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路径研究

2021-03-08李微著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36期
关键词:弘扬民族传统

李微著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即使历经几千年发展演变,仍然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基的现实需求,也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的问题与困境,探索有效的解决对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距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针对民众文化自觉不足、理论研究与实践落实脱节、外来文化冲击等问题,弘扬传统文化应当坚持时代性和扬弃原则,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文化教育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长效化发展。

新时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维系和谐社会、构建社会文化秩序的精神支撑。当前,我国面临着多元价值冲突、思想碰撞和文化交融等潜在挑战。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维护主流价值理念和思想文化的主导地位,促进社会形态的统一性,从而构建起高度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为中国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基础,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精神品质和思想美德,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繁衍的精神根脉。要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渗透到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我们就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精髓和价值理念,在推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构建起和谐、文明、美好的现代化国家。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由于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的不同,中国社会必须选择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符合中国实际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发展模式,经过多年实践,已经充分验证了其正确性和先进性。其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养分。为了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基础,必须依托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思想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国际。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方面提出的主流价值取向,应当成为当下社会发展和改革建设的指导理念[2]。为此,我国必须充分把握传统文化基因,弘扬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建设起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繁荣发展。

新时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困境

崇洋媚外心理严重

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文化的繁荣与兴盛又映射着国家经济水平的高低。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发展滞后。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经历了工业革命、文艺复兴等多方面的变革调整后,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使得世界经济中心由东方转到西方,中华文化也由此受到了巨大挑战。在此情况下,许多人滋生出强烈的文化崇洋媚外心理,片面地认为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主导,中华文化将始终保持落后地位,对于此时的经济发展并无裨益。其中,青少年群体尤为严重,集中体现在对洋节、洋房的大肆追捧上。民族节日和传统建筑既是民族文化的高度凝练,也是文化繁荣复兴的根基。如果这种心理无法得到有效克服,中华文化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使获得一时的发展,也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与成长。

学术研究和弘扬落实相互脱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和民族精神的存续根源,为后代子孙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古籍、经典著作。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我国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其研究成果是开展弘扬传承工作的科学依据和有效支撑。尽管当前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汗牛充栋,但是很多学术成果还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结合实际需求和民众文化心理转化为实践行动。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理论研究过于抽象化和学术化,缺乏良好的实践调研和实地考察,使得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性和针对性不足,无法引导人们转变文化传承思想,不利于国民文化自觉的增强。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学术理论具有浓厚的精英色彩,仅限于专家学者等精英群体传播互动,忽视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使得研究成果束之高阁,不能有效运用在文化弘扬过程中,也不具备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支持条件[4]。因此,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必须将理论研究与实践行动结合起来,通过二者的有机互动和内在联动,才能真正促进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深入发展。

外来文化冲击,削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当前,随着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融合逐渐增加。虽然中国传统文化获得了更多对外传播的机会与渠道,但是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全球化契机,采用和平演变方式来宣传其意识形态和西方文化,将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文化渗透到中国当代年轻人的思想中。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人们开始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传统节日受到轻视,民众的民族认同感逐渐下降[5]。与此同时,我们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不够深入,传统文化资源仍然有较大发展空间。因此,在全球化困境下,我们亟需寻找到良好的突破策略,为弘扬传统文化创造更加和谐畅通的外部环境。

新时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

秉承扬弃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我们应当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能全面接收其内容体系,也不可全盘否定,而是要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态度,吸收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丢弃其中不符合时代潮流和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糟粕。一方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是对我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的全盘否定,其使得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当代发展完全割裂开来,是完全错误的思想观点。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延续的根基,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未来。因此,弘扬传统文化必须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批判那些妄图抹灭历史印记、否定传统文化的错误观点。另一方面,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来源。面对全球文化思潮激荡的时代环境,中国文化要想获得充分的国际话语权,就必须凝聚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7]。

凸显时代特性

先进性和时代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保持生机活力的根本要求。纵观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正是由于不断吸收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主流前进方向的思想内容,中华民族才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因此,在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凸显其时代性和先进性,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具体来说,传统文化的弘扬应当立足新时代社会环境,利用全新的形式与载体来传播传统文化,并结合当今的发展形势和现实需求,重新阐释传统文化内涵,使其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喜好和文化心理。比如,打造优质的文化综艺节目,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输出传统文化内容,引导人们以全新的形式来学习了解传统文化。

坚持主体地位

文化主体地位是中华民族保持自身独立性和长远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避免沦为他国文化附庸的重要前提。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面对民族复兴的重大使命,我国必须充分重视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坚定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地位,抵制外来文化的不良侵袭,从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自觉拥护主流传统文化,促进其对外传播和弘扬发展,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宝库。与此同时,我们不仅要充分挖掘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也要坚持开放包容精神,从世界民族文化宝库中汲取精华,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促进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

新时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也是文化传承的重点培育对象。我国传统文化若想得到持久传承和长远发展,就必须重视基础教育,要以青少年群体为重点教育对象,将文化教育渗透到青年成长成才的各环节,引导其树立深厚的民族责任感和文化传承意识,培育出社会主义时代接班人。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应当考虑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和认知需求,构建起系统科学的教育体系。其中,在道德礼仪教育上,学校可以根据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礼仪,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青少年日常道德规范,对学业、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道德礼仪进行详细讲解,帮助青少年在启蒙阶段树立良好的道德文化意识,促使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青少年的内心深处[8]。在文化常识教育上,传统文化应当被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中,开设专门的国学课程,促使青少年系统学习古代经典诗词、散文等文学著作,或者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到语文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的授课比例和教学内容,逐步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增强其文化品味。在教学评价上,学校教育应当将传统文化修养作为衡量青少年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指标,促使青少年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将民族文化基因镶嵌到青少年的思想深处,为教育现代化事业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传统文化事业化、产业化发展

文化传播与弘扬不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而是需要政府引导规范、民众参与助力的,只有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事业化和产业化,才能够有效激发文化传承活力,带动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为此,我国政府应当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的引领者角色,系统梳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念、节日文化、道德规范、精神品质等内容,将其凝练升华为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度。与此同时,文化事业建设应当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推动力。政府应当协同市场经济主体,共同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蕴含中国古典文化元素的建筑物、园林景观等融入公共生活空间,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神之美;同时加强非遗文化遗产开发项目,保护传统文化资源[9]。在文化产业方面,大众传媒工具和网络传播渠道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市场经济主体应当挖掘精品文化内容,打造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符号的电影、综艺、晚会等,以全新形式推动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播。

综上所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最广泛、最深刻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涵养,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延续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任重道远,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现代化战略和民族复兴伟大目标,我们应当立足长远,制定科学完善的传播机制和文化战略,分阶段、有层次地推进文化弘扬工作,并且要坚持批判继承原则,根据文化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来创新突破,从而探索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推动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焕发出巨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猜你喜欢

弘扬民族传统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