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安全防控对预防非洲猪瘟的意义和作用

2021-03-26安翠梅

畜禽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猪瘟猪场防疫

安翠梅

(甘肃省肃南县明花乡农牧技术服务站,甘肃 肃南 734400)

1 生物安全概念

狭义的生物安全是指生物性的传染媒介通过直接感染或间接破坏环境而导致对人类、动物或者植物的真实或者潜在的危险,具体而言就是某种病原体经实验室泄漏、农业养殖污染源排放、中间传播媒介携原散播等途径造成人和其他动物被感染,或造成自然环境污染及人畜大批量感染。广义的生物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层面,是国家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国家社会、经济、人民健康及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

2 生物安全防控对预防非洲猪瘟的重要意义

生物安全防控的大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基础手段是“堵源截流,源头控制”,对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非常适用且意义重大。首先,新冠肺炎和非洲猪瘟都属于强毒株、强传染性、病毒性、高危害性病种,常规的防疫手段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上升到国家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层面来实施生物安全防控措施,相当于是推动传统防疫措施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在法治和科技支撑体系上必然更加配套完善、坚实有力。其次,非洲猪瘟和“新冠”超强毒株刷新了人类对新病毒的认识,其具有超强的进化变异特性,对外界生化抵抗力较强,对常规的高温、光照(含紫外线)、干燥、酸碱作用等耐抗力极强。新疫区的人畜一旦感染发病将在很长时间内难以实现彻底净化,且对人和动物构成长时间的威胁和危害,其高危害性和严重性无形中推动了社会大众意识领域进步,相应推动了生物安全防范应对措施的改进升级。第三,生物安全防控全程更加注重“源头防控”“宏观防控”“协调联动”,总体防控质效更加显著。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包括了国际、国内、省际、县(市)乡村各级交通过境关口、养殖小区及规模养殖场内外的防疫网络体系和监测报告、预警体系。这种由外及内、由上及下、宏观调控、多级多部门联动的联防联控机制必然更加严密高效,国际、国内大环境源头控制总体有效,则省、县(市)、乡(镇)、村、组等各级的疫情传播风险就会相应减小。

3 生物安全防控对预防非洲猪瘟的积极作用

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层面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将对进口、进出境的生猪及其产品(动物性食品)进行严格的检疫检验把关,来自疫区、疫源地的车辆及流动人员等风险对象会被纳入严密的监测和防范管控机制,针对阳性检出更加准确高效且处置更加迅速到位,严谨、科学、高效的源头管控为国内筑牢了头道防控线并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安全庇护,从而使得非洲猪瘟等重大疫情远距离传播风险大大降低。生物安全防控高度重视对不安全因素的监测、排查、预警和早期处置,不合格的饲料、饲料原料、动物产品,以及可能携带病原体的车辆、用具、人员及其他动物等,都会在第一时间被检出、剔除、妥善处置,重大疫情防控的“早快严小(早发现、快报告、严执行、疫情控制于最小范围)”管控制度落实和针对阳性病死畜尸、疑似病例的“四不一处置(不宰杀、不食用、不销售、不转运、一律无害化处置)”措施更加严格到位,这些因素决定了生物安全防控措施较传统的防疫措施更加实用高效。

4 规模猪场防控非洲猪瘟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

4.1 科学规划和布局猪场

规模猪场选址建场,要兼顾有利于疫情防控管理。猪场选址宜满足远离交通干道、居民集中区、畜禽养殖场、垃圾堆放地及地势相对高、利水通风且向阳背风等防疫条件,其中以新开发的无污染场地为最佳。猪场内部布局合理,应依据地势和主风向依次建设办公区、生活区、隔离区、生产区及粪污处理区等不同的功能区,严格执行生物防范安全管理制度,各区间设置必要的卫生消毒区及防疫隔离带,设立一条单向通道并要求所有场内人员只能单向流动;设立防控级别较高的净区(生产区)和防控级别较低的污区(粪污集中处置地、无害化处置地),净区和污区的工具、饲具等禁止交叉混用;入场口(门卫室)须设置更衣间、洗浴间,入场人员必须自觉落实清洗保洁、消毒灭源等防疫工作;场区内设置必要的消毒间,对进场和跨区人员进行严格消毒处置,防止流动人员跨区交叉串场,恪守生物安全管理各项规定。

4.2 加强人员管理

为避免猪场各功能区发生交叉串场散播疫病,场内工作人员实行封闭化管理,只允许人员单向流动,严格执行各项卫生防疫消毒管理工作,生产区仅限固定的饲养管理人员可以进入,且在进入之前务必遵守保洁、消毒、更衣等相关防疫管理规定;外来人员必须进入猪场时,须确定其在近期未到过发病猪场、疫源地等风险场所,并严格执行卫生防疫消毒管理规定,必要时在隔离区观察2~3 d、确定安全后才可以进入猪场;猪场司乘人员最好保持固定,进入猪场也应严格遵守生物安全管理相关规定,每次入场务必对车辆进行清洗消毒。

4.3 加强猪群管理

猪场应按照来源、日龄、性别、功用(繁殖种畜、商品肉猪)等基本一致的原则分类、分群、分区饲养。现代规模猪场(自繁自养场)一般包括成年公猪舍及采精配育舍、后备母猪舍、妊娠母猪舍、分娩舍、保育舍、育肥舍、隔离舍等不同功能的猪舍。饲管人员应根据猪群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饲喂管理,合理控制单位面积上的放养密度,随着保育仔猪的生长发育,适时开展限密均群工作,以避免猪群发生拥挤、打斗、争抢食、强凌弱等现象。猪舍内小环境长期保持清洁、干燥、通风、采光足、温湿度适中的良性条件,最大化降低猪群感染发病概率。科学制定自场疫苗免疫程序,针对传统猪瘟、猪蓝耳病、猪口蹄疫、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猪大肠杆菌病、猪萎病等发病风险较高、危害性较大的病种予以相关疫苗接种,将猪群病死率控制于最小值。加强养殖全程动态疫情监测与处置,及时发现并迅速撤离群内个别早期发病猪,实行隔离治疗、专舍饲养处置,并对原发病舍内的粪污、垫料等污染物予以清除,冲洗干净猪舍后实施到位消毒,必要时进行带猪消毒。养殖期末、达到出栏期时,务必严格实行“全进全出”制管理,整场商品育肥猪作全出、清场处置,之后对整场内环境、用具、设施设备等进行严格消毒,消毒至少3次以上,并晾干备用。建议规模猪场全出清场后执行半年以上休养期,这样对于降低历史病复发风险极为有效。

4.4 加强重点物资管理

主要是加强生活区食材管理和防疫物资管理。场内管理人员的食材和猪群的成品饲料、饲料原料均要保证来源安全可靠且尽量固定,专人专库妥善管理食材及安全饮水,严防被各种污染源所污染。场内禁止购入猪肉及猪肉制品,所用食具、料槽、水槽等要逐日清洗保洁并消毒。本场使用饲料及饲料原料须经严格检测、保证符合安全标准、不含有害成分,全程生产方式、运输方式安全可靠,有条件的猪场建议将饲料熟化处理后再用于喂猪,最大化降低感染各种致病原的风险。所用兽药及生物制品(疫苗)须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场,入场前最好采用75%酒精喷洒消毒,再行登记入库,保存过程中也要定期检查消毒,兽药及疫苗的保管使用要严格遵守使用说明,并要注意坚持先进先出原则,防治注射时坚持“1针头1猪”专用原则,启封使用后的兽药、疫苗及针头严禁随意丢弃,应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造成本场环境污染。

猜你喜欢

猪瘟猪场防疫
夏季猪场如何驱赶蚊子
“豪华防疫包”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猪场降本增效 聚焦五个重点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防疫、复工当“三员”
端午节俗与夏日防疫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一例外购猪猪瘟暴发后的诊断与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