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几种唐乐古谱所收唐乐曲目看平安朝乐制改革之影响

2021-03-27

中国音乐 2021年2期
关键词:黄钟雅乐博雅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间的音乐交流有着悠久历史,日本雅乐更以我国隋唐俗乐为基础。千余年来,其乐曲、乐谱、表演形式等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和传承,至今仍留有大量唐乐古谱。这些音乐文献、文物不仅是研究日本雅乐的重要史料,也为我国隋唐音乐的深入探讨注入了新鲜血液,为解决诸多悬而未决的难题提供了新的佐证。

平安时代初期,日本贵族文化基本延续了奈良时代的风格,深受唐文化影响。其时,雅乐主要用于朝会游宴,与皇室的关系愈加紧密。雅乐寮设于皇宫东南角,专门管理唐乐等外来音乐。唐乐、三韩乐、渤海乐等最初传入日本时均为独立表演,无论音乐特征亦或使用乐器,尽皆保留了“原生”状态。仁明朝时期,开始对雅乐进行大规模改革,一方面将外来音乐逐渐消化,一方面日本人尝试自己创作。此次的乐制改革历经半个世纪之久,是对外来音乐的重新整合与改造,亦是对宫廷音乐的全面整理与统一。平安朝的乐制改革对雅乐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日本今日现行之雅乐依然保持着当时的印记。

本文将以乐谱中收录的曲目为着眼点,集中选取9-14世纪颇具代表性的琵琶、笛、筝谱共8种,对各种乐谱收录的曲目进行比较,以此管窥平安朝乐制改革对日本雅乐产生的影响。

一、琵琶谱三种

琵琶谱部分,笔者选择《五弦谱》《琵琶谱》《三五要录》三种作为分析对象。《五弦谱》又称《五弦琴谱》,纸本墨写卷子本,幅宽28厘米,长约13-14米,①〔日〕林谦三:《全译五弦谱著》,陈应时译,罗传开校,《交响》,1987年,第2期,第60页。另说长5米40厘米,据刘崇德:《现存日本唐乐古谱十种》第1册“提要”,合肥:黄山书社,2013年,第1页。系日本近卫家的传世珍品,现藏于日本东京都阳明文库。其中“五弦”之名题于卷首目录前,“五弦琴谱”四字题于封面之上。卷内《夜半乐》曲后有“丑年润十一月廿九日石大娘”,(癸)丑年为我国唐代大历八年、日本宝龟四年,即773年,属奈良时代。②刘崇德:《现存日本唐乐古谱十种》第1册“提要”,合肥:黄山书社,2013年,第1页。卷末署“承和九年三月十一日书之”,承和九年为842年。羽塚启明认为这一日期与封面所题“五弦琴谱”四字,无论墨色或是笔迹,均与谱内字迹相异,当为后人添加之笔,而其正文字迹则与奈良朝写经风格相同,出自奈良朝、天平朝。③〔日〕羽塚启明:《近卫家藏五弦谱管见》,赵维平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Z2期,第102–103页。林谦三表示其书写年代为平安中期,是某部唐传乐谱的编辑抄写本或再抄本,而这部唐代乐谱传入日本的时间应在773年前不久。④〔日〕林謙三:“国宝五絃譜とその解読の端緒”,林謙三:“雅楽——古楽譜の解読”,東京:音楽之友社,1969年,第140;140;141–142页。赵维平:《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295页。何昌林则称此谱二十八曲或其大部分乐曲为石大娘传谱,由石大娘抄于773年,后随遣唐使或“海上丝绸、陶瓷之路”传入日本。⑤何昌林:《唐传日本〈五弦谱〉之译解研究(上)》,《交响》,1983年,第4期,第15–16页。据此,该谱原始本或其中部分乐曲系唐代乐工石大娘所传,今所见《五弦谱》或即为此本之编辑抄写本,或其编辑抄写本之抄本,于842年抄定。虽然传入日本的确切时间尚无定论,但其转抄自8世纪的唐人遗谱是确定的,诚可视为奈良时代到平安初期的乐谱。⑥〔日〕林謙三:“国宝五絃譜とその解読の端緒”,林謙三:“雅楽——古楽譜の解読”,東京:音楽之友社,1969年,第140;140;141–142页。赵维平:《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295页。

全谱收录调子品6种,含一越调、平调子、黄钟调、盘涉调各1种,大食调2种,乐曲22首(目录仅列21首),其中《饮酒乐》《圣明乐》《武媚娘》曲名下标有“大食”,《弊契儿》下标有“黄钟”,《移都师》下标有“平调”,又有《平调火凤》,除此6曲外,其余16首均未标明宫调。林谦三经曲谱分析将22曲归入6个调中,赵维平亦从此说。⑦〔日〕林謙三:“国宝五絃譜とその解読の端緒”,林謙三:“雅楽——古楽譜の解読”,東京:音楽之友社,1969年,第140;140;141–142页。赵维平:《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295页。为便于比较,本文暂从原谱标注,该谱收录曲目见后文表1⑧按:本文参照版本见刘崇德:《现存日本唐乐古谱十种》第1册,合肥:黄山书社,2013年,第3–18;21–70页。乐曲数量以实际收录乐谱为准。。

《琵琶谱》为卷子本,现藏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该谱卷首书“琵琶谱”三字,卷内《万秋乐》曲后书:“件手并乐等所受习,从兵部卿资通卿也。资通卿者,信明弟子也。信明者,博雅二男也。仍次第习来已。”卷末书:“应宝三年自禅阁所下赐也。师大纳言经信卿自笔,二条殿御物也。可秘藏之。”据此,该谱为平安末期公家、大纳言源经信(1016-1097)所撰,源经信授业于平安中期公卿源资通⑨フリー百科事典“ウィキペディア”:源資通,https://ja.wikipedia.org/wiki/源資通,2020年4月14日。,而资通为源博雅次子信明之弟子,故源经信与源博雅有明确的师承关系。此谱曾为二条天皇御物,应宝三年(1163年)自禅阁赐予卷末语书写者。全谱无目录,收录风香调、返风香调、黄钟调、返黄钟调、双调、清调等6调调子品,以及唐乐曲4调18首⑩按:本文参照版本见刘崇德:《现存日本唐乐古谱十种》第1册,合肥:黄山书社,2013年,第3–18;21–70页。乐曲数量以实际收录乐谱为准。,分别为□香调4首、返风香调4首、黄钟调2首、返黄钟调6首、风香调2首,其中黄钟调第1曲曲名无法辨认,其余17首曲名见后文表1。

《三五要录》由平安末期公卿、从一位太政大臣、妙音院太相国藤原师长(1138-1192)编撰,成书于治承元年(1177年)以后⑪ブリタニカ国際大百科事典:“三五要録”,コトバンク(https://kotobank.jp/word/%E4%B8%89%E4%BA%94%E8%A6%81%E9%8C%B2-70688),2014年。。亦有学者认为《三五要录》《仁智要录》两谱为长期积累逐次补充而成。⑫〔日〕蒲生鄉昭、蒲生美津子:“解说”,林謙三:“雅楽——古楽譜の解読”,東京:音楽之友社,1969年,第18–19页。全谱共十二卷,记有琵琶案谱法、定弦法、调子品等,收录催马乐、唐乐、高丽乐曲共两百余首。其中唐乐曲10调124首⑬按:本文所据《三五要录》版本为宫内厅书陵部藏,番号31741本,乐曲数量以实际收录乐谱为准,含重复收录乐谱。,分别为壹越调21首、沙陀调8首、平调20首(《春杨柳》《夜半乐》收录2回)、大食调11首、乞食调6首、性调4首、双调2首、黄钟调15首、水调4首、盘涉调33首(除《承秋乐》《感秋乐》《越殿乐》,余曲均收录2回),诸曲曲名见后文表1。

二、笛谱三种

笛谱部分,笔者选取《博雅笛谱》《怀中谱》《龙笛要录》作为分析对象。《博雅笛谱》又称《新撰乐谱》《新撰横笛谱》《长秋卿竹谱》《长秋卿笛谱》《长竹谱》等,由平安中期公卿、雅乐家源博雅(918-980)于康保三年(966年)奉敕编撰,是现存最古老的横笛乐谱。今所见《博雅笛谱》并非原谱完整本,仅存末卷“横笛四”,余卷不知何时遗失,至今无从寻得。⑭〔日〕林謙三:“博雅笛譜考”,林謙三:“雅楽——古楽譜の解読”,東京:音楽之友社,1969年,第288;291–292;290页。据卷末语,该谱参照了贞保亲王、清濑宫经、大户清上、和迩部大田麻吕、胜道成、常世鱼弟、良岑远年、平群秀茂、大石富门等诸家之说,甚至可推测其与天平时代之笛谱出自同一系统。⑮〔日〕林謙三:“博雅笛譜考”,林謙三:“雅楽——古楽譜の解読”,東京:音楽之友社,1969年,第288;291–292;290页。源博雅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地位,将各个流派的笛乐理论、乐谱诸说加以统合,使该谱成为平安朝内容最丰富的笛谱。⑯〔日〕林謙三:“博雅笛譜考”,林謙三:“雅楽——古楽譜の解読”,東京:音楽之友社,1969年,第288;291–292;290页。因此,虽仅余残本,《博雅笛谱》仍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音乐价值。据上野学园藏乐岁堂本,此卷目录有双调、黄钟调、水调、盘涉调、角调、乱声、林邑物、伎乐诸曲曲名,然谱内并无林邑物、伎乐诸曲乐谱,唐乐曲谱亦缺3首,其中黄钟调未收录《英雄乐》《天安乐》谱,水调未收录《承淳乐》谱。故其实际收录唐乐曲共5调48首⑰按:本文所据《博雅笛谱》版本为上野学园日本音乐研究室藏“乐岁堂本”,乐曲数量以实际收录乐谱为准。,分别为双调4首、黄钟调19首、水调4首、盘涉调20首、角调1首,诸曲曲名见后文表1。

《怀中谱》由平安中后期雅乐家大神惟季(1026-1094)编撰,现藏于内阁文库。大神惟季系京都大神氏之祖,曾随户部正近及净明院得业円宪学习笛,自惟季起,大神氏以笛为专业。⑱按:详见拙文《龙笛及京方大神家族考》,载《中国音乐》,2017年,第3期。全谱共三卷,第三卷录有卷末语:

右一家口传龙笛之枢要也。自他虽有数多曲,或非秘事,或普通依之。拔出其秘说辑之三卷,恒令怀中讫无恳望之辈,聊以不许容而已。

嘉保二年七月日,太神宿弥惟季在判宽政五次癸丑春二月书于东武客舍。

山本周祯

据第一段卷末语,《怀中谱》由大神惟季编撰于嘉保二年即1095年,其中汇聚了大神家族代代相传、口口相授之笛曲精粹。然成书于江户时代的日本乐书《乐家录》及20世纪编撰的《音乐大事典》等多种文献均记载大神惟季于宽治八年便已去世,⑲〔日〕安倍季尚,正宗敦夫:“樂家録”,東京:現代思潮社,1977年,第555页。〔日〕岸辺成雄、吉川英史:“音楽大事典”,東京:平凡社,1981年,第265页。宽治八年改元嘉保,即嘉保元年与宽治八年同为1094年。两说虽有抵牾之处,但此谱成书于惟季晚年当是确定的。第二段为后世抄写者山本周祯所书,抄写时间为宽政五年即1793年,已是江户时代。

该谱无目录,收有唐乐曲、高丽秘曲,除大食调外,每调乐曲前均有音取、品玄、入调(或上调子、临调子)。其中唐乐曲7调48首⑳按:本文参照版本见刘崇德:《现存日本唐乐古谱十种》第六册,合肥:黄山书社,2013年,第2807–2960页。,分别为壹越调5首、沙陀调5首、平调10首、大食调4首、双调2首、黄钟调2首、盘涉调20首,诸曲曲名见后文表1。

《龙笛要录》又称《注大家龙笛要录谱》《注大家龙笛要略谱》《龙笛要略谱》《龙笛谱》《龙吟抄》等,由大神景光(1273-1354)编撰。大神景光系大神惟季后第九代,曾任后醍醐天皇、光明天皇御用笛师,雅乐寮第一人。此谱成书于14世纪初,确切年代尚无法确认,但其编于正和五年(1316年)的可能性较大。㉑严薇:《〈龙笛要录〉研究》,2017年中国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第15页。全谱共七卷,收录唐乐及高丽乐笛谱,其中唐乐曲9调109首㉒按:本文所据《龙笛要录》版本为上野学园日本音乐资料室藏“乐岁堂本”,编号为89–92,乐曲数量以实际收录乐谱为准。,分别为壹越调19首、沙陀调12首、平调18首㉓按:原谱中平调收有《林歌》,本文未列入其中。、大食调11首、乞食调5首、双调13首、黄钟调15首、水调2首、盘涉调14首,诸曲曲名见后文表1。

三、筝谱二种

筝谱部分,笔者选取《仁智要录》《类筝治要》作为分析对象。《仁智要录》亦由藤原师长编撰,成书时间在治承元年师长成为太政大臣之后,㉔ブリタニカ国際大百科事典 小項目事典:“仁智要録”,コトバンク(https://kotobank.jp/word/仁智要録-82246),2014年。另说此谱为长期积累逐次补充而成。㉕同注⑫。全谱十二卷,是现存最古老的筝谱集。其卷首先录案谱法,再录各调调子品,后为催马乐、唐乐曲、高丽曲。其中唐曲10调107首㉖按:本文所据《仁智要录》版本为宫内厅书陵部藏“鹰司本”,编号为46106,乐曲数量以实际收录乐谱为准。,分别为壹越调21首、沙陀调8首、平调曲18首、大食调11首、乞食调6首、性调4首、双调2首、黄钟调15首、水调4首、盘涉调18首,诸曲曲名见后文表1。

《类筝治要》作者不详,成书时间大略在13世纪㉗刘崇德:《现存日本唐乐古谱十种》第1册“提要”,合肥:黄山书社,2013年,第9页。,稍晚于《仁智要录》。全谱共二十卷,收录案谱法、调子品、唐乐曲、高丽乐、催马乐等。本文所据版本较为混乱,如卷十“角声双调”后又录壹越调、沙陀调数曲;卷十一“黄钟调”全卷收录两回,第二回无卷末语,且两回的乐谱顺序略有不同;卷十二“水调”全卷收录两回,第二回至《散吟打球乐》第一行乐谱止,其后径录卷末语,缺末曲《迦陵频》(急);卷十二第一回中,先收录《泛龙舟》至《散吟打球乐》,接《榎叶井》,其后再录《泛龙舟》至《散吟打球乐》,接《迦陵频》(急);第二回中,先收录《泛龙舟》至《散吟打球乐》,接《榎叶井》,其后再录《泛龙舟》至《散吟打球乐》第一行谱。故其唐乐曲有11调164首㉘按:本文参照版本见刘崇德:《现存日本唐乐古谱十种》第4册,合肥:黄山书社,2013年,第1489–2802页。乐曲数量以实际收录乐谱为准,含重复收录乐谱。,分别为壹越调21首、沙陀调8首、平调17首、性调4首、道调4首(《王昭君》收录2回)、大食调9首、乞食调8首、角声双调3首、壹越调9首、沙陀调5首、黄钟调28首(全部曲目收录2回)、水调23首(《迦陵频》收录1回、《榎叶井》收录2回,余曲收录4回)、盘涉调25首,诸曲曲名见后文表1。

四、分析、评述

以上,笔者罗列日本现存唐乐谱8种,最早为《五弦谱》,其收录曲目的历史可追溯至8世纪,后依次为966年的《博雅笛谱》、11世纪的《琵琶谱》《怀中谱》、12世纪的《三五要录》《仁智要录》、13世纪的《类筝治要》、14世纪初的《龙笛要录》。为便于比较,现以乐曲为出发点,将8种乐谱依时间先后顺序列表如下(见表1):

尽管现存《博雅笛谱》为残本,依其统计曲目或有缺失,但这并不影响表1所体现的总体趋势:成书时间愈晚,收录曲目愈多,调愈多;早期曲谱尤其是《五弦谱》中大量曲目并未出现于后世曲谱,而后世曲谱中亦有大量曲目未出现于早期曲谱中;《三五要录》《仁智要录》《类筝治要》《龙笛要录》四种乐谱收录的曲目及其标注调名高度相似。这一趋势也是我国隋唐俗乐在日本的流传、吸纳、发展、变迁历程。

表1 ㉙按:唐乐曲中普遍存在“异名同曲”现象,限于篇幅,表中只写一种曲名。 8种唐乐谱收录曲目及其标注调名一览表

续表1

续表2

中日两国间有组织、大规模、高频率的直接文化交流始于隋代,即日本的推古朝(592-628)。日本圣德太子(574-622)对中华文化仰慕憧憬,在他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公元600年派送了第一批遣隋使。隋朝30余年间,派遣遣隋使四次。至唐,派送次数和使团规模大幅度增加。从630年第一批遣唐使出发到894年最后一次遣唐使派送的264年间,日本形式上共派遣遣唐使团19次。㉚赵维平:《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36;44页。这是中日交流史上的一个高峰,隋唐俗乐于这一时期大规模输入日本。安史之乱后,随着造船航海技术进步、唐朝赴日商船增加,日本派遣使团赴唐的热情逐渐消退,宇多天皇于宽平六年(894年)决定停止派送遣唐使,两国间持续了近三个世纪的官方性交流画上了句号。其后,日本与朝鲜国、渤海国的交流也暂告一段落。自10世纪20年代开始,日本完全进入了相对封闭的状态,开始了漫长的对外来文化,尤其是我国唐文化进行整理归纳和消化吸收的时期。㉛赵维平:《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36;44页。直至江户时代,才再次迎来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的又一个春天。

我国隋唐俗乐传入日本之初,乐曲、舞蹈,及其音乐特征、使用乐器等基本被原样复制,大体还保持着本来面貌。而自平安时代仁明天皇开始,日本对雅乐体制进行了改革,将隋唐乐等外来传入的音乐重新整合:雅乐分为左方唐乐、右方高丽乐;删减一部分乐器,采用小型乐队编制;音乐形式划分为管弦与舞乐两类;形成唐乐六调子与高丽乐三调子的乐调理论体系。平安朝的乐制改革是日本对外来音乐进行吸纳、改造、全面日本化的过程,即根据日本人的审美意识,结合日本固有的传统音乐,将外来音乐转变为独具日本特色的音乐形式。同时,日本乐家开始模仿创作新的唐乐曲,这些新曲逐渐成为日本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安时代上半期,特别是仁明天皇时期,日本左方唐乐基本完成了由隋唐俗乐向日本舞乐与管弦的过渡。㉜张前:《中日音乐交流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第60–61页。自9世纪至12世纪,日本乐家模仿唐乐创作了大量的琵琶、笛、筝曲,以及雅乐管弦、乐舞等,并经常在宫廷、贵族、寺院的各种节日和活动之中表演,雅乐曲目逐渐完备。这些乐曲及其表演形式逐代传承,变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

表1所呈现的正是这一历史背景的具体体现。如前所述,《五弦谱》虽抄定于9世纪中期,但可将其视为奈良末期至平安初期的乐谱,其时尚未进行乐制改革,更多保留了我国隋唐俗乐的原貌。此谱亦是后世日本乐家进行模仿、改编、创作的原型。㉝同注④,第142页。其中除《王昭君》《夜半乐》《宗明乐》《秦王破阵乐》《饮酒乐》《圣明乐》《三台》7曲外,其余均未流传后世。成书比之晚一百余年的《博雅笛谱》,即使为残本,仍可看出其所载乐谱已与《五弦谱》有了较大分别。源博雅所处年代距离倡导乐制改革已近百年,收录了诸多9世纪日本乐家创作的乐曲,如《柳花苑》《央宫乐》《海青乐》《拾翠乐》《喜春乐》等。同时,此谱与后世笛谱亦有巨大差异,若干曲目已无法在其他乐谱中寻得踪迹,如《元歌》《盘涉参军》《阿妫娘》《太簇角盘涉调鸟歌万岁乐》《提琴乐》等,这些乐谱中有部分未受后世改制影响,仍是唐乐本来面目。㉞同注⑭,第285页。《琵琶谱》《怀中谱》又晚于《博雅笛谱》100多年,除《万秋乐》《赤白桃李花》,再无乐曲被三谱同时收录。此中固然有乐谱版本是否完整等因素,但依然可以窥见这一时期日本雅乐频繁变化、快速革新的风貌。尽管《琵琶谱》《怀中谱》收录的曲目较少,但其所载几乎均可见于后世乐谱。12世纪的《三五要录》《仁智要录》两谱收录乐曲已相当完备,藤原师长亦创作过大量的乐曲,对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类筝治要》《龙笛要录》两谱除个别曲目外,与《三五要录》《仁智要录》所载几无二致。可见,9世纪开始的乐制改革对日本雅乐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日本乐家积极参与其中,改编、创作乐曲,整理、编撰乐谱,雅乐“曲库”经历了一段旺盛的新陈代谢时期,至12世纪大体定型。至于后世应仁之乱导致的雅乐衰落、明治时代对雅乐曲的重新选定,本文暂不讨论。

五、结 语

笔者对《五弦谱》《博雅笛谱》等8种乐谱的乐曲收录情况进行了纵向比较,通过列表及相关背景分析,可以看出9-11世纪的乐谱彼此差异性较大,随着时间推移,12世纪以后的几种乐谱,收录乐曲趋于一致,这一现象同平安时代的乐制改革紧密关联。平安时代的乐制改革对日本雅乐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自此,日本乐家开始对包括我国隋唐俗乐在内的外来音乐进行模仿、整合、重组、改造、创新,而这一过程无疑伴随着唐乐曲库的频频更迭,直至12世纪基本稳定。同时,这也使得中国隋唐俗乐逐渐改变容貌,直至完全成为符合日本人审美、独具日本特色的传统音乐形式。但无论怎样,日本唐乐与我国隋唐俗乐间终究保有血缘关系,仍可在日本唐乐中寻到隋唐俗乐的痕迹和基因片段。

猜你喜欢

黄钟雅乐博雅
王博雅访谈录
古琴“黄钟调意”探微——以《神奇秘谱》《梧冈琴谱》为例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明嘉靖时期张鹗及其雅乐改制
李鱓滕县解组及其与滕县北门里黄氏之交往
赴博雅之约 促学校发展
朝鲜李朝时期宫廷雅乐的传承与发展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唐雅乐大曲存辞考略
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