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的年轻人 为什么更容易患上“空心病”

2021-03-16李志敏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神志病科主治医师

自我保健 2021年1期
关键词:心流心理疾病空心

文·李志敏(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神志病科主治医师)

日前,一篇名为《空心病,比抑郁症后果更严重的心理疾病,正在侵袭优秀的学生……》的网帖刷爆微信朋友圈。文章说:成绩优秀的孩子也会有心理疾病;成绩优秀的孩子也会想要自杀。这是为什么呢?

有一个考上了北大的某县城的高考状元,自杀未遂。自杀前,这位学生看起来一切都好,积极上进,前程似锦,一直以来都是父母的骄傲。事后这位学生对心理医生说:“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时不时感觉到恐惧。这些年来,我好像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临床心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教授发现,有不少优秀的学生,经常会陷入空虚、迷茫之中,他们感觉人生没有意义,感觉内心空空荡荡,似乎除了好好学习,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价值。徐凯文博士将这种心理问题称作“空心病”。

“空心病”的核心是找不到存在感

“空心病”的核心问题,是缺乏支撑人活下去的意义感和存在感,主要受这几个方面影响:

一是社会方面:焦虑的时代。根据全国流行病院调查的数据,焦虑症的发病率20世纪80年代大约1%到2%,现在是13%;抑郁症十多年前发病率是0.05%,现在是6%。

二是学校方面: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压力。

三是来自父母方面的控制和压力。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神经系主任、青少年大脑研究权威弗朗西斯·詹森提出,青少年的压力反应系统本来就很敏感,大量来自社会、学校、同伴和泛滥的媒体信息已经够他们受的,如果父母再对他施加过大压力的话,他们的大脑就会受到某种程度的损伤。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但是有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需要和想法?

当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愿望行事,当父母把承受的焦虑和压力直接二传给孩子,那些无法承受压力的孩子,即便没有自杀,也可能转向其他出口,沉迷网络、谈恋爱、无法完成学业等等。

比起抑郁“空心病”更多是价值观缺失

可能有人会问,“空心病”是不是抑郁症的一种?“空心病”确实具备了抑郁症的某些特征,比如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如果就诊,也很可能会被诊断为抑郁症,但问题是所有的药物可能都无效。与抑郁症不同的是,“空心病”是一种价值观的缺失。价值观对人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一个人只有知道了自己是谁,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才能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从而找到人生的意义。但某个观念的形成和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

因此,作为孩子人格形成的塑造者,家长的教育方式显得至关重要。孩子的心理教育,家长应予以重视,同时注意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父母还应多与孩子建立情感连接,而不只是关心孩子的学习。如果发现孩子有“空心病”的症状,家长应予以重视,必要时向专业人士求助。

不想“空心”的办法是回到内心

当你的内心一片空旷,只能靠不断追求外部成功维持动力,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外部成功并不能解决一切。不想空心的唯一办法,是回到内心,找到能让心灵滋养的方法。当你心无旁骛、全神贯注于一件事的时候,你才能深度体会到其中的美好——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心流”。

心流在心理学中是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艺术家在创作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通常在此状态时,不愿被打扰,也称抗拒中断。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当然,想获得心流,有以下几个起码的条件:

首先,得心甘情愿。至少不能只是“我妈想让我上北大”这种吧?感兴趣的东西才能做好,才有可能坚持得下去。

其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光有兴趣不行,你还得擅长。世上没有一无是处的人,你要做的就是找到那个擅长和喜欢的东西。

最后一点是专注,想太多不行。如果一边做事一边琢磨:我要是成功了,要在海边盖一栋超级大楼!那肯定是干不好事的。小时候读到的故事,那些大科学家似乎都有点傻气,比如居里夫人忘了吃饭,爱因斯坦走路撞大树,陈景润把衣服穿反了……他们的精力都高度集中在一点,其他的就注意不到了。最关键的是他们的心不空,能感受一般人体会不到的高度幸福。

猜你喜欢

心流心理疾病空心
基于心流理论的儿童画板设计
唤醒心灵的【空心圆】
侨眷帮扶让空巢老人不“空心”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为什么竹子是空心的?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空心人
研究称心理疾病史与癌症死亡风险相关
问一个研究真正幸福状态的心理学家
契克森米哈赖的幸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