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力政党、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的关键密码

2021-03-24周树辉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周树辉

摘要:有力政党、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是解读中国奇迹的关键密码。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有效市場”和“有为政府”同向发力,而“有力政党”是推动两者更好结合的根本保证。有力政党是关键,有效市场是基础,有为政府是保障,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

关键词:有力政党;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1)02-0084-0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1]14同时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1]10摆在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的第一位,并在阐述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保障条件时突出强调“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1]19

经济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经济体制改革是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应当说,这是由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和主观认识决定的,具有历史必然性。也应当承认,计划经济体制有过巨大的历史贡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日益增长,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计划经济体制政企不分、条块分割、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等弊端逐渐凸显,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计划经济时代,毛泽东提出过“消灭了资本主义,可以再搞资本主义”、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等观点,陈云提出过“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也有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一些宝贵思想,但非常可惜的是没有在实践中贯彻下去。尤其是十年“文革”,把苏联模式推向了极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要“以苏为戒”、少走弯路的设想最终没能实现。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在全领域、全方位的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而经济体制改革突破点在哪?应当说其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其基本点至少有:市场经济仅仅是经济手段还是具有制度属性?政府和市场各自的长处和短处是什么?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应该如何分工?政府和市场是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势不两立的关系?这些问题不认识清楚,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将举步维艰。

围绕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命题,中国开始了艰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从完全排除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到“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经过十四年的探索(1978-1992)最终在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其核心要义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四大以后,围绕着如何建立、完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步步推进,不断破解难题,做了大量工作。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513由“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虽然只有一词之改,但它是认识的一次巨大的升华。可以说,每一次认识的突破,都需要极大的理论勇气,都跨越了一道道隘口。而每一次认识的进步,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必须指出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稳步推进的。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而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我国创造“两大奇迹”的制胜关键。笔者认为,“有力政党”+“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的关键密码。

一、有力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3]318,“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3]325一句话,市场能不能“有效”,政府能不能“有为”,归根结底看党的领导是不是“有力”。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定海神针”

稳定压倒一切。经济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环境。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建设都难以搞成,还会丢掉已经取得的成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今天的中国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中国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中国这么大,问题不会少。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在 “资强社弱”“西强东弱”的大背景下,尤其是美国把中国当成头号战略竞争对手,对中国不遗余力地进行全方位、全领域、全天候的遏制、打压和围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从没放弃“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而千方百计想把中国搞乱搞垮,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战略压力。可以说,现阶段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稳定。

中国要稳定,关键在党的领导。丢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了领导核心,就会是不稳定状态,甚至是动乱局面,国家就可能陷入四分五裂,还谈何现代化建设?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中国共产党就是坐镇中军帐的“帅”。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是定海神针,确保中国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因此,“有力政党”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根本前提。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有效市场”的正确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意味着中国已经走出封闭僵化的老路。但毋庸置疑,市场经济也会带来垄断、贫富悬殊等一系列问题,改革的风险始终存在。如何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并未久远,想让中国改旗易帜的大有人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能不能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能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需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继续给出答案。[4]78-79

改革绝对不能是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立场和原则。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改革的战略定力,绝对不能犯颠覆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错误。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5]184改什么、怎么改?千条万条,坚持党的领导是首条。只有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才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5]181总之,只要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两条根本原则[6]142、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会走偏。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有为政府”落地生根

“經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6]176不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会半途而废。政治体制改革涉及的人和事广泛、深刻而复杂,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因此会面临很多障碍和阻力。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党内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也不允许被任何利益集团所左右,因此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打破“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的藩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一场伟大社会革命。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增强了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7]1。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难以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为此,只有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才能让政府更加“有为”,才能真正保障市场更加“有效”。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党的领导制度具有统领作用。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顺利推进。中国共产党是具有伟大自我革命精神的政党,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5]532,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从而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新时代,我们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伟大社会革命。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不错位不越位,从行政干预过多的全能政府转向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有限政府;同时使政府也不缺位,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管好应该管的事,弥补市场失灵,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管制型政府转向公共利益服务型政府。

(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有着崇高政治理想和远大发展目标的先进政党,是致力于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使命型政党。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是党的重大历史使命。实现人民福祉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经济发展与民生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新时代的总设想,是对百姓关切问题的及时回应。[8]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中国共产党即将兑现庄严承诺。新时代的中国应该在此基础上乘势而上,大踏步走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如何保证可持续?很重要的一点是做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十分重要的一种方式。规划是将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国家发展战略连续稳定实施的重要保障,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引导社会预期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十四五”规划的一大亮点是注重前后两个五年规划的衔接,前瞻于党的十九大做出的第一个阶段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提出了2035年的远景目标。

在党的全面领导下,通过一个又一个五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保证了国家战略实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进了一大批跨年度甚至跨五年的重大项目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逐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消除贫困;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市场预期,动员全党和全社会为中长期规划目标的实现而奋斗。总之,通过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

二、有效市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没有违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又赋予了市场经济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和中国特色。有效市场让当代中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四十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远超世界同期平均水平,一个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大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一)市场经济不具有制度属性

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必须首先解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相容性问题。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专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搞的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并曾一度取得值得称道的成绩。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搞成市场经济的先例。

苏联没搞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没搞成过,并不必然意味着社会主义跟市场经济一定不相容。早在一九七九年,邓小平就以无产阶级政治家的胆识和魄力鲜明地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这肯定是不正确的”[9]236。随着实践的发展,邓小平不断地强调“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6]148,“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计划和市场都得要”。[6]364直至1992年邓小平再次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6]373概而言之,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并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谁多一点谁少一点的问题,计划经济不能跟社会主义划等号,市场经济也不能跟资本主义划等号,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理论勇气打破了僵化的思想观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扫清了理论上的障碍。

(二)市场经济被证明是对资源配置比较高效的经济手段

资源配置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一般来说有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的手段。计划经济的有效性需要两个最基本的前提:一是经济主体的单一性和利益关系的全社会统一性,二是信息的高度完整性和分析判断的高度科学性。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建国初计划经济有效而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和社会利益关系的日益复杂化而慢慢失效。市场经济则是主要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等机制作用于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在这双“无形之手”的引导下自发进行经济活动。由于市场主体是“经济人”,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所以会把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的地方去。因此,市场经济可以充分调动一切生产要素的积极性,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达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

(三)市场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既然市场经济不具有制度属性,市场经济又被证明是比较高效的资源配置手段,自然就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结合,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社会主义中国的“个性”。

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制度是顺应中国国情的伟大创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是“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10]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用十三个“坚持和完善”做出谋划和部署,其基本落脚点是要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国家治理效能的发挥,将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虎添翼,释放更大的潜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只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持续不断地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就一定能把两方面的优势都发挥好,做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一个都不少,从而在实践中破解这道世界性的经济学难题。[3]64

(四)有效市场的必要条件

“有效市场”的前提是“更加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7]4。市场要有效,从根本来说不是市场本身的问题,而是政府职能要转变、权力要下放、自我要约束。有效的市场需要的是有限的政府。在微观经济领域、在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政府的“无为”就是“有为”,即要充分放权给市场,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

要做到有效市场,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的市场离不开有为的政府。“更好”不是“更多”,“更好”意味着该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做到“法定责任必须为”。从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角度而言,政府需要从激发市场活力、完善市场体系、夯实市场基础、规范市场行为、布局市场发展、防范市场风险、保障市场运行等方面发力。现阶段,要强化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就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就要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就要建立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竭尽所能激发市场活力和全社会的创造力。其总的目标是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有效实现要素流动自由、产权激励有效、竞争公平有序、价格灵活反应、企业优胜劣汰。

三、有为政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的保障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不是对立的,也不是简单地让市场作用多一些、政府作用少一些的问题。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和完善表明,“强政府”与“强市场”的双强运行机制协同发力、并行不悖,是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努力方向。

政府和市场各有长处和短处。市场的长处在微观领域,政府的长处在宏观领域。政府和市场不是在同一个领域抢地盘,而是在不同的领域施展手脚,并且应该是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倘若在不擅长的领域非得“有所作为”,那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政府和市场都不能缺位,也都不能错位和越位。

市场和政府都不是万能的。市场会失灵,政府也会失灵。理想的状态是“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来补位,“政府失灵”的领域市场来补位,这样才能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市场要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市场能做的、做得好的事都应该交给市场;但这决不意味着政府可有可无,相反,政府在诸多领域担负重责,应该积极作为、大有作为。

(一)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国防、安全、环保、义务教育等,市场无法提供,或由市场提供会造成价格扭曲、性质的异化,政府应该切实负责,这是政府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基本形式。

(二)提供制度供给和法治保障

政府是制度的供给者,是各项制度创新的最终决定因素。政府除了应该提供能保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性制度之外,还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等,对有限的资源加以调度,从而保障要素信息流向最需要的地方,确保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政府应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法治保障。现阶段,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经济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健全行政执法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保障机制、加强市场经济监督制度和机制的建设等,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然,在中国现行体制下,有些法律法规的建立还超越了政府的范畴,而需要人大层面积极作为,但政府依然可以向人大提出立法建议。

(三)完善宏观经济治理

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也解决不了宏观的问题。中国政府在宏观经济治理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其治理能力要比西方国家强大得多,这也是中国能率先走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但是我国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与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仍然有较大差距,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更高起点推进全面开放还有诸多不适应。为此,要创新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在高效协调的宏观调控新机制、现代财税制度、货币政策、科技创新制度和组织体系、政府服务优化、社会信用体系和新型监管机制构建等方面下力气、出实招。

(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市场讲究优胜劣汰,按照市场法则将导致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要是没有政府的介入必将导致两极分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明确为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之一、把“坚持共同富裕方向”作为“十四五”时期应当遵循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原则的一大内容、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为“十四五”时期“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一大目标,应当说十分清晰地表明,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当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始终坚持的价值目标,因为这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根本区别。现阶段,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把公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应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应该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首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做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同向发力,而两者“更好结合”的关键在“有力政党”。“有力政党”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保证。“有力政党”“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应该无比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行稳致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在我们的脚下越走越宽阔!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6]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8]張赓,徐保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述评[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7-14.

[9]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秦小珊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苏联生态建设的超越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党为何始终高度重视核心问题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发展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