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案话“长芦”》第一集 长芦物华(上)

2021-03-24河北省档案局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频道《揽胜神州》栏目组

档案天地 2021年2期
关键词:盐商盐业雍正

河北省档案局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频道《揽胜神州》栏目组

编者按:历史无声,档案有痕。珍存于河北省档案馆的长芦盐务档案,原始记录了长芦盐业生产、运输、销售、税收、缉私、出口等多方面的活动。2018年,基于此,河北省档案局携手中央电视台《揽胜神州》栏目组共同推出八集大型系列节目《档案话“长芦”》。该片通过翔实的档案史料和生动的故事脉络,再现了卷帙浩繁的长芦盐务档案背后隐藏的历史。为进一步扩大该片社会影响力,自本期开始,本刊将连续刊载该片文字脚本和部分图片,看档案怎样为大家讲述一个个精彩的“长芦”故事。

导词: 2003年,河北省档案馆里的一批档案,因其系统性、完整性、稀有性,以及时间跨度长远、档案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等优势,成功入选了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这批档案就是《中国长芦盐务档案》(图1),它们原始记录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盐务机构风云激荡的二百年。

纪录片解说:河北省档案馆中,珍藏着一批档案。

专家解说: “这个档案是非常丰富的,保存还是非常完好的。”

“现在是我们不可多得的一个宝贵财富。”

“这是我们的镇馆之宝。”

纪录片解说:卷帙浩繁,品类丰富,历时整二百年。命途多舛,历经劫难,最终落户河北。尘封多年的档案,第一次真正揭开面纱,背后隐藏着一段鲜活的历史,风云激荡,荣辱并存。

泛黄的档案文件中,站立着无数曾光耀史册的人物。

一个民族的过往与荣辱,几代人的抗争与图强,风云变幻、砥砺前行,近三万四千卷档案中,浓缩了一个民族在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脚步与命运。《揽胜神州》大型系列纪录片《档案话“长芦”》将带您翻开昨日,走进历史,触摸真实的过往。

第一集:《长芦物华》(上)

主持人:1965年的二三月间,河北省档案馆陆陆续续接收了一批从天津辗转而来的档案。这批档案产生于一个名叫“长芦”的盐务机构,它原始记录了这个机构盐业生产、运输、销售、税收、缉私、出口等多个方面的活动。不过,在当时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天津与河北两地的交接人员根本来不及去了解自己正在转移的这批档案的内容。直到几十年后,随着对这批后来被命名为“中国长芦盐务档案”的深入研究,世人逐渐发现了它的宝贵价值。这批档案记录了一段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它从盐务的视角见证了列强的入侵,清王朝的覆灭,军阀的纷争,民国的建立,也见证了日寇侵我国土,夺我资源的罪行。透过这批档案,人们还看见了袁世凯、蒋介石、周学熙、阎锡山、范旭东等等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与“长芦”那千丝万缕的联系。话说到这里,那么什么是长芦?它在哪里?在卷帙浩繁的长芦盐务档案的背后,又隐藏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要想了解这些,首先,让我们从一位御史的上任开始说起。

纪录片解说:雍正元年五月初八,刚刚被任命为长芦巡盐御史的莽鹄立奉诏进宫,皇帝要见他。自即位以来,雍正深知盐课事关国之大计,所以在这位新任长芦巡盐御史上任之际,雍正专门召见了他,以表示对他的信赖与厚望。三日之后,雍正又给莽鹄立下了一道诏书,明确其职责与权力。不仅如此,雍正随后又下旨坐粮厅,让他们将皇船苫盖修饰一番,于八月二十日送莽鹊立到天津长芦盐政衙门上任。

一个巡盐御史,不过是名侍郎,皇帝却亲自选派,召见面谕,而后又下诏授权,还用皇船送其上任,这在长芦盐政史上空前绝后。表面上这是雍正对莽鹄立的分外抬举,而实际上它显示了雍正对于长芦盐政的关心。那么,长芦是个什么地方,它何以让一国之君都如此关切呢?

这一切都得从盐说起。

盐,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它是古今中外,男女老幼都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在某些方面它对人类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粮食。中国的盐业资源非常丰富,产区分布也十分广泛。按其来源可分为海盐、石盐、井盐、池盐、土盐和膏盐六个种类,这其中以海盐的分布最广也最丰,由北向南依次有辽东、长芦、山东、两淮、两浙、福建、两广共七个盐区。

长芦是对今天河北省唐山、秦皇岛、沧州等地以及天津沿海狭长地带的泛称。长芦原是一条河流的名字,因其两岸芦苇众多而得名,位置就在今天河北省的沧县境内。宋代时在这里设置长芦镇,明代盐运使驻长芦,之后就把这一带沿海产盐的地区称为长芦盐区。

长芦盐区是我国最古老的海盐产区之一,《周礼》中记述道:“幽州,其利鱼盐”,《管子》中也说:“燕有辽东之煮”,由此可见长芦产盐最少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西周时期渤海南北两岸就已成为重要的海盐产区。春秋战国时,北方的燕国因有“渔盐枣栗之利”而成为“渤褐之间”的强国。齐国“北有渤海之利”“桓公用之遂以兴霸”,燕齐两国都因盐利而兴邦称霸。

五代后唐同光三年,幽州节度使赵德钧置芦台场,所产之盐,贮于新仓,也就是今天的宝坻县城。公元937年,又在新仓镇设榷盐院来管理盐务。宋元时期,长芦地区的盐业经历了一个大发展的时代,到明朝初年,已经形成了二十四个盐场,遍布整个渤海西岸的规模。明洪武元年,政府在沧州长芦镇设“北平河间盐运司”来统一管理河北以及天津地区的盐业。第二年,将其改名为“河间长芦都转运盐使司”。永乐元年,又将“河间”二字省去,改为“长芦都转运盐使司”(图2),自此以后,河北、天津盐区开始以“长芦”为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主持人:长芦盐务档案中有一些照片档案,数量很少,所以非常珍貴。我们放大复制了其中的三张,一起来看一看。这张是长芦盐运使署的大门,这张是长芦盐运使署西院中排的房屋,而这张展示的则是整个长芦盐运使署前院各楼的面貌。今天这些建筑基本都不存在了,所幸照相机的发明为我们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照片的拍摄地点既不在河北,也不在北京,而是在天津。清朝康熙年间,长芦盐业的中心向北迁移,其管理机构长芦巡盐史署和长芦盐运司也分别从北京和沧州迁到了天津,从此天津就成为了长芦盐务的核心区域。莽鹄立即将上任的正是这个地方。

纪录片解说:1723年,当莽鹄立到任天津时,从明末清初的战火中重新复苏的长芦盐业又见颓势。随着满清政权的日益巩固,盐务官吏的腐败现象开始出现,他们视盐务为利薮,对盐商敲诈勒索。而盐商受此诛求,便抬高盐价,致使私盐横行,官盐日壅,欠课逐年增多,这便是莽鹄立面对的局面。

在莽鹄立上任前,雍正专门对他说了这样一些话:“长芦盐法,近来大坏。我素知你存心忠直,今特派你前去长芦整理盐法,清除弊端。长芦商人历年拖欠盐课,累计已达一百数十万两了。对于长芦商人中有势力的几个光棍人物,经常向穷商摊派杂课,收取费用。你到任后,应留心察访,将其受脏获利情由查明,即便着落他们全部交出从前勒索别人的财物,绝不能便宜他们。如果他们抗不速交,你就奏报给我,我定给他们严审治罪,绝不姑息。”

从雍正皇帝这番推心置腹的“面谕”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对莽鹄立寄予的厚望,更能够看出在当时,一个叫做“盐商”的特殊群体已经走上了盐业历史的舞台。他们的出现是因为一种名为“专商引岸制度”的产生。

盐为利薮,古而有之,盐在中国古代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不下于稻、麦、棉、铁,甚至更有过之。盐课,即盐税是中国历代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所以在中国古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实行盐的专卖制度。明代以前,盐的产、储、运、销以及价格等都由政府严格地把控。

专商引岸制度,表面上看,政府对盐的控制减弱了,盐商有了更大的逐利空间。但实际上,清代的中央政府对盐的控制不过是由直接转向了间接,变成了对盐商的控制和盘剥。盐商们虽然可以垄断盐利,却必须受制于官府,他们不但要交纳不断抬升的盐税,而且还要负担其他各种陋规捐输,本质上还是皇帝和官府借以敛财的工具。

到了明代,“官督商卖”的盐专卖制度及税收体制得以形成。明后期,国家逐渐将收盐权委托给商人去办,从而发展为商专卖制。清沿明制,进一步发展,形成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实行的“产盐有定场,行盐有定额,运盐有定商,销盐有定岸”的“专商引岸制度”。这一制度变革给长芦盐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盐商的势力得到较大的发展,他们取得引权,划定了引岸,很快也就富甲一方,并形成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盐商家族。然而同时,这种制度也为官商勾结,私盐泛滥提供了土壤。(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盐商盐业雍正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雍正:朕终于把自己毒死了
雍正:奏折上面玩段子
这么痴情的皇帝我也是第一次见
“癫狂”与“无奈”
改革
发改委批复31省盐业体制改革方案
盐商文化群景区——财富扬州
烛光有烟
烛光有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