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2021-03-24尤云弟

党政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史三进

尤云弟

[摘 要]将“四史”教育精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刻内涵的基础上,以统编教材的基本逻辑和既定内容为框架,开发多种路径融入大学生思政课。具体而言,在内容主调上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主题,在历史主线上贯穿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征程,在话语导向上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中国精神,在价值取向上强调唯物史观,解决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迷思。以多元路径促进“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从而真正达到“四史”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四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进”;教学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注重从党和国家的历史宝库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理念,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①。2020年1月,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動总结大会上发表讲话,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内容,形成“四史”。将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与研究提高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这既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做好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方法。因此,加强高校的“四史”教育非常重要和迫 切。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和载体,不仅承载着传输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功能,还担负着引导青年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的教育责任。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帮助大学生理解“四史”的深刻内涵、增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的关键在于推进“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教师应当通过“四史”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思考历史和人民的“四个选择”——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应当带动大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好”。教师要把握课堂教与学的主导权,多元开拓“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路径,使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实现“四史”历史知识传输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

“四史”教育精准融入思政课,一要筑牢大学生“四史”基础知识,构筑扎实的“四史”知识逻辑体系,使大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脉络中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做到用唯物史观来全景式把握和深入认知“四史”;二要让大学生真切感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感悟“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三要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中国精神的共鸣,体会“四个选择”(即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基于以上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从内容主调、历史主线、话语导向、价值取向上有所作为,分别提炼出相应的教学主题,从而帮助大学生掌握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形成背景、基本内容、历史地位、深远影响等深刻内涵,提升高校思政课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展现“四史”的浓厚魅力。

一、内容主调:突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

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明确思政教育定位后,应将整个教学内容定为贯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主题,将“四史”知识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问题环环相扣、巧妙融合、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授课教师以一幅幅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画面,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理解中华民族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探索自强求富的国家出路。最终中国人民和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当时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一项具有高难度的开创性事业。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艰难探索。新中国从1953年开始有计划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给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前进道路。在此基础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 ③,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切实的国情基础。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国家民族出路的历程进行了深刻总结、分析,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和伟大命题 ④。他指出,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而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

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当注意将授课内容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遵循“锚定主调”“呈现主调”和“阐释主调”三大步骤,展开教学设计及其实施,将教学内容主调贯穿始终,升华总主题,既能解释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又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合中国国情,还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伟大梦想的实践结果,有助于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性认知和坚定信念。

二、歷史主线:贯穿“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⑤的伟大飞跃是习近平在回顾近代中国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透过“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而得出的论断。这一论断不仅简明概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进程,而且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辟发展的历史价值。“四史”揭示了伟大飞跃的核心在于党的领导。只有始终坚守初心与使命的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群众坚持和拥护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授课教师应当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一高度凝练的历史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进度,帮助大学生理顺教学知识点的内在关系、理解近代中国变迁的内在时间逻辑和理论逻辑,形成具有层次感和科学性的知识结构。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寻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道路中艰难前进。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⑥。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带领中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成功应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国家全面封锁、三年自然灾害、中苏决裂和边境冲突等多重困难。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实行改革开放,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⑦。改革开放极大地增强社会活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从此,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中国人民成功应对国际国内政治风波、特大洪水、非典疫情、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等诸多重大风浪考 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改革探索,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话语导向:展现中国梦和中国精神的理想信 念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融入“四史”教育离不开特定的话语导向。“四史”所展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既是中国人民不断寻求国家富强、寻求现代化出路的探索史,又是中国人民终于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中国梦”和“中国精神”支撑着近现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不懈探索。因此,授课教师应当注意在话语导向展现“中国梦”和“中国精神”的积极信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⑧。正所谓“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⑨。在近百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先进性之源——“红船精神” ⑩为出发点,一批批精神力量在近现代史中不断融入中华民族血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形成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精神图谱。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实现中国梦、践行中国精神的主力,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引导青年学生认真学习党史国情,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从而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让“四史”教育更具时效性、说服力和亲和力,达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

四、价值取向:坚持唯物史观,解决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思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以及自身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与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指导思想。“四史”教学不是简单的历史学习,而是以历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在开展“四史”教学时,除了把握其思想政治教育属性,还要进行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只有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才能正确解读“四史”教育内容。

然而,在思想文化潮流多元化的今天,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现象,已经渗透到高校校园,极具隐蔽性与迷惑性。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史领域突出地表现为“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否定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并以各种方式歪曲和诋毁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 !1。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表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 !2。“‘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 !3。因此从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角度出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要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目的,主动自觉构建起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铜墙铁壁”。当代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塑造价值观、历史观、国家观的关键时期,尤其“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 !4。

高校思政课教师身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使命,在传播历史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有责任、有义务、有必要侧重唯物史观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唯物史观,提高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和科学方法论的能力,尤其在思政课中融入“四史”内容,应当注意带领大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历史、客观评价历史、科学研究历史,学会在错综复杂,纷繁多样的历史问题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问题,客观公正地去明辨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解决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迷思。首先,授课教师自身要具备史学涵养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把握唯物史观的评判标准,向学生客观地呈现真实的历史。其次,教师以翔实准确的史料文献为教学内容支撑,树立实事求是的良好榜样。教师不可盲目地借用网络上的教学材料,反而应当谨慎使用网络资源,应当科学地运用史料文献,选取正规出版的文献或者未刊的档案资料。对统编教材的观点和史料档案两者有机合理组织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的两面性甚至是多面性。多途径收集的信息越多,对历史素材的解读也就越全面准确,凸显历史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最后,主动挖掘教材中唯物史观的知识点。选取的知识点应当存在前后相继、因果互联、环环相扣等逻辑关系,教师启迪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理解历史和人民作“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只有学生形成唯物史观,才能真正理解“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才能从“四史”本身出发去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展规律,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五、结论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高校开展“四史”教育,思政课教师以高校思政课课堂主渠道为载体,可从四条路径有所作为:在内容主调中突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在历史主线上贯穿“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征程;在话语导向上融入中国梦和中国精神的理想信念;在价值取向上坚持唯物史观、解决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思。教师多元化开拓途径,或铿锵宣讲、或“春风化雨”、或潜移默化,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更好地把握现在中国发展的大势,树立自己的使命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的志向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个人成才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结合。尤其是当代青年学生正处于我们国家最好的时代,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牢牢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精准、巧妙地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把高校“四史”教育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民国时期跨国侨汇网络与浙南侨乡社会变动研究”,项目编号:18NDJC166YB;教育部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重点项目“段治文全国高校思政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编号:19JDSZK042;浙江大学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zdjg19030;浙江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读本》课题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第185页。

②田克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论》,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66页。

③⑧!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1、26、32页。

④⑦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21页。

⑤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59页。

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

⑨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9页。

⑩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光明日报》2005年6月21日,第A3版。

!1耿雪:《历史虚无主义如何虚无历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8月7日,第A2版。

!2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9月2日,第2版。

!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问答》课题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问答》,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第116-117页。

作者系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 熊易芳)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史三进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棋乐
藏垢纳污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