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乡村农房风貌研究

2021-03-31周弋渲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建筑系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1年11期
关键词:农房风貌民居

周弋渲 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建筑系

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的农房建设逐渐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风貌整治之后,最需解决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方面,一些地区由于效仿或照搬相邻区域的农房风格,出现了“千村一面”的现象;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建筑设计同类化,乡村民居面临着传统风貌特色逐渐消失的危机。

2005 年,“社会主义新农村”理念的提出,推动了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乡村风貌整治相关课题的研究。从新农村建设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美丽乡村”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可以看出,国家对乡村建设逐步重视,目标也逐渐明确[1]。近20 年来,虽然社会经济热点转换频繁,但是乡村风貌研究的热度却逐渐增加,农村建筑风貌整治工作便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2 研究阶段

2.1 早期萌芽阶段 (1978—2005年)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农村新建农房数量随之增加,国内迎来以扩大面积解决居住和生产资料存储问题的热潮,这也是农房建设的首次高峰。从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连续5年在农房、集镇、设施建设等方面对农村工作做出了统一安排,确立了要搞好农村住宅建设的目标。

1988 年,建设部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状况、气候条件以及风俗习惯等,明确表示要建设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村镇。不少学者的研究为农房建设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如刘殿华在《村镇建筑设计》中提出要建设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协调的生活居住区,梳理了农房建设的设计原则与设计步骤[1]。朱保良的《新世纪农村住宅设计与施工》提供了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农村住宅优秀案例的图纸,可以为农民建设住宅时提供借鉴[2]。

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关注农房单体设计,同时结合实际案例与政府颁布的标准,给出农房建设的一般性指导意见。但是研究中缺乏了对乡村农房整体风貌的规划,且未对建筑风貌差异化提出指导性的意见,特别是建筑与区域环境的协调性[3]。另外,在农房设计中很少考虑农民的生活需求,致使其适用性偏低,其图纸表达也不够通俗,不能有效地指导农房风貌建设。

2.2 初步摸索阶段 (2005—2013年)

在“十一五”规划中,以农村风貌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推进农村现代化治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在相关政策引导下,许多地区逐渐提高对农房建筑风貌的重视程度,开始了风貌塑造的摸索阶段。此阶段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第一,以整治村庄整体风貌为目的的研究。从具体的地理环境出发,从宏观到微观或者整体到局部的方式对农房建筑进行分析论证,为改善风貌提供思路。例如,李小云和罗奇在《山地丘陵地区农村风貌与地方特色的保护和体现—以抚州崇仁凤岗新村为例》中提出在农房设计时要使建筑体量、建筑造型、建筑材质和色彩与当地传统风貌相协调的主张[4]。第二,一部分研究指出新建农房要汲取当地传统民居在材料、外形、装饰等方面的理念和技艺并融合于农房建设中。例如,刘李峰等人在《传统民居建筑理念、特征及其当代传承问题研究》中主张对传统民居的传承不应局限于其形式的照搬,更重要的是理解建筑的概念,要保留传统民居的生活习惯等[5]。彭颖则在《基于色彩规划的新农村风貌建设探讨》中从色彩规划的角度探讨了农房建设,为塑造农房建筑风貌提供了新思路[6]。此外,还有部分研究专注于农房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如章昊在《农村住宅的现状及新农村住宅的展望》中认为生态住宅应该成为农村住宅建设的目标和追求,提出在建造农房时应利用当地适用的建材,以促进房建与环境相融合[7]。

总体来看,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房的风貌塑造,但所提出的整治措施仍局限于概念性的内容,落实到具体操作上可选择的范围则较为狭窄。同时,对特色村庄风貌保护的研究居多,缺少对大多数风貌一般村庄的研究。

2.3 全面探索阶段 (2013—2017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美丽乡村、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指出要保留乡村风貌,提高民居设计水平,加强对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全国各地纷纷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保护传统乡村风貌。

首先,多地开展了农房风貌塑造的深入研究,并针对农房风貌的组成部分分别提出了专项整治措施。例如,戴宇在《四川省新农村建设建筑风貌思考》中提出适用于四川省农村的五项新农村建设建筑风貌控制要素[8]。王方园在《赣东新农村住宅建筑风貌外观特征设计研究》中以非典型农村的农房建筑风貌特征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总结了赣东地区农房建筑风貌外观的构成要素和设计策略[9]。

其次,依据建造年代、风貌现状等条件对农房进行分类,分别制定农房风貌整治措施,以期提高农房风貌管控水平。例如,邢世通在《基于地域性的新农村建筑风貌改造方法的研究》中对村域范围内的所有建筑进行了风貌的分类评价,针对风貌不同的4 类建筑分别采取了保留、整治、更新、拆除的改造措施,从而进行农房风貌分类引导[3]。

另外,在城镇化逐步加快的进程下,城市形象设计受到人们的关注,有研究发现其部分设计理论和手法也可以应用在村庄整治规划中。例如,曾飞在《基于城市设计手法的村庄整治规划初探》中试图将城市设计手法融入一般村庄的整治中,提出基于城市设计手法的村庄风貌整治原则和措施[10]。

本阶段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加深了对塑造农房建筑风貌的研究,为开展更大范围的普通村庄风貌整治工作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方案。但此时期对于传统民居风貌保护的关注度较低,相关研究缺少对整个农房建筑风貌整治工作流程的研究。

2.4 理性深化阶段 (2017年至今)

近年来,农房风貌整治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陆续出台关于乡村风貌整治工作的行动方案。作为村庄风貌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房风貌塑造伴随着制度的完善、技术的进步而逐渐趋向成熟。与风貌设计的多样性相比,各类农房建设工程的监督机制尚不健全,专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学术界提供了多种不同形式的管理机制,以适用于各地发展水平不同的村庄。张晓等人在《广东省农房风貌管理研究—以惠州市为例》中提出要对新建农房进行严格风貌管控,同时设立农房报建服务点、建立合理的报建程序,能够为顺利开展农房风貌管理工作提供便利。蔡嘉璐等人在《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房风貌引导路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市浦东新区美丽乡村农民建房设计导则>为例》中建立了包括风格匹配、用地匹配、建筑选型、庭院匹配、外观匹配等建房设计五步工作法导则,将风貌要求融入农房设计中。而王玉华等人则在《四川:加强农房风貌引导》中提出了四川省农房风貌整治工作将涉及“数字农房”建设的主张,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管理平台,从而实现农房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传统民居建筑受关注度再次提升。例如,刘志浩等人在《传统民居风貌保护研究—以青岛市即墨区周戈庄村为例》中采用分层级的方法对传统民居进行保护,达到优化整体风貌的目的。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结合当地创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选取了“三片两点”作为农房风貌试点,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开平市塘口镇结合地域农耕文化、华侨文化与建筑文化的深厚底蕴,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貌,并通过政企合作成功改造圩镇旧建筑,建设文创小镇。开平市棠下镇规范村民建房,制定村规民约,使传统村落和特色民居得到精心保护。

目前,农房风貌建设的制度框架和技术能力均取得明显发展。农房多样化发展对农房单体个性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农房的宜居性与农房风貌的美观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3 展望

未来农房风貌的发展存在3 个趋势。一是全面化。地域性农房风貌整治的覆盖范围将更加广泛。二是生态化。为持续推进绿色生态发展,农房的生态宜居将成为研究的热点。三是现代化。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是农房风貌建设的有力支撑,信息技术也能为农房风貌动态管理提供信息平台,进而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4 结语

我国近20 年的农房建筑风貌研究工作总体向好,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紧跟国家政策指导,进步较快,致力于解决广大农村的实际问题,有力促进了学科领域的纵深发展。随着装配式建筑技术逐步成熟,农房风貌不仅要体现单体个性特色,还要注重对整体风貌进行把控。同时,如何在新型城镇化的环境下为传统民居寻找到适当的保护方式也将成为一项新挑战。

猜你喜欢

农房风貌民居
数字化赋能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改革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3D SLAM在农房不动产测绘中的应用研究
山西全省农房抗震改造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感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包裹的一切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