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景剧助力乡村振兴

2021-03-08马丽敏陈洁敏衢州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36期
关键词:实景文旅景区

张 籍 马丽敏 陈洁敏 衢州学院

在国家推行乡村振兴政策后,各地纷纷响应,“文创+”已成为大部分乡村地区文化振兴的发展模式,但其依旧存在部分问题。为解决相关问题,应采用“文创+旅游”的形式,用乡村旅游跨界融合阶段模式,也就是沉浸式实景剧推动乡村振兴。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人们开始转向“精神文化消费”,“文创+”已成为大部分乡村地区振兴发展模式。以文创为手段,以旅游、手工业等为核心,将乡村多种产业融合,调整乡村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当下我国乡村振兴现状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地加大了乡村建设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但乡村自有的文化底蕴被逐渐遗忘,其面临着希望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客流量,但缺乏专业人才支持的尴尬局面,总之,乡村振兴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同质化严重,区分度低

为了快速达到一定的收益,现在许多乡村文化振兴,更多的是对一个已有的文创模式进行照搬复制,没有在制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与本地独有的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最终使得乡村文化模式变成“千村一面”的状况。加上部分乡村缺乏文化创意赋能,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当地文化资源的管理,损害了当地文化资源的开发,无法建立起真正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品牌,一旦市面上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这样的模式就很容易受到冲击。再加上定位不明确、缺少品牌意识,使得同质化现象更加严重。

乡村在建设上的创新驱动力明显不足,形式上也难以突破。加上文化资源整合不到位,景区仅停留在受众群体观光的基础上,与其他各地“打卡”景区无异,无法达到二次游览以及发散传播的效果。

对乡村文化“不自信”

我国乡村的传统文化氛围虽然浓厚,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乡村文化被逐渐忽视、淡忘。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呈现式微之势。

乡村民俗民风逐渐被人淡忘。人们对“文化意识”这一观念认识不深,对非遗重视不够,文化继承问题目前十分严峻。乡村居民对当地乡村文化认同感低,更多的村民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认为城市文化比乡村本土文化更好,缺乏本土“文化自信”。

同时部分地区还是更注重经济利益,缺乏对当地文化的深入研究与规划,有的甚至忽视了对当地名胜古迹的有效开发与合理保护。文化振兴处于刚起步阶段,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摸索时期,有的地方认为文化建设不重要,抓经济建设才是目前的主要工作。同时,部分居民群众认识不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不太愿意参与到相关的文化建设中来。

为了解决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存问题,很多地区已经开始采用乡村“文创+旅游”的形式,但很多地区依旧停留在乡村旅游起步阶段(旅客来了就走)或高速成长阶段(旅客来了住几天再走)的模式。而现在最好的解决方式是乡村旅游成熟阶段模式(让游客来过并留下深刻印象,形成再次来游玩的意向,同时将当地文化传播出去),即利用当地的本土文化,形成独有的地域文化。对地域文化这样的软文化加以发展,不仅可以产生文化震惊效应,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乡村环境被破坏。用地域文化将每个不同的地区区分开来,将每一个乡村独有的特点展现出来,最终形成自己的文化产业链甚至产业园。

沉浸式文化体验的客观条件与意义

我国现在正将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沉浸式娱乐、沉浸式影视等代表的沉浸式体验,作为拓展文旅产业发展领域的重要一步,这将是引领产业未来发展的热点方向,也是形成中国未来文旅发展的形式与方向:文旅跨界融合阶段模式(形成地方独有的平台化、IP化)。

沉浸式体验游客观条件

通过环境渲染、场景塑造、内容IP等手段,让观众与现实世界在有限边界的物理空间,进行互动性体验,这样的娱乐项目就是沉浸式体验。沉浸式娱乐从20世纪50年代发展到现在,已经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有了较为成功的案例。同时沉浸式体验的边界正在不断延伸,为了最终能够达到创造沉浸式消费场景、提升游客黏性的目的,目前开始将文旅产业消费场景融入其中。目前,沉浸式体验赋能文旅产业发展的主要有沉浸式旅游演艺、沉浸式目的地场景、沉浸式餐饮住宿三种形式。

沉浸式体验产品日趋多元化,产业边界不断拓展,具有互动感、私密感、体验感、叙事感、参与性等众多发展特点。近年来,我国沉浸式体验市场快速崛起,主要受益于技术、政策等方面的因素驱动。

首先是技术的更新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AR、VR等高新技术进入大众视野,加上它们给人带来的沉浸感与交互感的特点,开始在沉浸式文旅中运用这些高新技术,以进一步推动沉浸式体验的发展。

其次是多项国家政策的推行支持。例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中提出了多项促进文旅发展的措施。如,鼓励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鼓励建设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鼓励打造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等。在国家政策利好的情况下,沉浸式文化体验有了一定的发展。

最后还有消费者需求、商业发展转变影响。消费者呈现出年轻化、国际化的趋势,对审美和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沉浸式娱乐作为一种创新型娱乐方式,在体验感、互动性与场景感等方面优势突出,正好迎合了消费升级需求。加上国内现在文旅发展趋势是结合IP打造地方独有的文化形象,多地开始进行商业空间、文旅目的地等升级发展创造,而沉浸式娱乐产品较高的内容和流量属性,可以推动商业地产引流,加快其转化与发展。正是多方面的影响,促进了我国沉浸式体验的发展。

在大环境下孕育出的沉浸式体验游景区不同于一般主题景区,一场场大大小小的历史主题大型表演,和重建的古代城镇贯穿于整个景区。漫步其中,仿佛在一条时间长廊里穿行。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打着“一生必看的演出”与“世界三大名秀”旗号的宋城主题景区。

宋城采用“一场大秀+多台小秀”的方式,贯穿起游客的游玩路径。除去核心大秀《千古情》外,宋城景区更将文化元素延伸到主题街区,像《王家小姐抛绣球》《民间绝技》《一字千金》等演出,从白天一直到晚上不间断的大小表演,满足了不同地点、时间的游客的需求。这些演出就像是这个景区里自然而然发生的,不仅增加了游客游览时间,还进一步带动了相关商业的发展。

宋城并不像其他景区那样将伴手礼、纪念品等消费产品单独放在某个地方,而是将复古街区与主题商业相结合,以加深游客沉浸式体验的感受。这可以让游客感觉像是穿越到了古代,自己就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宋城古街区从街区场景的打造,到商业业态的配置与产品的呈现,都围绕在中国古镇的主题上。街区间可以直接闻到臭豆腐的味道、听到叫卖的吆喝声。

除了宋城景区,我国还有很多优秀的沉浸式体验旅游景区。例如,《又见平遥》《又见五台山》《只有峨眉山》《不眠之夜》等剧场表演。它们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产业链,带动了就业与商贸服务、旅游等一系列产业,吸引投资,将文旅产业经济效益发挥到了最大。从这些成功的景区、剧场演出中不难看出,沉浸式体验游能促进文旅的多方面发展,而支撑这些景区、剧场的关键则是实景剧的演出。

实景剧的价值和意义

用故事推动收入增长,部分地区开始尝试推出有关当地文化特色的实景剧。而这样的方式也确实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了一定增长。

实景剧融合了旅游和演艺的元素,发掘了新内涵的舞台背景,依托原有的建筑素材,将特定地区和场景的风情民俗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其又融入了当前影视领域的一些定型成果,特别是特技特效的广泛运用,能够突出经典故事以及经典情节的独特与美感。

首先,实景剧具有增加当地就业、助力脱贫致富的功能。实景演出的特征之一是人海战术,每天演出需要大量演员。《文成公主》演出有近800人,《大宋·东京梦华》有700多人参与演出。演出人员的大量缺口使得实景演出所在地的农民群众能够获得难得的就业机会。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很多演出是在夜间进行,并不影响农民白天干农活,因此十分受当地农民群众的欢迎。例如,参加《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的农民每天负责牵牛上台,每月都会有一定金额的收入;参加《娄山关大捷》实景演出的200多名演员,都来自景区所在的板桥镇,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其次,实景剧还有增加留宿时间,延长旅游产业链的功能。国内外经验表明:一部成熟的旅游演艺项目对经济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一部《印象·刘三姐》实景剧的上映,让游客在当地停留的时间增加了半天左右;而在《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开演之后,部分游客选择晚上留下来观看演出,使得嵩山之旅由先前的简短一日游(仅攀山和少林寺参观)延长至多天。可见,一场晚间的实景演出,不仅可以提升景区形象,还可以延长游客的游览时间,进一步促进游客二次消费,进而推动当地的餐饮、住宿等有关行业的发展。

然后,实景剧的表演方式具有很强的沉浸感。沉浸式演出的概念最早源自英国,是指将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与传统演出相结合,让视听体验更震撼与观演互动感更充分,让观众通过多种感官相互共通来欣赏的演艺活动。这样的实景剧,没有传统剧场规则,打破了表演者和观众的界限,重新定义了观众与表演者之间的关系,观众不再被动地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根据自己的感受随性地游走在剧情中,能选择自己的所见所感,获得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体验。

最后,实景剧不仅能够突显地域文化,还具有很好的文化传承功能。实景剧大部分安排在下午,从心理学上来说,在早上观看实景剧,观众都会有一定的防备心理,不易接受实景剧中蕴含的文化内容;但下午观看时,人的心态是放松的,容易被感动,容易被激发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赖心理,产生温暖的感受。实景剧可以抓住游客的心理,不管观众是什么样的人,都能激发出其内心的共鸣。实景剧大多以当地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为背景,通过晚会式或情节式的表演,使观众从视觉、听觉上感受传统的特色文化。

实景剧的推行策略

挖掘、包装、展示当地文化

从当地文献资料中提取文化精华之后,再运用实地调研的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当地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挑选出有文化内涵和宣传价值以及适合当代人审美的元素用于创作,营造一定的文化氛围。通过微信软文、短视频、情景剧等形式,让大众对当地文化形成初步印象,同时编写好实景剧的剧本,在开办艺术周的时候同步展出话剧、实景剧等。

与当地村民、商户合作

实景剧要依托实际景色进行表演,且需要大量人员参演,前期可以邀请高校话剧社团进行表演,后期逐渐过渡到让当地群众自己演。一方面当地文化可以得到传承,另一方面,留守在家的群众可以通过表演赚取收入,真正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演员的服饰道具可以与当地商家,特别是在演出附近的商家进行合作,让演员在演出时穿上商家店内的服装道具进行表演,从而为商家吸引大量顾客;也可以将当地有名的食物加入表演中,并且在演出场地旁边开设相关的食品店,吸引观众进店品尝;还可以将当地有名的游玩地点、独有的手工艺等特色文化穿插在舞台表演中,引起观众的兴趣,最终达到游客前往消费的目的。用舞台的方式,将当地特色产品用渗透式的方式引起游客兴趣,做到双方合力共赢,带动相关人流量,促进当地商铺的经济收入发展。

与高校合作,引进大学生实践

与相邻高校进行合作,让高校教师将部分课程放在乡村进行授课,为乡村带来新鲜血液与人流量,也让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乡村。例如,可以让文学系的学生为乡村进行文化资料的整理、实景剧剧本的编写;可以让商学院的学生为乡村进行产品销售、活动规划等;可以让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为乡村进行设计和美化……让大学生的双创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让他们将所学的东西运用在实践中,从而为推动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鲁迅先生曾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现在可以说:“乡村的就是中国的”。实景剧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实景剧就像乡村的“引流者”,能让乡村重新焕发活力。通过深入调研挖掘,选择合适的核心文化进行实景剧创作,吸纳当地村民参与实景剧表演,不仅能使当地文化得到传承,还能吸引游客和相关产业入驻乡村,推动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实景文旅景区
金湖县创新“实景式”培训 提升精准执法水平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数字博物馆 线上实景游
『摘牌』
“摘牌”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某景区留念
文旅照明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