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村级党组织与高校党支部共建的历史机遇探讨

2021-03-24张春燕

党政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共建第一书记驻村

张春燕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村级党组织与高校党支部之间,能否借助驻村“第一书记”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建”为原则的协同共建,是摆在基层党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通过基层调研,我们发现,农村村级党组织与高校党支部协同共建,具有现实重要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驻村“第一书记”;村级党组织;高校党支部;共建;历史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①。在作为各自领域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最后一公里”的农村村级党组织与高校党支部之间,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能否以高校派驻驻村“第一书记”为桥梁纽带,打破因地理距离、行政划分等因素带来的阻隔,开展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建”为原则的协同共建 ②,从而实现1+1>2的党建工作效能,是摆在基层党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近年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辽宁省持续从高校派出大批优秀干部到农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实践证明,驻村“第一书记”们在帮助农村村级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和脱贫攻坚中贡献着聪明才智,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农村村级党组织与高校党支部协同共建搭建了良好平台。通过与驻村“第一书记”们座谈、到农村基层走访调研,我们发现,从高校向农村派驻驻村“第一书记”的实践给予我们新的启示,即:借助驻村“第一书记”的职能发挥,农村村级党组织和高校党支部的协同共建具备充分的现实重要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双方都要牢固把握这一历史机遇,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质量。

一、农村村级党组织与高校党支部协同共建的现实重要性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领导乡镇、村的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 ③。通过大量调研,我们发现,农村村级党组织存在的一些问题,阻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统领基层治理、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和做好群众工作能力的发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势在必行。

一是有些农村村级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一些村级党组织班子配置不完善,群众工作能力偏低,阻碍了党组织凝聚力的发挥。个别农村基层党组织及其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偏低,工作办法不灵活,导致上级决策部署的落实效果不理想。另外,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缺乏长远的经济发展建构和规划,导致村集体经济因缺乏产业支撑和稳定的收入,依旧保持缓慢发展态势,长期靠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以保持村班子日常的运转。

二是农村党员结构不合理。统计调查中发现,农村党支部大部分党员属于60岁以上的老党员;对青壮年人群的政治引领与培养不到位。农村大部分青壮人口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青壮年虽然文化水平偏低,但是多数是致富能手,属于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经理人的潜在队伍,是农村发展的生力军。由于缺乏必要的政治引导,他们靠近党组织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暴露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关注培养这个群体的能力不足。

三是有些农村党员教育管理不规范,理论学习弱化。我们调查过的一些党支部,通过这些年脱贫攻坚任务的实施,农村基层党员的活动场所设施比较完善,宣传标语、规章制度等也比较完备。但是,个别村级基层党组织的规章制度、决策部署落实不到位,对党员的日常考核无标准、无记载,甚至无奖惩、无帮助措施。个别党支部落实“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有浮于表面的現象,有的虽然有记录但内容过于简单,极个别的还存在造假现象。村党支部书记和委员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对“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微信工作群”等新型政治理论学习载体运用能力较低,影响了理论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农村村级党组织存在的上述问题,恰恰是高校党支部解决问题的优势。以驻村“第一书记”为桥梁纽带,用高校党支部的“强项”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弱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二、农村村级党组织与高校党支部协同共建的现实可行性

农村村级党组织与高校党支部协同共建具有现实可行性,这是我们经过实地调研和深入思考而得到的启示。

一是辽宁高校选派优秀干部担任农村驻村“第一书记”已形成常态化。根据辽宁省委组织部门的文件精神,驻村“第一书记”的更换原则上由派出单位负责,这样就保证了派出单位与村级党组织对接的相对稳定性。驻村“第一书记”的选拔标准严格、有针对性,党性强、工作作风务实、热爱农村工作、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组织协调能力是高校驻村“第一书记”的基本要求,为驻村“第一书记”迅速进入角色以及扶贫目标有效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人员保障。而且,驻村“第一书记”的主要任务就是抓党建、促脱贫,帮助贫困村党组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不断提升,其独特身份和特定任务,为两类党支部协同共建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此外,驻村“第一书记”的人事关系仍保留在高校,在派出高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高校派驻的驻村“第一书记”不是一个人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他们有强有力的高校“后援团”,可以为他们在一手抓党建、一手抓扶贫的工作中,提供各种智力、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二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村级党组织与高校党支部协同共建提供广阔平台。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阶段性谋划 ④。脱贫攻坚战即将收官,乡村振兴战略在广大农村全面展开。实现现代化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国家不仅向农村农业投入大量物力财力,还要投入人才智力。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关键要有组织保障,村级党组织强不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所在。高校是人才培养输出之地、是科技研发输出之地,乡村振兴正需要人才与科技的支撑。两类党支部的协同共建是全方位的合作共建,在党建引领之下开展多领域、多途径合作,更多体现在高校对农村的支援。深化农村农业改革,文化、科技、人才是动力,高校正是这些动力的源头。所以说,从国家层面上看,高校对农村的支持是时代使命。

三是乡村治理为高校提供实践基地。乡村治理包括自治、法治、德治三个方面。村民委员会是群众自治组织形式,由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选举产生,行使行政村自治权。法治,是指依法治理乡村,运用法律手段化解各种矛盾纠纷,预防违法犯罪,创建和谐村屯。德治,是指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教育村民,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村屯。“三治”互相作用形成有机统一体。法治和德治更加需要外部力量的注入,才能产生最佳效果。乡村治理需要高校的助力,高校也有责任走出“象牙塔”、投入到乡村治理实践中。通过与村级基层党组织协同共建,高校党支部深入乡村治理,集搜集信息、研判、指导、科研于一体,为深化农村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如此机遇双方都不可错过。

三、农村村级党组织与高校党支部协同共建的现实可操作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推进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两个重要抓手。开展农村村级党组织与高校党支部协同共建,是充分发挥党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过程中发挥领航作用的一条崭新思路。我们通过调研发现,找准结合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抓好双向互动为农村村级党组织与高校党支部协同共建提供了现实可操作性。

一是找准结合点,为开展协同共建提供前提条件。农村村级党组织与高校党支部协同共建是一个实践操作项目,需要理论上的分析论证,更需要有针对性,要形成特色、找准切入点,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因为,农村的每一个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和人文环境、自然禀赋都有差异,各有各的特点,党建必须紧密结合“三农”工作。协同共建不能搞成纯政治的、纯理论的、纯形式的或者脱离“三农”的具体实践,否则协同共建就会变成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驻村“第一书记”一定要深入了解本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挖掘出潜藏的优势与特长,给派出单位拿出独特的、切实可行的建议方案。

我们调研走访发现,村庄间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有的村肉牛产业兴旺,村民养牛的经验丰富;有的村漏粉匠人辈辈相传,粉条加工业特别兴盛;有的村有悠久的红色文化传承,代代出现革命先烈与英雄模范。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因此,一定要对该村把脉精准,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促进共建双方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实现经验共享、资源共享,充分调动共建双方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拓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载体和平台,促进组织成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因为各自设置的院系、专业也不尽相同,高校还应当统筹考虑、合理布局,针对不同的村屯实际,选择恰当的院系、专业予以匹配。

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为开展协同共建提供有力支撑。高校党支部在“第一书记”的具体建议下,反复论证,制定切实可行、具有长效性的执行方案,并及时向学校党委汇报,获得意见建议;确定方案后也需请示党委审批同意。方案的制定要定事、定人,切忌浮于表面、缺乏创新活力和可操作性,要有组织架构,明确职责任务,要有具体的时间表、路线图。制定方案要把握好几条原则:一是协同共建方案必须目标明确,协同共建的首要任务就是促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提升,协同共建方案的制定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协同共建方案必须科学务实,协同共建的内容事项应具体明晰,有层次、分步骤。三是协同共建方案必须简便易行,从大事着眼,从小事做起,以点带面、循序渐进,不要贪图大而全。四是要在协同共建实践中反复评估工作成效,方案计划做得再细致,没有效果或者效果达不到预期,都会导致工作实效不明显。因此,在方案制定之初,就要广泛征集多方意见建议,进行方案科學性论证。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必须分析原因,找到症结所在,制定整改措施和改进方案,及时调整工作内容或方法。

三是抓好双向互动,为协同共建提供双赢机遇。农村村级党组织与高校党支部协同共建,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只强调高校对农村支持与支援。村级党组织也要发挥自身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党支部。比如:某些村级党组织老党员多,人生阅历和社会阅历丰富,其丰富的素材是高校青年党员生动的教材。村级党组织要挖掘整理,开展多种形式教育高校青年党员。特别是一些种植养殖能手、传统手工匠人、民间艺人、乡土贤达等,其中一些党员对党的感情非常深厚、信仰坚定,对党的事业有独到的体验和理解,他们口口相传的东西,是对青年党员进行教育的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联合体、“公司+合作社”“公司+农户”“互联网+农业”等农业新业态不断产生,高校党支部在此过程中直接获取素材,直接参与其中。农业农村深化改革有着丰富的实践,新型农业主体的不断出现,新型职业农民不断诞生,改变着农村的面貌,革新传统农业的业态,同时对社会变革产生深刻影响。这些无不为高校提供鲜活的科研课题,为高校的党建提供多彩的实践平台,这也恰恰是农村村级党组织与高校党支部共建的历史机遇,必须牢牢抓住。

三、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党建创新思想、创新战略,为高校和农村基层党建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引领和实践指导。通过对以高校派驻驻村“第一书记”为桥梁纽带、开展农村村级党组织与高校党支部协同共建的现实重要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为题进行的调查研究和思考总结,我们认为,充分利用高校派驻驻村“第一书记”的独特地位和功能,摸索出一条相对成熟的高校党支部与农村村级党组织协同共建、融合发展的路径,是推动党的新发展理念与基层党建深度融合,最大可能地解决当下基层党建实效性问题的重要途径。

基金项目:2019年辽宁省高校党建一般课题,编号:2019GXDJ-YB069

注释:

①本书编写组: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4页。

②姬建伟、白雅堃、董凤姣:《高校学生党支部与农村基层党支部共建创新模式探究》,《现代交际》2019年第4期。

③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农村工作通讯》2019年第2期。

④《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主要内容,《农技服务》2018年第4期。

作者系辽宁警察学院鞍山分院政治处副主任、讲师

(责任编辑 周 巍)

猜你喜欢

共建第一书记驻村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第一书记
中办国办发文要求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
克山县做好“三加强三提升”,助力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
高职图书馆与系部合作共建文献资源新模式
基于汽车专业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实践研究
大兴安岭地区 切实抓好“第一书记”到村任职
企业文化与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共建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