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电影《入殓师》看细节的艺术魅力

2021-03-13张宸

艺术科技 2021年19期
关键词:主题思想感情细节

摘要:电影细节在影片欣赏过程中极易被忽视,但其在影片的情感把控和主旨理解上的作用不可小觑。日本著名影片《入殓师》就以丰富的细节帮助观众把握情节的严密逻辑,同时深化人物的思想情感与影片主旨。文章就电影《入殓师》的细节分析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细节;《入殓师》;感情;主题思想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9-0-03

近日,由泷田洋二郎执导的电影《入殓师》的修复版在中国大陆重映,该电影曾斩获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影片讲述了大提琴手小林大悟意外失业后,迫于生计而误打误撞成了一名入殓师的故事。从业过程中,他顶着妻子等人坚决反对的压力,在一次次入殓仪式中找到自我尊严和人生价值,最终赢得了家人和朋友的认同。

电影通过小林大悟的视角,运用细腻生动的细节描写,展开对生死观的深刻思考,悲伤的基调中时时流露脉脉温情。影片中的人物情感、事件发展、主旨思想都通过许多有机联系的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笔者认为,《入殓师》的细节运用可谓匠心独具,即便是影片中极易被忽视的语言、场景、配乐,都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在促进情节流畅、人物丰满和主旨深化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文章分析电影《入殓师》中细节的具体作用与艺术魅力。

1 增强情节的逻辑性

由于时长限制,电影需要尽可能将内容浓缩表达,因此免不了情节留白的部分,细节描写的作用就由此展现出来了。通过细节的暗示,观众可以从中捕捉到有效线索并进行合理推测,使前后情节严密紧凑、流畅自然。

主人公小林大悟初为入殓师时,影片从多角度展现这个职业不被人接受的特点。譬如正面描写:困頓的大悟在社长抛出高薪时仍然犹豫不决,向妻子久久隐瞒真实职业,看到老太太腐烂的尸体恶心呕吐。不仅如此,善解人意的妻子小林美香得知丈夫是入殓师后勃然大怒,洗澡堂老太太的儿子嘲讽大悟不正经,这些更是从侧面烘托出了大众对入殓师这一与死人打交道的职业充满偏见,在人们传统观念中,入殓师与体面和尊严毫不相干。这不禁引起观众思考:电影中的社长对入殓师这个饱受非议的职业没有一丝偏见,他笃信地坚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在笔者看来,影片中的种种细节早已暗示了答案。比如社长所在的NK代理公司的环境布置十分特别,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绿色植物。大悟吃面包时,随手摘了盆栽里的薄荷叶吃,社长所住的阁楼也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草,恍如身在一片野生丛林一般,连聘用大悟时桌上都摆放了一小钵开花的仙人掌。联系入殓师的职业特征,社长喜爱生机勃勃的绿色植物便在情理之中。社长认为,只有植物不靠吃别的生物为生,身为入殓师要常常接触尸体,所以尤其喜欢植物的清新素净。植物的环绕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尸体带来的不适感也得以纾解,观赏植物相当于自然疗法,也是社长漫长职业生涯中的一剂安神汤。

光凭植物葱郁、清新治愈的外部环境,远远不足以解释坚守入殓师岗位数年的决心和勇气,需要从电影细节处体察社长坚持的思想动因。人无法做到像植物一样无欲无求,活着的人得满足身体的各种需求,“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又必然要‘有为’”[1]。于是社长在小植物园里烹制鱼白,享受美味,这也是十分重要的细节所在。鱼白,即雄性河豚鱼的精巢,又名西施乳,甘腻细嫩,味为海鲜之冠,以至于民间有“不食鱼白,不知鱼味。食过鱼白,百鱼无味”的谚语。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尝过河豚之后,曾发出“值那一死”的赞叹。而佐佐木社长对鱼白的美味如此赞叹:“好吃得让人为难。”大悟品尝后也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忍不住狼吞虎咽地享用昂贵的鱼白。社长说既然要活着就要吃,吃就要吃最好的。鱼白,象征了生之欢愉,享受细滑丰腴的鱼白就是善待生命。举行纳棺仪式能维护死者的尊严,也是善待生命、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之一。入殓工作有丰厚的收入,提供了善待自我的资本,能满足生者尽兴的需求。基于这两个原因,即使外界非议纷扰,社长对纳棺的内心笃信、持之以恒便显得合情合理,大悟也将辞职的话咽下,重燃起坚持下去的热情,这一切足以让观众信服。

2 彰显人物内心情感

《入殓师》电影画面呈现静穆庄严的风格,故事发展如同缓缓流淌的溪水,叙事节奏舒缓平和,为观众营造了安静思考的空间氛围。不同于直抒胸臆的强烈情感迸发,影片中人物的语言表达迂回含蓄,朴实自然,通过电影细节的呈现,“揭示了人物心灵深处的波澜”[2],“从而使读者得以一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作者寄寓其中的种种思想”[3]。

电影中的重要配角——洗澡堂老太太,她与小林大悟的妻子美香聊起过大悟不幸的童年遭遇,殷切地嘱咐美香多多宽容,珍惜并守护当下的幸福。老太太的语言慈祥温和,关爱之情溢于言表,给予大悟亲人般的脉脉温情。电影中看似难寻小林大悟对老太太的情感回馈,其实细节处的真情流露十分值得探究。当小林大悟在老太太死后为她举行纳棺仪式时,动作轻柔饱含敬意,还不忘为她戴上她生前最爱的黄色丝巾和珍珠手串。这个举动虽小,但大悟对老太太发自内心的关爱可见一斑。若不是真心关爱,怎么会细致入微地观察她的穿扮喜好?“归根到底是因为他自身的‘真’‘善’以及纯洁的思想感情。”[4]人与人之间善意的表达和感情的共鸣在这一处细节得到了升华。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别出心裁地安排了众多吃东西的镜头,主人公专注美食的场景充满诱惑力,让人食欲大增,被影迷们调侃为“罪恶的吃播片段”。除了前文提到的在社长办公室享用鲜美的鱼白,还有圣诞夜公司三人欢快地吃炸鸡等场面。通过“吃”这一行为的具体表现,我们可以体察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人物内心的所思所想也不再神秘。例如,有一个原本为社长和大悟迟到而发怒的死者丈夫,在入殓师举行庄严平静、细致轻柔的纳棺仪式后,看见妻子恢复了生前的美丽而感动得泪如雨下。愧于之前冲动发怒的失礼做法,也为表达感激之情,他在二人临别之前送上了一包柿饼,大悟和社长就在车里大嚼特嚼起来。“品尝美味的食物或者填饱肚子所引起的情感或思想上的愉悦”[5],在二人享受美食的热闹表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柿饼晒得很干,嚼起来很费劲,小林大悟的脸上却透出喜悦之色。随着工作经验的丰富,大悟对入殓师这一职业有了新的理解,这包柿饼就是尊重与敬意的象征。小林大悟喜出望外地发现,自己的工作是有尊严、有价值的。虽然常遭受“靠死人吃饭”的非议,但入殓师的工作其实并没有传统观念中的肮脏、晦气、令人羞耻,反而能赋予逝者永恒的美丽,帮逝者重拾尊严与体面,给予家属以踏实的慰藉,入殓师不是抬不起头的职业,这份工作是神圣而有意义的。

此外,电影镜头捕捉的微小情境也值得留心,它们在不经意间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呈现更加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影片中不乏这样美丽的画面:小林大悟坐在环境清幽的清溪绿地间,神色陶醉地演奏着悠扬的大提琴曲;还有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眺望飞鸟和鲶鱼,带着哀伤的神色向母亲道歉。根据情节推测可知,初为入殓师的他,整天目睹形形色色的尸体,直面死亡的一次次降临,体味不同的生命的终结过程,或惨烈悲痛,或平静安详,难免感到惊惧不安,无所适从。于是,他在幽雅的环境中自我疗愈,看飞鸟和鲶鱼这样充满生命力的动物,以抚平内心的挣扎,借拉琴获得内心的宁静和片刻的空灵。

3 深化影片主题思想

“创作者的主观思想和情感也能够通过细节表达出来,细节还可以拓展影片主题的深度和广度”[6],使情感意蕴更加丰富,令观众在思考中回味无穷,“也使影片意蕴更加悠长”[7]。

影片虽名为《入殓师》,但其实“没有过多沉重悲伤的情感”[8],毫无阴森恐怖的气息,反而以轻松愉快的情节、温暖治愈的风格婉转地表现深刻的主旨内涵。圣诞夜大悟为社长演奏大提琴前严肃地问:“两位有没有宗教信仰的问题?”佐佐木社长放下手中的炸鸡,同样严肃地回答:“完全没有!无论是佛教、基督教、回教、印度教,本公司都能接受。”他严肃的回答和一本正经的神情让人忍俊不禁,而这一处日式幽默的设置其实颇有深意。社长所表达的公司客户不受宗教限制可以理解为:人固有一死,无论生前有何信仰,身份地位有何差异,在死亡面前都一律平等地拥有尊严。这一处细节照应了入殓师这一职业理念——百分百尊重逝者,给予逝者平等的尊严。“构筑了一个温馨自由的世界”。[9]

另外,影片中小配角也是重要的细节所在。比如平田正吉,就是爱在老太太的浴室研究象棋残局的老人,这个角色在片中露脸的次数不多,但他在影片中的作用非常关键,甚至可以说他是影片中对生死认知最为清晰的人物。电影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垂头丧气的大悟趴在桥上看鲑鱼回溯,感叹道:“真可悲啊!拼命游上来就是为了去死。”老人刚好路过,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它们想回家,回到出生地”,然后又若无其事地走开。联系剧情可以发现,鲑鱼是一处富有隐喻象征内涵的细节,“当然其浓厚的象征主义特色导致意象和语言指涉得较为模糊”[10]。人生总要落叶归根,回到曾经生根发芽的故乡。影片中大悟的父亲抛妻弃子、在外流浪,同鲑鱼一般漂泊半生,尸骨还乡。

黑泽明说:“电影的声音不仅加强,而且数倍地放大影像的效果。”《入殓师》这部电影就将配乐的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起到了传统的渲染和控制情绪的作用,更是探寻影片主题思想的重要线索之一。

在影片开头,乐团演奏的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俗称《欢乐颂》,旋律活泼激昂、明快开阔,与《Memory》伤感的曲风大相径庭。联系音乐的创作背景可知,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双耳失聪后写的,经历绝望苦难的贝多芬依然憧憬着光明和幸福,此曲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哲思,“对于生命热爱、敬畏的共鸣”[11]。“對于只有一次的人生,如果没有目标和方向,只是浑浑噩噩地度过,那就是无意义的人生。”[12]而小林大悟失业后,“开始反思自己的生存价值”[13],“面对选择的困境,不断挣扎与逃离”[14],最终坚守入殓师的工作,也是为了实现自我的尊严和人生的价值,让死去的人也保留应有的尊严,这与电影的主旨不谋而合。

影片中大悟多次提及父亲,“他是个混蛋,有外遇后抛弃了我和妈妈”,话语中似乎满是怨恨,却难掩对父爱的执着渴望。这首《Memory》贯穿电影始终,正是大悟父亲最爱的曲子,大悟拉奏这首曲子时,回忆起童年时光,而父亲的脸始终是模糊的——他已经记不清父亲的样子了。然而,当大悟初做入殓师,因腐烂的尸体受到惊吓时,他在夜晚又独自奏起这首歌,回忆与父亲相处的点滴时光,从熟悉的旋律中收获回归避风塘般的安心。最终,小林大悟为父亲入殓,没有台词,只有缓缓的琴声诉说着感动,他发现父亲手中握着的是许下约定的石头,明白了父亲对自己的牵挂,潸然泪下。“这些情节都揭示了当今社会缺失的东西,即纯粹的爱、质朴的心、温馨的亲情等。”[15]有人曾评价:“这一幕见证了人类情感的回归。”这也许是创作者在作品中寄予的对人类温情的美好期盼,人间的情感皆有始有终,都能在心安处回归圆满。

4 结语

捕捉细节是电影的独特功能,回味细节的艺术魅力正是观影的乐趣所在。对影片《入殓师》的细节进行思考揣摩,可以洞悉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感流露,重塑观众对入殓师的职业认识,感知横跨生死的人间温情,更深刻地解读人生与死亡,从而引导人们更精彩地活。

参考文献:

[1] 康洁.道家“无为”思想的当代价值[J].汉字文化,2019(14):125-126.

[2] 濮惠盟.精神分析下的《将军底头》:一条意识流动的溪流[J].大众文艺,2019(3):21-22.

[3] 崔昊宇.《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及反映的个人主义[J].汉字文化,2019(7):48,94.

[4] 黄心怡,缪军荣.“吃”的动词语义扩展与文化的关系[J].文学教育,2018(30):58-60.

[5] 杨玥.《罪与罚》中人物的对比艺术[J].汉字文化,2019(10):87-88.

[6] 李姜江,黄子婵.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看细节的艺术魅力[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6):153-154.

[7] 陈凯伦.浅谈电影《水形物语》中的孤独与爱情电影[J].汉字文化,2019(6):165.

[8] 郭贞娴.分析娄烨电影作品《推拿》影射出的中国盲人群体现状[J].大众文艺,2019(5):22-23.

[9] 裴蕾.《受戒》:用风情抒写人情[J].汉字文化,2019(4):71-72.

[10] 张驰.“影”的形象分析:测听《影的告别》中的三种声音[J].汉字文化,2020(8):46-47,48.

[11] 刘弋舸.悲哀与幸福,死亡与活着:我读余华《活着》[J].汉字文化,2019(3):13-14.

[12] 郭贞娴.文学作品中的人性思考:读威廉·福克纳诺贝尔获奖辞有感[J].戏剧之家,2019(24):235.

[13] 卜嘉敏.从人物价值研究西方悲剧的人物特征[J].汉字文化,2020(3):76-77.

[14] 王欣欣.从《围城》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看“围城式”人生困境[J].大众文艺,2019(3):29-30.

[15] 田爱平.对电影《亚当斯一家》的思考[J].艺术科技,2020(10):58-59,132.

作者简介:张宸(2001—),女,江苏宿迁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影视美学。

指导老师:缪军荣

3280501908230

猜你喜欢

主题思想感情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带着感情
韩国古典假传《书斋夜会录》的文本结构分析和主题思想研究
带着感情
细节取胜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