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优化学科专业调整机制

2021-03-21吕岩杨彬

艺术科技 2021年22期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学科专业

吕岩 杨彬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不再依靠粗放型高速发展,而是追求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变,新旧动能转换是其中的关键。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就要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产业发展转型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紧抓住学科和专业这两个重点,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学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2-00-03

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是高校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学科和专业既有区别,又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学科与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是类似的,都是具有一定组织形式的人才培养单位,都承担着人才培养职责。“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多门学科知识的选择组合。”[1]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学科专业划分过细,学科专业间壁垒明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足,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教育部多次组织修订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本科专业目录,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随着“双一流”战略的实施,各高校以增强学科专业竞争力为着力点,普遍对学科专业进行了优化调整,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已经成为“双一流”建设的关键环节。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高校的学科专业调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1 学术史回顾

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学科专业调整的意义和作用,如韩筠(2017)认为,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是高等教育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基本保证。二是学科专业调整的内容,如胡仁东等(2013)认为目前高校的学科专业调整面临着同质化、资源约束、利益博弈、社会职业分工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要从学科调整、专业调整、教学科研组织机构转型等三个方面着手。三是学科专业调整的路径,如林蕙青(2006)认为,学科专业结构及其调整的关键是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李立国(2017)认为,学科专业调整要做到三个面向,即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经济社会主战场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王战军、张微(2019)认为,学科结构调整制度逻辑的重构包括坚持面向未来、统筹前瞻布局,服务社会需求、促进交叉融合,突出内涵建设、回归制度逻辑。

总体来看,相关研究存在三个薄弱环节。

第一,理论探讨多,与实践操作结合不强。学术界目前关于学科专业优化调整问题的讨论,主要围绕学科专业调整的原则、逻辑、内容、路径等,基本上是学理的探讨,与学科专业调整的实际存在一定脱节,对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理论指导意义强,对实践操作的指导性相对较弱。如何将学术研究的原则、逻辑、方向等与实際工作相结合,目前看来做得还不够,“动态调整的实际效果与政策诉求还存在一定差距”[2]。

第二,现有的研究集中于对学科专业调整问题的探讨,而对学科专业调整相关的人才培养问题研究不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根本价值所在,但现有研究往往忽视了人才培养这一根本,而局限于对学科专业调整这一工作本身作深入的学理探讨。学科专业调整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什么关系?如何通过学科专业调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仍显得不够深入具体。

第三,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追踪科学研究前沿的愿景与学科专业调整的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布局是历史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学科专业划分过细,其优化调整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惰性,有诸多利益因素要考量。学科专业调整应当面向哪些国家战略需求,如何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如何在需求导向、市场导向与学术导向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2 新旧动能转换对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基本要求

当今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攻关阶段。“要想把握引领好新常态,发展制造业强国,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行稳致远,需要倒逼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动能转换。”[3]新旧动能转换战略是新常态下直接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如“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4],把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到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2018年6月14日,习近平在济南考察时表示:“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是我们是否能过坎的关键。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高新技术,要靠自己,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5]2019年5月,他提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旧动能转换的系列重要论述,是新常态阶段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针,对高校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经济社会主战场、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是新旧动能转换对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基本要求。

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职能。人才是否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衡量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标准。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加强对前沿科学技术的开发应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服务于培育新产能、腾退化解旧产能。抓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的历史机遇,聚焦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都离不开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并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一些传统行业受到很大冲击,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的成长潜力,对高校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从政策诉求来看,《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都提出,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突出重点,提高质量。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是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重点举措。

3 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

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优化调整学科结构与布局。通过及时调整学科结构与布局,高校可以为基层学科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科建设质量。高校调整学科结构与布局的着眼点,在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只有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学科建设才能保持灵活的适应性和长久的竞争力。针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要发展需求、重点发展产业,一方面要积极布局新的学科,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老学科的优化调整。每一所高校都有自身独特的历史传统和优势学科,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优化调整学科布局,要求高校坚持特色化发展的理念,强化优势学科,丰富基础学科底蕴,拓展新的学科领域,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一方面,以高校优势学科为支撑,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挥学科群体优势,形成特色学科高原;有条件的高校,要重点打造高峰学科,形成有山有峰的学科体系。另一方面,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产业等,全面提升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能力,形成新的学科高地。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实现突破创新,发挥基础学科对优势学科的支撑作用。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积极促进交叉学科发展。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其设置的着眼点就是社会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就是面向社会一线需求调整学科专业”[7]。优化调整专业布局,就要根据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要求,新增或废除一批专业。坚持“强化内涵、优化结构、注重交叉、培育新兴、凸显特色、打造一流”的专业优化调整基本原则,一方面面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对应新兴产业的新兴专业;另一方面,结合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通过增设专业拓展课程模块或方向等方式加强对传统优势专业的改造升级,建设一批国家、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設点,促进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的紧密对接和深度融合。面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优化升级、经济转型发展相适应。对缺乏办学特色、招生就业差、办学效益低的专业,采取“关、停、并、转”等方式调整。加快推进高校与战略新兴产业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共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实习实践基地,带动专业升级改造,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

随着高校的学科专业调整,高校应围绕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战略,聚焦代表中国产业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十大产业,继续探索和完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实施本硕博连读“卓越计划”,积极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新旧动能转换急需人才。对照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高校的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理念、目标定位、培养模式等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结合、与产业需求衔接不够紧密,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非常突出;学科专业交叉复合不够,学科专业间的协同、交叉融合的新机制尚未形成。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新产业形态的产生,产业发展模式的改变,促使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日益广泛与深化,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具备更强的跨学科专业综合运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随着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高校应根据新旧动能转换的要求,对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重构人才培养方案,重建课程体系,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重塑实践教学体系,系统构建实验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实现实践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提升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自主终身学习、沟通协商能力和工程领导力,培养能够支撑先进制造产业发展的卓越研发、生产和管理人才。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核心职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则是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关键。随着高校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与企业共同优化培养方案,加强课程建设,共建实践平台,共同培养教师等,提高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解决教师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等问题。

4 结语

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是国家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推动学科专业分类调整、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也一直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旧动能转换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高校应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科技前沿,积极主动地优化调整学科专业。根据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要求,优化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布局,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新时代高等学校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谢桂华.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9.

[2] 田贤鹏.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模式、困境与整合改进[J].高校教育管理,2018(6):44.

[3] 任志成.习近平关于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科学论述的战略性与实践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0(5):7.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03.

[5] 习近平:创新是我们能否过坎的关键[D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6/14/c_1122987466.htm,2018-06-14.

[6] 习近平.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D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5/22/c_1124529225.htm,2019-05-22.

[7] 李立国.“双一流”背景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调整优化[J].大学教育科学,2017(4):5.

作者简介:吕岩(1979—),男,山东安丘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杨彬(1981—),女,山东菏泽人,博士,副院长,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新旧动能转换学科专业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西部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挑战与应对
新旧动能转换下证券业发展研究
聚焦新旧动能转换 打造优质法治环境
淄博市优化营商环境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践与思考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