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僵尸大王”林正英

2021-03-12李少威

南风窗 2021年1期
关键词:道长僵尸香港

李少威

多年前在广州看一场话剧,导演兼主角是我的好朋友,他告诉我一个行规,剧组进入剧场之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拜场。

大约就是双手合十,低头默念“惊扰莫怪”一类的词儿。方便的地方,还可以烧香。

他们相信,剧场里面有“东西”。

演员这一行当,起源于巫觋,这一点中西皆然。在原始的萨满崇拜中,人们相信通过扮演鬼神,就能把鬼神请到人身上来,从而表达崇拜、祷告或者向他们请罪。在中国,扮演鬼神的人,女的是巫,男的叫觋。

所谓“尸位素餐”,其中的“尸”,也是扮演者的意思。在先秦时期,贵族祭祀祖先,要在宗族范围内找一个人,打扮成祖宗的模样,坐在供桌后面享用祭品,按流程发号施令,他其实也是演员。

扮演神鬼妖怪、歷史人物,都有可能“上身”。这位朋友向我描述了他们在剧场表演过程中所经历的许多灵异事件,比如有一次,他扮演一个历史人物,追光打在身上,身后的影子却呈现出另一个人的轮廓,令人毛骨悚然。

我当然不相信这些东西,但他们是真诚相信的。我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人类学的爱好者,因此对这些与幽冥之间有些联系的文化生态很感兴趣,当时我马上想到了一个人—林正英,独一无二的僵尸片大师,外号“道长”,更多影迷则亲切地称呼他为“九叔”。

香港僵尸片的开山之作,也是至今不可超越的巅峰—1985年的《僵尸先生》里,他扮演的道长就叫“九叔”。

电影开拍之前烧香祷告,一条结束的时候导演必须大声喊“CUT”,这是他立下的规矩。显然,他也相信拍戏可能会冲撞一些东西,而扮演会召唤一些东西,烧香就是避免冲撞,喊“CUT”则是把演员和召唤来的东西分开。

我的思想偶像,一个是孔子,“子不语怪力乱神”,另一个是马克思,最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所以我不会把这些问题当成严肃的问题,然而如果有人相信,我也表示尊重。

东方神秘主义一直是世界课题,况且,“子不语”,不等于否定,只是不说而已。

大师突围

林正英和成龙一样,堪称商业片大师。成龙是把中国功夫演绎成一种艺术,并且与幽默相结合;林正英把茅山道术发挥为一种艺术,也与幽默相结合。

林正英行的身手行云流水般,各种道具使用起来几乎与身体、精神合一,看得人叹为观止。不管使用什么道具—纸、笔、墨、刀、剑,糯米、公鸡血,红线、照妖镜,他都能像近距离的魔术一般让人信服,这就是他的“吾道一以贯之”。

如果在今天,林正英不可能成名,娱乐圈的一切成名标准几乎都与他无关。

他长得不是难看,而是坏—眉骨高耸,颧骨高突,眼神犀利,是和内地的计春华先生同类的长相,后者几乎没有扮演过好人。林正英在成为“道长”之前,在银幕上也主要以凶狠坏人的形象示人。

由外形所决定的“坏人专业户”,是不可能成为圈中主流的。香港的成奎安、周比利、何家驹、李兆基、黄光亮、徐锦江、张耀扬、吴志雄、林雪、龙方,这些长着一副坏人模样的演员,是天生的配角,很少有机会当主角。观众看到你的样子都害怕,你怎么可能成为“饭圈”追捧的对象呢?

空有本事没有用。林正英很能打,是李小龙的御用武指,林正英不到,李小龙不开机。早期林正英在香港电影圈里获奖,主要就是因为武术指导。

和成龙、洪金宝、元华、元彪等一大批早期香港演员一样,林正英也是学京剧出身。京剧训练打造了这些人强大的功夫底子,1960年代,一大批年轻的京剧演员(主要是武生)拥进香港影视圈,功夫片的时代基本上就是由京剧演员开创的。

这些人,少有例外,一开始都是从“龙虎武师”(武行龙套,有时做替身)干起的,我们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后来每个人都赫赫有名:刘家良、成龙、惠英红、姜大卫、唐佳、元彪、袁和平、洪金宝、曾志伟、王杰、熊欣欣、林正英……

林正英最后的荧屏作品《僵尸道长2》,主题曲是郑少秋的《天涯孤客》,郑少秋就是一名京剧武生,从粤语唱腔里仍然能听出京剧的味道。

中国僵尸不惧物理攻击,甚至有的金刚不坏、刀枪不入,对付它,唯一有效的是相克之道。

这些大明星,原来都是龙套。后来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成名之路,林正英是其中比较晚的。这个长得太像坏人的演员,最终成为几代人心目中“最有安全感的男人”,就是因为他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人设”—茅山道士。

加上了浓密的眉毛和小胡子,让高眉骨和高颧骨造成的凶恶感消弭于无形,犀利的眼神,反而恰到好处地呈现了他内心的刚直和有原则。

一身黄色道袍,对于中国观众而言,那不是“道士”,而是“法师”,这个身份本身就令人放心。

他的功夫底子也派上了用场,身手敏捷,招式清晰,行云流水,配上他和戏外一模一样的神情冷峻、不苟言笑,形成了和成龙的表情丰富、笑闹不停相映成趣的武打风格。

大师现身了。

“中国僵尸”

12年时间里,林正英先后拍摄了《僵尸先生》《僵尸家族》《灵幻先生》《一眉道人》《鬼咬鬼》《音乐僵尸》《驱魔警察》《天地玄门》《鬼干部》《人鬼神》《非洲和尚》《僵尸至尊》《精灵变》《鬼打鬼之黄金道士》《新僵尸先生》《驱魔道长》等数十部与僵尸、鬼神有关的电影,以及《僵尸道长》《僵尸道长2》两部电视剧。

这些片名,听上去都有点哗众取宠,题材也很边缘。林正英就是在这样一种商业规则之下,创造了深镌着个人烙印的影视世界。

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讲究。而所谓讲究,在我看来,就是用一种认真的建构态度,在作品中营造一个令人信服的世界。这个世界是虚构的,但它以独特的社会结构、文化系统、价值观来提供一种真实的印象。

这是文艺创作的不二追求。托尔金的《魔界》、刘易斯的《纳尼亚》、勒奎恩的《地海传奇》,都与真实世界毫无关联,虚无缥缈,但正因为他们完成了这样一种系统建构,塑造了一个自圆其说的宏伟时空,才成为经典,让一代代后人津津乐道。《魔界》电影掀起的浪潮,足为鉴证。《纳尼亚传奇》系列电影其实也很不错,只可惜因为商业原因,只拍了三部。

我之所以认为林正英是一代电影大师,就是因为他建构了一个完整的时空。

僵尸,广为人知的有三种。

第一种是丧尸(Zombie),是由生化泄露或传染性疾病创生的,可以说是对现代生活负外部性的终极想象。《生化危机》《行尸走肉》《釜山行》,以及风行一时的游戏《植物大战僵尸》,说的都是丧尸。

丧尸的特点,是没有人性也没有动物性,只是一架架嗜血机器。因为它身上的“现代性”,所以也可以通过简单粗暴的物理性攻击(比如枪击、刀砍)来“终结”。

丧尸身上承载着浓重的现代工业气息,它会传染,就像工业时代风险社会的传染性一样。

第二種是吸血鬼(Vampire),起源于巴尔干半岛和东斯拉夫人的民间传说,后来又扩展到基督教世界。吸血鬼是死了的人从坟墓里爬出来,通过吸血来获取生命。因此它是一种超自然的生命。

它没有人性,没有道德感,但是有意识,有智力,比丧尸要难对付得多。鉴于内蕴着宗教含义,所以能杀死它们的是十字架,直插心脏即可致死,能防御和迟滞它们攻击的是大蒜。而美国电视剧《邪恶力量》认为,用刀砍掉它们的脑袋是最佳处理方式。不管怎样,必须近距离搏击才能消灭。

吸血鬼一样具有传染性,这种传染性是由欧洲的黑死病历史赋予的。

第三种就是中国僵尸。中国僵尸不惧物理攻击,甚至有的金刚不坏、刀枪不入,对付它,唯一有效的就是道术,道术不是物理攻击,而是相克之道。这是典型的东方神秘主义,产生于久远的农业社会民间传统当中。

要谈中国僵尸的特性,首先要说到古代中国人对灵魂的理解。

祥林嫂之问—“人死了,究竟有没有灵魂”是最典型的民间思绪。人们对自然死亡、意外死亡的亲人,期盼有灵魂存在,也可以通过灵媒的方式进行最后的沟通,以安慰戛然而止的彼此关系,如果能够获知死者灵魂安好,则是对生者最好的慰藉。

而僵尸,没有灵魂。

在《僵尸先生》里,林正英做了一番“科普”:“人分好人坏人,尸分僵尸死尸。人变成坏人是因为他不争气,尸变成僵尸是因为它多了一口气。一个人在死之前,生气、憋气、闷气,死了之后就会有一口气聚在喉咙那。”

他的徒弟钱小豪接着说:“所以说做人要争气,人死了就要断气,人死不断气,害人又害己。”

这就解释了僵尸的源头,它不是灵魂,灵魂已经离开,只是此人活着的时候,尚有怨念未了,因此发生“尸变”。

玄魁是僵尸之王,但到了遭遇日本僵尸、西洋僵尸的时候,在林正英饰演的道长毛小方的启发下,它民族主义情绪大发,化敌为友。

本来它就没有生命,所以无所谓“杀死”。它有形,消灭其形,当然可以解决,但因为它金刚不坏、刀枪不入,很难消灭。林正英用过的方法包括用油炸(戏谑了广东人把油条称为“油炸鬼”的说法)、用火烧、用泥淖沉没等,但归根到底都不是杀死,而是消灭或者困住其形。但这些都得借助当时的环境、物质条件,没有这些条件,就只能依靠法术攻击,法术攻击是消灭僵尸的正道。

在三种“僵尸”类型里,中国僵尸显然是最难对付的一种。

原本中国僵尸不具有传染性,但林正英借鉴了丧尸、吸血鬼的特点,为它赋予了传染性,这就让它的威胁进一步增强。

但幸亏有三个限制没有变。

一是僵尸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民国,没有工业时代社会性大生产的影响,所以它数量有限。如果形成批量化的丧尸,那根本无法应对。

二是僵尸始终没有被赋予吸血鬼的智力,如果他们拥有智力,可以从战略、战术的角度发展“队伍”,同样没有办法应对。

三是僵尸必须在没有阳光的地方活动,一般都在黑夜或者室内,所以人类还有缓冲的空间。

这就是林正英的“中国僵尸”建构,它自成体系,有自己的规则、斗争方式和生存奥秘。

“无敌”飞僵

中国僵尸是“尸变”的产物,它首先是一具尸体,这一点没有脱离自然。

“尸变”让这具尸体获得了某种动力,而要维持这种动力,需要吸取动物的血液,最好是人的血液。传统药理一直认为,血液就是生命,所以僵尸的“生命”能量源自血液。

中国僵尸是一架攻击机器,是一种介乎自然和超自然之间的存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里有很多鬼怪,这是《山海经》开创的传统,但是关于“僵尸”,则很少提及。

最“权威”的版本,是清代袁枚的《子不语》,一本专谈“怪力乱神”的“理论著作”,其中提及,僵尸分为紫僵、白僵、绿僵、毛僵、飞僵等类型。

人死变紫,是为紫僵;埋葬数月,浑身长白毛,这是白僵;白毛褪去,长出黑毛,就成毛僵—黑毛生长,是生命再现的标志—我们看到,一种类似生命的东西出现了。

这些僵尸,都还不能行动自如。最高等级的飞僵,那才是江湖翘楚。刀枪不入,一跃数米,见人杀人,见佛杀佛。

林正英要对付的中国僵尸,基本上就是飞僵。

其中突出的代表,是电视剧《僵尸道长》里的“玄魁”。玄魁是僵尸之王,基本无人能敌,但到了遭遇日本僵尸、西洋僵尸的时候,在林正英饰演的道长毛小方的启发下,它民族主义情绪大发,化敌为友。

且慢,前面不是说,中国僵尸没有意识和智力么?是的,但是民族性本身就是僵尸的特性之一。

还有一个问题未解,为什么林正英电影里的僵尸,大多都穿着清朝官服?

原因其一,研究了僵尸的“理论著作”,是清朝人袁枚写的。

其二,僵尸首先是没有腐烂并且发生了尸变的尸体。只有大户人家、达官贵人,才有能力用最好的条件来保持尸体不腐,比如采用的是昂贵的楠木棺材,又比如通过找一个很好的风水先生来寻找最佳环境的墓葬地点。大户人家可以买官,清代的高级葬仪就是身穿官服。

其三,林正英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民国道士,也有少数的现代法师。按照时代设定,有能力保持尸体不腐、还能成为道长对手的“飞僵”—只能追溯到清朝的达官贵人。

其四,最简单也最令人宽容的一个理由就是,这是最节省成本的一种方式,一旦第一部僵尸电影用了清朝官服,后面就可以无限使用。并且,清朝官服那种从脖子一直垂到脚边的形制,最适合僵尸。

因此,我们最熟悉的僵尸形象就出现了。我记得,孩子们的乐高玩具,都有这样的僵尸形象。

90年代中后期,我念初中、高中的时代,林正英的电影一部都没有落下。邻居一个小妹妹只有四五岁,也跟着我们一起看,她给僵尸取了一个名字,叫“跳跳”,非常贴切,也非常可爱。幽默和功夫,冲淡了恐怖,林正英的僵尸片在那个时代,老少咸宜。

我认为,它之所以受欢迎,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迎合了中国社会的泛神论传统。因为到处是神,所以处处要恭敬;又因为到处是神,所以对哪一位都均匀恭敬。

泛神论就是无神论。

僵尸片,对于内地人,就是图个乐;对于香港人,却有另一番含义。

历史坐标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意味着香港将在13年后的1997年回归中国。

清楚历史的人们都知道,中国和英国,在近代史上就是死对头,两国的制度截然不同,而且当时的中国内地,尽管已经改革开放,但对香港人而言,依旧停留在食古不化、愚昧落后的清朝印象里。

林正英的道长角色,寄托着当时的香港人希望以历史融合来化解变局的希望。

今天,在西方世界许多不求甚解的人眼里,中国可能也是这种形象。人不可以自大,一旦自大,就会了解最强大的自己和最糟糕的他人。

所以不怪当时的香港人。

《联合声明》签署以后,一堆香港有钱人跑掉了,移民。绝大部分人是跑不了的,但心理情緒也受到跑的那部分社会经济精英影响,对未来充满忐忑,充满不好的想象,甚至灾难性想象。

香港电影里的喜剧,就在80年代中期之后极大繁荣起来了。为什么?因为喜剧有让人短暂脱离现实的作用,放下忐忑,享受当下—至少忘记当下。

功夫喜剧、英雄戏剧、无厘头喜剧、都市喜剧、社会戏剧,都在这时候活跃了起来。也就是在80年代,香港的很多影视作品进入内地—给内地人创造了一个印象:香港人都是那么快乐,那里是个天堂。

我们对香港的憧憬,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其实那时的香港社会文化,是比较沉郁的,正是因为社会文化的沉郁,才催生了一大批喜剧,让人们短暂地忘记时代变动的忧愁。

说起香港娱乐圈的八九十年代,我们会想到四大天王、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但一般不会想到林正英。

我想说,其实,在香港这个特殊时期,影视圈里一个人身上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只有林正英。

他在1985年以僵尸片成名,最后又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因肝癌病逝。他的人生,就像是专为帮助香港人度过艰难的心理转型困局而存在。

僵尸身穿清朝官服,代表着当时的香港市民对中国的落后想象,当然也包括权力想象—尽管是一种脱离现实的想象;僵尸在银幕和荧屏上的横行,对当时的香港人而言,也隐喻着心中担忧的权力笼罩。

林正英的道长角色,寄托着当时的香港人希望以历史融合来化解变局的希望。

林正英的性格和处事也令人敬佩。一是刚强正直,从不俯就他人,这一点是在当时的香港娱乐圈闻名遐迩的;二是有情有义,侠骨柔肠,生命后期他跟苑琼丹热恋,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之后,不告诉对方,坚决分手,让事后获知真相的苑琼丹唏嘘不已。

一晃23年,2020年12月27日,是林正英的68岁冥寿。九叔在另一个世界,可还安好?刚降住了几个妖,又擒住了几个魔?

猜你喜欢

道长僵尸香港
笔记本电脑“僵尸”
白云观的小石猴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你愿意当吸血鬼还是僵尸?
香港之旅
展与拍
两棵树 你砍哪一棵
香港
App已死?80%的僵尸应用带来的困惑
“僵尸肉”横行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