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育

2021-03-08熊光红云南民族大学

文化产业 2021年18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培育思政

熊光红 云南民族大学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问题较为突出,思政课堂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应成为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阵地。人文精神的培育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民族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不仅要培养具有较高知识水平与技能水平的大学生,还要培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且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新时期,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以及时代发展的需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人文精神培育与思政教育的异同点,探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人文精神培育的原则,最后提出了人文精神培育的 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生命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现代高校的思政教育模式也应当根据时代发展要求而改变,应当将人文精神落到实处。人文精神是衡量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依据,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人文精神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等功能的基础。因此高校需要重视大学思政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育,在大学生人文精神普遍缺失的背景下,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理想人格的养成。

人文精神培育与思政教育的异同点

(一)相同点

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及人文精神培育的核心,从本质上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精神培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精神培育在目的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政治信仰,培养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等等,最终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长远发展。而人文精神培育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净化大学生的心灵,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大学生高尚优良的道德品质,促进健全人格的养成。无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还是人文精神的培育都是为了人的发展,都是将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其次,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精神在功能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培养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现代社会公民意识,有强烈的民族责任心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运用辩证思想去分析事物的本质等等。人文精神的培育是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道德品质,使大学生能够在逆境中自我调整,能够客观看待失败,在面对困境时能够迎难而上。可以说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的培育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二者教育功能具有相似性[1]。

再次,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育在方法上具有相通性。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还是人文精神的培育,都是围绕人这一核心开展的,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自然发展规律,以事育人,以理服人,这两种教育都重视学生与教师的思想交流以及所学知识的内化。

(二)不同点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涵是相对固定的,思政课程在课程内容上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知识的一门课程,其价值内涵包括政治信仰、道德标准等。而人文精神是在长时间的历史文化变迁中形成的,人文精神培育是通过哲学、历史学等课程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2]。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而人文精神培育的理论是全方位地融入在多学科的教学中,二者的理论内涵有着明显的差异。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通过思政课学习党的基本理论与路线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教学侧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社会整体层面的内容开展教育。人文精神培育侧重于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道德品质,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上开展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人文精神培育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无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还是人文精神的培育,都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而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就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即教师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应该改变过去说教式的教学,多采用讨论、谈话等互动教学的方式,回应当代大学生对人文的诉求,尽可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的需求。在思政课程中,要想更好地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人文精神培育,就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面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使人文精神与思政课理论能够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内心。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也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判断是非对错,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育路径

(一)转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

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缺乏的原因之一是高校长时间重视专业教育、轻视素质人文教育,忽视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要想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加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就需要转变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理念。首先,高校以及思政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性,需要加强人文精神培育意识。高校领导应该坚持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应该认识到加强人文教育是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措施,需要对大学思政教育以及人文精神教育给予必要的支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也应该重视人文精神教育,要促进文理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补充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例如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学生传递先贤优秀的道德品质,应教会学生用哲学的理性思维进行反思,致力于人性的优化、人生美德的弘扬,在课堂上将理论的讲授与人文关怀熏陶充分结合起来,为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指明方向。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坚持“主体教育”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思政教育与人文精神培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人文精神培育的效果[3]。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地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人文精神培育工作,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以及认知特点,将思政教育理论与人文知识有机结合传递给大学生,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这些理论知识,通过合理的方式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礼记》中:“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强调彬彬有礼不仅是自尊,也是尊重他人,这种将心比心的态度可以使人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论语》中:“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这些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着相似之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养分,将课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传递给学生。

(二)挖掘思政课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精神资源

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但其中也包括了许多人文精神资源,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前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资源,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思考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呈现、更好地向学生传递这些资源。例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这一课教学中,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理论、性质以及方向等知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材中指出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共同富裕”的原则。同样改革是全社会的革命性变革,还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需要改革政治与经济领域,还需要做好社会保障制度等涉及民生问题的改革工作,要有力推动我国人民解放思想,增强人民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等,以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儒家经典《大学》中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其中“在明明德”就是我们去弘扬优秀的品德,要将个人、家庭与国家联系在一起,在明大德的前提下严守私德。同时,儒家学说又强调天地的伟大价值,这启示了广大党员干部、青年学生要将积极有为的人生观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结合在一起,为祖国建设添砖添瓦。这些内容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本精神与民生精神,思政理论课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还可以结合当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国家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形势将这些人本精神与民生精神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人文精神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品格。

(三)改革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

许多思政理论课教师在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时,常常使用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使得许多大学生很少将学习到的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需要充分发挥大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应该给予学生更多讨论与自我展示的机会,通过讨论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包容学生的观点,还要做到因材施教,积极地与学生对话互动,提升人文教育教学的成果。

思政理论课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还是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思政课教师应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思政课所学到的知识,同时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通过参加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感受现实社会、丰富社会阅历,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活动中的应用以及劳动人民改造世界的智慧,这对于价值观念尚未发展成熟的大学生而言,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些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会给大学生的人文态度、“三观”、思维方式等带来深远的影响。例如,在大型体育赛事、展览活动等重大活动期间,思政课教师与教务处等部门协调与统筹,组织学生参与参与这些重大活动的志愿服务,由思政课教师带队指导,学生事前与任课思政教师商讨社会实践的主题与活动方案,参与活动后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在课余时间,思政课教师以及辅导员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例如文化宣传、社区老人帮扶活动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与学习孝老爱亲、乐于助人的理念与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使人文精神可以真正融入学生的思想世界,获得他们的心理认同。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精神培育是密切相关的,二者都是为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校以及思政课教师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教师需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资源,创新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人文价值,促成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培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