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免疫调节剂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2021-03-26夏昕祁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20期
关键词:白介素单克隆调节剂

夏昕祁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苏 苏州 215025)

支气管哮喘主要是由支气管中存在大量炎症细胞引发的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小儿是此病的高发人群。在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初期,很难发现患儿的支气管出现病理改变。随着支气管哮喘患儿病情的发展,其会出现肺气肿、肺泡膨胀等体征。支气管哮喘持续加重可危及患儿的生命。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年龄通常较小,其治疗期间的依从性通常较差[1-2]。引发支气管哮喘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是TH1、TH2 细胞功能失调。早在100 年前,特异性免疫疗法就被提出应用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研究发现,支气管哮喘的发生是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T 细胞等炎性细胞共同参与的结果。TH1 细胞主要分泌白介素-12、白介素-2 等细胞因子,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反应,在诱发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抗感染免疫中可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TH2 细胞主要分泌白介素-4、白介素-5、白介素-6、白介素-10、白介素-13,主要调节体液免疫反应,在诱发过敏反应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免疫调节剂在小儿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作用显著,并且得到临床上的普遍认可。本文主要是分析用免疫调节剂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此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概述

临床上将小儿支气管哮喘分为混合型支气管哮喘、外源性支气管哮喘、内源性支气管哮喘三种类型。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属于内源性支气管哮喘。此类型的支气管哮喘是由非过敏反应引起的。外源性支气管哮喘患儿与过敏原接触后,其机体处于一个过敏的状态。当其再次接触过敏原后,其体内的特异性抗体可与游离过敏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导致其支气管黏膜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嗜酸白细胞趋化因子等细胞因子,从而可使其发生气管黏膜刺激征、平滑肌痉挛[3]。混合型支气管哮喘具有内源性支气管哮喘和外源性支气管哮喘的共同特点。支气管哮喘患儿发病时可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喘息等症状,清晨和夜间是此病的多发时间段。支气管哮喘患儿在发病的初期,其病情来去速度较快,不需要进行干预,其临床症状可以自行缓解。随着支气管哮喘患儿病情的进展,其呼吸困难的症状可明显加剧,部分患儿可出现脸色苍白、心跳加速甚至窒息等临床症状。临床上对支气管哮喘患儿主要是进行药物治疗,使用的药物包括激素、免疫调节剂、茶碱类药、酮替芬、抗胆碱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β2受体激动剂等。其中,免疫调节剂的作用机制是调节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免疫功能,激活其机体的免疫细胞,提升其免疫力,以此来达到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目的。经过临床研究证实,采用免疫调节剂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还能提高其肺功能[4]。

2 免疫调节剂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

2.1 微生物制剂

2.1.1 卡介苗 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 Guerin vaccine,BCG)是由减毒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制成的活菌苗,是临床医学中最早被认为可以预防支气管哮喘的疫苗。研究发现,BCG 能够避免支气管哮喘患儿的气道重塑,对于TH2 细胞的免疫应答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还可以促进TH1 细胞的应答,有利于调节TH1/TH2 细胞的功能。但大量的临床研究实验发现,接种BCG 和不接种BCG 的儿童其支气管哮喘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1.2 多糖类药物 多糖是指含有十个以上的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的聚合物及衍生物。多糖类药物在抗肿瘤、抗氧化、调血脂、降血糖、抗辐射、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卡介菌多糖、香菇多糖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多糖类免疫调节剂。有研究指出,卡介菌多糖可以改善中度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各项肺功能指标,减少其他药物的使用量,抑制气道的炎症反应[5]。

2.1.3 泛福舒 泛福舒是由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化脓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绿色链球菌(Gren streptococcus)、 肺 炎 克 雷 伯 菌(Klebsiella pneumoniae)、臭鼻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tinknosu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组成的溶解物,具有抑制树突状细胞成熟的作用,可以抑制炎性因子的生成,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用泛福舒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治疗,可有效地调节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磷脂酰肌醇3- 激酶、核因子-кB、转录激活蛋白1 蛋白的表达及外周血中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嗜酸性粒细胞的水平,从而改善此病患儿的临床症状,缓解其病情。

2.2 生物制剂

2.2.1 TH2 受体拮抗剂 TH2 细胞增多是引发支气管哮喘的重要原因。人源化抗白介素-4 单克隆抗体、抗白介素-5 单克隆抗体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TH2 受体拮抗剂[6]。让支气管哮喘患儿吸入单克隆抗体,能够抑制其气道重塑,减轻其气道内的炎症反应。研究发现,为支气管哮喘患儿使用抗白介素-9 单克隆抗体进行治疗,可以增加此病患儿呼气的容积,降低其病情急性发作的频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2.2.2 TH1 细胞因子 TH1 细胞能够分泌白介素-12 等细胞因子,可抑制TH0 向TH2 分化,促进TH0 向TH1 分化,因此可以使用TH1 细胞因子调节TH1/TH2 细胞之间的平衡。使用TH1 细胞因子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免疫调节治疗,可以更好地缓解其气道的炎症反应。

2.2.3 抗免疫球蛋白E 单克隆抗体 大量研究认为,免疫球蛋白E 水平升高是引发支气管哮喘的重要原因。免疫球蛋白E 抗体可通过与肥大细胞表面受体相结合来激活肥大细胞,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过敏反应。临床上应用抗免疫球蛋白E 单克隆抗体治疗支气管哮喘,可以降低此病患儿的住院率,降低其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剂量,改善其临床症状,提升其生活质量。还有报道指出,采用免疫球蛋白E 单克隆抗体对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治疗,可以减少其病情急性发作的次数。

2.2.4 丙种球蛋白 丙种球蛋白(Gamma globulin)中的主要成分是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G 是机体抗感染免疫的主力抗体。为支气管哮喘患儿定期注射丙种球蛋白,可以降低其病情的复发率。为支气管哮喘患儿注射丙种球蛋白,可以为其机体补充多种抗体,并且可以预防感染。但是丙种球蛋白的价格较高,且其属于血液制品,使用时具有一定的风险。

2.3 化学合成剂

2.3.1 匹多莫德 匹多莫德(Pidotimod)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免疫刺激调节剂。此药的主要成分是吡酮莫特。吡酮莫特可通过刺激非特异性自然免疫与细胞免疫而产生效用。此药可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对自然杀伤细胞具有一定的激活作用,并可抑制T 细胞比例失常。为支气管哮喘患儿使用匹多莫德进行治疗期间,患儿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此药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2.3.2 转移因子 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是一种具有生物特性的多肽物质,是由细胞性免疫功能淋巴细胞生成,可以调节并提升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预防疾病发作。研究发现,转移因子能够降低支气管哮喘患儿体内白介素-4 的水平,减少其病情发作的频次,还可以提升其治疗的效果。转移因子为小分子物质,不易被胃蛋白酶、胃酸、胰蛋白酶分解。支气管哮喘患儿服用转移因子治疗期间不会出现明显的过敏反应,安全性较高,且药效持续的时间较长。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身体机能较差,治疗的周期较长,其病情易反复发作,选择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此病患儿进行治疗,对于改善其预后具有积极的作用。免疫调节疗法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治疗方法。虽然使用免疫调节剂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此法仍存在一些不足,具体是:1)有的免疫调节剂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2)有的免疫调节剂价格较贵,部分患儿在治疗后会出现过敏反应。3)有的免疫调节剂的半衰期较短,药效持续的时间有限。在临床治疗中,需要结合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实际情况为其规范使用免疫调节剂进行治疗,以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其治疗的效果。

猜你喜欢

白介素单克隆调节剂
单克隆抗体在新型冠状病毒和其他人冠状病毒中的研究进展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园艺作物上的应用
抗HPV18 E6多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哮喘治疗中白三烯调节剂的应用观察
银屑病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白介素8的检测
TSH受体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关键因素
哮喘患儿血清白介素与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介素17 、白介素23 mRNA 的表达及与病情相关性研究
淋巴瘤患者血液和瘤组织白介素-6、白介素-10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