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募捐中的信息不对称难题及治理对策

2021-03-18王晓芳顾佳陶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治理对策信息不对称

王晓芳 顾佳陶

摘 要:网络募捐受众更多,渠道更广,效率更高,已成为社会公众所热衷和追捧的新型募捐方式。但是,由于网络募捐机制中各主体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诈捐”等事件伴随而来。分析受捐者、募捐者、募捐平台与政府等主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提出完善政府相关监管机制,加大网络募捐平台的审核力度,提高信息反馈效率,积极引导受捐者、捐赠者及社会媒体的行为等对策,以期推动我国网络募捐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网络募捐;信息不对称;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06-0138-03

网络募捐已经成为人们当下主要的募捐渠道,在2019年上半年,民政部制定的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为全国1 400家公募慈善组织发布信息1.7万余条,累计获得52.6亿人次的关注、点击,募集善款总额超过18亿元。与此同时,“诈捐”“骗捐”事件却层出不穷。这种行径影响了人们参与捐赠的积极性,公益活动也产生了信任危机,此类现象的产生原因是网络募捐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一、网络募捐中信息不对称难题及原因分析

网络募捐的参与主体主要有受捐者、捐赠者、募捐平台等,政府相关部门发挥监督管理职能,各个主体的职责不同,所掌握信息不对称,必然会引发“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

(一)网络募捐平台与受捐者之间的“逆向选择”

网络募捐平台与受捐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通常表现为受捐者在申请时会隐瞒事实或者夸大自己的病情博得大众关注,而网络募捐平台对受捐者的审核也会不够细致。在捐赠前期,处在信息优势方的受捐者向处于信息的劣势地位平台提供虚假的信息,委托人只能通过代理人提供的募捐申请书进行审核、选择,出现了信息不对称中的“逆向选择”现象。

网络募捐平台与受捐者之间出现“逆向选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网络募捐平台审核机制存在漏洞。信息审核不深入不细致。现在网络募捐平台审核较多的只是受捐者提供的表面信息,比如受捐者的性别与年龄。对于深层次的信息审核并不到位,例如在病例的真假方面核查不够翔实。这种做法导致动机不良的人利用这一漏洞伪造信息进行诈骗,最终造成平台与受捐者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第二,受捐者的利己主义。受捐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采取一系列手段。网络募捐行为应该建立在诚信、友爱的基础之上,但是很多受捐者在发布信息时只注重自己的利益,从而夸大自己的病情,虚报自己的资金财产,导致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第三,针对个人网络募捐的法律法规以及惩戒制度不完善。个人网络募捐被归纳为个人求助,而目前对于个人开展的网络募捐行为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惩戒机制。因此不法分子趁机行骗,利用互联网的虚拟性和隐蔽性造成网络募捐的信息不对称,事后隐匿于网络社会难以追责惩戒,导致网络社会违法犯罪行为高发。

(二)网络募捐平台与政府之间的“逆向选择”

网络募捐平台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一般表现为网络募捐平台提交的募捐方案不够严密、掩盖关键性信息以及政府对募捐方案的审议不够严谨。由于代理人了解政府更加偏向于哪一类募捐类型并且熟悉政府的各项规定,因此在申请备案上填写相关信息时,对重要信息简单略过,反而着重凸显非重要信息,诱导民政部门通过审核。这时政府部门就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出现了平台与政府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问题的出现。

网络募捐平台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成因分析如下。第一,政府在审查募捐方案时,基本上是对提出这一方案的募捐平台进行鉴定,如果它具有相应的资质,就比较容易通过,但对于具体方案核实得并不细致,扩大了信息不对称的差距。第二,我国政府对于善款的使用、网络募捐剩余款物监管不到位,捐赠的剩余款物一直是大众密切关注的问题,然而政府在这项工作上却有所欠缺。在如今网络如此发达的情况下,每一天都有网络募捐行为出现,每一个网络募捐事件都关联到很多人,筹集到的善款与物品也不少,然而相关部门对后续使用情况却监管不到位,加大了政府与平台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三)网络募捐平台与捐赠者之间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网络募捐平台为了谋取自己的私利,欺骗捐赠者,利用一些虚假病例让捐赠者募捐,自己从中得到好处。作为代理人的募捐平台处于信息掌控状态,而捐赠者的信息来自网络募捐平台的传递,一直处于信息劣势的状态。平台人员为了获得利益随便选择病例欺骗捐赠者,捐贈者却会视其为紧急情况进行捐款,随之产生“逆向选择”现象。在捐赠者捐赠之后,网络募捐平台依然处于信息的完全优势状态,掌控资金使用去向,捐赠者并不能及时了解到善款的使用情况,网络募捐平台并没有保持实时公开的原则,甚至可能将善款挪作他用,不能全部交给受助者。此时,作为委托人的捐赠者就处于信息不对称的道德风险当中,难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网络募捐平台与捐赠者存在信息不对称成因分析如下。第一,网络募捐平台团队存在投机主义。虽然网络募捐平台传承了慈善精神,但是也要看到市场是它运行的载体。网络募捐平台的团队工作人员,在项目运营的时候,渴望获得经济利益、升职加薪,实现自我价值。有了对这些目标的追求,就极有可能做出伤害捐赠者利益的事情。第二,网络募捐平台对于善款流向与使用信息公开及反馈不足。捐赠者对于网络募捐的发展后续应该具有知情权,尤其是在善款的流向与使用方面。我国目前在善款使用的明细与善款余额方面并没有出台相关制度规定公开,因此网络募捐平台普遍在这方面存在信息公开不足的问题,使捐赠者在募捐之后依旧与网络募捐平台产生信息不对称。捐赠者无法了解自己捐赠的款物是否用到了实处,对平台产生质疑,降低了参与募捐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受捐者短时间内筹集善款,也不利于平台可信度的建立。

(四)捐赠者与受捐者之间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受捐者与捐赠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常表现为受捐者对事情真相进行夸张描述,将虚假信息告知大众。受捐人在发布自己的募捐信息时,往往会选择描述容易打动人心的情节,以此博得人们的怜悯,获得筹款。受捐者深知捐赠者心理,利用悲惨的故事打动人心,达到目的。而作为委托人的捐赠者并不知道网络另一端的事实真相,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作为受捐者的代理人提供虚假消息,一步一步诱骗捐赠人踏入骗局,导致捐赠者的“逆向选择”。同时,受捐者在筹集金钱之后,平台与受捐者都未能及时公布善款的去向,隐藏信息。委托人并不能知道自己捐助的金钱是否真正落到了实处,代理人是否将这笔钱花到了别的地方。在网络募捐中捐赠者与被捐赠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进而也导致了“道德风险”。

捐赠者与受捐者之间信息不对称表现成因分析如下。第一,捐赠者的理性及判断能力不足。网络募捐在享受互联网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存在着网络的隐蔽性以及虚拟性等缺点,导致募捐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得到保障。捐赠者无法真正了解到受捐者的实际情况,只能凭借发布的信息去判断真假,存在鉴别困难的问题。人们在捐赠时,经常会被自己的情感所牵制,对于信息的可信度与逻辑不做考虑直接进行捐赠。而受捐者正好抓住人们这个特点,将自己的经历描述得尽可能悲惨,博取大众的同情,导致捐赠者处在信息劣势一方,两者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二,新闻媒体、社交平台一直鼓励人们进行捐款,不断弘扬慈善精神,传播慈善理念,但是却缺乏对人们辨别网络求助信息真假的指导和对受捐者行为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二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差距。

二、网络募捐平台信息不对称的治理对策

(一)完善政府监管机制

政府部门是网络募捐平台监管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主体,这不仅体现在政府自身的立法和执法行为在监管中的基础性作用,还体现在政府的监管理念对整个网络募捐监管体系的先导性作用,以及政府在培育和鼓励其他监管主体方面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主导性作用。

1.完善网络募捐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网络募捐平台现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政府部门虽然出台了《慈善法》等法律条文,但是对网络募捐的专项法律法规还没完善到位。政府应健全对该领域的行政立法,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与配套设施,进一步规范网络募捐行为。完善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令发起者望而生畏,能起到警示作用。不管规模大小与款项多少,每次网络募捐活动的发起人都需要对其负责,若是有违法行为法律都需要进行严惩,避免被有心之人钻了空子,同时也能提高法律的威慑力。凭借相关法律条文,监管部门可以对违法犯罪之人给予行政性处罚,依靠法律的强制性规范网络募捐行为,促进整个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2.加大募捐平台的监管审查力度。政府需要对备案信息中的重要信息进行的审核,尤其是对募捐目的、募得款物用途、剩余财产处理等情况进行仔细核实,对募捐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可以邀请第三方审计机构,评估項目善款使用情况,根据审计结果,采取相应的后续措施,缩小自身与网络募捐平台信息不对称的差距。对于互联网募捐平台上,政府需加大监管审查力度,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时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大众公开,适时建立抽查对象数据库和抽查事项清单。

(二)提升网络募捐平台的审核力度和信息反馈效率

作为传统慈善的有力支撑,网络募捐平台为很多人提供了便利,但因尚在起步阶段,监管不到位,现已成为部分网络诈骗者犯罪的平台。

1.加大对项目真实性的审核力度。各个网络募捐平台需要加强对募捐发起人的资格审查,提高平台的准入门槛,有效规避虚假的网络募捐,确保筹集到的资金物品能帮助到真正需要的人。在发布信息之前进行核查,降低募捐过程中的风险。平台需核实受捐者的身份信息与名下资产,身份信息可以采用“熟人证实”“群众举报”和志愿者调查等方式进行全面审核;也可查询个人的征信报告,看有无不良记录,若是信用存在问题,则驳回其申请。

2.完善信息反馈与举报机制。网络募捐比传统募捐更容易建立信息反馈与举报机制。第一,拓宽反馈的渠道,在平台首页增加捐款者的善款流向说明,这样也可以保护捐款者隐私,拦截骚扰信息。反馈应包括事件的后续进展、所筹善款的去向与使用明细等内容。第二,建立捐款者和受捐者或公益项目发起者的联络通道,让二者的对接成为可能,有利于缩小捐赠者与项目发起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第三,设置群众反馈版块,给捐款者进行事后评价的机会并且能对平台提出建议,这有利于网络募捐平台提升其运行能力。第四,完善举报机制,让违法行为无处躲藏,遇到诈捐事件,及时在平台首页、微博、微信等渠道进行情况说明,向相关部门反映,防止事件继续恶化并造成不良影响。

(三)积极引导受捐者、捐赠者及社会媒体的行为

1.对受捐者行为进行引导与约束。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逆向选择问题,国家需要对受捐者的行为进行引导与约束,从一开始就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以降低风险,缩小受捐者与平台、捐赠者信息不对称的差距。首先,需加强对善理念的宣扬,对优秀的慈善工作者、公益组织进行表彰,正面勉励受捐者,给他们传递正能量,倡导受捐者诚信筹集善款。其次,宣传诈捐骗捐事件对社会及人民群众的危害性。普及相关法律知识,让受捐者了解欺诈性捐款将会受到什么样的法律裁决,警醒自身。从受捐者本身出发,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缩小网络募捐平台的信息不对称。

2.捐赠者保持理性和独立判断。理性与独立判断的能力要求捐赠者在面对网络募捐信息时,尽可能核实受捐者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减少信息不对称给自己带来的风险。当募捐项目被质疑是诈捐、骗捐项目时,募捐者也应保持理性与独立判断的能力,及时关注反馈情况,必要时需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网络募捐属于爱心和信任事业,在遇到诈骗事情时,需要政府与平台的及时应对,但同时也需要广大捐赠者沉着冷静,理智分析,维护好自己的合法利益。

3.社会媒体营造良好的网络公益环境。网络募捐的发展必须借助传播环境,只有在健康的传播环境下,这项事业才能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社会媒体要加强对募捐信息真假辨别的指导,积极加入舆论监督的阵地,秉持行业操守,对网络募捐领域中的不法行为勇于揭发,倒逼受捐者树立正确的慈善意识和求助动机。让公民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论坛等新兴媒体平台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对网络募捐组织和机构大胆质疑,尽最大的努力让人们知道事情的真相,有效地规避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网络募捐事业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健.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规范管理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8,(3).

[2]  黄春蕾.协同治理视角下我国网络募捐监管体系研究[J].东岳论丛,2017,(10).

[3]  郝晓南.网络募捐平台建设中存在的典型性问题及其完善措施[J].社会观察,2018,(33).

[4]  冯叶露.“互联网+公益”的筹资模式探索——以13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为例[J].西部学刊,2018,(12).

猜你喜欢

治理对策信息不对称
对会计假账问题的初步探析
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
强化高校工会“小金库”管理对策
基于P2P网络借贷的信用风险管控研究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青海省杂多县草原生态环境治理对策探析
融资约束:文献综述与启示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