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研学旅行在传统文化课程中的教学与实践

2021-03-08葛浩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18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研学中华

葛浩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院校遵循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应用到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中,将文化育人作为教学的重心,坚持本真文化与自主教育,在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中,使用研学旅行资源丰富课程内容,丰富课程教学方式,借助研学旅行提高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趣味性,促使课程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关注,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学习课程内容,全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大众对研学旅行的认识程度不断提高,国家相关部门也认识到研学旅行的作用,相继出台了很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研学旅行的发展,为各地旅游发展提供了动力。与此同时,教育行业发现研学旅行与教育工作的联系,利用研学旅行作为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实施手段,通过研学旅行可以增加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对祖国山河与文化产生自豪感,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有着无法忽视的促进作用。下面将分析研学旅行在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中的应用。

课程特征

(一)独立性

研学旅行与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相互结合,必须在课程设计时凸显独立性,关注特色课程挖掘与优质课程开发两方面,研学旅行与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相结合,研学旅行是通过实践获得人生体验,以旅行作为获取知识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旅行感知中华传统文化,增加对中华传统文化感知与理解程度,对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也有一定的帮助。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文化场所,带领学生游历都堰水利工程、参观巴蜀文化发源地、游览颐和园,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对区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感知历史文化,还可以通过集体野营活动,促使学生形成独立生存能力,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二)实践性

高校课程定位需要从课程性质进行考量,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与研学课程需要相互结合,其中研学课程注重学生实践,属于重实践的课程,通过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收集并学习资源,走进自然感知生活,在游历过程中通过地域文化的学习,提高对区域历史的认知程度[1]。

(三)广泛性

课程设计需要考量学生能力培养需求,考量学生适应能力、身心发展特点、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培养的需要,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使用研学资源丰富传统文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内容的趣味性。按照课程内容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利用活动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游览院校本土资源,观看名人纪念场馆,比如孔庙等。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民间研学活动设置多个主题活动,让学生利用闲暇时间搜集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参观传统文化遗址,增加对祖国山河与传统文化的感知程度。

教学准备工作

(一)强化教师专业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研学旅行课程的执教老师需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接受学校的培训,当学校学科小组接受培训后,从中学习最近的学科知识,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增加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程度,从而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合理地实施教学策略。教师对课程的把握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拥有良好的课程开发艺术及敏锐的课程嗅觉,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进行小组研讨,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商讨课程教学要点,提出研学课程的总目标,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巩固传统文化根基,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重视实践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探究性、体验性的学习。专注于学生个性的培养,灵活地整合教学资源,在发展学生创作、实践、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编排实践活动的方式,为学生构建研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中,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2]。

(二)丰富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期间,必须明确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收集与之相关的研学旅行教学资源,以“古地”为线索挖掘我国省、市地域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教育素材,借助地域资源展示礼、文、武、史、诗、乐等文化元素。课程教学期间采用实践体验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手段,要求学生亲身参与活动,注重主体感知,在多参与、重体验的指导思想下,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促使学生经过教育洗礼后可以形成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品质。

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

(一)自主探究

课程设计必须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保证课程的实践特性可以体现出来,所以教师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在前一节课布置下节课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程内容,每堂课都是基于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在掌握课程内容的前提下,可以跟随教师的授课进度学习相关知识,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情况,掌握地域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接着教师针对历史文化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相关课题进行探究[3]。

(二)实践体验

课程教学期间可能使用深入走访、实地考察、体验互动等方法,在相关方式下引导学生讨论课题,在实地游历下加深对地域文化与相关历史的感悟,在此基础上进行课题研究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除此之外,教师要求学生回忆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的一切并将其记录下来,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感悟传统文化内核有一定的帮助。

(三)互动交流

研学旅游期间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感知自己见到的一切事物,当研学旅行结束后,在校内围绕各类课题开展答辩会,倡导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在生生、师生交流下,促使学生发现新的知识,不断完善课题内容,最后整理活动收集的资料,最终完成课题报告[4]。

注意事项

中华传统文化研学课程的开展不能走形式主义,必须将教学工作落到实处,通过旅行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祖国山河的壮丽,学习不同地域的历史知识,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高职教师必须随着教学工作的进行不断梳理课程体系,提高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合理性,保证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不会被埋没,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引导课程活动的进行,让学生可以在课程中感知中华文化,在文化的熏陶下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高职院校最近一段时间开展以孔子、孟子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整合教育资源,同时在课程进行期间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带领学生参观孔庙,学习孔子的生平事迹,增加对人物背景的了解程度,通过旅行的方式增加学生对我国历史名人的理解程度,在此基础上重新理解儒家文化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在课程进行期间通过合理的引导,扩宽学生的眼界,促使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感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高职院校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研学旅行设计,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改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固有观念,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形成民族文化自信。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促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可以逐渐意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习人文历史知识,结合课程教材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感悟。高校利用研学旅行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积极地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拥有健全的品格,考虑到中华传统文化研学旅行课程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深入挖掘课程的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研学中华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