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非遗短视频的传播生态研究

2021-03-16徐欣

新媒体研究 2021年19期
关键词:短视频

徐欣

摘 要 技术重构了非遗传播生态的边界,打破传播的地域限制,增强非遗的可见度,也拓宽了变现渠道。山西非遗短视频传播形成平台支撑、政府主导、传承人参与、网民自发传播的样态。其内容创新性不足,缺乏网络嗅觉与互动意识,缺少商业思路。需要创新叙事思维,掌握传播基因,构建文化认同,实现非遗生产与商业变现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 非遗传播生态;山西非遗;短视频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9-0075-03

基金项目:本课题是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文旅融合背景下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短视频传播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2020A051)。

近年来,国家愈发关注文化软实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关注度也持续的增高。2021年5月,国家文旅部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要求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1]。

山西省开启“游山西·读历史”活动,将非遺与旅游相融合。目前,山西省的116项非遗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有150人,位列全国第三;山西省级非遗项目达537项,代表性传承人815人[2]。包含民间文学、舞蹈、戏曲等多个种类。在短视频建构的视频景观社会中,传统非遗与现代媒介技术交融,为盘活非遗提供了新空间、新情境。

1.1 非遗传播破时空、跨地域

非遗的产生依托于民族生活、生产领域,与自然生态、文化风俗、经济水平息息相关,具有地域性特点。过去,非遗传播主要靠“口传心授”,即拜师收徒,可保证非遗传承的精益求精,但也限制了传播的可能性。移动互联时代,短视频重构了传播的空间、边界和情境,打破过去一时一地的传播样态,为非遗带来更多可能性。用户只需在抖音搜索感兴趣的非遗项目,便会有海量视频“投喂”,不必前往发源地,通过关注、点赞,便可了解非遗,让非遗借视频传播样态实现破时空、跨地域分享。

1.2 非遗的认知度与可见度增强

我国非遗体量丰富,过去传播资源有限,仅少数非遗获曝光机会。移动短视频时代为每项非遗搭建了接触大众的渠道。2019年,抖音发起“非遗合伙人”计划,用流量打造非遗开放平台。截至2020年5月底,1 37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有1 318项在抖音上得到曝光,覆盖率达96%,相关视频数量超4 800万,播放量2 000亿次,获64.8亿次点赞[3]。在扶持计划中,富阳伞制作技艺传承人闻士善的抖音@闻叔的伞获81.7万粉丝关注,他在采访时也提到,几十年从没有这么多人关心油纸伞。新抖数据平台显示,@闻叔的伞粉丝覆盖中国各省,年龄小于18岁的粉丝占24.39%,31~40岁的粉丝占26.64%,这样的关注盛况在传统媒体时代是无法想象的。此外,传承人在短视频中记录非遗制作过程、工艺和生活琐事,用户通过视听传播便可感受“虚拟在场”带来的真实感,窥探文艺生产的后台,通过点赞、评论等互动方式参与非遗传播,提升了非遗传承人职业身份的社会认同感。

1.3 流量变现为非遗传播开路

文化发展离不开经济推动,非遗不能仅靠传承人和政府扶持,也需要面向市场,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影响力。抖音发起“非遗合伙人”计划以来,已有5位非遗大师通过直播、短视频带货获利百万。据2020年抖音数据报告显示,超5 000手艺人每天在抖音售卖作品,非遗人@铁人小哥哥直播一个月卖货480万元[4]。随后,抖音又推出“非遗市集”直播活动,带动非遗短视频营销热潮。短视频能为非遗传承人带来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而这些资本在一定机会下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助力非遗持续性发展,让非遗的活态传播更有“底气”。

在短视频信息红利下,山西非遗项目借力发展。抖音平台,以“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关键词搜索,随机抽取200条视频研究分析,发现山西非遗短视频传播形成了抖音平台为支撑,政府、传承人和网民多主体参与的传播样态。

2.1 政府牵头主导非遗传播

在山西非遗短视频传播生态中,政府主导的非遗传播占比较高。非遗具有地域特色,地方政府在推动本地非遗传承传播中承担重要责任。2017年,国家提出非遗文化传承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年《“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强调非遗新媒体传播计划,要求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参与非遗传播[1]。因此,山西省相关机构积极入驻短视频平台,宣传本地非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有山西文旅网官方账号@山西文旅网,粉丝量32.8万;山西省非遗保护中心官方账号@山西非遗,粉丝量1.4万;其非遗作品内容涵盖闻喜花馍、打铁花、苏氏琉璃、平遥牛肉等多个非遗项目,历史发展、非遗制作过程以及传承人的技艺是其主要表现内容。其中,@山西文旅网增设山西非遗播放专区,共22集,播放量为90.3万次,时长多为一分钟以内,平均点赞量920次;山西省非遗保护中心还主动策划发起#非遗抖三晋话题,带动非遗传承人与普通大众参与,播放量达2.5亿次,政府主导赋予了非遗传播在政治意义上的合法性[5]。

2.2 传承人参与非遗传播

传承人发布的视频内容往往和自己传承的项目展演相结合,呈现生活和工作场所,表现非遗制作过程和产品。在抖音,山西非遗传承人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已经实现商业化的非遗传承人,例如晋南威风锣鼓的代表性传承人张勇,他成立了公司和乐器品牌,其抖音粉丝量36.6万,获赞98.7万,其账号发布内容都是围绕锣鼓拍摄的,除了展现非遗技艺和日常生活外,还包括锣鼓教学、合作排练、非遗进校园等内容,并与时下热门话题互动,比如将锣鼓与蜜雪冰城主题曲结合演奏,以此传播非遗文化,让人眼前一亮。张勇还开设了直播和抖音橱窗,售卖锣鼓及其周边产品。第二类参与非遗传播的传承人则是非商业化的,他们的抖音账号既发布非遗内容,也发布与非遗无关的日常生活、家庭朋友,账号特征更偏向生活,有传播非遗的意识,但不做针对性的营销。传承人作为非遗的第一接触者,以短视频的方式向用户介绍非遗,重构了非遗传播与文艺生产的情境、意义与认同关系。

2.3 网民自发生产非遗视频

短視频时代是全民创作时代,用户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他们以自身视角对非遗传播进行再生产再创造。山西非遗传播的短视频生态中,网民自发生产的非遗内容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普通网民随手拍系列。研究样本发现,部分非遗短视频是普通用户在旅游、观看非遗表演时随手拍摄的,内容多是展演性较强的非遗项目或美食,大多一镜到底,搭配简单的音乐。第二类则是将非遗传播与用户自身经营的生产项目相结合。比如@临汾市平阳宴发布的视频,多是将非遗与其经营的酒店业务结合,打造“临汾美食+山西非遗文化”的传播特色。第三类是本地博主探店类的非遗短视频,内容多是打卡当地非遗美食。网民自发生产的非遗视频数量庞大,内容分散,虽不具备专业拍摄技巧,但建构了非遗传播的网络狂欢,更具实用性、草根性,弥合了专业传播的严肃性,让非遗传播有更多可能。

政府、传承人、网民以一种交互式的方式参与非遗传播,多方力量动态互动、融合,重构山西非遗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生态。但是,山西非遗短视频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还不足,非遗合伙人项目的热闹过后,更应思考面临的传播困局和破局思路。

3.1 内容创新性不足,优质内容产出少

山西非遗保护中心官方账号的粉丝量及其发起的#非遗抖三晋话题,算是政府机构非遗传播的典范之一。但从山西非遗短视频传播的整体样态来看,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依然是最大困境,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创新性不足。相较于百万粉丝的非遗账号,山西非遗传播的内容仅局限于技艺展演、传承人采访、非遗进校园等传统媒体的创作思路,甚至很多内容拆条于纪录片和新闻报道,如@山西文旅网发布的非遗视频,虽选取了最精华的部分呈现在短视频平台,但其剪辑思路、设计节奏依然没有真正领会短视频“微传播”的叙事精髓。山西的非遗种类繁多,但其叙事模式雷同,难免导致用户浏览兴趣降低。

3.2 缺乏网络嗅觉,互动参与感不够

5G时代助推了短视频发展,技术进步重新分配了流量和资源,网络嗅觉的灵敏度和互动参与意识成为了新一轮流量竞争的突破口。山西也曾搭乘“非遗合伙人”计划,发起#非遗抖三晋话题,播放量较高,但此话题下的部分视频内容并非山西本地非遗项目,视频点赞量极差较大,转评赞较高的视频极少,大部分视频表现平平。此后,也未发起其他有关非遗的互动话题,缺乏主动制造流量话题的传播意识。其次,视频文案多为陈述句,缺少问句互动意识,部分文案用语较为文学化,不具备网络传播基因,也不太注重用户运营,对于网友评论不给予回复,这在互联网传播情境中是较为被动的。再次,传播主体较为多样,但账号之间并未产生联动,未有效优化资源配置,无法产生矩阵传播的效果。

3.3 非遗传播缺少商业变现思维

不少前人研究认为,非遗短视频传播无法平衡文化性与商业性之间的矛盾。可山西非遗恰恰缺少商业思维、缺乏变现能力。只有极少数非遗传承人经营的抖音账号开设商品橱窗,进行直播卖货,美食类的非遗带货效果较好,其他类型变现转化较困难,这也是全国非遗项目面临的困境。据新抖数据平台显示,国家级非遗项目威风锣鼓的传承人@舞者锣鼓虽然粉丝量达36万,但截至2021年8月6日,其近30天的直播带货销售额仅有635元。大多数传播山西非遗的抖音账号并未涉水直播带货,也没有引流变现的传播意识,仅停留在介绍、展示层面。文化性与商业性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得不承认,设计文创、流量变现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路径之一,通过商业渠道将山西非遗与用户日常相关联,也是传承与传播非遗的一种方式。

4.1 丰富传播内容,创新叙事思维

山西非遗传播要打破传统叙事框架,不仅要将介绍非遗项目作为传播重点,而且要想办法“玩转”非遗,让非遗在短、平、快的传播情景中“活”起来。要创新短视频的叙事思维,可采用故事化叙事方式,将非遗制作过程与传承人的经历、故事结合起来,让冷冰冰的艺术变得有温度;还可以设计故事情景,将非遗项目融入故事短剧中;此外,叙事选题可与时下热点结合,既体现艺术价值,又突显人文关怀。总之,不要太局限于一种叙事类型,将非遗与历史、热点、故事、活动等结合,拓宽传播内容的边界。

4.2 掌握网传基因,构建文化认同

非遗最根本的危机在于民间本土文化认同与参与的断裂。因此,非遗短视频传播要注重参与文化,利用技术赋权构建文化认同。一要培养话题意识,结合网络热点和新现象策划抖音话题,利用特效、道具发起用户挑战,这种话题参与是一种特殊的具身性互动,参与者的身体与线上线下空间互嵌,在网络与现实中与技术互动[6],会调动起用户的积极性。此外,视频文案也要设法建立参与情景,多用问句或引发讨论的内容,吸引用户停留。二要做好用户运营,对于网友评论有所反应,甚至可根据网友留言策划新一期的短视频内容,让用户感觉自己被重视、被看见,才能消除陌生感,培养持久度。此外,将非遗项目进行统筹,实现资源优化整合,寻找表现山西特色的文化密码,实现网红与草根的联动、账号间的联动、线上线下联动的矩阵传播生态,多样态传播非遗文化,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4.3 非遗传播与商业变现融合发展

国家在“十四五”期间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其中不乏非遗项目参与。抖音的“非遗合伙人”加强流量支持、提高变现能力,目的也是设法将非遗传承人打造为网红,实现流量变现,利用商业思路助推非遗传播。在“抖音合伙人”计划中实现年入百万的乔家手工皮艺传承人乔雪,将皮雕艺术、中国风元素与箱包结合,通过售卖箱包将非遗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相融合,凸显非遗的实用价值,打开了非遗传播的路子。从山西非遗短视频的传播生态来看,还需加强变现思维,将网红带货思路嫁接到非遗项目上,但又不失艺术的文化内涵,实现非遗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的统一,加强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将山西非遗与时下流行的国潮元素相结合,延长非遗传播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EB/ OL].(2021-05-25)[2021-08-20].http://www.gov.cn/ zhengce/zhengceku/2021-06/09/content_5616511.htm.

[2]山西政府网.山西省非遗保护工作位列全国第一方阵[EB/OL].(2018-07-19)[2021-08-20].http://www. shanxi.gov.cn/yw/sxyw/201807/t20180719_464941. shtml.

[ 3 ]抖音微信公众号.抖音非遗大数据:年轻人为非遗点赞64.8亿次[EB/OL].(2020-06-12)[2021-08-24].https://mp.weixin.qq.com/s/ xKQjxpLsV4iTwrsFq57lTA.

[4]抖音微信公众号.2020抖音数据报告[EB/OL].(2021-01-05)[2021-08-24].https://mp.weixin.qq.com/s/70-OfjFPcdflUqCUDocnRA.

[5]袁梦倩.基于抖音短视频平台的非遗传播:内容策展、参与文化与赋权[J].中国文艺评论,2021(7):81-98.

[6]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如何观看世界[M].徐达艳,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7:38.

3473501908272

猜你喜欢

短视频
短视频生态现状及优化研究
移动互联时代短视频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资讯短视频平台“梨视频”的问题与建议
NowThis短视频新闻的精品化策略浅析
我国短视频著作权的保护研究
生活类PGC短视频运营及前景分析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