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区块链技术解决农村金融领域风险问题

2021-03-30

中国林业经济 2021年1期
关键词:金融机构区块农户

高 晨

(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南京 210037)

国家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支持,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领域的主心骨意义甚远。由于农业具有弱质性,存在生产周期较长、实时供给能力滞后于市场、投资回报率低、信息不对称等特征,致使金融发展能力不足,隐蔽性较强的农村金融风险程度不容忽视。在此背景下,如何准确抓住农村金融风险问题并妥善解决显得尤为重要。

2020年是我国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大智移云”等新型信息技术的交融渗透开启了我国金融科技的黄金时代,而区块链作为新时代产物,在计算机、金融、经济领域被冠以较高评价。根据区块链基础服务联盟发布的《2019 中国区块链行业报告》,中国区块链专利申请前三分别为阿里巴巴、腾讯科技及北京瑞策科技。此外,政务区块链应用也逐步兴起,中央政治局组织集体学习区块链、中国人民银行推广区块链贸易融资平台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颁布等均体现国家对区块链产业的高度重视。基于当下区块链技术发展浪潮,本文将创新性探索解决农村金融领域风险问题的新出路。

1 研究现状

目前来看,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并形成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总体而言,技术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研究范围较窄、涉及面较单一,聚焦农村金融风险领域的研究屈指可数。但农村金融难题亟待突破,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理论可行性,而具体实践推广仍需长期探讨摸索。

从农村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方面来说,陈晓英(2019)[1]指出我国现阶段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仍存在产权形式不清晰、管理体制不完善、金融目标难以完全实现等问题,并提出具体风险防控措施。刘利娟(2019)[2]将农村金融机构常见风险划分为金融机构运行混乱、资产损失数额提升、风险补偿体系缺失、金融机构不当竞争等进行深入探讨。

从区块链在金融业的应用前景方面来说,徐晓飞(2018)[3]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区块链金融风险评估体系,将影响权重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技术风险、法律政策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朱韬,张智光(2019)[4]运用区块链构建GSENetwork框架以解决数字普惠金融“中心化”难题。陈界名(2019)[5]以仓库管理业为例,通过“法链”区块链存证平台探讨区块链技术对优化传统供应链金融风控模式的可能性。崔志伟(2019)[6]指出区块链金融需在沙箱监管下创新,就法律监管宜采取平台监管与业务监管并行模式。

从区块链在农村金融领域的解决途径方面来说,汪俐彤(2017)[7]提出可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农村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刘静怡,杨蕾(2018)[8]基于金融支农困境,提出区块链技术与互联网、物联网、资产数字化及Fintech 的创新支农破解模式。张正平,刘云华(2019)[9]从支付结算、数字票据、保险、供应链金融和征信领域分析区块链技术在农村金融中现状与对策。李亭亭(2019)[10]依据区块链技术构建票据融资中心,以解决农村地区中小企业难以核实票据真实性问题。

2 区块链特征与金融应用优势

区块链是具备颠覆性潜力的现代互联网技术最新成果,被公认为第五轮革命核心技术。作为依托计算机加密的分布式记账技术,它按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首尾相接组合成链式数据结构并置于区块链分布平台,利用密码学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运用安全。其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公开透明、去信任等特点。一是去中心化表现在区块链中心网络没有核心管理系统,整体呈现分布式结构,各个节点权利义务均等,自由进出与损坏均不会影响全网运作。二是不可篡改表现在区块链内所公开数据均经由参与者验证加入,除非同时控制系统中50%以上节点,即“51%攻击”[11],否则单个节点修改是无效的。三是公开透明表现在区块链系统中所有数据信息是公开和可分享,人们通过公开接口访问相应节点,打破原有信息不对称。四是去信任体现在应用非对称密码学对遵循固定开源算法的节点数据加密处理,无需公开身份便可创造完整信用体系。

不同于常规化解手段,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农村金融领域,以每一位农户、每一个金融机构、每一块生产环节作为区块链上数据节点,通过信息检验筛选及数据化处理,并基于哈希函数和非对称秘钥的保护[12],构造信用系统集结的全新信息集合数据库。在信息不对称且无信任担保的环境下,利用机器加密算法建立共享信任机制,增加恶性虚假信息伪造成本,降低监管成本和操作成本。同时,链式分布平台上每一个独立参与方均可在既定规则下进行公开性点对点交流,使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与农户之间实现信息透明化,并为有效解决农村金融领域内存在的各类风险问题奠定基础。

3 当前农村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问题

农村金融风险主要从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两方面划分。从金融需求来看,农户主要存在资金生产性贷款需求,但由于农副产品具备弱质性,涉农贷款安全性不足、流动性较差,存在不稳定性;从金融供给来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呈现“三元”结构,由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及村镇银行等组成,金融机构间自身标准及规范不同,易呈现潜在风险问题。

3.1 信用风险导致不良贷款率过高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方在债务到期时不履行还款义务。在农村金融领域,信用风险问题要从农户自身和金融机构两个角度探讨。不同于城市地区,农户金融素养和法律意识较为淡薄,缺乏有效抵押担保,易产生坏账,更有甚者利用虚假信息伪造个人资料,故意借款不还;而农村金融机构本身收集借款方数据便不够完整,存在渠道有限、覆盖面小、更新较慢等问题,且政府出于安全考虑,向社会各界封锁部分金融数据,直接导致严重的信息偏差。各机构间缺乏有效互动,也无法保证信息交流安全,致使机构与借款人信息不对称问题难以解决,不良贷款率持续走高。

3.2 资本充足率过低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没有足够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及发展是否稳健的重要标志,充足的资金量既能满足日常运营需求,也能应对坏账风险来临。中国人民银行明确提出不得低于8%指标,但仍有部分农村金融机构达不到标准,当个体农户因自身或社会因素造成支付困难、产生违约贷款时,这类机构将面临巨大流动性风险,甚至发生挤兑等集中提款现象。

3.3 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上升

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双方中一方为增加利益,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去损害另一方利益。农村金融机构向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同业、社会公众进行信息披露时,由于行业监管不到位,存在披露频率较低、内容部分隐瞒现象,诱导农户为追求低利率贷款而参与高风险项目;甚至为增加业务量、提高利润率,一再降低借款人资信审核门槛,授权信用等级较低农户的农业贷款服务。

3.4 操作风险导致农村金融机构违规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正确的人员行为、系统程序、内部操作流程或外部事件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主要由管理流程不明朗和人员内外部欺诈所致,其中,金融机构内部因缺乏有效监管而引起的风险最高,人员操作风险较小。部分管理层为满足自己利益需求,利用所处环境的便利和系统漏洞窃取信息,易造成重大违规损失;而工作人员因自身失误所造成的损失有限,可以及时补救和挽回。

3.5 自然风险导致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自然风险是指由自然条件异常而引发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农业风险,主要包括气象灾害、环境灾害、海洋灾害、动植物疾病等不可抗性灾害[13]。农产业普遍存在区域性、季节性、灾害性,近些年,农户收入难以支付保费,农业保费率整体有所下降,且由于承担风险较大,赔付率以较高态势攀升,保险机构利润逐步降低,甚至产生亏损。此外,农户所投保内容有限、额度较低,基本不存在再保险机制,当灾害来临时难以实现风险有效转移,从而提高风险成本[14]。最后,由于保险公司间交流匮乏,存在投保人骗保与欺诈现象,因而农业保险发展仍处于停滞期,高风险、低收益致使大量保险机构退出农村地区,农村金融风险加剧。

3.6 技术风险导致农村金融机构脆弱性升高

技术风险是指随着科技发展和生产方式转变而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加以融合以实现创新。由于创新技术不够成熟、设备不够完善、市场预测不够充分,易产生创新技术不够可靠、设备不够完整、市场不够适用等问题。此外,需要运用专业团队定期维护网络安全、数据质量、系统更新,但大多农村金融机构受制于成本,难以满足新型技术要求,反而易导致自身脆弱性增加,诱发农村整体金融市场风险。

4 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农村金融风险的策略

4.1 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信息共享平台

由于传统金融机构间存在严重信息偏差,需要先携手加强交流合作,借助区块链技术共同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信息共享平台,以发挥高效率低成本的价值传递。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各方数据信息会被节点以全自动化形式记账确认审核,并完整计入区块链。且区块链技术运用密码学算法,一旦这些带有时间戳的农户信息被记录在平台上,将永久储存、难以篡改,在日后信息更新后,还将具备追溯历史数据明细能力。这样,当缺乏信用抵押机制的农户申请贷款融资时,不必局限于资信证明,金融机构可依据平台数据全面了解农户信息情况并自主作出决策。此外,金融机构也可及时了解农村企业经营情况,精准识别有效贷款需求,拓宽融资渠道,避免放贷效率低下与坏账产生,减小不良贷款率风险。而有关部门也需持续加强金融科技法律知识普及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户金融素养认知,为所构建的金融信息共享平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4.2 建立以智能合约为基础的农村金融资产交易平台

智能合约是运行在区块链网络上自动化程序,它能够及时了解合同签约方资产信贷情况,在满足特定条件后触发并自动执行。建立以智能合约为基础的农村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主要采用供应链金融模式,利用去中心化创造强韧信用关系,推动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及农户有机整合,打造利益联盟机制,并赋予非核心企业更多话语权。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记账和不可篡改性,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环节交易信息被永久存储,合约将自动执行已完成的订单。若供应链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可及时查明问题追究责任,也可在产生违约情形时自动执行违约条款。平台也具备数据监控预警作用,政府需加强引导监管,确保各类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不低于最低标准,并呼吁社会资本积极涌入,保障农村资金基本性需求。

4.3 推进区块链技术结合金融创新产品

区块链技术是依托互联网而存在,它可以有效降低金融创新产品所诱发的网络安全风险。区块链自身的POW 共识机制是攻击51%,即若对数据库实施网络攻击,需同时攻击全部节点中超过51%的用户节点,且攻击成本远远大于成功收益,因此安全系数较高。随着密码学和计算机技术发展,可将区块链应用农村支付结算业务、农村票据市场及物联网中。介于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较少、支付体系不够健全、票据市场割裂现象显著,可基于区块链技术越过中介机构直接进行安全可靠的点对点交流。而农业物联网是结合传统农业所形成的新型生态模式,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可有效解决其中心化管理致使基础设施成本与维护成本过高问题[15]。政府也需投入资金和人员支持,保障农村金融机构尽快组建具备国际区块链技术水准的专业研发团队。

4.4 协同监管沙箱健全农村金融机构监管体制

道德风险与操作风险主要源于监管机制有所欠缺,不能及时有效扼制不良行为产生。近年来,监管沙箱广泛运用于国际金融,虽初衷并非作用区块链,但可有效维持可控金融风险与区块链创新技术之间的平衡性。政府以“中国式监管沙箱”为核心的区块链监管模式运用于农村金融监管体制[16],通过限制性监管鼓励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并促进其与农村金融机构良性互动。其次,金融机构需由内部完善公司章程和风险防控制度以制约平衡管理层,减少代理风险或恶意窃取信息行为。最后需健全金融业务办理规范、提高工作人员操作准确度、保障录入农户信息真实可靠。

4.5 构建区块链农业保险应用机制

将区块链技术运用保险领域,凭借加密和整体维护性,可确保每个子链信息安全,各保险机构通过数据共享及时了解信息真实性,打破公司间信息壁垒与孤岛现象,降低骗保机率;也可根据赔付标的价格追溯本源信息,实现永久性追踪。当自然灾害发生后,区块链技术可自动启动赔付流程,提高理赔效率。此外,区块链技术也扩大了投保与再投保可行性范围,激发农户保险需求。最后,政府部门需加大扶贫扶农措施,给予资本援助,以降低农保经营风险、提高保险服务效率、增加保险机构收益,从而推动农业保险稳定健康发展。

5 结论

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在探寻农村金融风险问题上,长期以来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区块链作为一项结合加密算法的分布式记账技术,它的出现以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为农村金融风险问题提供全新的解答方案。但目前多立于理论研究,且区块链技术仍处于不断完善阶段,具体实施情况还需要更多时间去检验。

猜你喜欢

金融机构区块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读懂区块链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