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OBE理念下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应用型课程建设的视角

2021-03-08王洪杰张东鸣李争一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理念

王洪杰 张东鸣 李争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和行业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面对社会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产业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为更好促进人才培养结构、质量与经济结构的配套发展,2018-2019年,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和《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等文件,指出“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引导各类高校发挥办学优势,在不同领域各展所长,建设优势特色专业,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全局性改革成果”。(1)《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的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要求地方高师院校明确自身定位和人才培养类型,须结合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搭建以培养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以逆向逻辑反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这种新型课程体系与以往课程体系的区别在于不再重点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转向以保证学生专业知识的够用度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2)刘衍聪、李军:《基于OBE理念的应用技术性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第14期,第72-76页。与此相适应,OBE理念便成为诸多地方高师院校普遍认同的人才培养核心教育理念。本文基于应用型大学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视角,探讨地方高师院校运用OBE理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路径、方法,以期为地方高师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一、OBE理念下地方高师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

地方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从人才培养的层次梯度上看,地方高师院校通过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衔接中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在落实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与分类培养原则的基础上促进教师教育和职业教育走向更深层次;其次,从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上看,地方高师院校立足区域、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培养社会急需的服务基础教育和行业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再次,从人才培养的类型上看,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重在对应地方产业结构和行业需求,人才类型聚焦于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应用型专门人才,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从教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发展意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多样性特征;最后,从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方式上看,地方高师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坚持“学生中心”,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融合,突出从基础理论到应用理论再到应用实践的正向逻辑,突出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应用素养,突出师范性、地方性和应用性。OBE理念作为目前我国师范专业建设的核心理念,对于地方高师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

(一)OBE理念的概念界定

OBE是英文Outcome-based Education的缩写,即成果导向教育。该理念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由Spady等人在《以成果为本的教育:争议和答案》中提出。由于该理念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很快被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接受和推广,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OBE理念认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的是通过教育过程使学生获得学习成果。一方面,学生通过一个阶段学习,取得一定成果,能够通过学习使自身达到相应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成果的反馈可以促进、改善原来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3)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17期,第7-10页。在我国,OBE理念也被称为产出导向教育、结果导向教育、需求导向教育或目标导向教育。

OBE理念倡导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已成为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师范专业建设秉承的核心教育理念,得到了学术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现有基于OBE理念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介绍阐述OBE理念的具体内容,主要研究者包括姜波(2003)、祝怀新(2006)、申天恩(2016)等;第二,研究OBE理念在我国工程教育中的应用和探索,主要研究学者包括顾佩华(2014)、李志义(2014、2017)、胡文龙(2014)、孙晶(2017)等;第三,探讨OBE理念在具体学科的应用,主要研究者包括蔡莉(2006)、邱剑锋(2015)、梅运军(2017)、余烨(2017)等;第四,分析OBE理念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主要研究者包括凤权(2016)、刘衍聪(2018)、成卓伟(2016)、孙爱静(2017)等。

(二)OBE理念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解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OBE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应用”素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会议精神的全面落实和践行。因此,应用型人才不仅是推动《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智造2035”全面开展和顺利实施的生力军,更是实现地方产业升级和发展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

1.应用型人才概念厘定。“应用型人才”这一概念,国家层面上最早出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和培养伴随高校分类和多样化人才培养逐渐被应用型大学普遍认可。特别是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需进一步摆脱传统人才培养中“重学轻术”“重理论轻应用”的思想和弊端,以及人才“过度教育”和“学非所用”带来的极大浪费,这也成为大多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价值认同。应用型人才面向某类行业,培养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聚焦“应用”和“技术”,强化通识教育,拓宽专业口径,(5)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第66-67页。其本质是学以致用,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协同育人为最佳培养方式。应用型人才行业能力强,岗位适应性强,能在大学毕业后快速满足职业需要和适应岗位工作。(6)潘懋元、吴政:《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复旦教育论坛》2003年第3期,第10-14页。

2.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内涵解读。OBE理念下,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制定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服务面向、基本素养、职业特征和人才定位等多要素的综合体现,其内容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达成目标和素质养成目标,充分体现专业传统、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既要符合学校的办学宗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又能反映学生必备的知识、能力及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可评价、可测量,不仅考虑所培养人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获取,更充分考虑人才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掌握。

(三)OBE理念对地方高师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OBE理念内涵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笔者发现OBE理念对地方高师院校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建构了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中心”(Student Centered,简称SC)打破了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局面,确立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核心地位,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点拨者、真实学情的发现者和科学方法的提供者,推动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以学生为中心,一方面明确了高校课堂教师和学生各自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教师以真实课堂和示范教学方式对师范生产生影响,促进师范生教育思维的形成和对未来教师职业的岗位认知。二是展现了新的教学思维和新的教学评价标准。OBE理念遵循以成果输出为导向的反向设计教学思维,将教育结构和课程视为教育的手段而非最终目的。如果无法培养学生特定能力,它们就要被修改,甚至重建,因此以学生产出来逆向驱动教育系统的运行。(7)王强、李雯、李荣、赵雨旸、韩春强:《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应用型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第77-80页。“产出导向”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只关注教师教什么,而不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只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而不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局面,是对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的颠覆性冲击。按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基本思路,面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行业升级改造,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出发点,设计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采用匹配的教学内容和适用的教学方法,以强调学生学到了什么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转变。三是确立了新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用持续改进的方式满足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要求。“持续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简称CQI)打破了传统教学重视考试结果、忽视学习过程的局面,强调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将评价与反馈和改进相结合,形成闭环的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显而易见,OBE理念为教师明确了教学设计活动的预期形式,通过学生反馈评价教学预期是否达到,进而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有效提升“教”与“学”的统一度。OBE理念涵盖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于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地方高师院校,OBE理念科学地回答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诸如“培养目标确立的依据”“课程体系架构的方式”等问题,以学生成果的产出质量——学生毕业后成为教师走上讲台的实际工作能力、工作表现的反馈来反向促进和指导地方高师院校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避免了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不实、毕业要求把关不严、指标点分解不细、课程体系安排杂乱等诸多弊病。

二、地方高师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践行OBE理念的基本遵循

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来具体实施。课程是教师传道授业的媒介,是高校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因此,地方高师院校要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需要、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自我为中心”的封闭式课程设置模式,利用OBE反向设计理念,以实践应用作为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设计的出发点,合理确定课程结构及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分配比例。

(一)理论课程体系突出“适用、实用、够用”原则

基于OBE理念构建地方高师院校理论课程体系,要摒弃一味追求“高大上”的面面俱到和“高精尖”的华而不实,要突出“适用、实用、够用”的基本原则,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保证知识的应用性、时效性。因此,在课程设计上,专业基础课程要按照专业大类进行设置,以扩大知识传授的广度和适用度、确保学生知识面为设计标准,其目的是为学生工作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是专业理论和教学计划的中心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拥有实用的专业核心理论和技能,确保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标准对接,岗位能力结构与课程结构对应,课程内容按照岗位需求整合,突出地方经济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现实需要;专业选修课程培养学生专业领域内某一方向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其目的是充分对接行业企业知识能力需要,并兼顾学生学习兴趣和个人意愿,为有能力、有意愿的学生自主实现个性化发展提供充足的施展空间。

(二)实践课程体系基于“需求、创新、层次”开展

基于OBE理念构建地方高师院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要紧盯社会人才需求,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性和创新应用性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能力差异,进行实践类课程的整合和重组。(8)李军:《应用型大学视域内独立学院实践能力培养的逻辑》,《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10期,第56-61页。其中,实验类课程设置要注重与理论课程和其他实验课程内容上的有机联系,尽量打破原有课程间的界限,减少单一性实验类课程设置,通过开发综合性的系列实验项目,逐步拓展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课程设置突出不间断性和层次性,师范类专业实践课程通过“见习、实习、研习”不断提升师范生从教技能;非师范类专业实习实训类课程要以满足职业要求为前提,在考虑学生个体能力差异的基础上,按照基础技能、核心技能和发展技能设置层次化、模块化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实践课程的完成可采取集中实习实训形式,形成“实习就业一体化”工作思路,使学生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学研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OBE理念下地方高师院校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逻辑进路

基于OBE理念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地方高师院校须全面融入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基础条件改善、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科研平台搭建等诸多要素,但其建设重心仍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宏观上,本科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阵地,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上大多数行业、企业人员均具备本科教育学历;中观上,专业内涵建设是本科教育的抓手,着眼专业、行业需求强化专业建设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举措;微观上,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而课堂教学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更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落脚点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不仅须贯穿人才培养理念,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等更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效激发人才培养活力和潜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设置合理的应用型课程,是当下应用型大学落实国家政策、明确自身定位、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着力点和核心驱动力。

(一)以多元化育人模式引领应用型课程建设

OBE理念下,地方高师院校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是协同育人模式的全方位引领。因此,全面探索“U-G-I”(即University、Government、Industry)三位一体的多元化、开放性协同育人模式便成为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出发点,深入开展校校合作、校政合作和校企合作,实现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学校培养的共育模式,打造共商、共建教育责任共同体,有效激发多方育人的积极性,(9)《普通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情况介绍》,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427/sfcl/201804/t20180427_334421.html。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修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人才需求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细化毕业要求指标点,设置可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开发衔接专业和行业的“桥梁课程”和企业文化课程,通过“名师工作坊”“工程师课堂”“企业订单班”等方式,不断满足教育行业和地方企业人才需求,达成人才需求与培养效果的满意度。

(二)以多样化模式实现应用型课程开发

OBE理念下,地方高师院校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是应用型课程开发。因此,全面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化、混合式教学、赛教学一体化和应用领域的综合性实践等多样化课程开发模式便成为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的落脚点。结合一种模式或2-3种方式相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重新梳理并整合学科知识,通过课程内容重组与资源优化配置,完美结合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构建与专业发展相匹配、与社会及行业需求相对接、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相适应、能有效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应用型课程体系。

(三)以融合性培养思维贯穿应用型课程教学

OBE理念下,地方高师院校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重点是打破传统学科和课程间壁垒。因此,有效衔接生产链与教学链,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形成动态、融合性人才培养思维便成为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抓手。将行业实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高实践与理论融合效度,一方面从学生一入学便实施定期的行业实践;另一方面将实践要素,即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贯穿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专业理论与行业实践的相互交叉和相互促进,帮助学生尽快具备行业思维能力和行业反思能力,并逐步形成终身学习思维和具备终身学习能力。

(四)以模块化方式搭建应用型课程框架

OBE理念下,地方高师院校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宗旨是立德树人。因此,进一步探索形成“课程+德育”的素质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创新创业与实践教育课程结构,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拓宽应用型人才培养外延便成为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具体实践。

素质教育课程平台旨在加强应用型人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与融合,拓宽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全面培养学生作为高素质公民应具有的高尚品德和基本素养。可全面探索“基础+模块”模式,设置训练提升、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模块课程,其中思政教育类课程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荣誉感为使命;外语、计算思维、大学体育等训练提升课程以强化和有效提升学生身心素质、素养与创新能力为目标。

专业课程平台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充分体现专业特色,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毕业后的职业技能,是基于产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课程平台。可全面探索“专业+行业”模式,设置可实现“学中做”“做中思”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以学生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为出发点,瞄准就业和行业设置模块化选修课程和校企合作类课程,聘请行业专家授课,提前将行业认识、企业文化植入大学学习。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化教学和以岗位技能训练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为补充的格局,逐步实现人才分流培养和分类成才。

教师教育课程平台旨在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基本技能、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以及全面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法规、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可全面探索“专业+特长”模式,设置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素质拓展类课程,突出培养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三字一话”等从教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等等。做实见习、实习、研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层递式提升师范生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课程平台旨在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辟多方面获取知识、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途径。可积极摸索“书院制”“师徒制”等学生管理模式和第二课堂教学模式,以创新驱动为导向,设置学科竞赛,开展科学研究、创新实验和创新创业训练,设置学生社团活动,开展文体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就业创业实践实训等丰富学生工作经历的实践活动。可将第二课堂成绩纳入学业成绩,增加学生的就业优势,或者采用创新创业学分置换专业选修课程制度,给予学生大量的时间、空间完成创业财富的初步积累,为毕业后继续创业助力(应用型课程框架图见图1)。

图1 应用型课程框架图

(五)以课程串方式绘制纵横向应用型课程地图

OBE理念下,地方高师院校进行应用型课程体系架构需有效支撑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能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纵横向关系,在纵向不同层次课程间建立课程串,在横向同一层次课程间建立课程平台;课程体系内的每门课程不仅要对培养目标有明确的支撑作用,更要体现课程体系内部课程与课程之间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提升的价值;合理设置应用型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及课内和课外等多平台课程比例。通过绘制应用型课程地图,清晰体现课程设置脉络,明确前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内部逻辑关系(应用型课程地图简图见图2)。

图2 应用型课程地图简图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大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已从以学科知识为重点的传统教育发展为聚焦应用能力培养的现代教育,其课程设置已从基于知识储备的课程发展为基于知识应用的课程。OBE理念对于地方高师院校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基于OBE理念,遵循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从建设多元化育人模式、多样化课程开发、融合性培养思维、模块化课程框架、课程串式课程地图方面着手,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既是地方高师院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出发点,也是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实践,更是聚焦应用培养的现代教育的根本所在。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