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秋灯琐忆》

2021-03-15赵小燕

美与时代·下 2021年1期
关键词:生态美学

摘  要:《秋灯琐忆》是蒋坦的回忆之作,记录的是他与妻子秋芙的生活小事。蒋坦通过回忆的视角描绘了一片纯净无扰的美好乐土。书中夫妇俩自然和谐的生活场域、充满诗意的生活方式,无处不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生态协调,以及天人合一之美。另外他们笃信佛法,对极乐世界的向往,表明蒋坦思想深处浓厚的生命超越意识,展现了清代普通文人对人生存生活的生态追求,也为我们如何诗意地栖居、实现生命的超越提供了一种现实思考。

关键词:生态美学;秋灯琐忆;和谐自然;诗意自在;净土世界

《秋灯琐忆》是清咸丰文人蒋坦为其爱妻关(秋芙)而作,文辞隽雅,情意深挚,以回望的视角描绘了一幅清代普通文人日常诗意生活之图景。然从研究现状来看,对此书的研究文章为数寥寥。多是把其放入忆语文学中,把握其情感内涵、艺术风格或人物形象。对之进行专题研究的,如《〈秋灯琐忆〉与〈浮生六记〉》,拿《秋灯琐忆》与《浮生六记》相比,认为两书有相近之处,前书远不如后书文学成就高[1]。另如《〈秋灯琐忆〉新考》则通过新发现的《三十六芙蓉馆诗钞》而考证其为悼亡之作[2]。总之,对《秋灯琐忆》文本进行专题阐释解读的文章几乎没有。书中虽记述的是清代普通文人夫妻生活琐事,然其中生活场域的诗意化,人与自然万物的亲和共处,人自我心灵的自然适性……随处可见的诗情画意,体现了清代普通文人对自我生存的生态追求。值得注意的是,书中两人都笃信佛法,这也很好地为这种生态追求提供了依据。考察书中所包蕴的生态美学意蕴,不仅有利于了解那个时代普通文人的存在状态,更可为在今天喧嚣纷繁的世界中的我们如何实现生命的超越、实现内心的平和提供一种途径。

一、和谐自然的生活场域

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存在者生活场域的建构,认为特定的生活场域不仅是居住者审美趣味、性情人格的反映,同时特定的生活环境也反过来陶冶着人的情操胸怀。因此,居住者往往讲求融天地造化于一处,以期达到天人合一、与万物齐同的和谐境界,最终实现生命的安和宁静。如中国的禅宗,就十分强调以自然山林作为静心修行之场所。“大厦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间有也。……故知栖神幽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从此道树花开,禅林果出也。”[3]山林幽谷环境清静,无俗事扰烦心神,人于此中养性最是合适。笃信佛理的蒋坦,在《秋灯琐忆》中,以其回忆想望的视角饱含深情地构建了一个和谐独特的日常生活环境。这个场域,不仅是他与深爱的妻子朝夕相处的家园、与朋友谈诗论画的场所,更是生命和心灵得到安顿的净土。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环境,纵观其整个活动空间,自然意趣随处可见,人与万物共处的和谐之气仿佛已经融入人物生活之中。

首先观其室内居住环境,温馨自然。“盆中素馨,香气滃然,流袭枕簟。”[4]235蒋坦用寥寥数笔,勾勒了其室内环境之雅,亦可见出其生活之品位。室内种有花草,花香扑鼻,虽未提是什么花,蒋坦用“素馨”二字,可见并不是人工刻意雕琢之物,而是自然之花草。“瓶中黄菊,渐有佳色”,生活居室有花草相伴,对花草自然之物的热爱可见一斑。

其次,从其描写的整体居住环境来看,亦见出浓浓的“家园意识”[5],包含着蒋坦诗意栖居的存在真意,反映出其性格本性之本真天然。蒋坦曾携秋芙多处辗转,屡换居所,他们所到之处,并不存在人与自然的强烈冲突,而是具有自然生态的野性之美,人于自然中安定栖居,是自然之一员。蒋坦在书中用了一大段文字描述其家槐眉庄,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场域存在。“秦亭山西去二十里,地名西溪,余家槐眉庄在焉。缘溪而西,地多芦苇,秋风起时,晴雪满滩,水波弥漫,上下一色。芦花深处,置精蓝数椽,以奉瞿昙,曰‘云章阁。阁去庄里余,复涧回溪,非苇杭不能到也。”[4]241首先介绍了其家地理位置,处于山水之中。紧接着,便用优美的笔触写周围自然景物,在芦花深处置云章阁,特定时节,芦花自然纷飞,上下天光,交相辉映,如画的栖居之所,远离尘嚣,令人心神摇曳。另外,“庄前种竹数弓”[4]248“秋芙所种芭蕉,已叶大成阴,荫蔽帘幕”[4]245。竹、芭蕉、桃树绕屋,亦可见居室主人蒋坦之雅趣,自然和人交融一体,也体现了蒋坦对其家深深的眷念之情,即使在多年后的回忆中,其印象依然深刻,如在目前。当自己所居草堂,积潦成灾,变成泽国之时,只有暂居葛林园,“葛林园为招贤寺遗址,有水榭数楹,俯瞰竹石。榭下有池,矩横架其上。池偏凌霄花一本,藤蔓蜿蜒,相传为唐宋时物,诗僧半颠及其师破林,驻锡于此数十年矣”[4]243。佛寺环境清幽雅致,好似脱离尘世,然蒋坦夫妇本就信佛,避居佛寺,也属应有之义,无违和之感。正如有学者所说:“佛教徒对自然环境不苛求、不破坏,而融入其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尽管他们不以审美为目的,但却使他们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具有一种诗意和审美意味。这种诗意和审美的获得是以自然生態系统的完好无损为前提的。”[6]7蒋坦常出入巢园,“数日不入巢园,阴廊之间,渐有苔色”[4]235,人迹罕至时,青苔自然地野性地生长,和人共处一个自然,可见人并不是自然万物的统治者,自然自有其性。

再次,在蒋坦笔下,人和自然统一、人与动物和谐共居于自然。他们爱护动物、尊重生命,体现了戒杀、护生的生态伦理思想。“去年燕来较迟,帘外桃花,已零落殆半。夜深巢泥忽倾,堕雏于地。秋芙惧为儿所攫,急收取之,且为钉竹片于梁,以承其巢。”[4]248万物有灵,人尊重万物,承担着“成己成物”的伦理责任,强调与万物形成一种共生亲和、乃至物我一体的审美关系[7]。桃花零落过半,知燕子归来为迟,流露出作者长于自然,以自然景物之变化体察世情。燕巢坍塌,雏燕落地,作者用“惧”“惊”二字写出秋芙内心之急切焦虑,唯恐雏燕有所损伤,重新加固其巢穴,体现秋芙对雏燕的关切与爱护,以至作者写道:“今年燕子复来,故巢犹在,绕屋呢喃,殆犹忆去年护雏人耶?”[4]248燕子有情,大概会记得当年保护雏燕的人吧?蒋坦曾养一只名叫“翠娘”的绿鹦鹉,人一呼唤它就会答应,“所诵诗句,向为侍儿秀绢所教。秀绢既嫁,翠娘饮啄常失时,日渐憔悴”[4]237。人善待动物,而动物有情,和人感情之深厚,彼此难离。“一日,余起盥沐,闻帘外作细语声,恍如秀娟声吻,惊起视之,则翠娘也。”[4]237即使人离开了,鹦鹉也用自己的方式思忆故人,人和动物亲密和谐之关系令人动容。可见在蒋坦的笔下,人并不是凌驾万物之上的,“人与自然事物一样都是生命环链这一关系之网中的一个点,是一种处于平等地位的‘关系中的自我(Self-inrelation)”[8]。人与万物都有生存的权力,自然万物也应得到人的尊重与平等对待。

二、诗意自在的生活方式

《秋灯琐忆》描写了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生活环境,在这片独特的空间中,人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此也影响了蒋坦夫妇的生活方式。从穿衣吃饭,到弹琴、游玩、作诗、绘画等一系列日常活动,都潜藏着作者的生态追求。其闲适本真、自在率性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一种生态存在论审美观,包含着美好生存的真意。

蒋坦夫妇经常游赏山水,主动亲近自然。在这里,自然不仅是他们生活存在的场所,更是他们修行悟道、生命得到安宁依归的场所,构成他们生活存在的一部分。“夏夜苦熱,秋芙约游理安。甫出门,雷声殷殷,狂飙疾作。仆夫请回车,余以游兴方炽,强趣之行。”[4]236率性而为,不管结果,即使可能下雨也阻挡不了游玩的雅兴。不出所料,很快天就下暴雨了,“未及南屏,而黑云四垂,山川瞑合。俄见白光如练,出独秀峰顶,经天丈余,雨下如注,乃止大松树下。雨霁更行,觉竹风骚骚,万翠浓滴,两山如残妆美人,蹙黛垂眉,秀色可餐。余与秋芙且观且行,不知衣袂之既湿也”[4]236。可见对自然由衷的热爱,衣物既湿而不知。他们常去探访佛寺,与僧尼交往密切。书中记录了很多他们和尼姑僧人往来交接的片段。某次蒋坦携秋芙去拜访华坞的佛缘僧,作者这样写他们听完佛法道义后归家时的自然景物,“时残雪方晴,堂下绿梅,如尘梦初醒,玉齿粲然……夜半至庄,吠迎门,回望隔溪渔火,不减鹿门晚归时也”[4]241—242。梅花仿佛具有人的情态,能解人语、会人意。犬吠之声,渔火明灭,都像在迎接他们。可见,他们并不是静观自然之美,而是完全介入。因而,他们眼中的自然是活生生的自然,是动态的,是与人互动的[9]。他们对自然格外亲近,无疑和他们酷爱佛学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佛学认为自然万象都是佛法真如的显现,像《永嘉证道歌》就说“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10]。另外还有“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11]等说法,一切山川河流、砂石草木等大自然的万物,都闪耀着佛性的灵光,修道者应在大自然的静观中得道。人以闲适的心态生存,才能以审美的心态观察自然万物,才能体会自然万物的本真生存状态,体会自然万物本身的内在生命力[12]。蒋坦夫妇纵情自然,以审美的心态去体察万物,自然万物都具有其内在生机盎然之生命,其闲适本真的生活方式,不仅体现了蒋坦夫妇心无杂念、不涉世俗、在自然中自在生活的旨趣,也借之静观自然表达其修悟境界。

朋友间的交往自在真诚,在自然怀抱中谈诗品茶,可谓是真正的君子之交,如水的平淡中饱含真情。蒋坦夫妇有时会夜晚访友,“探梅巢居阁下,斜月暧空,远水渺弥,上下千里,一碧无际,相与登补梅亭,瀹茗夜谈,意兴弥逸”[4]247。月色醉人,和朋友相与登亭品茶夜谈,可谓是自然骀荡,人情洽合。蒋坦也会邀请朋友去其家中“莲村止余草堂十有余日,剪烛论文,有逾胶漆”[4]239。好友间互赠礼物,其中有位朋友赠给他们一瓮惠山泉,加上另一朋友寄给他们的头纲茶,蒋坦十分欣喜,于是“竹炉烹饮,不啻如来滴水,遍润八万四千毛孔,初不待卢仝七碗也”[4]239。其兴奋之情,溢于言外。一方面可见朋友之间交往的率性亲密,人情的和谐,另一方面则可以看出其爱尚之清雅。

夫妻二人有时会相约泛舟弹琴,“秋芙命雏鬟负琴,放舟两湖荷芰之间。时余自西溪归,及门,秋芙先出,因买瓜皮迹之,相遇于苏堤第二桥下。秋芙方鼓琴作《汉宫秋怨》曲,余为披襟而听。斯时四山沉烟,星月在水,琤杂鸣,不知天风声环佩声也。”[4]238自然和琴声互动,人和天地为一。当然两人也会有短暂分别的时候,当两人不得不分别时,山水在蒋坦的笔下,更是和人一般,具有人之情态。“晚渡钱江,飓风大作,隔岸越山,皆低鬟敛眉,郁郁作相对状……殊觉此身茫茫,不知当置何所。明河在天,残灯荧荧,酒醒已五更时矣。欲呼添衣,而罗帐垂垂,四无人应,开眼视之,始知此身犹卧舟中也。”[4]238自然仿佛和人一样有感情,流露出蒋坦心中的不舍,同时将自己融入自然山水之中,无物我之分,血肉和自然一体,自然又能让人忘掉离别的烦忧,治愈心中的感伤。

他们不仅夜来听风声雨声,品诗下棋,看房檐月……就连人物的衣物服饰、书写材料等也多出之自然,呈现出天然之态。蒋坦会亲自为秋芙制梅花画衣,秋芙“香雪满身,望之如绿萼仙人,翩然尘世。每当春暮,翠袖凭栏,鬓边蝴蝶,犹栩栩然不知东风之既去也”[4]239-240。秋芙戴梅花鬓翘,不小心被虬枝攫去,蒋坦便为秋芙“摘枝上花补之”[4]247“秋芙拗花簪鬓,额上发为树枝捎乱,余为蘸泉水掠之。临去折花数枝,插车背上,携入城,欲人知新秋消息也。”[4]248这些夫妻两人平常生活的细节描写,可见两人迥绝流俗的高雅情趣和浪漫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两人感情深笃,琴瑟和鸣。他们通过自然之物表达爱意,饮食亦取之自然。泛溪时,“寻炙背鱼、翦尾螺”;笋泥初出时,“秋芙命秀娟携鸦嘴锄,数筐,煮以盐菜,香味甘美”[4]248。另外,他们取自然之物用之,在芭蕉断叶上作诗,用桃花砌字:“桃花为风雨所摧,零落池上,秋芙拾花瓣砌字,作《谒金门》词云:‘春过半,花命也如春短。一夜落红吹渐漫,风狂春不管。‘春字未成,而东风骤来,飘散满地,秋芙怅然。余曰,‘此真个风狂春不管矣!相与一笑而罢”[4]237。用桃花花瓣作词,而不是践踏、忽视,可见他们对自然之物桃花的尊重,悲叹桃花生命的短暂,秋芙的痴和童真跃然纸上,通过两人语言描写,可见两人平时相处的温馨雅趣,也突出其深挚和谐的感情。秋芙还能用葵叶汁、云母粉给纸染色,“秋芙以金盆捣戎葵叶汁,杂于云母之粉,用纸拖染,其色蔚绿,虽澄心之制,无以过之。曾为余录《西湖百咏》”[4]236。可见秋芙的心思玲珑,体现出其亲和自然、回归自然的情调。当然这种诗意的生活方式见诸同类很多“忆语体”文中,如众所周知的《浮生六记》,其中也包蕴了浓浓的生态意识,但无疑在《秋灯琐忆》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三、超越世俗的理想净土

无论是其生活场域的自然和谐,还是其具体的生活方式的诗意,都流露出蒋坦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另外,他在书中也多次明确表达出远离尘嚣、厌弃世俗的愿望。蒋坦和秋芙喜欢夜晚泛舟弹琴,某次弹完琴后,去拜访白云庵的熟人,“庵尼故相识也,坐次,采池中新莲,制羹以进。香色清冽,足沁肠睹,其视世味腥膻,何止薰莸之别。回船至段家桥登岸,施竹簟于地,坐话良久。闻城中尘嚣声,如蝇营营,殊聒人耳”[4]238。相比于采自自然的新莲,蒋坦觉得世味腥膻,听到世俗喧嚣嘈杂之声,认为十分聒噪,可见他心中对浮华的厌恶。

蒋坦常表现出对净土世界的向往。所谓净土,就是“佛以所成就的清静功德居住的庄严居所……是所有修佛弟子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对信众具有无上的吸引力”[13]。蒋坦夫妇笃信佛法,秋芙佛法造诣还很深,蒋坦在书中频频夸赞其妻秋芙“昔瑶花仙史降乩巢园,目秋芙为昙阳后身,观其辨才,似亦可信。加以长斋二十年,《楞严》《法华》熟诵数千卷,定而生蕙,一指半偈,犹能言下了悟”[4]241。查开士赠送给他们白莲画帧,“秋芙题诗其上,有“空到色香何有相,若离文字岂能禅”之句”[4]236。又写家人生病时,“余与秋芙结坛修玉皇忏仪四十九日。秋芙作骈俪疏文,辞义奥艳”[4]245。可见秋芙佛学修养之高,瑶花仙史扶乩说秋芙为昙阳后身,蒋坦认为从秋芙的日常表现看此话是可信的。另外他常沉浸在自然和佛法的世界里,给人一种世俗超越之感。“维时霜风正秋,瓶中黄菊,渐有佳色。夜深钟磐一鸣,万籁皆伏。沈烟笼罩中,恍觉上清宫阙,即现眼前,不知身在人世间也。”[4]245“日与半颠谈禅,间以觞咏,悠悠忽忽,不知人间有岁月矣。”[4]244对佛法的沉迷,以至忘了时间和世间一切,表达出其注重当下的体验,实现心灵的超越。“复由杨梅坞至石屋洞,洞中乱石排拱,几案俨然。秋芙安琴磐磴,鼓《平沙落雁》之操,归云滃然,涧水互答,此时相对,几忘我两人犹生尘世间也。俄而残暑渐收,暝烟四起,回车里许,已月上苏堤杨柳梢矣。”[4]236-237在蒋坦看来,大抵极乐世界就是如此。

大乘佛教认为,佛国净土并不在遥远的彼岸,而就在众生生活的“秽土”之中实现[6]7。从《秋灯琐忆》的只言片语中我们看到其生活之贫困。“余居湖上十年,大人月给数十金,资余盐米。余以挥霍,每至匮乏,夏葛冬裘,递质递赎,敝箧中终岁常空空也。”[4]240他不善于经营生计,靠着家人的资助且率性生活,因此钱财往往入不敷出。比如他写道宴请众多好友时,秋芙拔金钏买酒的情形,“余留诸人为长夜饮。羊灯既上,洗盏更酌,未及数巡,而呼酒不至。讶询秋芙,答云:‘瓶罍罄矣。床头惟余数十钱,余脱玉钏换酒,酒家不辨真赝,今付质库,去市远,故未至耳。”[4]240这一方面写出其生活之艰难,另一方面也写出其率性和超脱,讲求本真的生态追求,有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换来取美酒”[14]89之概。蒋坦后来面对物是人非、亲朋零落,这样写道:“既而钱去杨死,焦严诸人各归故乡。秋芙亦以盐米事烦,弃置笔墨。惟余纨扇一枚,犹为诸人合画之笔,精神意态,不减当年,暇日观之,不胜宾朋零落之感。”[4]237其对过往岁月的怀念,溢于言表,却以看似平常的语句写出,亦可见出其超脱的精神气质。虽然生命充满坎坷苦难,但生死别离属自然之理,人顺其自然,则使心灵达到一种和谐安宁的状态。他在书的最后写道:“数年而后,当与秋芙结庐华坞河渚间,夕梵晨钟,忏除慧业。花开之日,当并见弥陀,听无生之法。即或再堕人天,亦愿世世永为夫妇。明日为如来涅日,当持此誓,证明佛前。”[4]251蒋坦发誓要和秋芙世世为夫妻,其梦想中的居住环境是在华坞河渚之间,没有世事俗务的烦忧,其日常生活则是夫妻二人一起修习佛法,自然自在地生活。足见其对自己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态度的坚持和不悔,对保持心灵净土的向往和追求。

四、结语

总之,《秋灯琐忆》以蒋坦回忆的视角,描绘了一个桃花源般的净土世界。在那个世界中,没有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万物悠然自有其序,包蕴着丰富的生态审美意蕴,人在自然山水中率性生存,谈诗作画,弹琴品茗……达到陶冶性灵、与万物在自然和谐状态下安居共生的境界。诗意生活背后的贫穷拮据、圆满和谐的回忆世界背后的凄凉现实,作者选择隐去,用娓娓平静的语气,只轻飘飘数语一笔略过,无大悲大喜等过多情绪化的描述。这种书写方式值得深思,无疑和其佛学修养密不可分。另外,这也体现出蒋坦作为清代普通文人,其独特的生命追求和人生理想,即现实虽然残酷,但其追求的生命境界是超越的,在贫瘠的现实中抓住诗意,体验生活。

参考文献:

[1]张蕊青.《秋灯琐忆》与《浮生六记》[J].明清小说研究,1997(4):221-223.

[2]李汇群.《秋灯琐忆》新考[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1):47-48.

[3]楞伽师资记[M]//大正藏第85卷:1289.

[4]冒襄,沈复,陈裴之,蒋坦.影梅庵忆语 浮生六记 香碗楼忆语 秋灯琐忆[M].长沙:岳麓书社,1991.

[5]曾繁仁.试论当代生态美学之核心范畴“家园意识”[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8.

[6]刘艳芬.试论中国佛教自然观所蕴涵的生态审美智慧[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11.

[7]祁海文.关于中国古典生态美学研究的若干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8-91.

[8]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4.

[9]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视野中的自然之美[J].文艺研究,2011(6):42-48.

[10]永嘉证道歌[Z]//大正藏第48卷:396.

[11]道元.景德传灯录(第28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57.

[12]王博識,陈红兵.禅宗诗意栖居生存方式的生态意义[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69-78.

[13]周子强.慧远佛学思想中的生态智慧[J].鄱阳湖学刊,2017(3):93-99.

作者简介:赵小燕,济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生态美学
环境美学在中国:东西方的对话
曾永成先生及其生态文艺学思想
建构人本生态美学的开创性努力
曾永成美学研究之路述评
怀特海有机哲学审美经验观的生态学审视
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联系与区别
和谐之美
浅谈绿色设计中自然材料的运用
电影《美人鱼》的生态美学思想
生态文明传播:广告中的生态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