加零售来满足周边居民的生活需要;最后对于同样街道原命名方式或者文态与商业或者服务不相关联的,如果处于镇域某一类业态区域内,也可以做相关的调整,支撑该产业。

3.进行街巷文态整合

街巷空间也是朱仙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连接分布在镇域中的其他文态空间。传统的街巷建设特点是内部更新、有机生长,开放性较强,居民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空间的丰富,更容易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或者是交流的群体性特点。对于街巷的保护也是保持镇域文态系统稳定的关键,不仅需要延续原有的街巷系统特征,也需要满足街巷对于文化传播、传承以及发展的需求。

4.进行传统建筑空间整治

由于缺乏一定的保护意识,现阶段对于这些传统的建筑保护不足,进一步造成了传统文化群体空间的严重衰败,很多新建筑穿插其中,改变了整体的风貌,无论是在增加坡屋顶还是传统的细节装饰,在统一建筑风貌上的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传统建筑是屋顶、墙身、墙基的组合形式是一种空间上的虚实结合,还有大屋檐下形成的灰空间,而新建筑的风貌是通过建筑实墙和平开窗形成生硬的平直立面,虽然也是虚与实的结合,但是给人的空间感受是冰冷和生硬的,缺少了些灵动的感觉。因此在营造符合传统建筑风貌的新建筑时,不仅仅是一些传统符号的运用,也需要通过一些建筑立面、空间的凹凸变化来展现传统建筑的空间虚实感觉,从而给人以传统民居的空间亲切感。

四、总结

在针对于古村落的保护中,也需要充分重视对于地域文化存在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进行研究和保护,并根据当地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于其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也需要给予重视,最终实现古村落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朱仙镇镇域街巷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在朱仙镇,与诸仙相遇(组章选二)
边走边唱
在朱仙镇,与诸仙相遇(组章选二)
基于镇域尺度的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空间格局演化与分布特征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视觉艺术符号分析与解读
雨中的街巷
浅议镇域村庄统筹规划在村庄规划编制中的作用
用PPP模式发展镇域公共交通——以宁波西店镇公交为例
老城区街巷整治后评价工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