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内涵、演变及体制难点解析

2021-03-06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体教融合体教运动员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广东 广州 511370)

1、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国家面向优秀的运动员提出了“体教结合”的发展思路,1987年,国家颁布了《关于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通知》,标志教体结合情况下运动员的培养得到中央的重视。1995年,原国家教委又下发了《关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具备招生高水平运动员资格学校如雨后春笋增加起来。面对“体教结合”的顶层设计,刚施行推广阶段的确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取得的一定的成绩。随着时代的发展,“体教融合”的各种弊端也层显出来。“举国体制”下的体教结合,无论是哪个部门主导,都会带来不平衡,不可续的现象。体教结合改革大势所趋,迫在眉睫。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教融合”第一次被中央深改委以文件的方式审议通过,这是体育教育深化改革破局之举,也是体育教育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未来体育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有可能从中央相关部委展开,以上而下,加强体育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体教融合”将是新时代体育和教育合作的新途径、新形式,健康第一将是未来教育的理念和方向。

2、“体教融合”的内涵

2.1、相关概念

“体教结合”概念:“体教结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训练、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是整合体育、教育等资源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措施,体现了体育、教育事业最根本的培养目标,符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体教融合”概念:目前“体教融合”尚无统一的概念定论,“体教融合”重点在“融”字,“体教融合”是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互融,两者没有谁领导谁的主次之分。“体教融合”是改变体育和教育部门的壁垒关系,对教育方式和内容的一次变革和探索。“体教融合”是在国家“顶层设计”方案下,对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培养优秀体育人才模式的一个全新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2.2、体教融合内涵

“体教融合”的内涵是一个多角度的阐释。“体教融合”是国家应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下降,推进体育、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方针。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升华,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重要变革。我们培养人才的标准是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体教融合”是在“体教结合”、“教体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体育和教育结合的发展模式。是对国家顶层设计方针——《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执行和落实。结合是改变物理架构,组合体性质功能会得到提升,但本质不会发生变化。融合是化学变化,产生的是新的事物,是质的变化和提升;

其次,“体教融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教育是人发展之根本,体育是教育的多元载体,是教育的最直接体现。体育本质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教育人的过程和手段。“体教融合”的重点在于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和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其中坚持文化的基础性是文化和体育协调发展的前提;学校体育工作要建立“教会、勤练、常赛”体系。

“体教融合”是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和培养高素质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的完美结合。一方面,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日益下降,体育被弱化、忽视,这是不争的事实“小豆芽”、“小胖墩”、“小眼睛”等现象日益严重,学生体质健康数据日益下降,学生“800m”、“1000m”、“引体向上”成为重灾区,改革迫在眉睫。增强全体学生的身体能力和运动能力,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是体育后备人才的“体教融合”。无论是学生运动员或者是运动员学生,在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体育和教育流通渠道的畅通。我们一方面要摆正认识,抛弃成见,向优秀的体育强国学习,建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保障、培养评价体系等,体育后备人才一定是全面的综合性的人才。“体教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组合,是体育和教育更高意义上的升华。

3、“体教融合”的演变

3.1、“体教分离”阶段

1952年11月,成立了有贺龙同志为主任的“中央人民政府运动委员会”,从此拉开了“举国体制”下的“强国梦”,各地各政府基本形成了以地方体委,政府管理体育的组织。1959年,国家体委提出了普及和提高相结合,重点培养少数优秀的运动员。意味着计划经济下我国的竞技体育开始脱离教育而独立进行的竞技性、精英型人才培养。1965年在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各地都应集中力量办好青少年业余体校,为专业队源源不断的输送预备队。各级甚至自设了体工队文化教育科,这就形成了体育部门搞文化教育的全格局,培养的体育人才综合素质可想而知,竞技体育彻底脱离教育系统。

教体分离虽说有各种弊端,但建国初期取得的巨大的成绩。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内经济建设的压力和国外的经济封锁和舆论压力,经济环境恶劣,国家只能集中经济搞一些优势项目。展示自己,突破封锁,中国迫切的需要一个突破口,竞技体育成为这个方向,1960年的攀登珠峰成功和1961年的世乒赛的成功,充分证明了“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建设成绩卓然。

3.2、“体教结合”阶段

“体教分离”的辉煌也正是“体教结合”的起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我国竞技性人才培养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国家指导体校等机构与市场接轨,让其自食其力,导致体校严重萎缩,体育人才的选拔和输送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专业运动员过了黄金的比赛年龄,只能被淘汰,除了专业的运动技能,运动员一般缺少融入社会生活的本领,甚至没有在社会的生存技能。于是出现了“卖金牌”等社会现象,这是体教分离的恶果。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了“体教结合”的思路。国家提倡和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高水平运动队,有条件的体校或运动机构向学校化过渡,搞好体育和教育的关系,这就加大了“体教结合”的形成和发展。体教结合是体育和教育协调发展的尝试,由于部门职能、任务等不同,导致在资源共享、特色共建及目标实现方面不能同步,所以“体教结合”变革也势在必行。

3.3、“体教融合”阶段

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标志着“体教融合”阶段的到来。“体教融合”是“体教结合”的在发展和完善,也是历史进步的必然选择。“体教融合”在目标实现上更加科学流畅,融合是在结合的基础之上,摒弃“体育”、“教育”主次之分,抛弃谁出责任谁背锅的观念。体育和教育两股绳拧成一股力,双轨车变单轨车。

4、发展“体教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必要性分析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发展“体教融合”可以保证受教育主体享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性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体育发展之路,而不是因为外部压力被迫参加训练。体育竞赛的基础和前提是基础知识过关,不具备或者达不到一定知识水平的学生不能参加相应的比赛。这种制约和反制约的关系维护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之路。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将打破行政部门的壁垒,强调行为目标的一致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硬道理。竞技性后备人才的缺乏迫切要求“体教融合”的实现,借鉴优秀的“体教融合”国家案例,美国、德国很多大学生参加世界性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反观我国,“体教结合”下为国家提供后备竞技人才严重不足。“体教融合”是体育和教育发展到一定瓶颈的升华,发展“体教融合”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4.2、可行性分析

首先,“体教融合”的概念是科学的合理的,是经过长期经验积累的必然产物。很大学者很早就开始了相关的科研和探索,并形成了相关的理论依据,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其次,“体教融合”打破了体育和教育部门的行政壁垒,教育部门的教育改革也刚好顺应了“体教融合”的潮流。受市场经济制度的影响,对体育行政部门进行权利下放,证事分开、管办分离、制约“体教结合”的体制没有了。教育部门的教育改革也“体教融合”提高机会和可能。无论小升初还是初升高亦是高考,学生都要达到一定的体育标准,这是升学的准入条件。教育部门的改革为“体教融合”打开一扇门。另外,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为“体教融合”提供了经济基础。无论是体育或者是教育,离开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发展过程就会处处受限。中国良好的内部发展环境,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为“体教融合”的发展注入强心剂。

5、体教融合的体制难点解析

5.1、“举国体制”的羁绊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我国“举国体制”最辉煌体现,中国奖牌榜居世界第一,中国通过体育竞赛手段在世界舞台上树立了自己的形象,提高了政治地位。国家需要金牌提高国际影响力,地方政府部门也需要奖牌彰显个人政绩。如此,就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发展链条,在整个发展环节中,国家和集体都能因成绩而各取所需,而个人到最后可能只有一个奖牌、一张证书,退役之后,这些曾经为国家和集体取得荣誉的人可能连饭碗都找不到。专业的技能脱离了竞技比赛变得一文不值。甚至出现买奖牌和出卖体力来养活自己生存的现象。优秀的项目运动员没有在自己擅长的项目上发光发热、贡献力量,却因为体制原因,因为生活所迫,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这是对人才的践踏,也是体制带来的恶果。“体教结合”初衷是要解决运动人才文化素质低的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因为各种渠道不畅,导致“学寻矛盾”、“文凭缩水”、“体教结合”貌合神离。如何摆脱“举国体制”思想的余毒,是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我们要抛弃举国体制陈旧的金牌至上的功利主义,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评判结果不能只看成绩,要看我们培养的运动员是否全面发展。

5.2、学校的教育壁垒

无论是高校教育还是中小学教育,体育特长生都有优先的升学权,学校对体育特长生都会在一定政策上倾斜。体育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学校需要体育氛围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需要体育特长在赛事的成绩来展现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体教融合”的提出,国家对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也对全体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发展提出了方向。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专才”运动员,而是“全才”,既有较高水平的运动能力,又有全面的综合能力和素养。随着“体教融合”顶层方案的提出,各级行政单位开始转变工作态度,教育部门也打开大门重视体育发展,体育部门也看到自己的短板,积极和教育部门加深合作。然而在合作过程中还是存在高校体育教育资源不足、中小学学训矛盾等现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相信学校教育的壁垒终究会被 “体教融合”之火融合。

5.3、管理方面的障碍

“体教融合”管理方面主要表现在对运动员或者特长生的引进和比赛管理。对于专业运动员入高校一般来说相对容易,对于业余运动员入高校则相对较难,要通过层层技术和理论考核。学校对于入选的的“学生”管理方面相对较松,学校管理者往往带着“有色”眼睛开待这批人。特长生只需要在比赛上拿到相应的成绩,就可以减免学分,文化考试不过帮忙过,甚至免考,这就造成了体育特长生的心理依赖,反正学不学一个样,长此以往,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另外为了比赛,学校甚至瞒报学籍,编造年龄等等,造成了学校体育竞赛现状的混乱。

5.4、传统观念的束缚

受传统教育文化“重文轻武”的思想,大多数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从事体育锻炼,不愿意孩子太辛苦,不愿意被人说自己的孩子头脑发达,四肢简单。不愿自己孩子整天搞体育,搞运动,风吹日晒。而是希望孩子过的体体面面,坐办公室,受人尊敬。观念的偏薄,导致运动员的选材,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受到影响。

6、小结

在体育的发展进程中,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他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选择。“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转换过程中,我们要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摆脱“举国体制”下金牌主义的枷锁,全面发展和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教育,把培养“全才”、“通才”作为目标,而不是培养运动“偏才”。管理方面,我们一方面要转变招收和引入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运动员进入高校深造;另一方面建立严格的管理和训练制度,严格运动员的学习管理制度,严格把关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完善训练制度和比赛制度,建立比赛监督和评价体系;转变传统的“重文轻武”的思想,全面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相信在国家宏观顶层设计思想指导下,在国人的共同努力下,“体教融合”之花一定会别样的绚烂夺目。

猜你喜欢

体教融合体教运动员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体教融合模式下体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探究
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难点分析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浅谈体教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