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舞蹈风暴》看屏幕与剧场艺术传播的特质
——兼谈两者技术性融合的可行性

2021-03-10刘珊妮

视听 2021年3期
关键词:风暴舞者剧场

□ 刘珊妮

一、绪论

2020年是舞蹈类综艺节目大放异彩的一年——《舞者》、《这!就是街舞》第三季、《蒙面舞王》、《舞蹈风暴》第二季接连播出,贯穿了整个后疫情时代。其中,《舞蹈风暴》表现尤为突出,自播出以来收视率居高不下,并斩获第2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电视综艺节目,可谓收视与口碑双赢。《舞蹈风暴》“火了”是我国综艺节目追求创新的成果,而欣赏舞蹈的传统媒介——实体剧场,在与屏幕的碰撞中似乎落入了困境。

2020年初,我国取消及延期了近2万场实体剧场演出,直接票房损失超过20亿元,各大剧场和演艺机构都面临生存危机。直播技术的成熟,为剧场将目光瞄准“线上”奠定了基础,而今年文化和旅游部打造的“云端”艺术盛宴更证明了屏幕的强劲。

由“线下”转向“线上”似乎是剧场谋生的绝佳路径,但让笔者思考的是:屏幕与剧场之间,观众如何做出选择?观众走入实体剧场的动力何来?剧场如何突出自身的独特性,立足于众媒介之中?

面对以上问题,笔者以《舞蹈风暴》为例,总结屏幕与剧场二者展现舞蹈演出的优势所在,并分析各自的不足之处,从而发现二者之间可相互借鉴之处,以期让屏幕和剧场在各自的媒介领域内充分发挥其所长,让观众在两种媒介内均能获得良好的舞蹈观赏体验。

二、屏幕上的舞蹈艺术

(一)屏幕的传播特质

马明认为,新媒体时代的舞蹈艺术传播发展需考虑艺术与商业、大众与专业、同质与个性、创新与技术的平衡。《舞蹈风暴》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和谐统一表现了节目对新媒体时代舞蹈艺术传播的考量,也证明了屏幕在舞蹈艺术传播方面的优势。

1.艺术与商业

制作人扬扬认为节目应“提高观众对舞蹈审美”,肯定了《舞蹈风暴》普及、推广舞蹈艺术的初衷。节目对舞者的介绍只寥寥数语,专家的点评也言简意赅,将时间集中在舞蹈上,尽可能展现舞蹈艺术本身。同时,《舞蹈风暴》不乏商业性因素。如在舞者胡沈员表演时,节目插入了一个何炅泪流满面的镜头,而这极短暂的镜头被写入该期节目的标题中——“超柔软男舞者跳《儿时》何老师痛哭”,作为节目的噱头来吸引用户点击。就此,《舞蹈风暴》在对舞蹈艺术的强调和节目商业性的保留上达到了微妙的平衡。

2.大众与专业

既然要提高观众对舞蹈的审美,节目必须考虑不同受众对舞蹈的理解程度,尤其是普通社会大众。为科普舞蹈艺术,节目在屏幕上“贴贴士”——对专业的内容进行简单解释。此外,“风暴伙伴”何炅的角色也非常重要,他在后台与舞者的交流,能让观众初步了解每一个舞蹈的背景。在台前台后的展示中,舞者“神秘的面纱”被揭下,普通大众与舞蹈、舞者之间的关系也被拉近,使《舞蹈风暴》能照顾到不同受众,平衡大众与专业的要求。

3.同质与个性

《舞蹈风暴》中,“风暴见证官”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设置。一是“风暴见证官”代替“导师”,缩短了“导师”与舞者的距离;二是“见证”恰与观众的“观看”相一致,又拉近了“导师”与观众的距离。且“风暴见证官”包括专业与非专业人士,其中非专业人士更能体现普通大众的视角。由小见大,《舞蹈风暴》的节目整体质量毋庸置疑。另一方面,《舞蹈风暴》也展现了它的个性——“风暴时刻”,由上百部摄影机360度环绕拍摄舞者的定格影像。“风暴时刻”的创新让节目“画龙点睛”,而《舞蹈风暴》也得以在众多综艺中脱颖而出。

4.创新与技术

在网站上播放的《舞蹈风暴》,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节目,且在镜头的帮助下,观众不仅了解了舞蹈的幕后,更能看到台上舞者的局部动作、神态表情,看到台下观众的泪眼朦胧或喜形于色,这些都通过“镜头—屏幕”放大在了观众眼前。此外,《舞蹈风暴》推出的“纯享版”视频(删去采访和点评,只留下舞蹈表演片段的短视频)更加符合当代网民碎片化摄取信息的习惯,节目也以短视频的形式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二)屏幕传播的问题

1.偏离身体美学的舞蹈欣赏

“身体美学”的概念由舒斯特曼(Shusterman)提出,他倡导的是通过外在的身体形象感受艺术内在的美,以及其中蕴藏的精神。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欣赏舞蹈应是从中感受表演传递的价值信息。《舞蹈风暴》在媒体的引导下,过度强调舞蹈的“肢体”,而忽略了其中“语言”的重要性。若将舞蹈视作一个符号,观众看到的是舞蹈的能指——纤细的四肢、柔软的腰身、标准的比例等,而无法看到舞蹈的所指——表演中的价值传递。如网上将舞者比作“仙女”的评论,正是夸大了舞者的肢体外在,忽略了表演的内涵,而这种变形的“身体美学”确实增加了屏幕传播舞蹈艺术的障碍。

2.无法摆脱的娱乐本质

高雁认为,观众在看《舞蹈风暴》等综艺时都“不得不时常跳脱出顺畅连贯的审美过程,无法保有解读作品时应有的逻辑思维,只剩下对‘炫技’的叹赏和部分片段的印象”。《舞蹈风暴》无法等同于剧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正是节目无法摆脱的娱乐本质。娱乐让节目必须设置有看点的赛制,而舞者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创造足够多的得分点,便使原本应当连贯、完整的舞蹈表演变成炫技的片段展出,所以节目始终难以达到舞蹈艺术传播的目标。

3.“失焦”的观众们

网瘾研究认为,过度的网络娱乐行为使人们的注意力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即只有获取比原来更强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可注意的品质却止不住地下降。观众随时随地观看节目,也随时随地被其他更具刺激性的事物吸引。一期节目的时长约为90分钟,失去了环境的约束,大多习惯碎片化吸入、持续性刺激的观众很难保持对节目的专注。因此,观众们欣赏的可能并非舞蹈艺术,而是节目带来的综艺效果。

风寒在评价网络演唱会时,认为网络演唱会“降低了人们参与演唱会的门槛,扩大了线上演出的观众范围,使潜在的观看群体得以扩展到‘全民’的层级”。推而广之,《舞蹈风暴》中的舞蹈演出实际上并非降低了舞蹈艺术的欣赏门槛,而只是降低了“观众观看舞蹈表演”的门槛。

三、剧场中的舞蹈艺术

(一)剧场传播的特质

2015年以来,我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一路升高,到2019年已达538亿元。进入后疫情时代,观众们重返剧场的呼声也随之而来,可见剧场并非真的门可罗雀。那么在“屏幕”冲击下,找到剧场自身的独特性就变得尤为重要。

1.“沉浸式体验”

张华丰认为舞蹈艺术在屏幕与剧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剧场舞蹈是在剧场里,“剧场具有立体空间的真人真道具的现场表演,根据剧情的不同,配合着环绕大功率的音响效果,来震撼着观众的听觉,大瓦数不同颜色,不同位置的强烈灯光,来震撼着观众的视觉,在封闭的场所中让观众可以专注的进行欣赏”。因此,尽管《舞蹈风暴》在还原现场体验上费尽心思,但实体剧场的“对话感”“仪式感”仍是屏幕无法复制的。

2.完整的演出

“人眼在欣赏个体的舞姿动作时对群体的舞姿以及其背后依托的场景环境能够一次性地捕获到,其视宽度可覆盖整个舞台,可将众多的审美对象有层次地一并摄入眼中。”观众在剧场获得的不仅是节目的完整呈现——有故事的、连贯的演出,更是舞蹈的完整呈现——人体局部和整体的统一、独舞与群舞的协调、前后中景的平衡等。而节目中摄影机抓取的特写,实则代表着摄影机背后的人(摄影师、投资方、制作单位等)的观点输出,其考虑的不再完全是舞蹈的展现。所以,“摄影机—屏幕”无法替代观众对剧场中内容的主动选择。

3.剧场的“自我突破”

将舞蹈表演“剥离剧场”是剧场近年来突破自我的主要途径,如2019年中国舞协举办的“环境舞蹈展演”。“环境舞蹈”即将舞蹈与周围的环境相结合,舞蹈表演现场可能没有剧场和座椅,人们须步行到园区内的不同地点才能欣赏到不同的舞蹈演出,张艺谋团队打造的“印象”系列也属于环境舞蹈的一种。从受众角度来看,环境舞蹈的新鲜感是促使观众“走入剧场”的方法之一;从剧场的角度来看,剧场、舞蹈均跳出了室内空间的束缚,舞蹈艺术从而能在广泛的天地中展现更多可能性。

(二)剧场传播的问题

“对普通大众而言,一场《舞蹈风暴》或许已然能满足他们对舞蹈的猎奇与认知”,高雁这一评价点出了普通大众难以走入剧场的关键问题——舞蹈仍是一门“小众”艺术。剧场演出与舞蹈艺术绝非只为“内行人士”而设,它需要普通大众的支持、理解。但如前文所说,《舞蹈风暴》并未降低舞蹈艺术的门槛,普通大众不可能通过娱乐节目来掌握一门艺术。因此,剧场中的舞蹈演出只能给人留下粗浅的惊叹,而舞蹈艺术想要传递的价值在这一传播过程中并未“到达彼岸”。

基于当前大众对舞蹈艺术的认知状态,价格不菲且是“一次性”的剧场演出阻碍了观众们观看完节目后的下一步行动。如果没有对舞蹈艺术的热情,那么昂贵的门票换来的只能是一次超出个体理解能力的“视觉盛宴”;而若以低票价入场,那么观众就必将考虑“山顶上”与屏幕前的观看孰优孰劣了。

四、屏幕与剧场的技术性融合

(一)屏幕借鉴剧场

根据上文的分析,当前剧场的不可替代性在于它的“沉浸式体验”,但近年来,3D技术和VR技术的发展都在为实现“沉浸式体验”提供更多的可能,在技术上实现“足不出户体验现场演出”已指日可待。另一方面,屏幕中“大动作、短刺激”的节目忽略了舞蹈本身的创意、精致、连贯和饱满,而舞蹈艺术传播应更注重艺术与商业间的平衡。《舞蹈风暴》不应只让“见证官”与观众看到舞者的舞蹈功力,还应适当延长表演时间,关注舞蹈艺术本身传递的故事,从而避免节目过度娱乐化。

(二)剧场借鉴屏幕

在剧场与屏幕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剧场的受众是内行的、少数的,屏幕的受众是外行的、多数的,其根本原因还是舞蹈艺术的门槛。综艺节目的观众并不能真正提高自己对舞蹈艺术的审美,剧场普及、推广舞蹈艺术将是一项长期且艰难的工作。王朝闻说:“艺术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它不只给人提供艺术美,而且可能提高和丰富人们的审美经验。”《舞蹈风暴》的播出也是一种培养审美经验的过程,当审美经验达到一定的积累,观众自然会走入剧场。剧场亦可推出“短舞蹈”表演,让习惯“短平快”的观众更有走入剧场的意愿。

此外,剧场内也可置入屏幕,其作用不仅在于向不同座位的观众展示演出,更可以模仿综艺节目的“贴士”字幕,为舞者的精彩动作进行定格、注释,从而让普通大众对舞台上的表演有进一步的认识。

五、结语

2020年的种种迹象表明,舞蹈艺术在逐渐走出小众圈子:《舞蹈风暴》等节目获得大量关注的同时,也有不少普通大众为了更好的演出体验走入剧场,屏幕与剧场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状态,而是互相吸取经验,共同发展的关系。屏幕学习剧场的“沉浸式体验”环境,要求进一步平衡艺术与商业、创新与技术;剧场需要借鉴屏幕的传播特性,贴合普通大众的审美,做到专业与大众平衡。无论是屏幕还是剧场,舞蹈艺术传播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且我们应当对普通大众的舞蹈艺术审美经验培养保持乐观的态度。

猜你喜欢

风暴舞者剧场
舞者
风中的舞者——蜡梅
欢乐剧场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脑风暴大挑战
《风暴中奔跑的树》
论《日出》的剧场性
Not to be Defined舞出风格 来自舞者的衣橱灵感
头脑风暴
2015A/W暗黑风暴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