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隋唐协律郎身份考

2021-03-27

中国音乐 2021年2期
关键词:孟郊中华书局

历代乐官制度的考察是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乐官从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有数百十种,实际上常任的乐官不外乎太乐令丞、雅乐郎、清商署丞、鼓吹令丞、协律都尉(郎)、教坊司等等。先秦以降,乐官的身份地位经历了从官位显贵到位卑职贱的嬗变过程,士人对担任乐官很轻视,认为有损士人身份。“进士本不为殿中省、内侍省官员和各类方伎官。”①[唐]李林甫:《唐六典》卷14《太常寺》,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402页。尽管不少乐官仍有品阶在身,但依然处于非士职、难迁转的尴尬境地。

区别于一般乐官,文章的研究对象“隋唐协律郎”虽然品阶不高,却常有士人担任。正史中鲜少可获得专职乐官的系统史料,唯宋人欧阳修等所编《新五代史·伶官传》记载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乐人乱政之事,历代通志、会典、会要的职官志也只是记述了乐官设置及其品阶、职掌与迁转规定。因此,关于隋唐协律郎的身份地位,学者多是使用历代正史、政书中的史料,例如《隋书》两《唐书》《唐六典》《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中的职官志,从协律郎的起源、官称、官品、职属、功能等方面进行阐述。黎国涛《汉唐协律乐官发展考略》根据《隋书》和《旧唐书》推论出“协律官到了唐代,其品秩已稍低于太乐、鼓吹二署令。因此,从北齐的稍高,到隋朝的平级,再到唐代的略低,协律郎的地位呈一种日渐下降的趋势”。②黎国涛:《汉唐协律乐官发展考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84页。这其实是根据协律郎官品等级来判断其地位的高低,然而在实际的任官过程中,古代官员地位的高低远不能仅靠“制度上”的官品来判断。例如《唐六典》载:“太乐署:令一人,从七品下……协律郎二人,正八品上。”③[唐]李林甫:《唐六典》卷14《太常寺》,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402页。其后便是一整段史料追溯这两类官员的演变过程,那是否可以仅依据官品判断唐代太乐令的地位高于协律郎呢?事实并非如此,太乐令在唐代属于伎术官,士人大多不愿意去担任,唐代担任过太乐令(丞)的文人寥寥无几,而协律郎虽然官品不及太乐令却是热门的基层望秩官,多有进士出任。正史以纪传述理乱兴亡,以书志述典章经制,文章想要从“理乱兴亡”中考证“典章制度”,在考察隋唐协律郎的身份时尽量摆脱制度的空文,依据现存的人物列传、墓志碑文以及诗歌文论,从可考协律郎们的生平经历和人文趣事入手,将这种职官显著以及最容易被忽略的特征描写出来。

一、协律郎的沿革与隋唐的设置

《唐六典》中有一大段话可以简要看出协律郎从汉代到唐代的演变、定员、官品和职能:

协律郎二人,正八品上。(《汉书》:“武帝时,李延年善新声,以为协律都尉。”后汉亦有之。至魏武帝平荆州,得杜夔,能识旧乐章,以为协律都尉。晋改为协律校尉。宋、齐亦有其官。梁太常属官有协律校尉。后魏有协律郎。太和初,协律中郎从四品下,协律郎从五品上;至二十三年,协律郎正八品下。北齐太常属官有协律郎二人。隋太常寺协律郎二人,皇朝因之。)协律郎掌和六律、六吕,以辨四时之气,八风五音之节……凡大乐、鼓吹教乐则监试,为之课限。凡教乐,淫声、过声、凶声、慢声皆禁之。使阳而不敢散,阴而不敢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畅于中,发于外,以应天地之和。若大祭祀、飨燕,奏乐于庭,则升堂执麾以为之节制:举麾,鼓祝,而后乐作;偃麾,戛敔,而后止。④同注①,第398页。

另,两《唐书》、“三通”中也有类似记载。从史料记载可以看出,协律郎是由汉武帝时期的职官协律都尉发展而来。关于协律都尉的职能,据《汉书》记载:“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⑤《汉书》卷22《礼乐志第二》,上海:中华书局,1964年,第1045页。其主要是负责乐府采诗夜诵之事,以备宫廷享乐之需。彼时乐府已有乐府令丞,史料可考的第一位乐府令夏侯宽也曾经从事过乐府相关事宜。既然如此,为什么会有协律都尉这样一个职官产生呢?

见一则史料:“延年辄承意弦歌所造诗,为之新声曲。而李夫人产昌邑王,延年由是贵为协律都尉,佩二千石印绶,而与上卧起。其爱幸埒韩嫣。”⑥《汉书》卷93《佞幸传第六十三》,上海:中华书局,1964年,第3725页。可见,汉武帝设置协律都尉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安置宠臣。乐府虽是始于秦国的一个音乐机构,但早期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汉乐府影响之大是因为“汉承秦制”,汉武帝确立了乐府作为音乐机构存在的事实。李延年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凭借“善新声”和汉武帝的宠爱以及李夫人的关系从“狗监”擢升为“协律都尉”,即执行协律事宜的专职官员。但从史料的记载来看,协律都尉也仅是汉武帝有相关需求而临时设置的一种职官,汉代鲜少记载具体担任协律都尉的人员。此后被详细记载的便是三国时期的杜夔。《三国志》载:“太祖以夔为军谋祭酒,参太乐事,因令创制雅乐。”⑦《三国志》卷29《魏书第二十九》,上海:中华书局,1964年,第806页。北魏太和年间,随着官品制度的正式确立,协律都尉也成为了常设官员,分设为协律中郎和协律郎,官品分别为从四品下、从五品上;太和二十三年,协律郎官品下移为正八品下。

下表列出北魏以来协律郎在官署中的定员和官品(见表1):

表1 北魏至唐协律郎的品阶与人数

关于隋唐太常寺协律郎具体的音乐职能,由于史料中有明确记载,前人研究得已经较为完备⑧关于隋唐协律郎的研究,近年有黎国涛:《汉唐协律乐官发展考辨》,左汉林:《唐代协律郎的任职条件和职责新论》,任飞:《唐代协律郎相关问题考辨》等。,大致为掌调律吕、举麾节乐、监视乐人典课等等,在此不做赘述。可以确定的是,协律郎从一开始与君王关系密切的临时官员协律都尉逐渐演变为太常寺下的常设乐官。而在官制极为复杂的隋唐时期,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有哪些担任过协律郎?协律郎们究竟是怎样的身份特点、从事怎样的日常职事?下文将做出剖析。

二、作为试官的协律郎

唐代著名文人韩愈、孟郊都曾经做过“协律郎”,由于两唐书没有记载到这段经历,所以今人可能很少留意到。程俱的《韩文公历官记》记载:

汴军乱,(韩)愈家在围中,寻得脱。下汴东趋彭城,愈从丧至洛,还孟津,度汜水,出陈、许间,以二月暮抵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居之于符离睢上,及秋将辞去,建封奏为节度推官试协律郎。⑨[唐]韩愈:《韩愈集》附录朱子校昌黎先生集传,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第730页。

贞元十五年,韩愈三十二岁的时候,一家老小来到了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很赏识韩愈,又因为两家曾有故交的关系便征辟他为节度推官,并向朝廷上奏其为“试协律郎”。巧合的是,韩愈的好友孟郊也曾经担任过“协律郎”的官职:

(孟郊)年几五十,始以尊夫人之命,来集京师,从进士试,既得,即去。间四年,又命来,选为溧阳尉,迎侍溧上。去尉二年,而故相郑公尹河南,奏为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亲拜其母于门内。母卒五年,而郑公以节领兴元军,奏为其军参谋,试大理评事。⑩[唐]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497页。

和韩愈一样,孟郊也生活在藩镇割据、战乱四起的年代,好不容易在四十六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只是获得溧阳县尉这样一个小官。此后仕途不顺辞官后在韩愈的推荐下为河南尹郑余庆做水陆运从事,并被奏为“试协律郎”。

从史料记载看,韩愈和孟郊担任的职官的准确称谓是“试协律郎”而非“协律郎”。“试协律郎”属于唐代的一种试官,这种试衔“专门授予在外地使府任职的人,或予在京城任无品阶馆职的人,作为他们轶品轶,寄俸禄之用”。⑪赖瑞和:《唐代基层文官》,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88页。并不是所有士人都能在考中进士后立刻被授予官职,需要在吏部听候铨选三年左右,期间献诗干谒者比比皆是。三年期满后,大多数人也只是得到州佐县官、低层京官,更有适逢父母去世不得不守丧的士人。王维费尽心思、机关算尽得到了玉真公主的青睐,也只是谋得了一个被士人看不起的“太乐丞”。除了在本官上苦苦等待机遇升迁,也会寻找另外一条出路,即去方镇使府任职。安史之乱前,这些方镇使府多处边疆苦寒之地,安史之乱之后,边疆地区大多被吐蕃占领,使府多设在内地富饶地区,节度使、观察使拥有聘请佐僚的权利,去哪个节度使任上担任个推官参军也总比在长安有出无进好。但是,与朝廷命官不同的是,做节度使的幕僚没有官品,也无需朝廷任免。因此,幕僚到职后,节度使通常都要上奏朝廷,请求授予相应的官职。这种官职很多是试官,例如一些中央机构的低层官职,试大理评事、试校书郎、试正字、试协律郎等等。幕府盛行的中晚唐时期,在方镇使府当判官、掌书记、推官、巡官的士人,几乎都带有这试衔,而试协律郎则是试衔中较为热门的一种。

像韩愈、孟郊这样的“试协律郎”,在中晚唐比较多见,例如:

京兆府司录参军孙简可检校礼部员外郎、荆南节度判官,浙东判官、试大理评事韩佽可殿中侍御史,巡官、试正字晁朴可试协律郎、充推官,同制。⑫[唐]白居易:《白居易集》,长沙:岳麓出版社,1992年,第532页。

张周封:“字子望,西川节度使李德裕从事,试协律郎。”⑬《新唐书》卷58《志第四十八》,上海:中华书局,1975年,第1507页。

吴元济:“元济者,其长子也,山首燕颔,垂颐,鼻长六寸。始仕,试协律郎,摄蔡州刺史。”⑭《新唐书》卷214《志第一百三十九》,上海:中华书局,1975年,第6005页。

杜顗:“二十五举进士。二十六一举登上第。时贾相国餗为礼部之年,朝士以进士干贾公不获,有杰强毁嘲者,贾公曰‘我只以杜顗敌数百辈足矣’始命试秘书正字匦使判官。李丞相德裕出为镇海军节度使,辟君试协律郎为巡官。”⑮[唐]杜牧:《樊川文集》卷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38页。

任淑:“溆历佐大府,以吏能有声,为度支振武营田使,得试协律郎,摄监察御史。”⑯《全唐文》卷639,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440页。

路随:“前岭南节度判官试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韦词、处士石洪(原注:明经出身,十五年前曾任冀州纠)、前宣歙来石军判官试太常寺协律郎路随、江西观察推官试秘书郎独孤朗,右三人先以论荐,一人继此咨陈。”⑰《全唐文》卷63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408页。

(符)载:“字厚之,蜀人,隐居庐山。李巽观察江西,辟掌书记。试太常寺协律郎,授监察御史。”⑱《全唐文》卷688,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053页。

可以确定的是,这些文人的官衔是“试协律郎”而非“协律郎”,从他们的仕途经历来看,大多是和韩愈一样,先在幕府任官一段时候,再由上司向朝廷奏授为“试协律郎”,由此来规范他们的品轶,给予一个合理的官员身份。他们在京城以外的幕府担任掌书记、判官、巡官、推官等职务,既然已经在幕府任官,则不可能在京城从事协律郎的职事,也无法真正在京城的太常中履行作乐、挥乐等“协律”之事。历史上很少有人提到韩愈曾担任过协律郎,我们甚至忘了他曾经有过“试协律郎”这样的官衔。从另外一方面也可知这一类“试协律郎”并不需要真正的音乐技能。左汉林在《唐代协律郎的任职条件和职责新论》一文中考察了唐五代时110名协律郎,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协律郎都具有音乐才能,特别是中唐以后,协律郎有时仅是一种虚衔……自肃宗至唐末五代,可考的作为虚衔的协律郎共有52人,和唐代实任的协律郎数量相当”。⑲左汉林:《唐代协律郎的任职条件和职责新论》,《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91页。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两《唐书》和一些唐代诗文中经常忽略“试”字,因此我们在实际研究中,经常会把“试协律郎”当作真正在太常寺从事协律之事的协律郎。在幕府任职的试协律郎,也会用“累授”“加”“表”这样的行文方法,例如:

弘简:“字曰裕之,以文行知名……授太子校书,历桂管、江西、福建、宣歙四府为判官副使,累授协律郎、大理评事,三为御史(诸本多无三为两字),赐绯鱼袋。”⑳[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9《表铭碣诔》,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23页。

吕恭:“字敬叔,他名曰宗礼,或以为字,实惟吕氏宗子……从山南西道节度府掌书记(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掌书记),预谋画,不甚合,以试守军卫佐加协律郎,入荐为长安主簿。㉑[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10《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55页。

周子谅:“居数年,授河南府文学。教励生徒,撰择贡士。儒党相贺,庶人观礼。秩满,渭北节度使(贞元二年七月,以右金吾卫大将军论惟明为渭北鄜坊节度使。)延为参佐,总齐军政,甚获能称,加太常寺协律郎。”㉒[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12《表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87页。

景业:“少有文学,年二十四,一贡进士,举以上第,升名解褐,裴晋公奏以秘书省校书郎校集贤殿秘书。聪明才敏,老成人争与之交。后以协律郎为江西观察支使裴谊观察判官。”㉓[唐]杜牧:《樊川文集》卷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0页。

李锋:“公器宇魁异,英风明迈,中立不回,旁通多可。初不以禄仕为意,用朋酒知娱,游江湖间,交必一时之选,言必可大之业。相国张平镐之镇江西也,闻而器之,表为协律郎,兼上饶令。”㉔《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298页。

综上所述,“试协律郎”代表了品阶、资历、身份,与实际职掌无关。幕府的幕僚,如判官、掌书记、推官、巡官,虽然没有品阶的规定却拥有实际的职能,与俸禄密切相关。有的幕职待遇很优厚,例如孟郊在河南任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之后生活较之前富足安定了许多。《立德新居十首》最能反映出其悠然自乐,仕途在望,无需为温饱担忧的舒坦心情。

其一:立德何亭亭,西南耸高隅。

阳崖泄春意,井圃留冬芜。

胜引即纡道,幽行岂通衢。

碧峰远相揖,清思谁言孤。

寺秩虽未贵,浊醪良可哺。㉕[唐]孟郊:《孟郊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16;217;219页。

其三:宾秩已觉厚,私储常恐多。

清贫聊自尔,素责将如何。

俭教先勉力,修襟无余佗。

良栖一枝木,灵巢片叶荷。

仰笑鹍鹏辈,委身拂天波。㉖[唐]孟郊:《孟郊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16;217;219页。

其十:东南富水木,寂寥蔽光辉。

此地足文字,及时隘骖騑。

仄雪踏为平,涩行变如飞。

令畦生气色,嘉绿新霏微。

天意资厚养,贤人肯相违。㉗[唐]孟郊:《孟郊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16;217;219页。

立德坊是孟郊在河南成为幕僚之后定居的地方,从上面三首诗中,看出孟郊对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的官职俸禄十分满意。“天意资厚养,贤人肯相违”的“资厚养”是指优厚的待遇,“寺秩虽未贵,浊醪良可哺”的“寺秩”即指被奏授的“试协律郎”,虽然只是八品小官,但是依然衣食无忧。有时候甚至怀疑当幕僚的俸禄太多了,“宾秩已觉厚,私储常恐多”,变得患得患失不知所措了。

也有一些幕职的薪资相当菲薄,白居易在担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写过一首《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据后人考证,“萧”指的是“萧悦”,“殷”疑似殷尧藩,两人都是白居易的幕僚,挂着“试协律郎”的官衔。开篇“余杭邑客多羁贫,其间甚者萧与殷”两句便将寄居杭州的萧协律和殷协律贫困窘迫的境地描绘了出来。“天寒身上尤衣葛”,已经是雪纷纷的冬日了,两位还是只能穿着夏季衣服。

无论如何,对于唐代士人来说,在仕途不顺、守选无望的时候,去地方幕府做幕僚还是多了一条做官的道路,一旦幕府主向朝廷奏授官衔,例如成为“试协律郎”,即代表成为了朝廷的正式职官。

三、太常寺协律郎

隋唐以精通音乐而名留正史的协律郎有两人:祖孝孙和张文收,这一类人是真正在太常寺做“协律”之事的协律郎。

祖孝孙,幽州范阳人也。父崇儒,以学业知名,仕至齐州长史。孝孙博学,晓历算,早以达识见称。初,开皇中,钟律多缺,虽何妥、郑译、苏夔、万宝常等亟共讨详,纷然不定。及平江左,得陈乐官蔡子元、于普明等,因置清商署。时牛弘为太常卿,引孝孙为协律郎,与子元、普明参定雅乐……高祖受禅,擢孝孙为著作郎,历吏部郎、太常少卿,渐见亲委,孝孙由是奏请作乐……旋宫之义,亡绝已久,世莫能知,一朝复古,自孝孙始也。孝孙寻卒。其后,协律郎张文收复采三礼增损乐章,然因孝孙之本音。㉘《旧唐书》卷79《列传第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709页。

(张文收)隋内史舍人虔威子也。尤善音律,尝览萧吉乐谱,以为未甚详悉,更博采群言及历代沿革,裁竹为十二律吹之,备尽旋宫之义……咸亨元年,迁太子率更令,卒官。撰新乐书十二卷。㉙《旧唐书》卷85《列传第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817页。

准确地说,祖孝孙是隋朝的协律郎,隋平陈后得到许多乐器和乐工,于是设立了清商署。由于太常卿牛弘的推荐,祖孝孙开始担任协律郎,与旧陈乐官蔡子元、于普明等人参订雅乐。后来祖孝孙创制了旋宫的方法,但是在隋代并未得以实施。唐高祖李渊登基后,对祖孝孙“渐见亲委”,他才得以“以陈、梁旧乐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胡戎之伎,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大唐雅乐”,在修订雅乐制度上做出巨大贡献。“旋宫之义,亡绝已久,世莫能知,一朝复古,自孝孙始也”。值得一提的是,唐太宗曾命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然而由于乐人本来并不精通音律之学,技能没有长进,祖孝孙多次被皇上责怪。王珪与温彦博共同进言说:“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可见“教女乐”这等事情并不是祖孝孙这样身份地位的“士人”去做,他的职能里面也并不包括这一项。祖孝孙去世后,协律郎张文收在孝孙的基础上增损乐章,又铸铜律等,藏于太乐署。张文收得以授予协律郎,也正是因为他精通音乐,“吹律调之,声皆响彻,时人咸服其妙”。

除此之外,唐代诗人李贺也疑似曾担任过“协律郎”。《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七《李贺传》:“李贺,字长吉……尤长于歌篇……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诵。补太常寺协律郎。”㉚《旧唐书》卷137《列传第八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772页。《新唐书》卷二百三《李贺传》:“(李贺)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径,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为协律郎。”㉛《新唐书》卷203《列传第一百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788页。但经后人考证,李贺最高官位止于从九品的奉礼郎并未担任过协律郎,《旧唐书》撰写讹误,《新唐书》误与旧同。㉜[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312页。但可以肯定的是,李贺受到父亲名讳的牵连,并没有机会参与到更高级别的科举考试中,仅仅受到皇恩得到了太常寺的一个俸礼郎的官职并从事了一些礼乐的事务。

还有一批士人在京城太常中做过协律郎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调任了其他职务或者去地方幕府中当官做幕僚。试举两例:

(崔)赜,字祖浚,七岁能属文。容貌短小,有口辩。开皇初,秦孝王荐之,射策高第。诏与诸儒定乐,授校书郎,转协律郎。太常卿苏威雅重之。母忧去职,性至孝,水浆不入口者五日。后征为河南、豫章二王侍读,每更日来往二王之第。及河南为晋王,转记室参军,自此去豫章。㉝《北史》卷88《列传第七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911页。

崔赜的父亲叫崔廓,是一个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的文人,他的儿子崔赜受其影响,七岁便能行文,精通经籍。又因为有秦孝王的推荐,在选士考试中获得很高的名次,甚至参与了历史上著名的“开皇乐议”,并受到了当时的权臣苏威的赏识。崔赜也因此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官职——校书郎,随后迁转为协律郎。崔赜参与过乐事毋庸置疑,他的确在太常任过协律郎的实职,只不过后来他去了地方幕府给河南王、豫章王当侍读。

其二,唐代士人杜牧写过一首《送苏协律从事振武》:

琴尊诗思劳,更欲学龙韬。

王粲暂投笔,吕虔初佩刀。

夜吟关月苦,秋望塞云高。

去去从军乐,雕飞岱马豪。㉞《全唐诗》卷526,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6022页。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杜牧的好友苏氏虽然挂着京城太常寺协律郎的职官名,却要去振武从事方镇使府的特殊情景。由此可以知道“苏协律”即将工作的地点是振武,“振武”是唐代的方镇名,乾元元年置,治所在单于都护府,相当于今天的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那里“夜吟关月苦,秋望塞云高……雕飞岱马豪”,与“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长安城相差甚远。从唐诗中送某位官员从事某地的送别诗可以看出,很多协律郎都是在京城的太常寺承担一些职事之后受到某位节度使青睐被征辟到幕府任职。

四、清流望秩的协律郎

这里的“清流”“望秩”,并不是并列于前文作为规范幕僚官品的“试协律郎”和作为实际在太常寺中从事协律工作的“协律郎”的另外一种协律郎身份,而是对这两种协律郎身份特点的总结。我们不禁要问,同样隶属于太常寺,同样负责典乐事宜,太乐令和太乐丞的品阶甚至要高于协律郎,何以担任太乐令丞的士人屈指可数,而挂有协律郎官职的士人却比比皆是?

《唐会要》记载神功元年的这篇敕令可以窥探出缘由:

其年闰十月二十五日敕。八寺丞;九寺主簿;诸监丞簿;城门、符宝郎;通事舍人;大理寺司直、评事……御史台主簿;校书、正字;詹事府主簿;协律郎、奉礼、太祝等,出身入仕,既有殊途,望秩常班,须从甄异。其有从流外及视品官出身者,不得任前官。其中书主书、门下录事、尚书都事,七品官中,亦为紧要。一例不许,颇乘劝奖。㉟[宋]王溥:《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610页。

赖瑞和认为以上提到的所有官员,都是一种“望秩”类官员。㊱赖瑞和:《唐研究》卷16《唐“望秩”类官员与唐文官类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31页。虽然身份地位不如清望官和清官,但对出身要求却是很高。我们可以发现,作为士人起家之良选的校书郎也赫然在列,让这份名单增色不少。细看之下,前文提到的热门试官“试大理评事”“试校书郎”“试正字”“试协律郎”亦名列于望秩官员内,从侧面反映了在唐人的心中,这些职官可以归为一类。而协律郎、奉礼郎、太祝作为太常寺的基层官员也都在名单上,流外官和视品官不得去担任。

再看一则史料,《定伎术官进转制》:

量才授职,自有条流,常秩清班,非无差等。比来诸色伎术,因营得官,及其升迁,改从余任,遂使器用纰缪,职务乖违,不合礼经,事须改辙。自今本色出身,解天文者进转官不得过太史令,音乐者不得过太乐鼓吹署令。㊲同注㉔,第983页。

同样是神功元年的敕令,明确规定音乐者是“诸色伎术”,任职也受到了限制,“不得过太乐鼓吹署令”。由此可见,虽然同属太常寺下的太乐令和协律郎两类乐官,其职官来源、迁转方式、冷热程度已然不一。

结 语

综合上述研究,隋唐的协律郎可以分为两种身份类型:

一是“试协律郎”,例如韩愈、孟郊。他们通常不需要在京城去承担协律郎的职责,而是在外地幕府任官,然后“得”到或由幕主替他们“奏授”一个“试协律郎”的京衔。“试协律郎”给予了在地方幕府工作但没有官品在身的士人们一个合理的官员身份,规范他们的品轶。因此它代表了品阶、资历、身份,与实际音乐职能无关。

二是真正意义上的“协律郎”,例如祖孝孙、张文收。他们在太常寺中承担日常的音乐工作,制作乐曲、歌辞,充分发挥了“协律”的功能。此外,还有一些文人考中进士后先在京城太常寺担任协律郎一段时间,再到幕府或是其他官署任官。

隋唐协律郎不受“音乐者不得过太乐鼓吹署令”这类严格的迁转束缚,不一定非要具有高超的音乐技艺并去承担相应的音乐职能,而是和“校书郎”“正字”一样具有清流的特点,多有进士出任,是唐代士人心目中热门的“望秩”类官员。

猜你喜欢

孟郊中华书局
民国初期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报刊的知识传播与知识青年的阅读
游子吟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得意的孟郊
孟郊的“得意”与“失意”
建筑史话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