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环境美学的工业遗迹保护与改造研究
——以长春水文化生态园为例

2021-03-31沈洪岩吉林艺术学院硕士在读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1年11期
关键词:净水厂生态园重塑

沈洪岩 吉林艺术学院硕士在读

环境美学的概念源于欧洲和美国,最早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旧工业建筑群、机械厂房车间和生产线、加工厂等不断被社会所淘汰,从而形成众多废弃的工业旧址。对废弃工业旧址社会价值的重新考量也由此进入人们的视线。这些废弃工业旧址与工业废弃物包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内涵,是承载历史发展与城市记忆的特殊文化遗产,更是工业历史发展进程的见证者。工业遗址最具魅力的核心特色是它所代表的时代文化。妥善保护工业遗迹并深入挖掘其文化底蕴,会使城市的发展轨迹更加完整和充实。

1 工业遗址改造的意义

人类生存的外部空间主要由环境、景观及生态等部分组成,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带有独特文化底蕴和魅力的城市遗址类公园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其改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对遗址的保护和再利用,在此基础上与周边的生态环境和景观进一步融合。与此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参与感以及人与景观的互动,这种参与和互动能激起人们对这座城市的记忆共鸣。工业遗址具有当时的文化气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历史特征,这是工业遗址的主要历史意义。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工业遗迹也具有纪念意义。通过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将历史的印记与现代城市环境相融合,不仅可以使得历史印记得以重现,而且能使城市的文化底蕴愈加深厚,让城市的发展轨迹融古通今,城市的发展规划更加连贯、整体,也更加人性化[1]。

2 案例分析——以长春水文化生态园为例

对工业遗址的改造,应在考虑环境美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在保留原有主题的同时融入符合当下时代的文化主题,同时要着重考虑作为主体的人的参与性,这些是工业遗址改造的切入点。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的设计是在保留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将现有的工业格调延续发展,同时结合净水厂旧址的现状与特点,通过文化艺术手段的改造,将净水厂旧址的原有设备重塑成为一种新的艺术景观。这种旧址重塑手段不仅能够使生态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也是对文化遗迹和历史的尊重。改造后的园区被重塑为一个集开发性、功能性、生态环保性于一体的新型创意生态园,一个文化气息浓厚、时代特性鲜明、功能生态与周围景观完美融合的城市文化地标性生态园区[2]。

2.1 水文化生态园的历史

净水厂始建于1932 年,至今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始建之初,净水厂作为长春市第一净水厂,承担着供应整座城市生活用水的重任。虽然现今已废弃,但它却记录着长春水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通过环境美学艺术理念和设计手法,将净水厂改造为水文化生态园,在保留工业遗址建筑风格的同时,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经过更富有艺术氛围的改造,不仅可以让人重温老净水厂这段历史记忆,而且为城市补充了一块可供市民休闲放松的天然绿地艺术园林。

由于水文化生态园是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的一部分,因此在改造过程中需要与伊通河流域绿化系统进行整体统筹设计。改造重塑不仅要尊重历史、保护历史文化遗址,还要重点突出自身生态环境的优势,通过与相关产业及技术相融合的方式激发其历史文化特性和生态活力。

2.2 水文化生态园保护性更新设计

2.2.1 园路系统重塑

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处理贯穿着人类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净水厂总面积30.2 万m2,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80%,园区内植物花卉种类繁多,绿化覆盖率非常高,已经形成了一套自有的生态体系。在这种前提下将其改造重塑为一个公园,难题是如何在保护现有生态绿化环境的同时形成道路系统,做到人造痕迹和自然景观的有机平衡。

水文化生态园的改造需要最大程度地保护现有生态绿化资源。为此,在原有森林中架起一道全长两千多米、贯穿整个公园的蜿蜒绵长的生态桥廊。人们走在空中高桥上,身边是郁郁葱葱的林木、色彩斑斓的花卉,从中获得一种奇妙的感官体验。同时,景观长廊保护了园区内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有效地避免了对园区内原生态体系的破坏,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人与动物共存的生态平衡结构。根据特定地形环境营造的慢行系统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人的参与感,而且丰富了园区景观体系的纵向体验性[3]。

车行道是园区道路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车行路的设计应控制在园区外围及园区管理办公楼附近,做到人车分流、不产生交叉。园区入口处是一座景观雕塑式的圆柱体立体停车场,共有10 层,高26 m,有80 多个停车位,是长春市首个既有交通功能实用性又有艺术观赏性的地标性建筑。

除了漫步林间的景观长廊和车行道,园区道路系统还包括慢跑环道和亲水栈道。慢跑环道是在原有园区道路走向的基础上以适合市民慢跑散步为目的设计规划出的新道路体系。亲水栈道则是使用竹木及金属镂空材料,将部分栈道经过架空或延伸到水面上,缩小游人与水的距离,让人能够亲近水、感受水。

由以上几种道路系统组成的园区路网道路系统,从高低、宽窄、快慢几个维度营造出环绕式的视觉立体美感[4],串联起了人与自然的交融与互通。

2.2.2 建筑的修缮保护与再利用

经过改造重塑的水文化生态园按照建筑的历史文化、结构功能及建筑产权分为文化保护建筑、改造建筑及原拆原建建筑3种主要的建筑类型。新旧建筑共36 栋,其中文化保护建筑有11 栋,改造重塑的建筑有15 栋,其余10 栋为原地拆除重建的建筑。生态园区入口处的水波纹楼是老建筑与新设计手法结合的典型,建筑主体仍保留原有建筑外围,利用新型材料塑造出更能突出水文化生态园核心文化的“水符号”。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第一、第二净水车间和第二絮凝车间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建筑,被改造成园区的水文化博物馆。除此之外,园区内还有很多富有现代设计元素的建筑,在融合园区整体生态和建筑环境的同时,彰显了园区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

2.2.3 净水池

原净水厂旧址的地下净水池有5座。将其中一座净水池的盖板去除,结合园区内较为完善的海绵体系,将这座净水池收集的雨水进行过滤净化,改造成为一座沉浸式的地下雨洪花园式景观。

改造设计净水池时,以延续保留原有场地结构和肌理特征为前提,对满是水锈的池壁墙体不进行任何处理,保留其斑驳的纹理和时间的印记。水池底板原有的各根支柱也被作为旧址遗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同时配备以艺术装置和喷水雕塑等互动景观。经过原始工业遗迹与现代艺术装置的融合改造,老旧的净水池被改造成充满活力的多功能花园式景观空间,也成为园区内独具特色的工业遗存改造项目。游客在游览参观的同时也能更直观地感受、体验并参与其中,具有非常好的科普功能。

2.2.4 草坪艺术广场

草坪艺术广场位于水文化生态园的中心位置,可以承接各种艺术文化晚会和集会。草坪上分散地布置着艺术雕塑,广场边缘错落有致地摆放着斑驳的、裸露着钢筋的混凝土条形休息凳,广场一侧的红砖坡屋顶旧建筑和广场对面的白色镂空格子装置遥相呼应,如同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加上周围绿树环绕,用自然的方式营造出惬意而又富有艺术气息的市民休闲广场。草坪广场连通着林间漫步长廊、水文化博物馆及儿童游乐区等园区内的其他景观,起到了对公园整体环境的串联作用。其既是中心又是核心,使园区各部分得以有机整合、格调统一。工业遗址的斑驳感借助自然的软化,激活了新的装饰手法,处处透漏着关于工业遗址环境美学的思考[5]。

3 结语

长春净水厂的改造重塑过程遵循环境美学和以人为本的前提,以时空延续性为设计原则,以绿化生态环境为载体,以资源环境活化与再生为切入点。在重视人与自然互动的前提下,通过文化艺术、时尚创意元素与工业遗迹和自然景观相融合的方式,改造重塑出兼具整体性、自在性与时空延续性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改造后的水文化生态园全方位立体景观体系提高了自身的审美价值,激活和调动了参与其中的人的审美情趣,以人为本,将环境中的人也考虑为环境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其成为统一的整体。这使得人既是欣赏环境审美活动的主体,也成为环境中被欣赏的客体。水文化公园以自然生态为根基,综合本地人文、地理、历史与文化特点,塑造出以环境美学为基础,将工业遗迹保护与满足城市公共空间功能性完美结合在一起,形成工业遗迹保护与改造研究的新典范。

猜你喜欢

净水厂生态园重塑
净水厂V型滤池运行优化分析
破坏净水厂
重塑未来
当周生态园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中德生态园的“活力”示范
合肥清溪净水厂开启安徽污水处理的“地下时代”
李沧:再造与重塑
关于净水厂机电设备安装过程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阿尔乡沙漠生态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