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MR和ESD在胃黏膜下肿瘤中的应用研究

2021-03-17石大伟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5期
关键词:整块切除率肿物

陈 杰,石大伟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消化科,河南 郑州 450006)

胃黏膜下肿瘤是指源于胃黏膜层以下各类型肿瘤的总称,其以良性居多,且多数无明显临床表现。该病多是在行普通消化内镜中意外发现,内镜下往往可见表面光滑的隆起,病变位于胃黏膜下,对于标本的采取有一定的困难[1]。部分胃黏膜下肿瘤如为胃肠间质瘤,有恶性病变的潜在威胁,并且其危险度与肿瘤大小有相关性[2];胃黏膜下肿瘤如为平滑肌瘤,其性质虽为良性,但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其会对邻近器官形成压迫,从而引发多种临床表现。因此,临床建议应早期切除胃黏膜下肿物并送病理活检[3-5]。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创伤范围较大,对消化道的破坏范围及程度较大,且住院时间较长,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慢,治疗费用较高,对患者经济状况、生活质量都带来了极大压力。目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临床应用范围较广泛,但对于哪种术式能使患者更加受益,尚无明确定论。本研究探讨了EMR和ESD术式的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该院消化科门诊诊断为胃黏膜下肿瘤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内镜术式不同分为EMR组和ESD组,每组60例。纳入标准:(1)经内镜下可见胃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为胃黏膜下肿瘤;(2)本次就诊前未行手术治疗。排除标准:(1)有ESD手术禁忌证;(2)合并其他严重性病变;(3)病例资料不完整或缺失。EMR组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2~75岁,平均(48.33±6.52)岁;病灶直径(1.85±0.94)cm。ESD组中男38例,女21例;年龄30~72岁,平均(46.27±5.91)岁;病灶直径(1.80±1.08)cm。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2组均完善术前准备:行消化内镜检查,再次明确诊断,并确认病灶位置、形态、范围等,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生化等指标及心电图、胸片等常规检查,告知患者治疗目的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禁食、禁水10 h。(1)EMR组行EMR,评估患者基本情况后,经静脉给药实行全身麻醉,并放置面罩给氧,操作全过程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对各种突发状况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①标记病变部位:内镜经消化道进入胃腔,确定病变部位、范围、大体观,采集图像,在病灶周围电凝逐点标记,手法及力度要适宜,避免引发穿孔、出血。②区分病变组织:沿标记点进行黏膜下注射,选用亚甲蓝、生理盐水等混合液,使肿物周围处隆起,便于同正常组织区别。③切除病变部位:在内镜下运用电凝或电切一次性或多次交替切除病变组织。创面出血较严重者,可予以电凝止血处理,或使用肽夹封闭。④固定标本:固定组织标本,及时送检做病理检测。(2)ESD组行ESD,操作步骤中标记病变部位、区别病变组织的方法同上,待肿物周围处隆起后切开病灶周围黏膜,黏膜下剥离和黏膜下注射交替进行,最后完整剥离。最后,进行创面处理、固定标本并送检。术后将2组患者送入病区,平卧,禁食,并予以补液、营养支持、抑酸保护胃黏膜、预防感染等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排便、排气情况,注意观察有无黑便、腹痛等并发症,并积极处理。

1.2.2观察指标 观察2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黏膜下肿物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内原发切除部位及周围1~2 cm肿物残留情况。术前及术后1 d采用双抗体免疫法检测2组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水平,比较2组应激反应情况。

2 结 果

2.12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EMR组手术时间低于ESD组,术中出血量多于ESD组,住院时间长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2.22组黏膜下肿物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及肿物残留率比较 EMR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肿物残留率高于ES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黏膜下肿物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及肿物残留率比较[n(%)]

2.3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EMR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n(%)]

2.42组血清NE、COR水平比较 2组术前血清NE、CO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P>0.05)。2组术后血清NE、CO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血清NE、COR水平

3 讨 论

胃黏膜下肿瘤是指源于胃黏膜层以下的隆起性病理改变,以良性为多数出现,病理分型主要有胃肠道间质瘤、平滑肌瘤、脂肪瘤等类型[6]。大部分胃黏膜下肿瘤患者并无明显的特异性临床表现,往往是行消化内镜检查、CT检查、上消化道造影时偶然发现,其中消化内镜能够发现胃黏膜下肿物的位置、形态、体积、是否伴有糜烂、是否充血水肿及分泌物覆盖等情况,但由于该病变在肉眼下观察均呈现光滑隆起,对于肿物的诊疗还需借助病理检测及与其他技术手段相互配合[7]。近年来,EMR和ESD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癌前病变、早期胃癌等[8-9]。

病灶部位是否能够得到整体切除是镜下治疗的关键,完全、彻底地切除能够有效降低肿瘤复发率。此外,整块切除能够保证送检标本的完整性,有利于病理学正确评估。本研究结果显示,ESD组黏膜下肿物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组,肿物残留率低于EMR组。考虑主要与2种术式操作方法有所区别相关。EMR主要通过镜下切除部分胃黏膜,切除深度可至黏膜下组织,以达到切除病灶的效果。但EMR对直径超过2 cm病变组织的整块切除率相对较低,容易出现病灶残留,不利于预后[10]。ESD是近年来在EMR基础上逐步发展的一种内镜技术手段[11],可精准、直观地将病灶完整剥离,具备微创、安全、有效的优势特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如在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期癌阶段。该技术借助消化内镜切除病灶范围,在标本摄取方面更加完整且对胃黏膜损害性小,有助于病理检测的精准性,且病灶清除率较高,能够降低肿物残留率及复发率[12],有较好的短期和长期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ESD组手术时间高于EMR组,术中出血量少于EMR组,住院时间短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镜下注射药物使病灶隆起后,EMR可一次或多次将病灶切除。然而ESD需要在剥离过程中继续注射药物刺激病灶隆起,操作更复杂,耗时更长,但创伤更小,患者恢复较快。出血和穿孔是镜下操作的常见并发症,本研究中2种术式出现了出血、穿孔并发症,且EMR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ESD组。本研究结果还显示,2组术后血清NE、CO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2种微创术式在术中对胃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从而对机体产生不同程度创伤,产生应激反应。但ESD整块切除率较高,减少术中分次操作频率,且手术时间短、出血量较少,从而降低应激反应水平。

综上所述,ESD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可能优于EMR,但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长期追踪随访加以论证。但是,ESD操作难度更大,需要改良已有技术,发展新型技术,提高医师操作技能,强化科室间的协作运行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其疗效及安全性。

猜你喜欢

整块切除率肿物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
卜算子·我和大树
乳腺肿物的超声自动容积成像与增强磁共振诊断对比分析
腹股沟嵌顿疝整块复位致肠破裂一例并文献复习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经尿道钬激光与等离子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高速切削条件下提高单位功率材料切除率的切削用量选择研究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36例临床分析
高龄患者结肠癌伴右肝肿物的诊治探讨
主气管肿物手术的气道建立和麻醉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