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好朋友说“不”

2021-03-17任海霞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21年12期
关键词:心理辅导课边界友谊

【关键词】友谊;边界;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00-0000-00

【作者简介】任海霞,上海市徐汇区汇师小学(上海徐汇,200030)教师,二级教师。

【设计理念】友谊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原则性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他们能够依据道德原则评价自己和他人。但是,为了获得稳定的同伴关系,他们容易出现迎合及盲从行为,尤其在面对好朋友的“不情之请”时,“原则”和“底线”变得模糊。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和保护好自己的人际交往边界,学会勇敢地表达自主意愿,理性诚恳地说“不”,为建立积极健康的友谊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暖场阶段:关于说“不”这件事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探讨友谊话题,首先邀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教师播放《我想成为你的朋友》视频片段。视频内容:小泥人遇见小鸟朋友们正在垃圾桶旁觅食,小鸟们将喜爱的虫子递给它吃。小泥人面露难色,接过虫子勉强吞下。当小鸟们再次递过虫子时,小泥人便犹豫了……

教师:小泥人为什么要吃自己不喜欢的虫子?

学生:它担心拒绝会破坏友情。

教师:如果你是小泥人,你会拒绝朋友递过来的虫子吗?你觉得虫子在友谊交往中象征着什么?

学生1:会拒绝,不想为了维持友谊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虫子象征着朋友喜欢并且希望我接受,但是我不喜欢的事物。

学生2:不会拒绝,因为拒绝会破坏关系,我更在乎友谊。

教师:同学们,你的好朋友提出过让你不乐意的请求吗?请说说你当时的选择和内心的想法?

学生1:朋友每次值日时,总让我帮他倒垃圾。我想拒绝但又犹豫,因为害怕失去这份友谊。

学生2:好朋友曾经让我跟他一起捉弄同学,我不想因为友情做违反规则的事,所以拒绝了。

教师:感谢大家的分享!同学们的选择各不相同,有人会果断拒绝,也有人因担忧拒绝的后果而纠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聊一聊“对好朋友说不”这个话题吧!

設计意图: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对“交往边界”的兴趣与思考,引出本课主题。

转换阶段:交往有界可说“不”

教师:我们在生活中都可能遇到类似的状况,一边是自己想要靠近和维护的友谊,另一边却是朋友提出的自己不乐意的请求。当我们在纠结中做出不同的选择时,又会发生什么状况呢?接下来,老师邀请大家走进心灵剧场看看友谊中关于说“不”的那些事。

教师播放心理情景剧片段一《唉》。视频内容:小彬和小杰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小杰因为前一天放学时将卷子落在了学校,所以今天一早到教室后,便奔向正在看书的小彬开口借卷子抄。小彬面露难色,闪烁其词。但当小杰说到“你是我最好的朋友,这点忙都不帮?”时,小彬只好无奈答应。第二天早晨,小杰以“昨天踢球太累,没来得及写英语作业”为由再次请求抄作业。这回,小彬沉默不语。小杰认为朋友默许答应,便拿走了作业。小彬内心极不情愿,但碍于友情并没有开口拒绝,可内心却十分苦恼。

教师:你如何看待小彬的行为?如果你是他,会怎么做?

学生1:小彬应该拒绝,把作业借朋友抄是不对的,他得守住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学生2:小彬首次答应时十分无奈,内心并不想借。但是,他更在意小杰的感受,便妥协了。

教师:说“不”其实是为了维护我们自己的需求。一味地迎合和妥协不是合理的交往态度。

教师:小彬在面对小杰的再次请求时是如何回应的?他想表达什么?

学生1:小彬这次沉默了,沉默的本意是拒绝,但沉默也让小杰误以为是默许。

学生2:如果小彬继续用沉默回应,那么小杰可能会一直找他抄作业,所以小彬应该果断说“不”。

教师:没错,当朋友提出自己不乐意的请求时,我们可以说“不”。如果一直不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想法,别人就不清楚交往边界,甚至会时常越界。所以,说“不”也是为了表达和保护自己的交往边界。

设计意图:通过观影讨论,引导学生意识到说“不”是表达和保护交往边界的合理方式。

工作阶段:不情之请敢说“不”

教师:请大家继续走进心灵剧场,看看小彬能不能勇敢地说“不”呢?

教师播放心理情景剧片段二《走着瞧》。视频内容:一天,小杰和小彬闲聊时提到数学作业好难。小杰趁机请求小彬把作业借自己“参考”。可小彬生气地拒绝:“你怎么又要抄作业,这都第几次了,这回我不借!”小杰听了后责备小彬小气。小彬不由得火冒三仗,他说:“明明自己该做的事,非要占这点小便宜,我就不借!”结果,小杰也骂道:“小气鬼!亏我视你为最好的朋友!以后不会找你玩了!”两人越吵越厉害,最终不欢而散,友情破裂……

教师:同学们,你如何看待小杰这次说的话和做出的行为?(你为什么不借,小气鬼!好朋友连这点忙都不帮!)

学生:拒绝是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力,应该被尊重。小杰不能利用友情道德绑架小彬,只考虑自己的需求。

教师:这一次,小彬能够勇敢地说“不”。结果如何?为什么出现这种结果?

学生1:结果是友情破裂了!因为小彬拒绝得直接粗暴,没有顾及小杰的感受。

学生2:双方都缺乏换位思考,没能做到互相体谅。

教师:是啊,粗暴的拒绝容易引发矛盾。如何拒绝才更合理呢?

学生1:拒绝别人时,我们要语气委婉、态度真诚、立场鲜明。同时,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对朋友需求的理解。

学生2:我们要说明拒绝的理由,如果朋友有需要,说出自己能够提供的帮助或解决此事的办法。

教师:说得真棒!拒绝本身未必是导致友情破裂的真正原因。不当的拒绝态度和方式反而会加剧冲突。因此,我们在拒绝别人时不仅要表明立场、表达理解,还得在能力范围内提供一些支持,这样才能降低拒绝的破坏性和杀伤力。

设计意图:通过观影讨论,让学生领悟到不当的拒绝态度和方式会破坏友谊,进而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合理说“不”的表达思路。

升华阶段:言辞诚恳巧说“不”

教师:同学们,如果再给小彬一次机会,或许他能做得更好。我们继续看看这回又发生了什么?

教师播放心理情景剧片段三《我们还是好朋友》。视频内容:一周后,两人和好,小杰开心地去找小彬打球,但小彬婉拒,并表示希望先做完作业再去。这时,小杰趁机表达了想借作业的想法。这次,小彬诚恳地说出了内心的真实想法,表明了“不想借”的理由。同时,还提出了些许建议。小杰欣然接受拒绝并表示理解。两人的友谊依旧如常。

教师:这次的结局很美好,同学们从中学到了哪些拒绝技巧?

学生1:拒绝态度要温和,我会先说“不好意思”或“對不起”。但是,表达立场要鲜明,可以直接说“我不能/我不想……”。

学生2:我学到用“我知道你很希望……”或“我很理解……”这样的句式说出对朋友感受和需求的理解。表明内心感受和拒绝原因时,可以用“但如果我答应……我会感到……”与“我拒绝是因为……希望你也能理解我”这样的句式。

学生3:给朋友提出帮助和建议时,我能用“我可以/我建议……”这样的句式来阐述。

教师:可见,拒绝是一门沟通艺术。我们只有巧妙地说“不”,才能守护好友谊。下面,大家来练一练说“不”的技巧!请各小组随机抽选一张情境卡,根据学习任务单(见图1)讨论并完成任务。

图1:学习任务单

PPT展示四种情境。

情境一:你和小华是好朋友。小华很喜欢玩游戏,经常因为玩游戏晚回家。他却欺骗父母说在你家做作业才晚回家,并要你替他圆谎。你不想撒谎,会怎么拒绝?

情境二:好朋友小强被外班同学欺负了,他跟你商量约几个朋友在放学路上围堵并教训欺负他的同学。你不想去,会怎么拒绝?

情境三:你有一个非常喜欢的玩具,但好朋友小雨请求你把玩具送给她。你不愿意,会怎么拒绝?

情境四:好朋友小力周六约你一起去游乐园玩。可是你不想错过周六的漫展,会怎么拒绝?

学生讨论与小组交流。

教师:其实,拒绝并不难,对好朋友也可以说“不”!拒绝本身无对错,勇敢表达是关键。拒绝粗暴须谨慎,动情晓理才和谐。希望同学们日后既能勇敢表达自己,又能用智慧守护好友谊边界!

设计意图:通过观影交流,引导学生厘清说“不”的思路,有条理地用简单的句式构建出拒绝的表达支架;创设情境任务,进一步提升学生合理说“不”的能力。

【教学反思】

友谊边界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但又较难驾驭的话题。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边界观念,掌握有效的拒绝沟通技巧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通过三种社交情境,触发了学生对不情之请“不敢拒绝”“粗暴拒绝”以及“诚恳拒绝”等应对方式的思考与领悟,逐步引导学生将维护边界时的社交理念从“可说不”到“敢说不”再向“巧说不”转变,最终学会真诚表达、理性沟通,取得了良好的课堂实效。但是,小学生思维上的自我中心化使得他们在实际沟通中缺乏换位思考。笔者认为仅仅帮助他们形成边界意识,掌握一定的拒绝技巧并不够。后续仍需引导学生不断提升社交共情力,将理念和方法转化为积极行为,促进学生发展出健康和谐的友谊。

【点评】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友谊开始呈现亲密的共享、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但友谊稳定性较差。对他们而言,沟通技能不足容易引发交往冲突。尤其当好朋友提出“不情之请”时,“抉择”变得为难。本课针对友谊边界中的“拒绝”话题展开,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的教学特点如下。

教学内容清晰,内在逻辑合理。关于说“不”的前提、对象和场合,以及说“不”的方式、目的和效果等都是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困惑很大的问题。授课教师没有简单说出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吃虫子”的小短片带领学生一一讨论,引导学生在分析角色的过程中明确认知,为后续清晰顺畅的方法指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素材鲜活,呈现方式富有创意。授课教师采围绕“抄作业”事件,用校园心理情景剧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了友谊中拒绝焦虑的三种表现及内心感受。这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学生的共鸣和讨论热情,促进了学生的思考与领悟。

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主体性,收效甚好。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一直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贴着学生往前走”,对课堂中出现的积极行为和有价值的信息,不动声色地带领学生及时进行观察和思考,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把课堂真正落实到了学生的发展中。

(点评嘉宾:苗蓬,上海市徐汇区教院学院心理健康教研员)

3480500589278

猜你喜欢

心理辅导课边界友谊
以城为“媒”话友谊
守住你的边界
有边界和无边界
OF MALLS AND MUSEUMS
友谊的重量
人蚁边界防护网
浅谈小学学习心理辅导课的设置与设计
高中人生规划教育与心理辅导课共通性的几点思考
珍贵的友谊
生命年轮在心理辅导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