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生产”视角下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研究
——以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文化为例

2021-03-08尹薪雅

文化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黔东南服饰文化苗族

尹薪雅

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其中璀璨的瑰宝,它承载了民族的发展历史,彰显着民族的认同意识,体现出民族的审美情趣,具有独特而丰厚的文化价值。时代的更迭和社会的发展改变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空间,传统服饰文化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发展形态。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且服饰种类丰富、保存完好,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的杰出代表。本文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出发,以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文化为例,分析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变迁的原因,探寻在当今文化空间中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的路径,以期促进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一、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基本形态及文化传承现状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自远古时期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经苦难、不断迁徙,其文化也在迁徙中逐渐形成。苗族没有本族文字,苗族人民以针线代替笔墨织就了一部壮丽的服饰史诗,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记录下民族发展的历程,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苗族传统服饰文化生存的空间也随之改变,其服饰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新的考验。

(一)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的基本形态

黔东南苗族支系众多,服饰种类也极为丰富。各支系服饰的款式均有明显差异,工艺极为考究精细,以下仅对其共性作粗略概括:

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按用途可分为便装和盛装两种。便装较为简朴,颜色以青、蓝为主,布料为家织布、灯芯绒、平绒等。上装多为宽大交领衣,下装为长裤和长度各异的百褶裙,以布带束腰,腿部系护腿,脚穿绣花鞋。服饰多以刺绣装饰,图案一般为植物、动物及自然景象。苗族女性常佩戴银饰于头、颈和手腕,着盛装时则周身装点。盛装以绸缎为布料,色彩艳丽,装饰繁复,极尽华美。

(二)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文化留存现状

少数民族服饰的变迁一般呈现男快女缓的趋势,苗族亦是如此。黔东南苗族生活空间相对较为封闭,女装在少数民族服饰传承中保存比较完好。即便如此,其传统服饰文化也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冲击,面临民族色彩褪去的危机。

根据任宜海博士的实地考察结果,黔东南苗族女性平时很少穿着民族服饰,保留传统穿着习惯的大多是老年人。现存的传统服饰越来越少,很多被珍藏进博物馆或运往国外,还有一些成衣作为“老衣服”入殓。掌握传统制衣工艺的女性数量随年龄的减小呈递减趋势,原本复杂的工艺也逐渐简单化。现阶段,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的留存方式主要有日常穿着、婚恋及节庆场合穿着、祭祀场合穿着、表演穿着以及母女间传承、作为入殓用的“老衣服”等[1]。

二、“空间生产”视角下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文化传承变迁的原因

作为开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空间转向”的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将空间从社会关系的载体和容器中脱离出来,指出空间具有社会性,它既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场所,也是社会关系生产过程本身。列斐伏尔将空间划分为“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空间的表征”(representations of space)、“表征的空间”(space of representation)三部分[2],分别代表包含生产与再生产的物质特性、与生产关系和秩序相关的精神特性及结合了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对空间的真实认知。下面笔者以列斐伏尔对空间划分的三要素为基础,结合现阶段苗族女性服饰文化的传承情况,从经济空间、政治空间、文化空间、心理空间四个层面对苗族女性服饰文化传承变迁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经济空间

在传统经济中,苗族以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维系生活,生产力低下,经济空间也比较封闭。苗族制衣的原料都是靠自己种棉、养蚕、纺织而得,制衣的工艺也是自己来印染、缝制。改革开放之后,经济迅速发展,黔东南地区封闭的经济空间被打破,流水线大批量的生产方式使传统手工业受到冲击。市场经济为苗族女性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布料、丝线、染料,苗族女性不再需要自己种棉、织布、加工染料了。苗族复杂的传统工艺耗时过长,即便不做其他农活,制作一件盛装也需要一年之久,这与市场经济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市场经济加速了空间之间的流通,很多女性外出求学、打工或者外嫁,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学习制衣了。

(二)政治空间

为了抵御外敌,苗族必须维持内部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的核心就是民族认同意识。民族认同意识主要依靠文化来获得,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由此被固定下来表明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身份。勤劳智慧的苗族女性将迁徙中经历的苦难和不屈的民族精神通过一针一线展现出来,作为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在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近年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各民族平等交往的政治空间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隔阂越来越少,民族融合的趋势越发明显。在此背景下,苗族的居所安定下来,不再被迫迁徙,服饰作为区别民族身份的文化符号功能也就逐渐减弱了。

(三)文化空间

苗族的传统文化空间较为封闭,服饰文化便生成于这传统的文化空间中,因而其发展也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空间的特征。苗族崇尚自然宗教,注重生命秩序,其服饰从取材到款式、色彩、图案体现出这一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和审美倾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黔东南地区成立了很多学校,苗族女性开始接受现代化教育,同时接受了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本民族传统文化主导的空间被打破了。年纪稍长的苗族女性在外出求学或打工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也会通过穿汉族服饰来获得“入场券”。信息时代丰富多彩的知识通过网络被传送到黔东南地区的千家万户,不仅以现代化的知识体系冲击着传统文化,而且以超越了地域限制的文化空间潜移默化地弱化了苗族女性对传统服饰的兴趣。

(四)心理空间

在苗族的传统社会里,评价女性能力的标准就是制衣技艺的高低,因此苗族姑娘五六岁就要跟着母亲学习制衣,到十几岁就可以熟练掌握制衣的基本技法。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观念已经融入苗族的社会评价体系,苗族家长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更愿意送孩子去学校读书。学业成绩的高低成为苗族家长评价子女的新标准,适龄女童以学业为重,没有闲暇时间就不再学做衣服了。随着空间越来越开放,空间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苗族的年轻女性能够接触到更多样的文化,对工艺繁复、耗时较长且成本较高的传统服饰制作失去了兴趣,她们虽然也认为传统服饰很漂亮,但更愿意穿着便宜又方便的汉族服饰。

三、“空间生产”视角下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的路径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本质是“由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3],核心在于肯定人的实践及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在空间中的重要地位,揭示了人的需求是空间的生命力之所在和推动其生产的力量来源。苗族女性服饰文化反映了苗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经济、政治、文化、审美等的变迁,是中华民族“衣冠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珍贵材料。另外,传承苗族女性服饰文化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下面笔者便结合“空间生产”理论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展开论述,以期能推动苗族女性服饰文化空间由生产的载体向生产本身转变,促进苗族女性服饰文化空间内社会关系的形成,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助力。

(一)加强立法保障,完善空间生产机制

近年来,苗族很多珍贵的服饰文物遗失、损毁或流到国外,相关研究也缺乏资金支持,对本就困难重重的服饰文化传承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苗族服饰文化传承面临诸多难题,需要权威来保障其空间生产的合法权益。现代社会的最高权威即为法律,因此需要从法律层面来支持苗族服饰文化空间的生产。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及保护政策,提高相关部门对苗族服饰文化的重视度,保障政府部门保护苗族服饰文化有法可依。完善少数民族文物资源的保护机制,严格监管文物的流通渠道,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建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机制,提供充足的资金和优质的平台支持,鼓励学术界为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开发和研究作贡献。

(二)传承价值观念,激发空间生产动力

如今,苗族年轻女性对苗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态度稍显冷落,如果苗族对本民族的文化尚且不够重视,更何况其他群体,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又该从何谈起。推动苗族服饰文化传承应当从意识形态入手,从思想上转变苗族人民对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态度,为苗族传统服饰文化空间生产提供内在动力。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加大对苗族服饰的宣传力度,加深苗族同胞对民族服饰文化的了解,也使其他民族的同胞关注苗族服饰文化。可适当将苗族服饰文化的内容融入校本课程,不仅介绍服饰的款式、图案,更要深入讲解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使苗族孩子体会到祖先顽强不屈的精神,从内心生发出对民族服饰文化的热爱。政府可与民间合作组织民俗活动,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使苗族同胞在参与民俗活动中感受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魅力。

(三)守护传统工艺,夯实空间生产基础

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是服饰本身的传承,另一方面是服饰制作工艺的传承,且后者更为重要。一旦技艺失传,苗族传统服饰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生命力,只能在博物馆中珍藏了。传承苗族服饰工艺,是苗族服饰文化空间得以不断生产的基础和前提。黔东南地区除了比较普遍的家庭传承与师徒传承等传统的传承方式外,高校还设置了相关课程,使学生了解苗族服饰文化,还有相关服饰类公司员工之间通过“传帮带”等更加大众化的方式来传承苗族服饰文化。构建苗族服饰工艺培养体系,不仅要传承传统技艺,还应与时俱进,与现代服饰设计创意有机结合,并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作用,以研究成果为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提供智力支持。

(四)开发文化产业,注入空间生产活力

新时代,文化的传承只停留在保护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走出去,只有让更多人关注到苗族传统服饰文化,才能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市场经济下的文化传承势必要与经济相结合,文化本身也是一种资本,只有将苗族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创造性融合,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文化产业,才能拓展苗族服饰文化空间的外延,为空间生产注入新的活力。立足黔东南地区旅游业已有的优势,将苗族女性服饰文化体现在旅游业的各个环节,将服饰文化与节日庆典、祭祀活动、工艺制作体验等项目有机结合,以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吸引想要逃离现代化生活的游客。苗族服饰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应充分利用旅游业带来的影响力,以互联网为媒介,开发苗族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发挥品牌效应以扩大影响力。

四、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必须传承下去。随着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生存空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为此,应当结合少数民族文化特点和社会发展实际,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空间生产,以促进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在既符合时代特色又满足自身文化需求的空间中实现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黔东南服饰文化苗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遇见黔东南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诗书画苑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寻味贵州——黔东南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