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青工到大师的跨跃之路

2021-03-27邹峰

金属加工(冷加工) 2021年3期
关键词:车工科工技校

邹峰

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红林探控有限公司 湖北孝感 432000

邹峰

我叫邹峰,是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红林探控有限公司的数控车工特级技师。我曾先后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人民网2016年度匠人精神奖,湖北工匠、湖北省首届“荆楚工匠”、首席技师,以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十大技能高手”等荣誉,201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目前,我是全国总工会命名的“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命名的“邹峰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北海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客座教授,中国国防邮电工会全国委员会数控加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日照工匠学院工创导师,并有多项成果在国家级、省部级不同类型的成果征集活动中获奖。

航二代的志向

我是典型的航二代。我的父亲是一名航天工作者,我一岁多就随父母来到偏远的鄂西山区——远安县胡家冲。在航天摇篮里长大的我,耳濡目染了航天人为研制国之重器,废寝忘食、昼夜奋战的激情场面和感人故事,心中自然而然地埋下了航天的种子。当时,公司里有两名技术好、很受人尊重的八级大工匠,我梦想着长大了也能成为他们那样的大工匠。1987年,我毅然选择了技校。在技校的3年时间里,我年年都是优秀学生。1990年6月,我以优异的成绩从航天工业技术学校车工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了红林公司机加车间从事车工加工工作。刚进车间,本应跟着师傅实习,却遇上了车间大批量生产任务的大干阶段,车工人手不足,因为我是应届技校毕业生中为数不多的优秀毕业生,车间主任大胆地启用了我,让刚刚毕业的我独立承担起车工加工任务。于是,我成为了当年唯一一个没有师傅带的小青工。

初生牛犊不怕虎,那时我不满20岁,接到任务后我二话没说,上机床就干,每天加班加点也不觉得累。车间有台数控车床,无人会操作,车间主任让我去试试。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数控设备,没有可以借鉴的学习资料,也无人指导,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本全英文机床操作手册和系统说明书,不服输的我和新进公司的大学生一起,借助专业英汉词典,每晚钻研到深夜,终于在3个月的时间内掌握了该车床的操作方法。

得益于在技校练就的扎实操作功底,当年我自磨刀具,使用数控机床,利用BASIC语言,采取点位加工,完成了某竞标型号关键件细长异形件——空速管的车削加工任务。年底,我被奖励一级工资,并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从此,我对自己也有了信心,立志要在航天领域干出点名堂来。

技术“牛”人是怎样炼成的

1997年,我因为技术过硬、工作出色,被公司派往航天科工集团三院CAD/CAM培训中心(北京)学习,系统学习了UG编程软件和数控技术,这使我的理论知识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同年年底,我成为新成立数控班组的一员。班组成立之初,仅有4名操作工,2台数控车床和2台数控铣床,设备厂家只组织了1周的基本编程和操作培训,简单的基本操作根本满足不了公司对设备的使用需求,技术十分薄弱,怎么办?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摸索。

数控设备要靠后期使用者的开发使用,才能最大化发挥其先进功能,而功能的挖掘关键在程序的编制上。现在的数控设备利用宏变量可以加工出各种正弦、余弦曲面,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等弧度,但在数控技术刚刚起步之时,这些都是技术难关,无人教,要靠自己一遍遍地琢磨宏变量的使用技巧,进行曲面曲线编程,根据试车结果再调试。不记得为了试验加工曲面,自己编制、调试了多少遍程序,试车了多少个零件,在车间度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当第一个试车成功的“葫芦”被完美地加工出来时,我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

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勤学苦练,我不仅掌握了5种数控系统的机床操作方法和金属切削加工、机械、工艺、编程、调试及机床刀具选用的全套技能,而且能熟练使用UG、CAXA等编程软件。同时,我对刀具也有很深的研究,能根据所加工零件熟练选择各种国内外先进数控刀具,合理制定出切削参数,并能自己设计工装夹具、特形刀具,手工刃磨复合刀具,在高温合金、钛合金、高硬度(52~55HRC)淬火钢、镍基合金等难加工材料及超细长孔零件、异形内孔零件、薄壁零件、螺纹加工上都有独特的加工方法。在数控班组,我因知识全面、编程娴熟、用刀巧妙、加工方法新、产品质量好和工作效率高,成为同事眼中的技术“牛”人。

挫折中的觉醒

我是一个“心高气傲、桀骜不驯”的人。对于技术工艺,我非常严格,孜孜以求,有时因为技术问题或可能违反工艺规程的事,常与工艺人员、同事理论和切磋(见图1)。后来,我深刻认识到,技术的总结、分享与传承更为重要。我开始注重技术总结,把平时加工进行的小改小革,总结申报公司“五小成果”,没想到第一次尝试竟然获得了二等奖,就是这个二等奖激发了我的“斗志”。

图1 车间工艺切磋

此后,我每年成果不断,并开始了论文写作的尝试。然而这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对于技校毕业的我,基础理论是最大的难题,我知道怎么加工,却说不出加工原理,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了把理论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出来,我认真学习《金属刀具切削原理》《数控加工工艺》《金属材料学》等教材,不厌其烦地对技术论文进行无数次修改。终于在2003年,我的第一篇技术论文《利用宏命令编制数控机床铣圆形内腔通用程序》成功发表在《机械工人》2003年第5期,当时接到稿件录用通知时我兴奋了一整天,我没想到能在行业如此权威的期刊刊登论文,一线工人也是可以做到的,更没想到编辑很重视,就论文修改和我电话沟通了很长时间,给了我很多指点和鼓励。

从此,我在论文写作上越发勤学不辍,最多时一年发表了4篇论文。目前,我已发表论文达20篇。而我的职称评审道路也是一路畅通,2000年助理技师,2002年破格技师,2006年高级技师,2009年我38岁,被科工集团授予特级技师,成为红林公司第一个特级技师。

从青工到大师,跨越源于每一步的积累。前路漫漫,我仍步履不停。

猜你喜欢

车工科工技校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〇一所
民办技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
道岔车工电联合整治管理经验
试论影响技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及对策
浅谈车工实习的设置
华电科工的生存秘诀
热烈庆祝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成立57周年
中职数控车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探析
浅议技校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期刊联合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