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究

2021-03-29张剑曦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改革

【摘 要】本文基于对广西中职语文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及访谈,论述中職语文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与培养的有效路径,提出要加强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以期提升当前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职语文学科 “三教”改革 青年教师 专业发展与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2-0016-03

2019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使加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成为当前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教师如何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以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是中职语文学科“三教”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中职语文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为中职院校语文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决策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广西多所中职院校的语文学科教师进行了调研,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专业发展状况、学习状况和工作状况等32个客观性问题,收回有效问卷172份。

二、中职语文学科青年教师队伍现状

(一)对学校教师培养机制认同率低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的落实,教师专业发展与培养成为各职业学校“教学诊改”五个层面中重要的一环。然而,调研结果显示,只有51.39%的受调研教师对学校现行的教师培养机制表示满意。对学校在青年教师人才培养方面,受调查教师期待的措施及建议有:加大专项资金投入,为教师提供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帮助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提高教师归属感、增加人文关怀以及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自由度。

(二)积极投身教学工作

受调查教师中,教龄3年及以上的仅为22.23%,但调查结果显示,100%的青年教师“非常热爱”教师职业,81.94%的青年教师非常适应学校的工作节奏,90.11%的青年教师能够很好地应对课时量大、层次多的教学工作任务,63.89%的青年教师能够很好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并运用于教学。

同时,在“目前教学工作中,最大的挑战在哪方面?”的选项中,位居第一的是“自身教学知识与能力的不足”,占40.28%,在“您认为哪一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对于语文学科教学来说最重要?”的选项中,位居前三的是“教育与心理知识”“教学知识与技能”以及“学科知识”,这充分说明多数青年教师以教学为重,将教学工作视为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课堂教学质量较高

目前,多数青年教师治学严谨,能用心备课,认真设计板书;不少人能脱稿讲授;有些教师注意接收新信息,知识面较广,能够介绍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有些教师能有效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注意学生反馈,与学生互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调查结果显示,77.78%的中职语文学科青年教师进行过公开授课,平均分达到79.2分。此外,69.44%的语文青年教师认为自己目前的专业发展处于“平稳发展”阶段,16.67%的语文青年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正在“快速上升”阶段。

三、中职语文学科青年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发展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随着“教学诊改”工作的不断推进,中职语文教师队伍呈现新气象。但在对入职3年以上的中职语文教师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有16.1%的青年教师尚未取得对应系列的教师资格证,有22.58%的青年教师未取得初级职称。这一结果显示,部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不强,未能主动追求专业发展。究其原因,是一些教师存在“语文学科在中职学校中是公共基础课程,对专业能力要求不高,不需要过多关注”的错误思想。中职语文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关系教师自身,也关系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成效,关系着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教学压力大,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1.教学任务重,精力投入大。中职语文学科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2.4%,他们讲授的多是新课,课时量大、层次多、教学工作量饱和。根据督导听课反馈,在语文青年教师授课中,部分教师仍存在授课方法传统、教学灵活性不足、教学效果不稳定等问题。而语文青年教师也在“目前教育教学工作中,最大的挑战在哪方面?”这一问题的选项中,选择“教学工作量过大”的名列第二,有65.28%的语文青年教师认为工作压力大,无暇顾及专业发展。

2.职称晋升缓慢,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参与调研的语文青年教师中,尚有63.89%语文青年教师没有获得初级职称。与高级职称教师相比,语文青年教师中有80.56%认为在“教学知识储备”、73.61%认为在“教学知识熟悉度”上存在差距。此外,有40.28%的语文青年教师将“自身知识与能力不足”视为自身最大的挑战。可见教学能力有待提升是语文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

3.科研能力较弱。从调研结果看,中职语文学科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及科研实践情况均不容乐观。在科研意识方面,64.7%的青年教师选择是“迫于职称评审压力选择做课题研究”,只有19.1%的青年教师觉得“开展教学研究十分有必要”。在科研知识方面,只有30%的青年教师确定自己能掌握“科学记录教学活动的方法”“分析教学活动的基本方法”及“规范科研的一般结构和框架”。在科研实践方面,有62.71%的语文青年教师没有参与过教研项目,81.94%的语文青年教师没有公开发表过论文。

四、中职语文学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与培养策略

中职语文学科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在科学的教师专业标准指导下,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和教师个人协同发力、共同推进。要切实做好中职语文学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与培养工作,就要系统地开展青年教师的职后培训,建章立制,将加强培养与大力引进相结合,通过对现有队伍进行精细化管理,提升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切实打造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新型教师队伍。

(一)建章立制,建立中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标准

学校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试行)》及各系列中职教师职称评审标准等文件精神,制订了《中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不仅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同时也为开展系统的青年教师培训提供了指南,为中职教师的专业化和高质量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

1.标准框架。该标准从师德师风、职业素养、教育教学与科研、学科建设、业绩成果、学生管理,以及论文、著作、实践成果等方面对中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进行描述。设有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29项,包括中职语文教师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及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

该标准将各项指标分为必要条件及附加条件,并按达到程度,划分为“一星”至“五星”五个等级,并以“*、#”等特殊符号注明职称晋升、双师素养必备条件。

2.标准运用。通过对标自查,学校、教研室可以有的放矢,制订体系化教师培养计划;教师可以制订个人职业发展计划,明确努力方向。“对标自查—计划—实践—对标检验”的周期循环,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优化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机构

将常规分散于人事、教务及各专业系部的教师引进、教师培养、教师评价等功能剥离出来,成立“教师发展中心”等专门机构,专职负责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和行动,负责包括组织制订分层分类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教师准入考核,教师培训、评价,以及教师专业晋升阶梯建设。

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机构不仅承担着合理组建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满足教师进行分层分类培训的职能,还承担着建立质量保障机制的职责。通过定期深入教师群体进行调研和长期收集教师发展诉求等信息,了解教师对学校和企业的信息或资源诉求,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资源库,为教师提供精准的培训内容和咨询服务。这样职责清晰的部门,能针对中职教师专业、学科特点进行各专业、学科教师培养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梳理、整合、优化和设计,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实效。

(三)创新培养方法,切实提升培养实效

1.引导中职语文学科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与专业意识

职业与专业意识的树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而是要多管齐下,坚持不懈地努力,方能见效。

首先,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强化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形势政策教育、丰富政治理论学习方式,引导青年教师充分认识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从事教育事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其次,树立典型和标兵。充分利用青年教师发展的强烈愿望和成长动机,通过树立典型、鼓励优秀等方式,引导他们在教书育人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事业心与责任心。引导青年教师准确处理好日常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课程建设、德育工作之间的关系,激发教学动力,促进教学水平提升。

2.建立基于混合式教学的中职语文学科教师“双环傳动”培养模式

(1)常规结对培养模式:常规的青年教师“师徒制”培养大多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让徒弟能够在师傅的带领之下更快地掌握实践技能和基础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但是,这种“线段式”的培训方式是单向的、零散的,效果不太理想。

(2)“双环传动”培养模式:将“老教师与青年教师”(大环)与“青年教师与新教师”(小环)分别结对子,且将“老教师—青年教师—新教师”衔接起来,形成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的团队培养形式。在教学团队中,团队发展目标清晰,团队成员个体职业发展目标明确,通过共同建设课程、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完成科研课题及参加教学技能竞赛等,在实践中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双环传动”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及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位团队成员都能得到精准的引导与全方位的发展,强化了中职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新教师、青年教师提供了展示平台,促进了团队成员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

3.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培养格局

语文学科作为中职教育的公共基础学科,其所强调的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及“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所有专业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教学要与其他公共基础学科、专业课程协同共进,同向同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中职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学科领域中,需要政府、学校、行业企业有机合作、协同共建。

4.关注中职语文学科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青年教师是中职教学工作开展的主力军,语文教师的加入,能强化各专业研究团队成果的梳理和提炼,其科研能力对学校教改和科研成果培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为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通过多渠道鼓励青年教师多参加科研活动,给课题少的青年教师给予资金上的帮助,加强学校文献资源库建设,为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四)完善激励机制

要完善教师绩效考核方案,将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情况纳入学校绩效考核体系中。

1.根据《中职语文学科教师发展标准》,定期从师德师风、职业素养、教育教学与科研、业绩成果,以及论文、著作、实践成果条件五个维度对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年度绩效挂钩。

2.明确“双环传动”培养中导师及受导教师的工作任务及考核要求,并将考核结果与年度绩效挂钩。

3.不定期对青年教师成长进行多元化考核,选拔骨干教师外出学习、交流,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专业技能竞赛,对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表彰。制订一系列教师奖励制度与奖励方案,以促进学科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总的来说,中职语文学科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学校要为青年教师提供教学支持,并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针对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表现出的问题进行改革,更要正确地对待。培养青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需要学校不断探索方法、不断调整策略、不断优化机制。

【参考文献】

[1]周建松,陈正江.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内涵与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9).

[2]王成荣,龙洋.深化“三教”改革 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

[3]何金琼,冯娜,蒋文,等.“三教”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以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0(30).

[4]熊亚琴,徐暄.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才智,2014(33).

[5]孔巧丽.新时代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21(6).

注:本文系2020年柳州市职业教育一般课题立项“新课标视野下中职公共基础课混合式教学实践与研究”(编号:LZZJS2020C056)的研究结果。

【作者简介】张剑曦(1981— ),女,广西梧州人,教育学硕士,高级讲师,现就职于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责编 刘颖恩)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改革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青年教师“赴考”
零陵区:培训套餐助力青年教师起跑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从外部环境分析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成长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