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初中寄宿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2021-03-08张学录

家长·下 2021年12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农村初中

张学录

【摘    要】近年来,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成长中也缺失教导,导致这些学生的成才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因为他们没有倾诉对象,与外界的接触少,慢慢地就形成了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本文就这些问题,具体分析了关于农村留守学生几种心理问题的表现,并提出了几点有效措施,希望能给教育工作者带来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村初中;寄宿留守生;心理问题;具体表现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36-0004-02

Specific Manifestation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Boarding Left-behind Students in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s

(The First Middle School of Hezheng County, Gansu Province,China) ZHANG Xuelu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left-behind children lack the care of their parents and lack of teaching when they grow up, resulting in the lack of emo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care for the success of these students. Because they have no object to talk to and have little contact with the outside world, they gradually form psychological barriers of varying degrees such as withdrawn and unwilling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Based on these issues, this article specifically analyzes the performance of several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left-behind students in rural areas, 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effective measures, hoping to bring reference value to educators.

【Keywords】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Left-behind students in boarding;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pecific manifestations

一、寄宿制留守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一)自卑自负

很多寄宿制的学生和他们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缺少父母的关爱,逐渐形成了自卑、自闭的性格。留守孩子因为得不到父母很好的保护,从而面对事情变得胆小、胆怯,和父母长时间失去交流和沟通,导致其面对很多事情都缺乏自信心。父母在外打工的学生也更容易被别的孩子欺負,很容易被同龄孩子看不起,在心理上造成了一定影响,出现孤僻的性格。由于自卑,所以他们不愿与同龄人一起玩耍,经常独来独往,很难与身边的人相处,对于教师的关心也不愿意接受,认为是在干涉他们的生活,与教师相处也显得较为拘谨。这些学生由于产生了自闭心理,回到家宁愿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愿出去。

(二)焦虑过敏

在课堂上,留守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对于课堂上回答问题更是因为怕被教师点名结果回答不出来而过分担心。在进行知识测验时,碰到难题就过分担心自己会解答不出来,平时容易解答的题目,一到考试就因为紧张而不能进行解答。不仅导致失分,情绪上也会受到影响,更是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就是一个“怕”字,受到别人批评时,心里总担心会发生什么意外的事或总觉得有什么事没做好。

(三)攻击性强

一些学生会将很多没有恶意、无攻击性的行为故意曲解为有心的举动,比如别人不小心踩了自己一脚时,不仅要进行语言上的谩骂,还要反踩别人一脚。

(四)自私自利

大部分留守学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会将他们托付给祖辈一起生活,由于祖辈们的溺爱,导致留守学生产生自私心理,内心狭隘,出现一点得失心理都会斤斤计较,甚至耿耿于怀。他们通常的很多言行表现出凡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通常情况下遇事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不中意的话时也会情绪激动,只要不顺心,就会乱发脾气,对于教师的评判,不会虚心接受,而是顶撞教师。

(五)逆反心理

很多留守初中生经常会出现反击行为,就是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这种心理在当今学生当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不过,在寄宿制留守学生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主要是因为,在留守学生看来,教师的批评和管教是在限制他们的行为,而不是真正为他们的成才带来益处,是对他们自尊心的伤害。因而经常把自己放在教师的对立面上,反其道而行之。

二、解决寄宿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意见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正处在反叛时期,他们的很多行为在教师和大人眼里是异常的。很多留守学生会出现心理问题,他们具体表现在情绪不稳、自身认知不够、人际关系紧张、攻击性强等。这些问题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我们建议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疏导。

(一)加强对农村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很多寄宿制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比较多,而学校不仅要注重文化素质教育,更应该注重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因为留守学生的特殊性,学校应当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通过不同形式的心理活动课,让他们的情绪得到良好的调节,提高留守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避免其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校本教研范围

在校本教研上,以课程教学为主,适当在教学中增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对于留守学生而言,心理问题不能仅依靠心理教师,而学校和教师才是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场所和责任人。学校在编制校本教研的内容时,要对全体的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内容的培训,让教师也能掌握疏导学生情绪的技巧和方法,并在各个学科中有效地结合心理教育相关知识进行教育,在学生遇到学习和生活问题时,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教师经过培训后,也能以一个健康的心态面对学生,有效开展教育工作。

(三)丰富留守学生的业余假期生活

很多寄宿的留守学生,在遇到节假日和周末的时候,不能像其他寄宿生一样兴高采烈地回家和父母团聚,因为他们和父母不能相见,他们很难真正体会到回家的幸福感。作为学校,只能尽量做到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满足,多开展丰富的业余活动,让他们不再因为不能回家而内心感到孤独。

1.开展社团活动。学校可以让团委和学生会带头,开展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让有兴趣爱好的学生以及有特长的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团活动中。让他们不会因为不能回家而感到孤独,加强和他人的交流,获得内心世界的愉悦,避免孤僻、自卑、不合群的问题出现。

2.在节假日和周末开放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留守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周末到图书馆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课外阅读知识,为将来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可以在电子阅览室免费让学生进行绿色上网,让他们可以放松心情,多与外界接触,了解实时资讯和社会动态,这样有利于缓解留守学生的心理压力,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3.在寄宿制学校中开展“温馨之家”活动。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宿舍内部加强团结,陶冶学生的情操,给他们创造一个温馨、舒适、健康的宿舍环境,调动寄宿生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营造“家”的氛围,促进宿舍生活的和谐,让寄宿生感受到如同家一般的溫暖。

综上所述,因为寄宿制留守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中要高度重视的,因为这些学生长时间缺乏家庭的关爱与温暖经常会出现心理问题。虽然,学校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帮助这些寄宿留守初中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教师和学校进一步完善教育机制,为留守学生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一定能逐步解决农村留守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规划课题“基于班主任视角的农村初中寄宿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浅议农村初中寄宿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课题立项号GS[2020]GHB2310)课题研究成果论文。

参考文献:

[1]叶玲.浅谈农村寄宿制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文渊(高中版),2019(08).

[2]王克东. 农村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01).

[3]王金霞.试论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J].好家长,2019(34).

[4]郭志豪,张五嵩.寄宿制初中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困难的辅导策略[J].明日,2019(19).

[5] 王新丽. 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 商情,2020(05).

(责编  张   欣)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农村初中
农村初中数学后进生策略
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初探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之我见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浅谈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