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社会化视域下媒介素养的调适与重构

2021-03-29刘婧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媒介网络素养

刘婧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经全方位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成为必备的路径与策略。在此背景下,媒介素养理应做出调整,从而提升人们适应社会的能力,网络社会化的准确认知及能力建构应成为当下人们的必备素养。合理利用网络提升对信息的认知、获取、处理、创新能力成为网络社会化视域下媒介素养重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媒介;网络;素养

网络社会化就是信息网络时代人们受网络影响,依托其完成社会化的过程。网络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人类开展社会活动提供了场域,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帮助人们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解决问题,从而顺利完成社会化,并且改变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与社会交往形态。网络深刻影响人的社会化进程,因此网络社会化是信息网络时代的必备素养。面对如此之势,人们的媒介素养也应做出相应调整。信息网络时代,以往的“保护主义——释放——赋权”媒介素养教育已无法满足社会需要,网络社会化视域下的媒介素养更重要的是对信息的获取、处理、运用以及创新能力的把握。

进入信息网络时代,人类置身于网络的各个角落,占据了网络发展的各个重要节点,同时网络也很大程度上介入人类社会生活。从人和网络的深度交融得以看出人类主要依托网络完成社会化过程,网络社会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经历程。

网络为作为行为主体的人提供展开行为活动的重要场域

个人存在于社会整体之中,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个人作为行为主体,其开展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构成了社会的存在。网络因其虚拟性特征,为人们构建了一个存在于现实世界以外的虚拟世界。人们在现实社会中,通过各种形式的相互交往共同构筑了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共同体”。借助于网络,人们同样可以在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里创造这样一个“共同体”。网络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让真实存在的现实世界与网络建构的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所有关于传播问题的讨论也都要与网络技术深度结合。人作为行为主体,其相互间的交往活动以网络为支撑,且交往方式融合了线上与线下两种途径,线上沟通是线下交往的衍生方式,不一样的是,线上的交流采用了符号化的虚拟形态来进行。

网络帮助作为行为主体的人解决问题,完成社会化

当下,网络已经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媒介,成为了最主要的信息载体。人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学习新的知识,掌握社会生存和生活的各项技能和本领,并以此完成社会上的各项活动,解决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网络帮助作为行为主体的人解决绝大部分现实困境,参与社会生活,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完成社会化。

网络改变了行为主体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和社会交往形态

大众传播时代信息的控制权被大众媒介所掌控,人们只能被动接收信息,信息的传播依托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信息网络时代技术赋权给个人,个人主体意识觉醒,在交流方式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情绪认知引导个人的行为活动。社会交往也主要依托各种智能终端,今天媒介化的个人总是“在线”,在手机、网络、社交媒体上,决定何种信息被选择和消费的权力移交到个体手中,信息生产者即使无限迎合受众的需要也于事无补。

媒介素养就是人们面对媒介时拥有的能力,大致概括为对媒介的认识能力、使用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网络社会化突显了网络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环境的改变必然带来媒介素养的调适,网络社会化视域下的媒介素养建构需要从认知、技术以及应用三个维度来进行。

媒介素养的历史演进

美国学者詹姆斯·波特认为媒介素养是一种视角,是我们积极地运用它来接触媒介,解释我们所遇到的消息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介形态的多样以及媒介环境的改变,媒介素养的内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英国开创了媒介素养教育先河,最早是由英国学者利维斯和丹尼斯·桑普森于20世纪30年代发表文化批判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标志着媒介素养教育的兴起。当时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保护主义”的教育理念,是为了反对大众媒介带来的价值取向,其实质是人们对媒介的悲观判断。

20世纪60年代以后,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发生了由抵制到为培养辨别能力的转变,出现了“释放”式的媒介素养教育。“释放”就是将大众从媒体建构的信息环境中释放出来,培养受众的理性和批判意识。随后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逐渐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来,并结合当下媒介发展的具体情况,研究出一些可行且具体的教学方法,媒介素养教育也逐渐纳入终身教育的范畴。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使得话语权下沉到个人,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也由“释放”逐渐转变为“赋权”。“赋权”强调增强公民的主体性意识,提升大众的行动力以改进现状。

媒介素养调适:认知、技术、应用

媒介素养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媒介环境的改变,媒介素养也要做出相应调适。信息网络时代,网络去中心化、个体主体意识被激活带来权威消解、信息爆炸、后真相、信息茧房、谣言甚嚣尘上等一系列隐藏危险。这些都作用于个体的网络行为方式,也对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社会化视域下的媒介素养是对面对信息时的认识能力、获取能力、处理能力、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把握。

认知:清醒认识,准确把握

网络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认识它的脚步,片面的视角让人们无法正确对待网络。由于网络逐渐充斥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与人类之间错综复杂的交融也是人们无法正确、全面地看待网络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络的出现被视为“技术手段”置于人类生活,因此人们只侧重于技术方面的进步,只关注“如何使用”的问题而忽视了“如何妥当使用”。因此思想上的价值偏差也极大地限制了对行为规范制度的探索和推进。网络社会化视域下,要清醒认识到众多信息供我们选择的背后是网络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技术赋权与商业驱使的共同作用。但这里的认知并不局限于对信息的认识,对网络行为规范的认识和对网络行为折射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样不可忽视。要清醒认识到话语权的使用前提是对行为规范的认同,网络行为失范与行为主体的社会责任感淡化或消解有关。网络社会化视域下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督促行为主体有节制地运用话语权,把握好网络行为尺度,理性面对网络才能有效防范人性在虚拟世界中被扭曲、异化的可能。

技术:主动学习,掌握技能

对此维度的进一步解析就是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网络是人们进行社会交流的工具,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活动的实施都离不开网络。公民主体意识觉醒,通过舆论对政府及其权力进行监督,面对政府管理时,由于自身条件和资源的不等而表现出多元化的利益诉求。主动学习使用方法与技巧,提升媒介的使用价值,这也是网络社会化视域下信息数字化的现实需要。技术快速更迭,若不能掌握各种网络工具的使用技巧,使其为我所用,恐怕就无法适应不断变迁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化进程也只会止步不前。

应用:推动创新,协同合作

此维度主要是对于信息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把控,这也是网络社会化视域下媒介素养的核心内容。主要涵盖对有效信息的概括与表达,利用信息解决现实问题,综合运用信息生成新的信息,提高信息使用价值的能力。网络社会化要求网络行为主体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时不能单一进行网络媒介参与,要实现从媒介参与到协同合作的重要转变。互联网激活了个体,通过个体的逻辑连接,形成了网络的“参与机制”,将各种微小的社会资源聚集衍化成为公共物品。网络社会化视域下对媒介素养的评判也逐渐参考在完成社会参与的基础上是否完成了与他人的高效协同合作。

对网络社会化视域下媒介素养的建构把握要从行为主体、媒体、政府三方进行。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引导网络行为主体进行媒介素养的自我培养,社会媒体共同建构良好网络生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以此建构适应网络社会化背景的媒介素养。

利用网络自组织特点,激发行为主体提升自我媒介素养

网络的出现与发展,本身就带有自组织的特点。网络的进化过程、网络中社群的存在与发展、网络环境下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以及发生网络事件后的应激响应等方面都表现出互联网络中的自组织属性。网络行为主体在网络生活中逐渐拥有对信息内容生产的绝对操控,通过在网络中的参与和互动实现自我赋权与提升。

作为互联网的受益者和使用者,公民首先在情感上就要转变以往完全以批判和质疑的眼光看待媒介的思想,要意识到互联网赋予每个公民传播信息的权力,我们要运用好手中的权力才是王道。情感上不过分依赖网络带来的愉悦,保持清醒的头脑降低被群体情绪感染的风险,只有公民自己才能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在表达自己觀点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共同利益,提升媒介选择和媒介辨别能力。在群体传播的媒介生态下,群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每个公民在使用媒介时都避免不了群体的力量,公民在所处的群体环境中都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公民要注意在信息生产的过程中避免泛娱乐化、庸俗甚至低俗的情况出现,在议程设置时做好自己的把关人,同时还要规范信息且尊重信息的多元化,提升自己的媒介使用能力,这些都是推动网络社会化的基本路径。

以主流媒体为中心的广大媒体共同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

信息网络时代媒体的权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媒体编辑对新闻传播的绝对控制权被削弱,使得媒体编辑的工作方式多从幕后转向幕前。不管在何时,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主体引导作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与此同时还要注重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公民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在报道方式上也要考虑到受众的可接受性,要体现人文关怀。除了主流媒体,社会其他自媒体也是公共资源的重要来源,也担负着促进公民实现社会责任意识建构的重要使命。因此要统筹协调好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充分利用地方媒体的基层优势,加强媒体与公民的良好沟通;同时要积极发挥社会化媒体的公共力量,营造健康的网络传播体系,始终秉持一种责任与宗旨,不弄虚作假,做好信息内容的把关人。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关部门做好网络监管工作,严格把控信息的传播和流通,建立健全有关网络监管的制度体系,违者必罚,违者必究,为公民提供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

政府作为网络社会“元治理”角色,从根本上加强公民媒介素养教育

网络社会化视域下对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完成社会化的根源还在于全民的媒介素养教育,因此教育目标也非单一针对儿童和青少年,而是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公民能够正向使用自己的权力,将媒介视为丰富知识的有利工具,在公共话题讨论中合理发表信息内容,通过群体讨论产生集体智慧,从而达到改进社区现状的目的,所以媒介素养教育就要从质疑、建构以及完善三个维度实施。基于此,首先,要培养公民对泛化信息的辨别能力。当下的媒介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商业化的媒介系统,大部分的媒介生产考虑的不是公民教育而是收视率,公民接近媒介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现在可以说是一个“风险传播社会”。媒介素养教育要引导公民在媒介使用中遇到失范的信息,应当及时用质疑的目光去反驳那些不准确的信息。其次是要建构公民对媒介的有效使用能力,通过社会化媒体获取知识,丰富视野,能从多角度出发看待某一观点,同时还能有效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自我表达与群体沟通。最后就是要意识到社会化媒体公共空间的现实存在,媒介素养教育要重视对个体公民意识的培养,擅于敏锐发现公共空间中对社会带来危害的行为,同时还要积极利用社会化媒体完成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以及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值得注意的是,受媒介素养教育对象多元化和知识鸿沟的影响,公民的信息接收能力、理解能力与执行能力有明显差距,因此媒介素养教育、公民责任意识建构都将是长久的议题。

猜你喜欢

媒介网络素养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