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民与东晋政局关系述论

2021-03-08张益哲

文化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门阀大族流民

张益哲

西晋末年,八王互相攻伐,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处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被迫流亡变成流民。正如《中国流民史》所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的时期。连绵不断的战争,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诸政权的并存和频繁更迭,使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流民潮彼伏此起,规模和数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1]流民的发展对两晋尤其是对东晋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东晋政权的分散性导致流民作用放大

东晋政权的建立离不开世家大族的支持。《晋书·王敦传》记载:“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2]2554在东晋,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门阀士族与皇帝共同掌权,这种局面被称为门阀政治。

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发展,与流民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东晋利用流民的一个体现。但是,当东晋政局得到稳固之后,流民的作用便只是作为一个生产要素存在,用以发展经济。乱世用流民以捍卫政权,政局稳定时用流民来制衡门阀士族,这是东晋政局的一个重要特征。例如,当颍川庾氏家族一家独大时,皇帝便使流民帅郗鉴和琅琊王氏联姻以制衡颍川庾氏,保证政局稳定。归根结底,这种制衡背后的原因是东晋政权的分散性,皇帝权力遭到威胁。

纵览东晋一朝,主弱臣强的局面始终存在。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指出:“东晋一朝,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流民出力,门阀政治才能维持下去。”[3]当皇帝想要提高自己的权威时,势必会和世家大族产生矛盾,这时就不得不利用流民,于是流民在东晋政局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重用流民帅郗鉴平反王敦叛乱,保证了皇权的稳固。但是,流民帅势力随之膨胀,最终导致苏峻之乱的发生。可以说,流民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为东晋政权所利用,另一方面又动摇着东晋政权的稳定。不过,这种两面性的原因始终在于东晋政权的分散性。当皇权集中,世家大族便不敢与皇帝“共天下”,流民也就不可能会威胁到政权;反之,政权分散,流民的作用便会放大。

二、东晋流民自主性促使东晋政权建立

经历战乱和天灾的流民,在江北自主聚集宗族乡党、屯聚坞堡、占据险要位置自守,以躲避战乱,或抵御寇盗。

在江北的流民建造了坞,坞即为用以防卫的小堡,比较著名的坞堡有郗鉴的峄山坞。《晋书·郗鉴传》载:“鉴复分所得,以恤宗族及乡曲孤老,赖而全济者甚多,咸相谓曰:‘今天子播越,中原无伯,当归依仁德,可以后亡。’遂共推鉴为主,举千余家俱避难于鲁之峄山。”[2]1797这些流民相互聚集在一起,推选出坞主,来维系内部稳定和生存。流民自主推举郗鉴作为坞主,让他率领宗族乡党在峄山坞中避难,占据险要位置,以求获得安定的生活。《太平御览·地部七》记载:“峄山在邹县北,绎邑之所依名也……遭乱,辄将居人入峄,外寇虽众,无所施害。永嘉中,太尉郗鉴将乡曲逃此,胡贼攻守不能得。”[4]从这里可以看出,郗鉴所统帅的流民在抵抗五胡的入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东晋政权在江左的建立争取了时间。

三、东晋治理流民的举措

在面对迁移到江左的大量流民时,偏安江左的东晋政权和门阀士族为了维系社会稳定,避免流民起义,不得不采取措施安置流民,而流民为了生计往往会与政权妥协,这从侧面促进了东晋政局的稳定。

(一)侨立郡县

《隋书·食货志》记载:“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而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湿,无有蓄积之资。”[5]侨立郡县的目的是将南移来的流民尽快稳定下来,消灭潜在的流民起义。这些善待流民的举措,使流民逐渐安稳下来,从事各项生产活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关于流民安置的地点,不能离政治中心建康太近,因为不稳定因素会造成政权动荡;也不能强行插入江左士族所居吴郡及其旁边,否则容易酿成冲突,导致社会不稳定。而地广人稀的京口和晋陵一带就成了比较适合的地方。流民接受这一安置,这为刚刚建立的东晋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士兵来源,可以保证东晋政局稳定。

(二)给客制度和还僮客

《南齐书·州郡志》南兖州条载:“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元帝太兴四年,诏以流民失籍,使条名上有司,为给客制度,而江北荒残,不可检实。”[6]随之在同一年中实行还僮客,《晋书·元帝纪》载:“其免中州良人遭难为扬州诸郡僮客者,以备征役。”[2]154这里的僮客是北移过来依附于士族大姓的流民。给客制度和还僮客,即国家以给客为名,检核僮客,使其名上有司,把流民编为军队,安置流民。实行给客制度和还僮客,国家掌握的人口增加,而门阀士族所隐匿的户口势必会减少,这对于东晋政权发展至关重要。

(三)编入军队

起用流民是因为东晋兵力不足。因为东晋政权是北方移来的官僚在江左建立的政权,在南方没有兵力基础,依靠的仅仅是世家大族,而世家大族子弟很少会去投身兵营,兵力便显得尤为不足。《晋书·丁潭传》记载:“窃闻今之兵士,或私有役使,而营阵不充。”[2]2062-2063所以,招流民为兵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措施。这样既可以限制世家大族势力的发展,又可以壮大中央政权,还可以给流民一个稳定的身份。

《晋书·刘牢之传》记载:“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时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琅邪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猛应选。玄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2]2188谢玄招募将领,组成北府兵,而应募的将领多自备兵众,只须授予他们军号或者刺守,便能用于战争。这些将领所率领的士兵便以流民为主,构成了北府兵兵源的主体。

(四)移民和赈灾

司马氏家族在江左建立东晋政权之后,胡人经常南下骚扰,劫掠物资和人口。《晋书·孝武帝纪》记载:“移淮北流人于淮南。”[2]228这是东晋政权面对胡人侵扰时所采取的措施,也是安置流民的举措。又据《晋书·成帝纪》:“诏复遭贼郡县租税三年。”[2]174皇帝下诏,遭受贼寇掠夺的郡县减免租税三年,以减轻流民的生计负担。在经历战争和天灾之后,东晋统治者给予流民物资,并罢免租税,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是为了防止流民扰乱社会稳定。采取救灾和移民的方式,对于陷入生死境地、进退两难的流民来说,至少可以保证继续生存下去,同时也减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但因为战乱和天灾,以及大量土地被兼并,上述举措对于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来说只是暂时救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结语

永嘉之乱后,北方陷入少数民族的统治,贫苦农民和下等士族变成流民逃亡别地。寓居在北方的流民在流民帅带领下建立坞堡自守及抵抗胡族,而逃亡到江左的流民占据了大量土地,与当地土著产生矛盾,造成社会不稳定。东晋政权为了稳固这些流民,采取了一些安置措施,使得流民和当地人民渐渐融合,政局得到稳定。

猜你喜欢

门阀大族流民
河北大族与东魏建立新论
东晋士族与流民研究文献综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史学的特点
由蒐狝为务到崇儒之美:契丹大族社会性格转变述论
借补充公告致歉 大族激光归因“工作疏漏”
铁器、流民、粮食农业经济学
开创科举破门阀
世家大族联姻背景下的辽朝政治生态
西晋流民问题浅探
浅析西晋太康年间门阀势力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