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文化”校本课程的系统构建与实践转化

2021-03-17徐志强

关键词:特色发展校本课程传统文化

摘要:在包罗万象的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中,中华武术可谓独树一帜。吕墅小学在提出“武文化”课程构想后,整体构建“武文化”课程体系,以三大类课程统领,分年段设置内容。学校用心打造物型环境,铺设“五个一”平台,创生四种课型范式,优化多元评价方式,扎实推进“武文化”课程建设。从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层面的发展,全面彰显“武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效。

关键词:“武文化”校本课程;中华武术;传统文化;特色发展

一、缘起:以“文化渊源+文件要求+学校需求”为指向,提出“武文化”课程构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对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石作用。在包罗万象的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中,中华武术可谓独树一帜。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要求学生学习一些武术类活动的基本动作,如学习基本手型、抱拳、马步、蹬腿、冲拳等简单的武术基本动作,3—5个简单动作组成的组合动作等。2014年2月,江苏省首次将武术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的必学内容,要求每学期均应保证相应的课时。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认真梳理包括武术在内的各类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地开展传统体育教学。

早在2005年,在常州市武术协会的推荐下,我校就已成立学生武术社团,并逐步在组织保障、人员配备、课程推进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2008年,基于武术社团取得的较好成绩,学校决定把武术作为特色项目来发展。2011年,学校在已经初显成效的武术特色项目的基础上,决定以武术教育为载体,进一步挖掘武术育德、启智、健体的功能,让学生在武术教育中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即爱国报国、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涵育有灵魂的环境文化、有生命的课程文化和有精神的活动文化,着力培养“文武双全、身心两健”的现代小公民。2015年,学校提出了“育‘尚武’校园文化,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学愿景,制订了“尚武”文化建设方案。2018年,学校明确了“尚武崇文,养正立人”的办学理念,意在以武术教育为抓手,传承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凸显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文武兼修,正身正心,立德树人,让每一个生命主动地、健康地成长。

在多年持续探索的基础上,基于三方面的考虑,学校提出了开发和实施“武文化”校本课程的构想:

首先,为了更扎实地传承中华文化。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古以来就是强身健体、磨砺意志的“必选课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土壤。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学习武术,既有利于锻炼体魄,又能促进武术项目的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其次,为了更全面地促进学生成长。武术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勇毅精华,并蕴含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武术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在身体运动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厚重,体悟武术技能内在的精神内涵,在促进健康发展的同时锤炼品格。

再次,为了更高质地建设特色课程。以武术教育为载体,拓展体育教育的内容,丰富体育教育的实施方式,通过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资源库的建设、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形成“以武育人”的体育教育新样态,为国家课程高质量的校本化实施提供可供参考的路径和方法。

二、开发:以“三大类课程+六年段内容”为抓手,构建“武文化”课程体系

课程开发前,学校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他们对体育项目的喜好等做了调研,约请领域内专家筛选,引进技能水平高、对武术研究有造诣的体育教师,共同讨论,以“三大类课程+六年段内容”为抓手,保证“武文化”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三大类课程统领,明确方向

学校主要设置“武术”“武术文化”“武术与文化”三大类课程,并就各自的关键能力、发展路径、行为表现、评价方式做了梳理,让师生明确课程的方向。

“武术”课程涉及的核心关键能力主要有“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与“运动能力”对应的发展路径是,通过校园武术基本功、五步拳、长拳、初级剑术、十六式太极拳的习练,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认知,发展体能;行为表现是,具备学习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基本能力和生活经验。与“健康行为”对应的发展路径是,通过团体演练,养成锻炼的习惯,能够调控情绪,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达成社会适应;行为表现是,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包括观察、思考、运动等。与“体育品德”对应的发展路径是,通过参加校园武术展示,培养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的精神,学习运用比赛规则,遵守规则,在解决复杂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行为表现是,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能持续地参加演练,动作要求标准,动作配合协调,能快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有继续学习和练习的欲望。三项关键能力主要采取诊断性评价、测评、调查等评价方式。

“武术文化”课程涉及的关键能力主要有“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与“社会责任”对应的发展路径是,提炼武术文化中的侠客情怀,培养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强化扶危济困、为国为民的精神;行为表现是,明确目标和任务,遇到困难时能够坚定前行、绝不退缩。与“国家认同”对应的发展路径是,提炼武术文化中的义士精神,培养智勇双全、见义勇为、守信助人、公平正义的精神;行为表现是,学习过程中伴随积极的情感体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际理解”对应的发展路径是,提炼武术文化中的和谐品质,升华精神境界,追求动作协调,身心和谐,与人和睦,与国和平;行为表现是,以包容互鉴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与文明,在对不同文化文明包容互鉴的基础上彰显民族自信。三项关键能力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及时展示、课堂观察、个别交流等评价方式。

“武术与文化”课程涉及的关键能力主要有“学会学习”“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与“学会学习”对应的发展路径是,借助校内外丰富的武术文化资源,以“课堂学+课外探”相结合的学习思路,参与形式多样的武术文化教学活动;行为表现是,学会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合理地安排学习和锻炼的时间,能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者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与“人文素养”对应的发展路径是,通过学习武术技术技能、武术文化,感悟武术文化的深邃内涵和人生哲理,通过走访武术名人、传统武术传承者,参观武术文化古迹,观摩武术基地,参与武术训练、表演等,查阅中国武术文化相关资料,发展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行为表现是,通过学习带动“练、读、访、写、悟”能力的发展,体现“自主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学习方法和各种资源完成学习任务。与“创新精神”对应的发展路径是,通过“武术、武德、武文化,我学、我悟、我发展”,提升核心素养,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开展武术文化研学;行为表现是,掌握基本学习策略和运用支持性学习策略,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創造性地学习。与“个性发展”对应的发展路径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参加各种武术文化课程和活动,发扬个性;行为表现是,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具有与人平等对话、与人交往合作、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学习”的评价主要是检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目标达成情况是否良好;“人文素养”“创新精神”的评价主要有总结、展示、交流、会演等方式;“个性发展”的评价主要指向行为习惯的养成与考核。

(二)分年段设置内容,细化路径

围绕三大类课程涉及的关键能力、发展路径、行为表现和评价方式,学校要求每个年级每周安排2课时的武术课程,并在两个学期分别安排不同的武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明晰课程内容。一年级,第一学期掌握与基本手型、基本步型和武德教育相关的基本知识,掌握《旭日东升》武术操的基本技能;第二学期掌握与武术基本腿法(一)、步型组合及武术理论相关的基本知识,掌握一路弹腿的基本技能。二年级,第一学期掌握与基本手型、步型组合和武术基础相关的基本知识,掌握五步拳的基本技能;第二学期掌握与武术基本腿法(二)、武术基础相关的基本知识,掌握二路弹腿的基本技能。三年级,第一学期掌握与基本手型、基本步型、基本动作组合和武术理论相关的基本知识,掌握一段长拳的基本技能;第二学期掌握与武术基本动作、武术理论相关的基本知识,掌握《雏鹰展翅》武术操的基本技能。四年级,第一学期掌握与器械基本功、武术理论相关的基本知识,掌握初级剑术的基本技能;第二学期掌握与长拳基本功、武术理论相关的基本知识,掌握二段长拳的基本技能。五年级,第一学期掌握与太极拳基本功、武术理论相关的基本知识,掌握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基本技能;第二学期掌握与散手基本功、散手相关的知识,掌握太极拳、散手的基本技能。六年级,第一学期掌握与武术基本动作、武术理论相关的基本知识,掌握段位套路的基本技能;第二学期掌握与武术基本功、武术理论相关的知识,掌握段位套路的基本技能。

三、实施:以“环境+平台+范式+评价”为载体,推进“武文化”课程建设

学校用心打造物型环境,铺设“五个一”平台,创生四种课型范式,优化多元评价方式,扎实推进“武文化”课程建设。

(一)用心打造物型环境:处处熏染“武文化”

首先,构建“一、二、三、四、五”环境文化。“一”,即“一道”——以“武魂雕塑”“理念墙”“校训墙”“特色橱窗”等组成尚武大道,让师生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尚武”文化特有的精气神。“二”,即“二廊”——建设“尚武”“书香”两大长廊,体现学校的理念追求。“三”,即“三区”——打造武术展览区(包括武术训练室和武术展览馆)、健身运动区和农趣实践区,体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四”,即“四楼”——建设以“尚武精神”“吕小之星”“我型我秀”“爱我家乡”为主题的四幢楼,与德育主题活动紧密结合。“五”,即“五园”——分别以致和园、树人园、飞鸿园、谐趣园、飘香园独特的设计,体现浓浓的“尚武”文化元素。

其次,打造班级特色文化。“武文化”精神的培育,落脚点在班级。围绕“尚武”精神,我们确立了“自理、自信、自强”等年级主题,要求各班精心布置教室外墙与室内板报,彰显班级“武文化”建设“大事记”;布置班级“十字角”“活动角”“阅读角”等,记录班级“武文化”建设的点滴;各班确立“武文化”岗位建设制度,从设岗、轮岗、评岗等方面体现“武文化”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再次,创建《武之韵》校报文化。学校每学期打造校报《武之韵》内容,汇集学校武术教育信息,传播武术文化知识和武德情怀,构建家校互动平台。

(二)铺设“五个一”平台,处处宣传“武文化”

一套《武文化》读本。在编制《“武文化”课程纲要》的基础上,学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分年段编写《武文化》读本,以达到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目标。《武文化》读本包含上、下两册,每册均分为四章:“武术常识”“武术技能”“武德培养”“武姿飞扬”。对于“武术技能”的内容选择,我们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武术特点作出安排:一年级,学习武术基本功和武术操;二年级,学习五步拳;三年级,学习一段长拳;四年级,学习两段长拳;五年级,学习初级剑术;六年级,学习十六式太极拳。

一个“武术文化节”。每年5月举办“武术文化节”,通过“站立行”“读写绘”“做中学”“吉尼斯”“班班秀”等活动,培养学生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尚武”精神。通过班班秀武术展演、武术考段或者打擂比赛的比拼交流,让学生努力展示自我风采,形成成长群像。

一套武术健身操。学校根据中华传统武术动作和学生身心特点设计出一套武术健身操,既对学生身体锻炼和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也能够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文化内涵,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一个武术学习主题馆。学校的武术学习主题馆是目前常州市规模最大、功能最全,集藏品展览、武术展演、武术培训为一体的武术文化专题博物馆。该主题馆共收集刀、枪、剑、戟、棍等兵器16件,以及现代武术器械、兵器、书籍、图片百余件。馆内展览以中国武术发展史以及学校武术教育荣誉为主。整个馆室分为序厅、拳械厅、历史厅、荣誉厅和多媒体互动区等。在拳械厅和多媒体互动区,访客可以一试身手,和沙包、格斗架以及“李小龙”过招。

一个“武动”大课间。为丰富武术课程内容,学校增添学校大课间活动的武术元素,开发“武动课程”。整个大课间活动,学生先集体做学校创编的武术健身操,随后各年级分散到指定场地,在学校广播的统一背景音乐声中,一年级学生练习武术基本功,二年级学生做手型操,三年级学生练习韵律操,四年级学生做搏击操,五年级学生练少儿初级剑术,六年级学生打太极拳。大课间结束前,全校学生在武术教师的带领下,集体做整合了八段锦动作的放松操。这样的安排,既让学生练习了不同的运动技能,完成了体能锻炼的目标,同时,轻松的音乐伴奏也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创生四种课型范式,处处传递“武文化”

以“武术常识”“武术技能”“武德培养”为内容,开展武术教学的各类课型研究,重点进行武术技能教学课型的研究,探究武术教学课型的范式和教学策略。

目前,学校探索出的课堂范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武术常识课,主要通过武术技能、武术理論的教学,帮助学生在提高体能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同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武术技能课,主要通过习练武术拳法,实现强健体魄,开灵增智;三是武术品德课,主要感悟武术名人的侠者情怀,懂得诚信感恩,回报社会;四是武术文化课,主要通过武术文化的传递,增强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四)优化多元评价方式,处处深化“武文化”

一是特色“武文化”段位评价。学校以《“小武娃”功夫段位评价手册》的研制为载体,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段位考核,鼓励学生差异发展。段位评价的方式主要以“平时成绩(60%)+单项考试(40%)”开展。一年级,熟练掌握手型、步型相关知识和熟练掌握《旭日东升》武术操,正确掌握一路弹腿动作,了解武术名家的相关知识。武术操,要做到姿势标准、劲力充足、精神饱满、节奏鲜明。二年级,正确掌握武术基本功练习方法,熟练掌握五步拳和二路弹腿,了解武术基本知识。以五步拳为例,要做到手法准确、动作有力、姿势优美、节奏明显、表情自然、眼睛有神,能体现出武者的精、气、神。三年级,熟练掌握武术基本技术动作、一段长拳和《雏鹰展翅》武术操,了解武术相关知识。长拳,要做到手法准确、动作连贯,能表现出长拳的特点。四年级,熟练掌握剑术器械基本功、少儿初级剑术和二段长拳。初级剑术,要做到剑法规整、刚柔相济、把活腕灵、气韵生动,能表现出剑术练习的特点。五年级,初步掌握太极拳基本练习方法,熟练掌握二十四太极拳和散手基本技法,了解太极拳相关知识。太极拳,要做到手法准确、路线清楚、动作连贯流畅,能表现出太极拳的练习特点。六年级,熟练掌握所学武术套路,学习武术相关知识。评价时,要注意学生能否表现出套路的風格。

二是“武文化”阶段性展示评价。学校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制订开放的过程性、阶梯式评价方式:引入教师、学生、家长等多元评价主体,设置情感、技能、合作、创造等多维度的评价内容,落实成长评价;让武术展示成为常态活动,在学校系列节点活动中融入武术元素,常设武术展示板块;每年定期开设武术文化节,让展示、评价成为激励和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

三是“武文化”过程性评价。主要以日常观察和过程调控的方式跟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以“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等第记录在案;对课程实施的不同阶段、不同内容进行灵活观测,并通过过程中的评价反馈,调控完善课程的实施。此外,基于“差异发展、特长提优”的原则,一方面,学校为学生提供分层学习的平台,拓展小精灵武术社团等课余活动时空,精选师资,为学生的特色发展和展示提供舞台;另一方面,学校系统设计选修课目标、内容和评价方式,真正实现为不同学生打造不同的培育空间。

四、总结:以“学生+家长+教师+学校”为落点,彰显“武文化”课程成效

“武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让学生、家长、教师、学校都有收获,具体表现如下:

学生通过学文习武,强健身心,身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得以养成,特有的精、气、神得以彰显,纷纷以“更自信了”“遇到困难不怕了”“学习更专注了”来描述自己学习“武文化”课程后的变化。他们也在各级各类武术比赛和展示活动中摘金夺银,一展风采。

家长看到孩子的精气神得以改善,积极配合学校,在家庭教育中有机渗透“武文化”教育,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和学习习惯。

教师在开发和实施 “武文化”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学习思考与不断的实践创新,逐渐增强主动发展意识,提高专业素养,将培养“求正进取”的吕小少年当作自己的教育追求;在学校提高师德师能水平平台,以及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师培养机制感召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敬业爱生、认真负责、刻苦钻研、乐于奉献的队伍。

学校因“武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而拥有了教育教学工作的特色抓手,走上了特色办学的发展之路。“学习强国”平台、江苏教育电视台、常州电视台等媒体都对学校的武术办学特色进行了专题报道。“武文化”校本课程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确立为第三批校本课程推进项目(2021年1月,该项目顺利结题,被评为“项目优秀课题”)。2020年5月,“武文化”校本课程被评为常州市首届综合评选优秀校本课程一等奖。此外,学校武术社团相继获得“中华艺术环球武术交流比赛”团体第一名、“江苏省‘兰陵集团杯’传统武术套路交流比赛”第一名、“常州市首届中小学生武术锦标赛”团体第一名、“常州市学生武术大赛十六式太极拳”团体第一名等专项荣誉。

参考文献:

[1] 武俊清.传统武术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9(8).

[2] 徐志强.“武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J].教育界,2018(11).

3311500316556

猜你喜欢

特色发展校本课程传统文化
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加快以内画为特色的衡水文化产业发展设想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学校特色发展视角下校长角色与素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