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某三级甲等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应急策略在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中的应用

2021-03-17李晓琴朱冬梅李政亮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5期
关键词:妇幼保健孕产妇门诊

张 柳,李晓琴,朱冬梅,李政亮△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1.护理部;2.医院感染控制科,重庆 40114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是以呼吸道飞沫及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以肺部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新型传染病[1-2]。该病具有普遍易感、发病迅速、病程进展快等特点,已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纳入乙类传染病,并按甲类传染病管理。新生儿和孕产妇的抵抗力低下,如何保障母婴安全是全国妇幼保健机构共同面临的问题。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为重庆市唯一一家三级甲等妇幼保健机构,承担了大量的孕产保健服务及新冠肺炎防控的监控任务。本文结合妇幼保健机构特点,探讨了妇幼保健机构在新冠肺炎防控中的应急策略。

1 应急策略

1.1协助控制医院人流量 (1)控制门诊就诊患者数量:暂停门诊口腔科、眼耳鼻喉科等新冠肺炎高危传播风险科室和儿童保健科、妇女保健科、营养科、心理科等保健科室诊疗活动;妇科仅收治急诊患者入院;新生儿科按照危重症新生儿转诊标准收治转诊患儿;产科全面铺开线上预约挂号,取消非高危妊娠且孕周小于28周孕妇产检的诊间预约,≥28周孕妇产检时间视个体情况相应延长。≥34周孕妇与助产士结对,出院孕产妇与责任护士结对,由助产士或护士提供“一对一”帮助;优化高危孕产妇管理系统,医护一体,对高危孕产妇实行专案管理,专人追踪随访;24 h畅通医疗咨询服务热线,建立孕产保健服务沟通微信群,医护人员在线解决患者咨询问题,通过闭环式管理(图1),确保孕产妇安全。(2)限制病区陪伴与探视:医院制定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病区管理制度,要求住院患者固定1名家属陪伴,并实名登记入册;与家属签订陪伴告知书,发放家属陪伴卡,严禁探视;患者之间不互串病房;限制患者和家属在病区出入,实行医院食堂点餐送餐服务;产房取消家属陪伴分娩,新生儿科暂停母乳接收和捐赠,取消家属集中探视。(3)暂停患者聚集性诊疗活动:取消线下孕妇学校、公休座谈会、病友联谊会等群体聚集活动;孕妇学校全部改为网络授课,并增加线上授课频次,内容包含孕期营养和心理、剖宫产利弊、坐月子、母乳喂养、婴儿常见问题处理等。

图1 孕产妇闭环式管理流程

1.2强化预检分诊筛查 (1)开展“三联”预检分诊:“三联”预检分诊包括医院入口的首次预检分诊、红外线预检分诊和科室二级预检分诊。首次预检分诊医护人员把守医院各出入口(包括车库),检测所有来院人员体温并登记来院信息。来院信息登记有扫描二维码和手工填写2种方式。在医院人流量大的产科门诊、儿科门诊等科室入口安装红外线体温自动感测仪,红外线自动对患者或家属体温进行再次筛查。在各个门诊科室和病区门口设置二级预检分诊台,由护士、保安共同对出入科室的患者或家属进行筛查。发热患者按照“发热患者预检分诊筛查表”筛查,筛查结果分发热病例和可疑病例2类。2类患者分别予以加戴外科口罩和N95口罩,并由预检分诊人员经专用通道引至发热门诊就诊。(2)独立设立发热门诊:本院被列为重庆市发热门诊定点医院,为减少孕产妇、新生儿因与其他发热患者接触而增加被暴露感染的风险,以及降低孕产妇因群体聚集而导致的焦虑和恐惧感,医院独立设立孕产妇和新生儿发热门诊,发热门诊通风良好,标识醒目。发热门诊医生对预检分诊处引流过来的患者进行再次排查,将新冠肺炎疑似或确诊病例转诊至定点医院治疗(图2)。为便于更好地鉴别婴幼儿普通感冒症状与新冠肺炎,发热门诊安排妇产科医生、儿科医生和护士共同值班。医务科由专人追踪转诊病例,并将新冠肺炎确诊孕妇纳入“紫色”妊娠风险管理。

图2 预检分诊筛查与疑似/确诊病例转诊流程

1.3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重组:独立设立预检分诊、发热门诊、患者转诊岗位;取消全院人员休假(病假及产假除外),根据接诊量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护理部对停诊科室护士、住院部富余责任护士进行重组,并按护理管理、护理骨干、技术骨干、低年资护士层级进行分层,明确其主要职责与分工;所有人员由护理部进行统筹调配,职责见表1。(2)组建护士应急队伍:参照广东医学院林琳等[3]制定的“医院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组建应急储备护士队伍。应急储备护士队伍实行24 h备班制,由护理部直接调用。医院共组建3支应急护理队伍,即援鄂应急救援组,主要由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和具备丰富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理骨干组成;院内应急支援组,主要由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熟悉各科室工作流程和具备较强应急处置能力的护理骨干组成;预检分诊、发热门诊和疑似或确诊病例转诊护士队伍,主要由暂时不开诊的门诊科室护士及住院部科室的低年资护士组成。(3)落实四级感染监控:构建院-部-科-区四级新冠肺炎感染监控机制,实行医护一体化管理;细化新冠肺炎防控期间感染控制医生和感染控制护士职责,促进彼此协作配合;排班上,2人不同一天休息,确保科室感染防控管理工作衔接无缝隙。医院感染控制科、医务科、护理部及感染监控员共同组建“感染监控联络群”,每天动态上报感染控制情况。

表1 统筹调配护士的主要职责

1.4新冠肺炎专业知识与防护技能培训 (1)新冠肺炎专业知识培训:主要包括新冠肺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护理,以及医院新冠肺炎防控的相关规章制度、应急预案与处置流程。(2)防护知识与技能培训:为保证护士的防护既能正确合理,又能做到防护物资的使用经济而有效,医院对所有防护物资进行统筹管理,并结合《关于印发不同人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口罩选择与使用技术指引的通知》,对全体护士开展防护物资使用的规范化培训,主要包括手卫生、口罩与手套的选择与使用、隔离衣与防护服的穿脱、帽子的使用及使用后或被污染的防护物资的处置等。(3)开展二级分层培训:①录制培训视频上传医院企业微信、办公自动化(OA)公告栏、OA公共文件柜,通过企业微信号的工作台界面的“会议”端口或下载“腾讯会议”APP进行线上培训,通过抖音APP添加“渝卫小培”培训;②对科主任、护士长进行新冠肺炎相关文件和知识的集中培训,对感染监控员的防护技能进行现场指导培训,并由护士长和感染监控员分病区进行传达。

1.5应急准备 护理部会同多部门联合制定疫情高峰新冠肺炎增多、患者批量增多、在院孕产妇或家属被确诊为疑似病例或新冠肺炎、医护人员被暴露感染等应急预案,并逐科开展模拟演练。在急诊科及各个病区分别准备一间“首诊隔离病房”备用,以便于疑似或新冠肺炎病例的就地隔离、观察和治疗等。

1.6新冠肺炎护理质量的监督与保证 (1)质量控制方法和重点:由于新冠肺炎传播的特殊性,护理质量督查主要通过现场观察、患者访谈、问卷调查、病案追踪等方法进行,并借助OA系统、高危孕产妇管理系统、病案系统、不良事件管理系统等实现数据共享和质量敏感指标抓取。同时,还联合利用企业微信和问卷星开展防护与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的考试。护理质量督查与绩效考核更加关注护士消毒隔离、防护和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的掌握与落实,更加注重住院患者家属陪伴管理,责任制整体护理效果、护士长排班及护士、患者的人文关怀等。(2)核心制度执行与健康教育:由于长时间的活动场地约束和疫情恐惧心理,患者对护士的依赖程度和逆反程度都会相应增加,可导致护士沟通宣教、治疗与护理时间增加。为确保服务质量,为科室增派人力,并选派善于沟通、经验丰富的护士担任责任护士。由于女性、中年和低认知者对新冠肺炎防护不足[4],健康教育内容除专科护理知识外,还包括新冠肺炎相关知识与防护内容。健康教育知识获取的途径有:孕妇学校网络课堂、助产士门诊、科室健康宣讲员、直接扫描健康教育二维码查看、下载“丫丫母婴”健康教育APP、加入专科病友微信群、关注医院微信公众号等。鼓励孕产妇坚持母乳喂养,方法与“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母乳喂养应急管理”一致。

1.7护士人力保护 (1)以人文促进心理健康:每周对护士身心健康进行全面评估,护士长初评;全院护士实行每天进行线上健康直报,护理部专人管理,动态掌握全院护士身心健康状况。医院重点关注对象包括孕周大于28周护士、患病护士、需暂时居家隔离护士、心理异常且需干预治疗护士及特殊岗位护士(援鄂护士和预检分诊、发热门诊、患者转诊岗位护士)。同时,由于护士对危险因素的感知水平较高,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害怕上班、上班焦虑、抑郁等心理[5],为此,护理部组织开展“新冠肺炎期间护理人员减压”培训,并对个别心理压力过大的护士酌情予以转岗、调岗或调休。(2)合理安排轮休轮岗: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结果,新冠肺炎潜伏期14 d,多为3~7 d。为避免人员过度疲劳和疫情交互传染,医院为预检分诊、发热门诊及患者转诊岗位单独设岗、定人并增加了人力配置。预检分诊、发热门诊及患者转诊医护人员每天工作时长为6~8 h,工作7~14 d后,居家隔离至少7 d,待居家隔离解除后,和病房责任护士进行1次轮岗。临床责任护士每周保证至少2 d休息,无特殊情况下,每天工作时长不超过8 h。

2 应急策略实施效果

2020年2月,本院门诊量为49 480例次,住院人数为25 436例次,其中产科门诊量和住院人数分别为21 488、10 917例次;首次预检分诊量为156 848例次,夜间预检分诊量为11 460例,科室二级预检分诊发热人数191例;首次预检分诊发热人数140例,夜间预检分诊发热人数0例,发热门诊就诊量为439例。护理部统筹调配全院护士人力,护士职责与分工明确,能岗对应;门诊护士人力充足,产科责任护士平均分管患者例数小于或等于6例,妇科责任护士平均分管患者例数小于或等于8例。此外,为加强护士突发应急防控意识和质量与安全意识,多部门制定和完善了新冠肺炎相关紧急预案20余项,完善护理新冠肺炎防控关键流程、护理缺陷管理措施10余项。同时,通过培训考核、质量督查,保证了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并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2个月无护理服务相关投诉事件发生。护士长每周星期五反馈科室1周护士情况,护士每日健康日报率大于或等于80%。2020年2月,护理部累计持续追踪有发热、乏力、咳嗽、腹泻等症状护士88例,居家隔离护士23例,均已排除新冠肺炎,恢复健康。同时,护理部还组织开展了护士心理危机干预的专项培训,并联合心理科对个别心理压力较大的护士进行了心理疏导,护士人力得到充分保护。

3 讨 论

3.1高度重视妇幼保健机构新冠肺炎防控工作并着力做好新冠肺炎预防工作 医院为人流集散地,人流接触范围广,易引发疾病的传播。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关于做好儿童和孕产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儿童和孕产妇是新冠肺炎易感人群。妇幼保健机构为新冠肺炎非集中定点收治机构,接触和接诊新冠肺炎疑似或确诊病例的概率相对较小。从2020年2月预检分诊的结果分析得出,医院分诊出的发热病例、可疑疑似病例和发热门诊就诊病例均为妇女和儿童,且追踪发热门诊转诊病例9例(产妇1例,婴幼儿8例),无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由此得出,妇幼保健机构有必要把新冠肺炎防控重心放的预防工作上。

3.2妇幼保健机构应建立三级预检分诊制度 2020年2月,本院预检分诊量为156 848例次,分诊出发热病例231例,引导发热门诊就诊病例439例。由此可见,规范且有效地开展24 h的预检分诊对新冠肺炎防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首次预检分诊出的发热人数(40例),小于科室二次预检分诊出发热人数(191例),且首次预检分诊和科室二次预检分诊出的发热人数的总和小于发热门诊就诊人数(439例)。可能原因如下:(1)预检分诊点设置在医院入口通风处,外界环境偏低,导致入院患者及家属的额温偏低;(2)使用电子体温枪对体温进行监测;(3)发热门诊除接诊发热病例外,还包括伴有咳嗽、腹泻、乏力等症状的其他病例。因此,有效建立多级预检分诊制度,对进入医院后的患者分次进行预检分诊和体温检测,对提高预检分诊效果,降低新冠肺炎院内交互感染概率具有重大意义。

3.3妇幼保健机构应当做好新冠肺炎防治的双重准备 由于新冠肺炎潜伏期较长和临床症状的不典型,单纯依靠预检分诊筛查并不能完全排查出所有病毒携带者,妇幼保健机构仍不排除有接诊或收治新冠肺炎疑似或确诊病例的可能。在此情况下,妇幼保健机构应当做好新冠肺炎孕产妇和新生儿的防控、收治的双重准备。按规定在各个病区设立首诊隔离病房,完善新冠肺炎突发应急预案与处置流程,不断升级培训、考核、演练和质量督查,提高护士敏锐性和提升队伍的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应是目前护理应急准备的首要内容。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母胎医师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产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等[6]就妊娠期与产褥期如果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的处理提出10条建议;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围产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管理预案工作组[7]也相继发表《围产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管理预案》,妇幼保健机构可酌情参考。

3.4医院新冠肺炎防控应充分发挥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有效地应对突发传染病疫情需要多部门横向和纵向的有效合作[8],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与配合程度,直接影响到医院的防控效率。成立以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的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构建全院行动、部门互动和措施联动的工作机制,明确部门主要职责和配合方式,可最大化调配医疗资源和工作力量。各部门应着力在新冠肺炎防范处置、培训演练、质量考核及医护人员的关心关爱上措施上。

3.5高度关注孕产妇心理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必然会引发社会公众的心理反应,而负性的心理反应定会对人身心健康、生活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孕产妇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一般人群[9],且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10]。有研究显示,孕期焦虑及抑郁状态可增加难产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11],负性的生活事件会明显增加产后抑郁的发生[12]。因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对孕产妇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筛查和心理危机干预,可提高提高围生产期质量,降低产后抑郁发生率。

3.6加强母婴保健服务的信息化基础建设 2020年2月,本院门急诊总量49 480例次,较去年同期下降57.87%,住院人数为25 436例次,较去年同期下降10.32%,医院人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控制。但值得关注的是,相较于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大幅度减少,产科门诊量和产科住院患者量并没有明显降低,这可能和孕产妇的产检、分娩等必须到医院进行有关。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孕期保健指南》[13]将产前检查增加至8次。国内的《孕前及孕期保健指南》[14]提出,产前检查为7~11次,有高危因素者,酌情增加次数。近期,也有报道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下,产前检查可在4个阶段分4次进行[6]。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如何既能最大限度的控制产检次数,又能保证母婴安全,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母婴保健服务工作者面临的又一个难题。进一步加快母婴信息化基础建设,早日实现孕产妇的远程监控、远程诊断、远程指导和远程干预等,推动延伸医疗服务,或将有助于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母婴安全管理。

综上所述,在新冠肺炎防控的特殊期,妇幼保健机构通过有效的人流量控制,全覆盖的预检分诊筛查,科学的护理人力资源调配,针对性的培训考核、应急准备、质量控制和人力保护等措施,可以确保医院防治工作的安全、有效、顺利进行。同时,建议加强孕产妇心理干预和母婴保健服务的信息化建设。下一阶段,本院将总结经验和改进不足,不断优化流程,并将之制度化、条理化,为更好地应对以后的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妇幼保健孕产妇门诊
门诊支付之变
孕产妇分娩准备的研究进展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孕产妇死亡24例原因分析
妇幼保健机构发展机遇来了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新医改下提升妇幼保健院财务管理工作探析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
探讨护理干预在妊高症孕产妇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