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新工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1-03-17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1年2期
关键词:工科育人融合

赵 珏 张 胜 季 洁 张 红

(1.湖南工商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5;2.长沙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1 引言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影响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创新。大数据成为各国重要发展战略,它推动了新工业深度融合创新,催生了“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思想,更影响了工科教育体系的创新。自2017年至今,我国先后在多所重点高校展开了有关“新工科”的研究和讨论。“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的召开,更是确立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对新工科的指导地位[1-3],标志着以新工科建设为主题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一次全面反思和提升,它明确了高校工科教育必须适应新经济、新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

立足新工业革命加速前行的背景下,新工科人才的培育必须针对当前教育体系的局限性,积极学习国际经验,紧密对接产业发展最新的人才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出符合新工科工程师标准的多元化、创新型的卓越工程人才。

2 国际高等教育工科人才培育现状

高等工程教育目前是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比较重要的教育方式,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高度的重视,社会各界也非常的关注。尤其以德、美、日、俄四个国家最具代表性[4]。

德国,众所周知是非常重视工程教育的,德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也在国际工程教育发展史当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其中的元老。近20年以来,受到新工业革命4.0爆发的影响,德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在之前注重理论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起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德国采用将学生多次进行分层分流的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因材施教。同时,企业和学校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关系,通过把企业的实际生产技术与学校的教学流程规律合理的结合,设置新的教学计划以及课程内容,采取“双轨制”教学,保证学生能够同时完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确保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同时接触到当前最先进的工业技术。

美国作为世界级的工业强国,它的高等工程教育是更加注重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同时不断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近年来,美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充分配合新工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制定和完善培养认证体系以及专业的技术鉴定,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确保工程技术人才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

日本作为亚洲最重视教育的国家之一,它的高等工程教育则是在美国、德国两个国家工程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整合提升。日本在注重实践训练的同时,会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置更加完善健全的职业培训机制和认证体系,近年来,日本一直在坚持发展生产教育合作的企业本位模式。同时,对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互动有更高的要求。在日本的高校中,大力引入了市场机制,学校坚持致力于建立教学、科研、开发利用与生产实践一体化教育模式。日本高校采取和企业签订培养合同等方式,促进与企业的共同合作,校企携手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实践培养。

俄罗斯作为老工业强国,近年来也开始转变传统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从之前只注重对于专门精进型的人才培养,转向多规格的人才培养。并且,俄罗斯开始立足本国的国情,从国家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一些地区建设区域性的实习中心,用来开展工程训练教育的普及。

在教学模式上,整个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先后涌现出了像CDIO、OBE、PBL等一些获得国际认可、极具代表性的先进教学理念。我们国家在2013年就签约了《华盛顿协议》,成为其中重要的一员。至此,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正式被国际认可为实质等效。

可以看出,“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出现,对我国培养符合新工科教育要求的人才,提出了更多与传统工程人才不一样的需求及目标。在国际社会上,多个工程类专业认证标准都对未来工科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进行了充分的定义。其中,以美国工程院、ABET以及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提出的工程师标准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在我国的新工科天大会议上也正式制定并发布了“面向2030的工程师核心素质标准”。如对比表1所展示,未来工程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学科交叉能力、和人文素养、工程实践能力、社会责任等都是被关注的技能热点[5]。

表1 未来新工科人才标准对比

3 我国地方院校工科人才培育体系现状

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目前主要还是在学校完成的,对学生的培养、实践,都是以学校为主导,和企业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高校应该积极携手企业,共同打造“产教学研创一体化”新工科培养模式,实现共同教育的目标。同时在我国的实际教学组织过程当中,需要更加重视工程教育师资力量建设。相较于之前高等学府金字塔中单纯从事学科理论教学的师资力量,担负起工程教育责任的老师,不但需要扎实的专业功底,还需要经过实践磨炼锻造有效的高水平工程技能。如何建设好一支符合新工科人才培养教学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项工作已经提上了各大高校教学工作重点议程。加强专业教师的工程素养培训,积极推动企业挂职实践锻炼,鼓励教师参加技能认证向双师型教师靠拢,以及通过各项技能竞赛和校企交流,全面提升优化专业教师的工程教育知识结构,进而满足新工科培养需要。

在新高等工程教育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我国地方院校现有的工程教育体系仍然有许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面向产业的开放性与融入性不够,适应度与支撑度不强。首先,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发展定位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产业的发展需求还不能完全匹配;其次,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对产业发展重大变化的敏锐度和灵活度还远远不够,无法及时针对变化对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和改进,导致人才的产出和新工业发展的结构性有较为明显的矛盾;第三,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校企合作机制还没能完全形成共同创新、协同育人的生态体系,还在摸索的道路上前进;最后,高等院校一直以来开展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活动,不能有效地通过对接产业需求直接映射到人才培养上。

4 构建立足产教融合、科教相长、多学科双创多元渗透的协同育人机制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新工科指导高校工程教育改革是必然发展趋势,产教融合就是改革的核心。只有心系家国、以振兴民族产业为己任、拥有全球视野、积极创新、具备优秀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工程领导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才能成为满足我国未来新经济、新工业、新科技需求的顶梁柱。因此,地方院校要适应这样的新人才要求,就需要依托相关行业部门、科研院所、企业优势资源,进一步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产教融合、多元渗透的协同育人模式。

4.1 以产教融合为核心,建立产业与高校之间深度信息交流与教学参与互动机制

首先,需要建立校企信息开放共享机制。将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行业企业“请进来”,实现信息互动、资源共享。高校获得最新的产业动态,了解企业对新技术、新人才的需求,取得企业职培信息资源;企业获得创新智慧资源、创新成果、人才培养信息等。其次,引入行业协会工程师资认证标准以及从业资格认证标准,深入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确保工科教师教学水准符合行业认证要求,推动师生双促双认证。最后,在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建设中,充分发挥企业优质资源作用,将技术标准、经典工程案例、优秀产品解决方案等融入课程设计创新。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互动的教学机制,实现产业需求及时映射教学组织,迈出新产业人才培养同步的第一步。

4.2 以科教融合为催化剂,进一步完善产、科、教一体的三元协同育人模式

以产教融合为核心,建立服务于新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教师科研积极与产业项目相结合,科研成果为产业进步打基础,解决学科建设和科研活动不能有效对接产业需求并支撑人才培养的问题。实现教师教学科研合二为一,以科研为突破口,提升对产业发展的分析、预测与判断能力,同时拓展教学资源,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师生科技成果共创双赢。在行业企业“请进来”之后,请他们“留下来”,请师生们“动起来”。充分发挥高校丰富的科研团队等资源优势,与企业共建工程研究院、技术研发中心等,鼓励教师带领学生把关键领域技术创新与开发带入教学,共同开展产业与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实现“产业提需求、科研建项目、项目育学生、师生搞创新、创新促产业”的优质生态循环。

4.3 以双创融合为突破,巩固并扩大产、科、教融合育人成果

通过引导和鼓励师生从课内走向行业,创新走向创业,以创业激励高效能创新,进一步提升学生能力和素养。支持激励广大师生“走出去”,以创新之道驱动创业之路,以创业成果激发创新动力。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协同育人的知行效能。提高教师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并反馈到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中,促进产教融合。同时,挖掘学生的专业学习潜能,提升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和能力。

4.4 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支撑,完善校内多方参与的新工科育人模式

在面向产业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改变过去依据专业设置单一学科、专业边界清晰的现状,鼓励多领域学科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建立跨学科的创新创业团队或平台,积极展开项目制研学。在多元融合的新工业背景下,教学需要“迈开脚”,大尺度交叉、跨界其他学科。在教学培养过程中,整合不同学科背景资源,支撑师生产教融合、科教融合需求。

4.5 以大数据为引擎,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构建符合新工科行业标准的多元一体开放共享型互动教学实践平台

本课题致力于实现大数据时代以学生为中心,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其他专业、教师多方互动,协同构建符合天大会议“面向2030的工程师核心素质标准”的地方院校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充分运用大数据高新技术手段,充分引入企业深度合作,携手共同设计构建学校、企业、教师、学生为一体的“个性化”互动学习平台体系。最终实现高校能够精准掌握企业、教师、人才培养的多元信息;企业能够定向参与指导学生学习,获取对口人才输出;教师能够科研、教学、创新三不误;学生能够“学之有用,用之有效”的四维多赢互动教学线上生态体系。

5 结语

在国内地方高校都在积极开展新工科教学改革的大时代背景下,我们以大数据技能技术为手段,以学生培养为中心,以新形势下的地方高校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为目的,针对当下我国地方高校现有的高等工科教育的不适性,通过分析制约其变革和发展的因素,充分结合新经济发展趋势以及产业的人才需求,采取外引资源、内改方法、项目共建的多元模式,积极努力争取各种社会资源、吸引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新工科高等教育建设。借此希望能够建立和完善地方高校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出一个校企深度合作、学业与就业并行、实践与创新创业共享、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并举的新高等工程人才孵化器,切实提高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深度参与教学、教研、科研以及人才“个性化”培养,为地方高校的新工科协同育人机制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工科育人融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融合菜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