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饮食人类学视域下的西南地区辣椒文化

2021-03-08宋雨萱大理大学文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18期
关键词:西南地区族群辣椒

宋雨萱 大理大学文学院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满足食物需求是最基础的生存条件,一个地区的人民平常吃什么、怎么吃,看似只是人的本能需求和习惯,其实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但不同地区的人民往往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这种不同之处如何产生、影响饮食习惯的因素是什么,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因此,人类学将饮食及其衍生出的文化视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文章以西南地区著名的辣椒文化为研究对象,试图解析辣椒作为一种地域饮食符号在当地人民心中的族群认同,以及对外的象征 意义。

研究背景

在人类学视野中,饮食及其衍生的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人类学家通过分析食物在某一特殊人群或族群中的获取、生产、制作、消耗等现象,分析阐释与食物系统相关的认知系统、生态系统,以及饮食体系与政治、经济、道德、伦理等领域的联系”[1]。西南地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其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雾气较大、降水较多、空气潮湿、日照时间较短,尤其在冬季常给人阴冷之感。而辛辣调味品有祛湿抗寒的功能,因此这一地区流行重辣。辣椒在西南地区的饮食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走进西南地区的农舍,几乎家家户户门梁上都晾晒着干辣椒,走进田野中,每户农舍的田里都种植着青辣椒、红辣椒、小米辣等不同种类,辣椒在西南人民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随着经济全球化日趋加深,川菜作为西南饮食文化的代表菜系,以其重麻重辣物美价廉的饮食特点逐渐流行于全球。

辣椒在西南地区的发展历史

明代末年养生学家高濂所撰的《遵生八笺》中写道“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色红,甚可观”[2]。可见东南沿海地区的人民一开始并未将其作为一种食材使用,更多的在乎其观赏价值和药物作用,这可能与东南地区日照较多、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有关,人们无需用重口的辣椒抵御寒冷。由于西南地区降水丰富、日照时间较短,因而导致冬季湿冷、夏季湿热,人们需要食用辣椒、花椒等强烈辛辣物,以抵御外界的湿气,排出体内的湿寒湿热,并且改善由于日照不足所带来的抑郁情绪,再加上辣椒属有限多年生植物,全年可种植,产量较高,且易于存活,很快在西南地区普遍种植,成为云贵川菜系中的重要佐料。辣椒在西南饮食中的流行,其实也与当地社会贫困缺盐有关[3]。康熙六十年(1721)编成的《思州府志》中记载:“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4]。这里明确指出吃辣的目的是“代盐”。曹雨教授在《中国食辣史》中认为,吃辣起初是作为底层人民的饮食习惯,甚至在1949年以前,即使是西南地区,那些社会中上层人民也以食辣为耻,重辣的菜肴基本不会在这些家庭的餐桌上出现。此外,重咸重辣的食物能掩盖不新鲜食物本身的味道,在食物极度匮乏的时期,可以满足重体力劳动者的能量摄入。

辣椒对内承担的文化内涵

(一)辣椒承担社交功能

辣椒对于西南地区人民,不仅是因其生存环境所盛行的必需品,也是该地区人民民族文化认同的体现。热腾腾的火锅烟气袅袅、麻辣鲜香,在一烫一煮间,轻易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新朋友不再扭捏,老朋友感情依旧。那喷腾的热气,翻滚的花椒,红通通的汤汁,无一不刺激着人们的视觉观感,挑战着人们的味蕾。辣椒具有社交功能不仅是视觉感官和气氛烘托的结果,主要原因还在于辣并非一种味道,而是一种痛觉。当人们吃辣时,会由于痛觉而产生内啡肽,能够和人体脑内的吗啡受体发生反应,产生类似吗啡作用的多种内生肽,给人体带来愉悦感,这也是一种良性自虐。所以,与朋友喝酒,通过对身体的“自伤”,喻示着“我愿意和你一起接受伤害”;而与朋友吃辣,也是通过隐喻“我愿意和你一同忍受痛苦”来产生共同的信任[5]。

(二)辣椒与族群认同的关系

“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就是族群的身份确认,是指成员对自己所属族群的认知和情感依附,以文化认同为基础,以文化为载体,最终形成一个族群认同的标志物。这个标志物不仅限于物质文化,也可将非物质文化作为某一地区的文化标志物。“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她独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记忆,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维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线”[6]。以辣椒文化为例,辣椒是为西南地区所广泛认同,但并不是西南地区所特有的文化,因为并不是所有吃辣椒的人都是西南地区人民,西南地区的人民也不会因其他人吃辣椒而将其视为同乡。但尽管如此,辣椒作为一种文化半标志物,无疑对该地区族群身份认同产生重要作用,正如网络上常常戏称的那样——吃鸳鸯锅是对四川火锅的不尊重。在川渝的火锅店,倘若一桌子人吃火锅点鸳鸯锅,老板便会默认这其中一定至少有一位外地人,从而会友好地推荐他们选择微辣的红锅,这就是西南地区辣椒文化所带来的特有的族群认同观念。以四川为代表的西南地区人民,他们会吃辣、热衷吃辣,并且以吃辣作为自己的族群认同,如果一个很会吃辣的外地人来到四川,他也能轻而易举地因自己这一特点被四川人所接纳。

辣椒文化对外的象征意义

(一)多子多福 丰收喜庆的美好祝愿

农史学家樊志民教授在《农业进程中的“拿来主义”》中对于辣椒的艺术形象有着高度凝练的概括,“辛辣文化在中国普遍流行,辣椒不仅仅被越来越多的人食用,而且也被赋予豪爽、刺激、热烈、干练等文化内涵;辣椒的形象对于中国人来讲,也意味着红火、丰收、喜庆,在重大节庆期间,辣椒形象装饰品备受国人欢迎”[7]。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农村,有着每当逢年过节便会在家门口悬挂辣椒的传统,淳朴的西南人民借此寄托希望来年衣食无忧、喜庆欢乐的祝愿。

(二)热情好客 泼辣勇敢的感情色彩

在日常生活里,人们也常常以“你吃辣椒了?”来形容这个人说话语气很冲。外地人经常以“小辣椒”形容川妹子的性格特点,四川姑娘一般皮肤白皙、个头娇小,看起来甜美温柔,因而四川姑娘的美丽在全国闻名,但甜美外表下往往有着深藏不露的火爆脾气,与辣椒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象征

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曾诙谐地将辣椒文化和革命精神相联系,并说出那句至今令人津津乐道的名言:“不吃辣椒不革命”[8]。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身裹“死字旗”的350万川军,还是在边境反击战中付出巨大伤亡代价的滇军,他们像一匹匹脱缰的烈马,挥舞着自由民主的旗帜,吹响近代革命的号角,为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他们不怕牺牲的血性与辛红火辣的辣椒文化,共同构成了其族群认同的基础。

辣椒是西南地区饮食习惯中最特别的常用食材,辣椒文化是西南地区最富盛名的饮食文化,承担的作用不仅仅是满足人民基本生存条件的需求,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第一,由于辣椒带来的最直观的视觉感受,使其拥有祈愿今年多子多福、红红火火的美好寓意。第二,辣椒被视为塑造川军形象不可缺少的特质,是川军勇于战斗、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象征。第三,辣椒的辛辣冲鼻的味道,赋予西南地区人民鲜明的个性特点,其外表也因“以形补形”而被视为性隐喻。

因此针对西南地区辣椒文化的研究,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西南人民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西南地区族群辣椒
基于MCI指数的西南地区近60年夏季干旱特征
西南地区干湿演变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响应
辣椒也疯狂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辣椒之争
拣辣椒
新兴族群的自白
山西队戏向西南地区的传播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